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音乐书籍摘抄】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3 14:51
标题: 【音乐书籍摘抄】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
向念经兄学习,我计划简单摘抄一下朗多尔米这部音乐史名作《西方音乐史》,计划每天干一点,让大家大概了解一下西方音乐史。
概述:
作者保•朗多尔米,法国重要音乐评论家。本书是一部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而流行于各国的法文论著,早在1950年即由严文蔚据英文版翻译为中文版,后由朱少坤据1947年法文增订版译成后半部,于1952年完成,80年代初,再由朱少坤与学生重将新版法文版翻译,对原作大纲予以修改,增加了新的章节内容,增补并扩展年代至1946年。
全书27章,涉及古代、中古、文艺复兴、17、18世纪、19世纪、现当代等几个时期的音乐,包括欧洲的法国、法国之外的德、奥、匈、捷、荷、比、瑞、挪威、芬兰、丹麦、波、俄、意、英、西等欧洲国家及美国的音乐状况,对早期音乐的论述包括从古代音乐至拉摩的八个章节,该书作者善于传记文学的写作,因而在行文表达上更富文学性,尤其在记述音乐家巴赫、亨德尔和拉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瓦格纳、德彪西部分运用了引人入胜的描绘,使读者从心灵上感受音乐家的创作,从而弥补了该书在音乐本体评述上的欠缺,是一部使任何音乐史、音乐学专业音乐学习、研究者及音乐工作者与业余音乐爱好者的值得阅读的音乐史力作,也是各音乐院校考研参考用书。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3 15:14
前言(贺绿丁):
音乐是人类文化之一,它远在人类语言文字之前就产生了。鸟兽虫等动物用鸣来表现它们的感情。只有人类用音乐表现感情;这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所以至今语言文字需要翻译,而音乐则不需要任何翻译,直接用音乐形象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并且愈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愈为其他民族人民所欢迎。
一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切政治、军事教育、以及文学艺术专门家,如果不懂音乐,他们的知识不能算是完整的。如果他们懂得音乐,爱好音乐,就可以对他们的专业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使他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要做到这点,就要有一般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发展史的知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3 15:18
目录:
第一章 古代音乐
第二章 中世纪
第三章 文艺复兴
第四章 17世纪的歌剧
第五章 17世纪的神剧与宗教清唱剧
第六章 17世纪的器乐
第七章 巴赫与亨德尔
第八章 拉摩
第九章 18世纪的法国喜歌剧和意大利诙谐歌剧
第十章 从格鲁克到梅于尔
第十一章 交响乐的起源:古典奏鸣曲
第十二章 海顿与莫扎特
第十三章 贝多芬
第十四章 瓦格纳以前的德国浪漫主义
第十五章 从罗西尼到威尔第——真实主义
第十六章 奥柏和梅耶贝尔的全盛时代
第十七章 肖邦
第十八章 柏辽兹
第十九章 理查德·瓦格纳
第二十章 从勃拉姆斯到理查·施特劳斯
第二十一章 从古诺到居斯塔夫·夏邦底埃
第二十二章 民族音乐协会——拉洛——圣-桑
第二十三章 恺撒·弗兰克及其乐派——樊尚·丹第
第二十四章 加勃里埃·福莱
第二十五章 俄罗斯音乐
第二十六章 克洛德·德彪西
第二十七章 现代音乐
A.法国以外的各国音乐
德国
奥地利
匈牙利
捷克乐派
巴黎乐派
荷 兰
比利时
瑞士
挪威瑞典芬兰丹麦
波兰
俄国
西班牙
意大利
英国
美国
B.法国音乐
1.德彪西的同时代人
2.“六人团”
3.当代的法国音乐家
译后记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3 15:43
第一章 古代音乐
由于音乐的起源这一问题非常含糊而又众说纷纭,因此难以对它作出基本的定论。歌唱是否产生于语言之前?或反之歌唱就是对语言自然的抑扬变化的一种模仿和夸张?歌唱和语言是否是内心生活的两种平行的表现方式?本书不打算解决这样复杂的问题。我们只想指出:人类历史能追溯到多远,音乐产生的年代就有多久。它起初是与巫术活动和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的,以后逐渐从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最早的乐器是嗓子和双手(双手击掌强调了歌唱的节奏),以后有管乐器(起先只是简单的传声筒,后来很快发展为小号、长笛和双簧管),最后才是弦乐器(它们的共同始祖就是狩猎用的弓)。人们曾在迦勒底发展一架竖琴,它产生的年代可能要追溯到公元前30世纪。
