极品人生
标题:
电源排插的魅力(德国品牌HB CableDesign 的电源排插
[打印本页]
作者:
火烧天77
时间:
2019-3-19 11:59
标题:
电源排插的魅力(德国品牌HB CableDesign 的电源排插
德国品牌HB CableDesign 的电源排插型号PowerSlave marbleStarGalaxy MKII顶级版及顶级电源线Proton日前在一高烧友家有幸得见并装调试听。排插的做功相当精致,外壳为石质,8个插坐镀金,有四个钉脚,底面无盖,可见内部结构,(真材实料)
接线:从电表至听音室用16平方的铜芯7芯线入户空开分叁组,分体功放各一组,转盘.解码.前级用一组。(用该排插),经过了几个小时的煲机,该排插和自己原来用一千五一个量子插座2个和一千二一个的金宝381扦座两个加盒线共花了近8千元做的排插比的优势十分明显,模拟味十足!无论是听人声,弦乐,还是交响,都那么厚润,浓浓的音乐味。比LP的声音更干净,比开盘机的动态更大,频响更宽,信噪比更高。
我是一个胆机爱好者,玩电子管己有几十年,热衷于音响发烧和胆机发烧也有十几年了。然而一个电源排插能让整套系统升级如此之大,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筒直是不可思意!改善太大了,除了整个音场变宽,定位更准,音色也厚润了很多,模拟味很浓、但声音一点也不闷,非常通透活泼,不吵不噪,三频均衡耐听。我现在在玩LP和开盘机,这套MBL的音响原来无论换几万一条的电源线信号线音箱线,还是保险管,插头插座,中频的厚度和润味无论怎么调都没有LP配胆机好听。然而用了个排插,就截然不同了,这套组合完胜!尽管LP动态很大胆机润味很足,由于档次的差别,现在无法比了。机主(非商家)谷先生(玩家)的电话是:18172667815
作者:
火烧天77
时间:
2019-3-19 12:02
javascript:;
作者:
nannanle
时间:
2019-3-19 15:43
有幸听过6位的插排,声音很有特点,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调声设备,对声音平衡度不好的功放很有效
作者:
nannanle
时间:
2019-3-20 18:38
声音评判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差事,没有硬性的好坏,主要还是看自己的取舍,这个插排有他自己的优势,各取所需是很理想的状态
作者:
bird
时间:
2019-3-20 23:25
用晶彩旗舰排插后,的确明白排插所带来的区别,但是这个是主观的东西,对比就有伤害,价格更加有伤害
作者:
千里独行者
时间:
2019-3-26 20:49
这插排朋友在于,声音非常厚润
作者:
jeffzhang
时间:
2019-3-28 12:43
几万块的排插,综合楼上各位的听感,感觉这笔投资还不如用于提升器材了
作者:
火烧天77
时间:
2019-4-2 17:20
楼上说的极是!但当你己将自己的各种设备升级至顶级时,如果还不满意其模拟味时,用这排插将是你的最终选择!没有之一!
作者:
火烧天77
时间:
2019-4-2 17:23
可谓百试不爽!
作者:
nannanle
时间:
2019-4-3 16:22
把从电厂的开头的线插头全部换成发烧的器件,不然只能是到处受限制
作者:
konoyaro
时间:
2019-4-4 14:56
之前有个ART,这回又跑来个HB
作者:
nannanle
时间:
2019-4-6 14:13
art市场定位太低了,这个声音和价位都很高端
作者:
牛牛73
时间:
2019-5-14 18:11
HB的旗舰排插短板就是配套的脚钉。这个一定要换。还有金色盖子用久了会松,这个可能是个案。
作者:
阿威
时间:
2019-5-14 20:58
换什么脚钉合适?
作者:
scwman
时间:
2019-5-14 22:58
jeffzhang 发表于 2019-3-28 12:43
几万块的排插,综合楼上各位的听感,感觉这笔投资还不如用于提升器材了
這是買來給人看的……
作者:
nannanle
时间:
2019-5-15 13:02
存在即合理,不能说他好或者不好,每一个附件都是有它的用处的,对声音的理解和需求是关键的,物件并不是活的
作者:
牛牛73
时间:
2019-5-17 10:28
阿威 发表于 2019-5-14 20:58
换什么脚钉合适?
我是用静神的那款脚钉
作者:
阿威
时间:
2019-6-9 06:21
嗯嗯,静神脚钉好像不贵,可以试试,谢谢
作者:
pmcmb2
时间:
2019-6-22 19:38
在用这个品牌的电源线和信号线,既有德国的精准又有英国的温文尔雅,速度适中、通透、模拟味好!
作者:
NHJJHCH
时间:
2019-7-14 14:41
[attach]196146[/attach]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