最早的乐器是怎样制作的呢?例如,为了在长笛上钻孔,人们是否主要考虑到数学的原理?也就是说,是否先验地作出这样一个简单的定律,即相邻的洞孔永远保持相等的距离?或者反之?人们在进行摸索和尝试各种方法的时候,是否首先须通过耳朵的认可?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也不想进行深入的探讨。
古希腊将各种美德都归之于音乐,他们的哲学家对音乐有种种论述。帕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曾深入地发展了关于音乐对情感和道德的影响的理论。某种音乐令人勇敢、积极。另一张则使人谦和、持重。还有一些令人轻松和愉快。他们把音乐看做真正的国家大事。
古代音乐艺术与巫术、宗教紧密相连。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3 17:07
第二章 中世纪
音乐在艺术中当推首位。圣托玛。达坎(1225-1274 天主教 神学家,《神学概论》作者)称之为“七大文艺之冠”并把它看作“最高尚的现代 科学”。它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在大学里和算数,几何,天文一起作为教授的科目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制定了严格的音乐规则,并按照经院学派的精神,将音乐 创作视为一种理性的成果,更甚于想象或感性的产物。但是这种有时被夸大了的理 性结构的需要,这种代表中世纪音乐活动的特性在此却产生了极好的影响,因为它 关系到这样的几个问题:澄清刚问世的复调音乐的混乱;确定节奏的小节,并找出 一种表示音响时值和高度的记号。可是这种不顾一切地想忠于古代概念的愿望 --- 这些概念往往被错误的理解---有时却搅乱了理论家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多少推迟 了音乐技巧的发展。
教堂在此起了很大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和注意的正是宗教音乐和教堂音乐。基督教音乐起源于犹太教音乐。后者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希伯来人的宗教音乐 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组成。它很少沉思默想的意味,具有强烈的甚至粗暴的气息尤其显得响亮热烈,它完全适用于赞美诗篇中洋溢的激情。 最初的基督教徒很少唱歌或者根本不唱,由于遭受迫害,他们躲藏起来,而歌声会 暴露他们,如果有时他们敢于哼几句旋律,那也总是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此外他们的教义摈弃异教音乐中的情意主义,至少把半音阶和四分音阶看做过于颓废而加 以否定。然而在东方则不总是这样,当地传统势力胜过任何对宗教的考虑。
葛莱戈里一世是统一的教会歌曲的组织者,因此这种歌曲便取名为葛莱戈里圣歌。和古代希腊音乐一样:葛莱戈里歌曲也是单声部音乐。最初歌唱时都是无伴奏的。节奏也比较自由。
中世纪音乐的一大发明就是复调音乐,它产生与9世纪。但是,复调音乐的产生也是很模糊的。但是复调音乐进步很快。从圣.路易时代起,它已经是一种结构完善的音乐艺术。它的光辉从巴黎圣母院照耀到整个欧洲。
贝罗当是西方复调音乐的主要创作者之一。他是巴黎圣母院的管风琴家。他首先用三声部和四声部写作音乐。
我们也要留意:当时的行吟诗人也在传播音乐。德国也有自己的行吟诗人,也叫爱情歌手。
约在公元9世纪左右,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就是弓弦乐器的出现。维埃勒是中世纪的最完美的乐器。当时管风琴也开始流行。管风琴古乐谱的最早样本,见之于“英国博物馆”收藏的一本手抄本。其创作时期约在14世纪开端的30年。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3 20:11
第三章 文艺复兴
十五世纪初,文艺复兴给中世纪音乐带来了新的气息。人们力图表达人类心灵的激情。
威廉.德.马肖是14世纪的一位伟大音乐家。他的作品很多,但他最大的贡献在于4声部《弥撒曲》,他开创了这种作品体裁的新纪元。
很多音乐家创作了3个声部、4个声部和5个声部的声乐作品。4重唱和5重唱是16世纪很优秀的创作形式。最适合宗教音乐。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艺术成就很高,远非后人所及。现代作曲家主要是运用交响乐和声乐独唱,从而偏废了合唱的宝贵创作手法。
15和16世纪,弥撒曲、经文歌、歌曲都比较流行,也是享有盛誉的音乐体裁。宗教与世俗的完美结合令我们惊叹。经文歌属于宗教,而歌曲来自世俗。复调音乐家找到了用武之地。法国歌曲是具有高深对位技术的歌曲。而意大利则发明了一种类似的题材就是牧歌。
从音乐的观点看来,此时的德国只能属于二流水准。它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的音乐,但是四不像啊,但后来德国音乐取得惊人的飞跃,那是因为宗教改革的促进作用。新的思想诞生。马丁路德除宗教外,又是一位音乐发烧友。他说:音乐是受难者最好的慰藉,她陶冶人的心灵,给人予幸福。他认为音乐可以改变人性。他创作了《新德意志宗教歌曲集》。当时的圣咏合唱主要是一种民间体裁,但后来成为德国艺术大师的心灵甘泉。新教艺术就某种意义来说:缺乏神秘性,但更有人性。
大键琴和管风琴在当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德国。西班牙人卡勃松是管风琴和大键琴的最早的作曲家之一,人们赞他为西班牙的巴赫,言过其实了。有关管风琴演奏法的专著是帕芒写的《管风琴演奏法》。1550年左右出现小提琴。当时的地位低于歌手和古提琴手。在16世纪末,意大利掀起了伟大的思想运动,从而出现了音乐的新理论,现代的调性和现代和声的概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4 19:33
第四章 17世纪的歌剧
1600年左右,音乐艺术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因为歌剧成为了主角。创造歌剧与戏剧是不同的。歌剧是一种兼有戏剧和音乐风格的艺术形式。根据这一观点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和声学出现。和弦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可以脱离旋律的。
歌剧的建立归功于佛罗伦萨文艺集团。诗歌和音乐紧密相连,所有艺术融会贯通,成为一种可以与希腊悲剧相媲美的艺术形式。
这里面真正的杰出者有蒙特威尔第,他想通过自己的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蒙特威尔第建立了音乐悲剧,从形式上看是神话题材,实际上是表现人类的。
公共剧院出现在威尼斯,平民百姓是可以免费进场的,歌剧院是一种财政企业,自负盈亏的。
斯卡拉蒂和意大利的歌剧紧密相连,他的特点是把他的灵感寓于一些固定的形式当中。
从1655年起,吕里大放异彩。
而在日耳曼的领地,歌剧不太行,直到莫扎特的出现才改变这一格局。
(Shinelb注:其实这一章很长,是我从新编写的。有些地方有可能会有误,请大家有鉴别地观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7 12:39
第五章 17世纪的神剧与宗教清唱剧
神剧(Oratorio),此词来自Oratoire,原意为讨论圣经布道会议的小礼拜堂,后来则指会议指定的圣经为题材的音乐。通常译作神剧或者圣剧。(但后来也用来表现人们的世俗音乐),又因为它的表演只唱不演,也有人译为清唱剧。但这个译名容易与后来的康塔塔这词的译名相混,古本文仍然译作神剧。
清唱剧(Cantata)原意为歌唱。后指包括独唱、合唱与乐队的大型乐曲。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最初是世俗音乐,但后人也有采用宗教题材的。自18世纪传入德国,更为流行,常以圣经为题材。这就与上面的神剧相似了,因为只唱不演,清唱剧由此得名。
16世纪末,神剧是一种新的题材。神剧取得最高地位,其中最著名的音乐家首推卡利斯米。当时,宗教清唱剧在德国找到归宿,也曾经盛极一时。
作者: 强尼 时间: 2011-4-27 19:11
好贴!保存下来慢慢读。
我想,你应该是先复制,后粘贴。不大可能是一个字一个字亲手敲出来的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7 19:45
到目前为止,有一半是打字的,一半是网上找的。
后面这些网上基本上都没有,我是概括一下,说明问题就行。
作者: 强尼 时间: 2011-4-27 20:37
到目前为止,有一半是打字的,一半是网上找的。
后面这些网上基本上都没有,我是概括一下,说明问题就行。
————
感动!
那更要好好读一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7 20:46
抄书不难,不用动脑,要写好帖就难。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8 21:03
第六章 17世纪的器乐
直到17世纪时,器乐才真正获得独立的地位。
在法国,拨弦古钢琴的地位居于首位。17世纪初曾流行鲁特琴,后来被拨弦古钢琴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鲁特琴的一些作曲技法也被拨弦古钢琴所采用。17世纪时,库普兰家族擅长拨弦古钢琴。库普兰在音乐史上起了重要意义。他为古典时期开辟了道路。除了拨弦古钢琴师,法国还有一个卓越的管风琴学派。而管乐在宫廷的节日中尤为重要。而在意大利,小提琴开始兴旺。奏鸣曲与组曲出现而且联系紧密。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意大利除了有著名的小提琴家外,还有几位著名的管风琴师和拨弦古钢琴师。
小提琴奏鸣曲在德国的主要代表作曲家是比贝尔,无伴奏的发明者,巴赫的前辈。当时有一位音乐评论家马特逊说了一句名言:“内心的活动应优先于手指的活动。”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9 13:31
第七章 巴赫和亨德尔
直到18世纪初,德国的音乐是比较差的,直到出现两位巨人:就是巴赫和亨德尔。巴赫的前辈们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到了巴赫,就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与巴赫同一时期,法国有着拉摩、意大利有着斯卡拉蒂。巴赫认真学习过传统。(巴赫的生平就不介绍了,大家都知道)巴赫在逝世50年里一直被埋没,直到1789年的某一天,莫扎特路过莱比锡,他听了有人弹的巴赫的曲子。莫扎特不禁感慨:“我终于听到新鲜的东西了,我终于学到东西了。”以后,门德尔松和舒曼发起了学习、演出巴赫作品的运动。巴赫信仰宗教,为教堂写作了大量清唱剧。这不仅仅是他的职业的原因,他在思想上就是把对宗教的无比热爱和自己对音乐的无比虔诚融为一体的。
亨德尔的一生与巴赫非常不同,他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亨德尔的作品首先反映他的内心。他是一个具有强烈感情的人,他不屈不挠。亨德尔的大部分音乐作品与巴赫都是相对的。亨德尔经常为上流社会作曲,作品也是富丽堂皇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1 09:09
第八章 拉摩
1683年拉摩出世,他的父亲是管风琴师。1702年,拉摩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拉摩在克莱尔蒙任管风琴师。他创作了一部著作:《拨弦钢琴集》,还有三部清唱剧。
1715年,他完成了《和声学基本原理》。1722年出版。1723年,拉摩去到巴黎,出版了《音乐理论的新体系》,书中简明地阐述了他对和声的看法。他也出版了第二部《拨弦钢琴曲集》。
拉摩说:我直到50岁才创作歌剧。由于他长期不断的努力,他出版了36部歌剧。但他没有停止对音乐理论的研究,继续出版和声体系方面的著作。他于1764年80岁时去世。
作为一个艺术家,拉摩最突出的是他那超出常人的智慧和气质。他是一位彻底探求自己一生的思想家。他声称只要彻底了解自己的艺术,就会成为整个艺术的主宰。拉摩是一位令人钦佩的音乐理论家。是他确立了古典和声的基本原则。
作者: 桂猪 时间: 2011-5-1 13:08
有法国中心主义的味道。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1 14:30
有法国中心主义的味道。
桂猪 发表于 2011-5-1 13:08
桂猪兄是认真看这个帖子的。很高兴。这本书作者就是法国人,很大一部分是谈法国音乐史的,我已经调整了一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1 15:21
第九章 18世纪的法国喜歌剧和意大利诙谐歌剧
由于18世纪初叶的歌剧单调而又做作,吕里去世后,伟大的音乐家青黄不接,喜歌剧得以风行起来。喜歌剧是一种源自民间的艺术体裁,它最早的观众是庙会上的观众。1716年,喜歌剧诞生。
直到那时,喜歌剧还几乎是一种兼有对白和歌唱的喜剧和闹剧。总之,音乐在里面是不受重视的。这类作品的整个价值之优劣取决于写作朗诵词或歌词的脚本作者的智慧。
最早的喜歌剧音乐是由下列内容组成的:
1、流行的著名歌剧选曲
2、“滑稽歌舞剧”,就是一些通俗的民间曲调,而往往非常古老。
3、“新曲调”用作独唱,独舞或合唱。
但是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喜歌剧这种体裁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为了寻求完美发展的道路,还应当学习意大利。
同时,意大利诙谐歌剧则自大型歌剧,正歌剧中诞生了。最早的意大利歌剧是悲剧,诙谐歌剧由此发展而来。诙谐歌剧包括一首通常较短的序曲。许多形式多种多样的咏叹调。以及比正歌剧中更为轻松,更为活跃,并更为接近于口语的朗诵调。诙谐歌剧的主题都是现实性的,取材于市民和农民的现实生活。意大利诙谐歌剧具有优点是:富有活力、生活气息浓厚,色彩丰富、变化多端。
在法国,从18世纪后半页起,喜歌剧的成功对于歌剧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使群众习惯于非常易懂、非常质朴、非常通俗的音乐。改变了传统那种非常庄严和深奥的倾向。
作者: 桂猪 时间: 2011-5-1 15:28
我到现在还没有认真看过一部音乐史,这一点要向你学习。
我对音乐观念、音乐美学方面的东西更有兴趣,对于有些论题比一般音乐史里的仅现象的泛泛描述要更了解一点背后的故事。比如说,上文所述,复调的流行和器乐的兴起,这个在音乐史里可能不会展开讲,但是音乐观念史和音乐美学史里就会讲得清清楚楚,它们都伴随着旷日持久的争论。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2 08:10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1-5-2 08:29 编辑
我觉得音乐史主要是说明音乐这门艺术发展的规律性,它注重艺术规律。
对某些细节的研究就得看音乐美学方面的书籍了。
音乐史更注重客观性,而美学方面的讨论和争论更注重思想性。
这方面的书籍我也要学习。
抄完这本书,我还要抄一本书,这本书是讲大部分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的,
这本书也是注重客观性的。抄书对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2 09:26
第十章 从格鲁克到梅于尔
格鲁克1714年7月2日生于离波西米亚边境不远的魏徳旺。他是一个猎场看守人的儿子。1736年他来到维也纳,他受到伦巴第的王子梅尔基的重视。梅尔基王子把格鲁克带到米兰,在那里的四年中,格鲁克一直从萨马蒂尼为师,萨马蒂尼在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方面是海顿的先驱者之一。1741年,格鲁克开始创作戏剧,他的《阿尔泰赛思》获得成功。
1745年,当时已成名的的格鲁克应邀去伦敦,途径巴黎时,他听了拉莫的作品,当他来到英国时,那时也是亨德尔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格鲁克在伦敦上演了两部歌剧。分别是《巨人之崩溃》和《阿塔梅尼》(1746)。但格鲁克并没有获得比较大的成功。后来,格鲁克经常往返于意大利和奥地利两地演出。他演出了大量意大利风格的歌剧,获得巨大成功。
1787年11月15日,格鲁克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他的坟墓上刻着这样的碑文:“音乐艺术大师克里斯多夫.埃.格鲁克爵士,一个正直的德国人,虔诚的基督教徒,忠实的丈夫长眠于此,卒于1787年11月15日。”
现在,就让我们来阐述和评价一下格鲁克的戏剧体系。格鲁克表明:“我打算避去所有那些因演员过于炫耀声乐技巧和作曲家的过分讨好观众而在意大利歌剧中所造成的流弊,他们那样做的结果,使得在所有戏剧中最豪华、最壮观的意大利歌剧变成最令人厌倦、最荒唐可笑的表演。我力图使音乐回到它应有的功能上去。即配合诗歌的功能,不用多余的装饰音造成中断和冲淡剧情,以便加强感情的表达和场景的效果。我认为,音乐应该使诗歌增色。
显然,格鲁克遵循着古老的法国传统,因此使音乐为诗歌和戏剧服务。格鲁克在某些方面也做了比较大的革新,他在某些方面也背离了吕里和拉莫的传统。格鲁克喜欢更简朴和通俗的音乐。格鲁克也想使戏剧象音乐一样简朴,他喜欢古代的题材和悲剧。他对古希腊有着深刻的研究。另外,激动的感情表现在格鲁克的歌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吕里和拉莫所没有的。格鲁克有着一套完整的戏剧体系。
音乐史上的一个时期结束了,在格鲁克之后结束了。这时,出现了一位第一流的作曲家梅于尔(1763年生于吉韦,1815年死于巴黎。)梅于尔继承了格鲁克的传统,他的作品具有格鲁克那样的朴实和高尚。但没有那么纯正,不过他更富于感情,并探求配器法中的色彩。
另外,在德国,莫扎特、贝多芬、韦伯正酝酿交响歌剧——浪漫歌剧的诞生,而瓦格纳更使它获得了如此卓绝的发展。
这就是音乐悲剧的终结。它由佛罗伦萨乐派和蒙特威尔第创立,通过了格鲁克的天才而达到了它最完美的形式。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2 15:00
第11章 交响乐的起源:古典奏鸣曲
正如在法国那样,格鲁克继承了吕里和拉莫,在德国则是海顿和莫扎特紧随着巴赫和亨德尔而问世,这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法国人特别喜欢戏剧音乐,而对于“纯音乐”不太感冒。因此,古典时代最伟大事件之一,交响乐的诞生,不会出自法国,是德国取得了赋予这一新的艺术体裁以生命的荣誉。
对于这一方面,德国也不是唯一的创造者,它受到来自法国和意大利的影响。在17世纪,几乎全部的法国交响乐的素材都来自舞蹈,不管怎样,吕里已经建立了管弦乐队的形式,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人们从欧洲各地来向他表示敬意。
作为交响乐的摇篮,是在德国。这一巨大的创造,一方面是因为德国人的才华。而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那些特殊的客观条件。
实际上,德国人有着一种好沉思默想、深省的内向之感,喜欢幻想,多愁善感;毫无疑问,正是这种性格使他们特别喜爱一种排除一切外在的兴趣而本身具备自我发展的基本要素的音乐。到1745年左右,交响曲在德国已是一种相当流行的体裁。
C.Ph.埃.巴赫在他生前所得到的名声,远远超过了他父亲J.S.巴赫。这一位音乐家在今天之所以被我们提起,主要是他在音乐历史上的重要性。他是奏鸣曲体的发明者。特别是作为贝多芬的先驱,贝多芬自他那里得到很多方法上的借鉴。但是C.Ph.埃.巴赫缺少一种把他的意图发展到顶峰的构筑力量。他没能写出音乐史上不朽的篇章。
在古典奏鸣曲体的结构法则一旦确立之后,我们可以把它的特征归纳如下:
(1)
古典交响曲是按照三段体对称的结构形式,而并不按照以前的二段体对称的方式,它主要包括三个乐章,次序排列是:快、慢、快。
(2)
在歌剧风格的影响下,古典奏鸣曲主要变为主调音乐。
(3)
在这种古典奏鸣曲中,发展部分成了一种远较以前更为精微细致的艺术。
古时的奏鸣曲是为独奏、二重奏、三重奏的表演而写。可以用乐队伴奏也可以不用。不管怎样,乐队只不过起次要的伴奏作用。为乐队而写奏鸣曲或是交响曲这是一种新鲜事物;为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而写奏鸣曲,或即四重奏同样是新鲜事物。除了四重奏和交响乐曲之外,人们继续使用一些古时体裁的乐器:人们仍然写作协奏曲,二重的或者三重的奏鸣曲。人们还为激弦钢琴和其后的钢琴独奏写作奏鸣曲。上述的这些曲体,取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并成为贝多芬所喜爱的一种表现方法。
要创作古典交响曲和奏鸣曲,那种浅尝即止的试图是达不到的。必须赋予它们生命力。只有象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样一些伟大的德国天才才能做到这一点。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2 19:07
第12章 海顿与莫扎特
德国的古典音乐主要是奥地利式的和维也纳式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曾经在维也纳生活过。奥地利的首都位于德国和意大利之间,因此他同时受到德国与意大利的影响。这种局势使它在18世纪末页的音乐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它是两种艺术的融合。即一种较为严肃、深刻的德国北部艺术,与另一种较为轻松、浅显的意大利艺术的结合。这样就产生了撞击的火花。
海顿与莫扎特是同时代人。海顿非常欣赏莫扎特。莫扎特也把一些作品题献给海顿。当莫扎特看到海顿远赴英国时,担忧此行可能永远看不到面了。事实上,这的确是最后的诀别。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当海顿重返维也纳时,他再也看不到他那年轻的朋友了。
海顿1732年3月31日至4月1日的夜间,生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小村罗劳。海顿的学艺过程也比较坎坷,他是个正直和善良的人,他自信而又信任他人,但他缺乏激烈的情感。海顿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但他的宗教音乐却很一般。宗教在他的思想和感情中未占很大的地位。海顿只创作了两部成功的清唱剧,就是《创世纪》和《四季》。但海顿对古典奏鸣曲与交响曲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只有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里,海顿才显示出他的真正实力。海顿的作品很平和,使人心旷神怡,但缺乏激情和悲剧性的心灵。(待续,本章未完,明天谈莫扎特)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3 09:49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兹堡。他是神童,三岁会弹钢琴,6岁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莫扎特10岁时写下了他的第一步清唱剧。1768年12月7日,他12岁时亲自指挥了他的《庄严弥撒曲》。不久,他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大主教的乐队长。此后,小莫去了意大利,处处受欢迎。1773年,在他18岁时,他已创作了200多部作品,但任何一首还不过只是预示了他的光辉未来。1781年,他写了《后宫诱逃》。
但是当莫扎特的艺术真正成熟时,人们却轻视这位天才,这使得海顿非常愤怒:“我非常气愤,举世无双的莫扎特竟不能为皇家或王室宫廷所接纳,请原谅我如此的愤怒,因为我太爱此人了。”1786年,莫扎特根据博马舍的原作写了《费加罗的婚礼》。不久又创作了《唐璜》,1789年,由于格鲁克的去世,皇家宫廷作曲家的职位就由莫扎特接班了。很快,在莫扎特的《安魂曲》还没完成时,他已心力交瘁,于1791年12月5日去世。这样一个温和可亲的人,象孩童那样热情无邪,而又充满自信、仁慈、快乐的心灵,就此远离人间了。
莫扎特创作了600多部作品,各类体裁他都很擅长。在他身上,灵感不是经过苦思冥想而来,不是经过智力和意志同大自然的斗争后才在头脑中显现的,灵感也不是在过分的激情和狂热的状态中表示出来,正相反,它似乎处于通常的环境下,平衡的状态中,酷似宁静的泉水涓涓不绝,无穷无尽。
就音乐曲式演变的观点来看,莫扎特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后宫诱逃》由于“采用新颖的和声法和那时还为人所陌生的独创的配器手法,因而令人惊异不止。”莫扎特也是“德国歌剧”的奠基人,德国的戏剧音乐直到莫扎特前,还只是盲目地抄袭意大利人。莫扎特在戏剧创作上强调交响乐的重要性,因而他仍属德国乐派。
古典主义时代是随着海顿和莫扎特而开始的,同时也差不多随着他们而结束。确切地说:贝多芬实际上只是在他的初期作品中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典主义乐派,后来在创作上就越发展越自由,他的天才也就越无拘无束地表达他自己的激烈的个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3 13:25
第13章 贝多芬
“尽力为善,热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令面对王位宝座,也永远不背叛真理。”1792年,贝多芬在一页纪念册中这样概括自己的性格。贝多芬平时总是忧郁的。他的一位同时代人说:“他那双柔和的眼睛里含有一种令人伤心的痛楚。”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波恩。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他练习巴赫WTC,C.Ph.艾玛纽爱.巴赫的奏鸣曲和M.克列门第的奏鸣曲。1787年贝多芬去维也纳见到了莫扎特。由于母亲去世,贝多芬回到波恩,经营这个惨淡的家庭。同时贝多芬从乡野中找到安慰,他永远也不能忘怀波恩那鲜花满支、绿树成荫的林中小径,以及庄严浩瀚的莱茵河。
如果我们把《C大调交响曲》或《7重奏》看做贝多芬的“第一期风格”,可以归结为如下特点:贝多芬仍然坚持海顿和莫扎特的传统风格。他的写作首先是一种世俗的、辉煌的音乐,希望取悦于人,把他的艺术当作纯粹娱乐的艺术。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可以在这同一时期的某些作品,尤其在为钢琴独奏写的奏鸣曲作品10号第一首和第三首中,发现伟大的贝多芬——严肃、深沉、蔑视世俗、只为自己而写作,带着他那倔强傲慢的个性,痛苦折磨的心灵和荒诞的幻想,全身心投入创作。这时,贝多芬的一些写作技巧有其重要意义:在于用快速的诙谐曲代替庄严的小步舞曲。在诙谐曲中,作曲家的气质可以表达得更自由。这些贝多芬式的诙谐曲洋溢着欢乐之情。这种写法是他的前辈们所不能接受的。(待续)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3 16:56
按照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一共包括三个不同艺术风格的时期。上面所说是“第一期风格”。1800年贝多芬发现自己的耳朵聋了。1801年,贝多芬说过一段很感人的话。大意:“我要向我的命运挑战。但是在我生命中的某些时候,我又是上帝创造的最可怜的人。”因而人们可以在他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某些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与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最美好的灵感的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琪丽爱太.吉却娣,贝多芬把月光奏鸣曲献给了她。但是这种爱情不久就使他深感痛苦。起初由于他与所爱的姑娘之间社会地位的悬殊而使他感到屈辱;后来卖弄风情、幼稚自私的对方丝毫不能理解贝多芬的思想。这是一段令人绝望的时刻,它所造成的痛苦是贝多芬一生中没遇到过的。这导致贝多芬一心想自尽,写下了著名的海立根斯塔特遗嘱。贝多芬在遗嘱中向人们、向大自然、向上帝倾诉他的痛苦。不过他还是振作起来了。他那坚强的个性是不可能放弃斗争的。
这种失望和自信的交替都反映在钢琴奏鸣曲作品27号的第一和第二首,作品28号田园,作品31号的第1、第2和第3首中。正是在钢琴上他最愿意吐露内心的秘密。特别是在第二交响曲中,1803年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已经毅然脱离了危机。战胜了痛苦,我们也看到他追求生活和欢乐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
当时,大革命降临到维也纳。贝多芬的一位知心朋友辛德勒说:“他热爱共和主义的原则。他是无限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拥护者。他希望法国进行普选,但愿拿破仑能实现。并因此奠定人类幸福的基础”。这些思想是那么强烈地影响着他。促使他写成了一部新的交响曲《波拿巴》,(1802——1804)。正当这部作品完成时,贝多芬得知拿破仑称帝,他撕毁了献词,重新写了一个题目:《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的英雄交响曲》。
在创作贝三时,贝多芬完全冲破了海顿与莫扎特的框框:首先是通过整个作品的音调,它完全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另外也通过作品发展的手法和总的结构。贝多芬这部作品包含了伟大的和大胆的思想和一种强烈的表现力。
正是通过英雄交响曲,贝多芬确立了自己的第二期风格。贝多芬不再迎合世俗的习惯。无论是严肃或快乐的时候,他一直是诚挚而深沉的。他的浪漫主义已经显露,然而即使他一心致力于把他的感情表现得最紧张,最猛烈和打乱次序,他也不致发展到置比例与平衡于不顾。他也绝不牺牲外表的形式。(待续)
作者: 票友 时间: 2011-5-3 23:09
李兄辛苦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4 07:57
李兄辛苦了!
票友 发表于 2011-5-3 23:09
票友兄你好,这不辛苦,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温习和学习。
对艺术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艺术史规律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要考虑今天人们需要什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4 09:17
在《英雄交响曲》上演后不久,贝多芬开始创作歌剧《费德里奥》。但是贝多芬这部作品受到冷遇。《费德里奥》的失败使贝多芬陷入深深的痛苦。1806年春,贝多芬重整旗鼓,开始创作《c小调交响曲》,突然他停下来,甚至连平时的草稿也不起,一气呵成写成了充满着欢乐、温柔和希望的《第四交响曲》。
这是因为贝多芬重新找到了幸福。1806年5月,他与苔莱丝.德.勃朗斯维克订了婚。苔莱丝在很久之后仍然回忆到她和贝多芬相处的日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写下了他的比较好的几部作品。《热情奏鸣曲》(1807),这部作品是献给苔莱丝的哥哥的。献给苔莱丝本人的奏鸣曲作品78号(1809)。而《c小调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写于1808年。
然而遗憾的是:贝多芬和苔莱丝的共同梦想根本没能实现。也就是在1816年,他写了《献给远方的爱人》,也是追忆他曾经和苔莱丝的幸福生活。
《c小调交响曲》是在法国上演得最多的一部交响曲,这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不管是《命运》、《英雄》和《田园》,贝多芬在这些交响曲描述着自己。他向我们叙述他对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的热情,或者叙述他爱情的幸福,或者是他克服命运的胜利。他是如此热爱大自然,当然他要写一部作品来赞扬大自然。这就是《田园交响曲》。正是在这首交响曲中,人们可以看到贝多芬的艺术与拉莫或者海顿的艺术有着多么大的差异。贝多芬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
对于田园交响曲,贝多芬的音乐却是一种内心的反省。他向我们展现的是他在大自然面前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力求模仿大自然。贝多芬曾经写过这样的注解:情感的表现比景色的描绘更重要。这也是人们对描写大自然的音乐的一种新的起点。
贝多芬正是在托泊利兹写下了第七和第八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正如瓦格纳所说的是舞蹈的诗篇。贝多芬在这里表现得“尽情倾吐”。在德国北方,人们称这部作品是酒醉后的杰作。
1814年标志着贝多芬的荣誉达到了顶峰。在维也纳的议会上,他受到了全欧洲的亲王贵族们的敬意。他被看作是音乐之圣,他成了官方推崇的音乐家。但是在贝多芬晚期的几年里,贝多芬经历着很多痛苦。沉重的家庭灾难折磨着贝多芬,早自1816年起,他的健康状况也已大大恶化了。
这已不再是那个充满自豪感的贝多芬了。他不再感到自己的才华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能去征服整个宇宙,去把自己的音乐思想施加给每个人,并能取得所有人的尊敬,无论贵贱。现在他是一个终于远离尘世、独身隐居、不再寻求任何功名的贝多芬。而是专心致志于他的艺术。对任何外界的赞扬都无动于衷。他完全沉浸于苦难和不幸当中,而且微笑地毫无反抗地陷入深深的忧郁中,有时却又以一种惊人的意志力量,使自己到达最宁静的欢乐之中。贝多芬一直在酝酿着,他将会创造出高超的、以一种意想不到的风格写成的杰作。这种全新的独特风格构成他的“第三期风格”。(待续)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4 16:2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1-5-4 16:25 编辑
按照这本书的作者的意思,他是把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的,他是按照贝多芬的艺术风格划分的。其实这三个时期是连贯的,贯穿于乐圣贝多芬的一生。这就像巴赫,对巴赫的研究一般是把巴赫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地点的。就是魏玛、科腾和莱比锡时期。下面谈贝多芬的最后一个时期,就是“第三风格”时期。
在这时候,贝多芬感到:他为艺术做得太少了。他想在他的成熟作品上再大大提高一步。有人以厚利相奉,想叫他按以前的风格来写作,但是贝多芬拒绝了。从此以后,贝多芬把对于音乐结构的注意放到第二位了,或至少是放弃了古典结构中过于工整的对称。他找到了一种更灵活、更复杂也更富于变化的形式,这种形式能更自然地符合表情上的要求。
关于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一般结构,贝多芬已不再满足于象在第二期风格中那样,取消这类体裁的一、二个结构部分了。他要推翻这些乐章的传统次序,特别是要在奏鸣曲和交响曲中,引进到那时为止一直被排除的曲式。因此,在奏鸣曲101号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一首进行曲取代了诙谐曲。在最后5首奏鸣曲之中的3首中,赋格或赋格式的体裁以一种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而出现了。赋格在古典奏鸣曲中是被完全弃用的。在巴赫以后,赋格几乎已经完全死亡。是贝多芬使赋格重新复苏了。在贝多芬的作品106号和作品110号中赋格的运用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些就是我们在贝多芬后期的创作风格所遇到的主要新手法。这些手法同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手法是相差得那么远。
从1815年至1826年,贝多芬创作了一些在人类天才中所从未有过的最杰出的作品。它们是:
1815年
两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102
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
1815——16年 钢琴奏鸣曲作品101
1818年 钢琴奏鸣曲作品106
1820年
钢琴奏鸣曲作品109
1821年
钢琴奏鸣曲作品110
1822年
钢琴奏鸣曲作品111
1822年
D调弥撒曲
1823——24年 第九交响曲
最后6首四重奏
在晚期的5首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从最自由的幻想转向最坚定的意志。他再一次向我们描绘了他的生活形象:他告诉我们他的痛苦与希望,他向我们毫无保留地显示出他伟大的心灵,这心灵时刻放任自己于忧思之中。却又不断地重新振作。
贝多芬最后这几首四重奏对群众、甚至对艺术家来说:一直是个谜。在他的作品中,美妙的多声部构成了庄严朴素的轮廓,更显出宁静端庄的雄伟气魄。充满着富于激情的生命力。在今日听来,越来越为人所欣赏。贝多芬在逝世前八天,给他在伦敦的朋友莫斯凯莱写信说:“我有一整部交响曲的初稿,还有一部序曲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放在我的书桌内。”这部交响曲就是第十交响曲。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在大雪纷飞、雷电交加的暴风雪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侄子当时不在他身边,而是一个陌生人。音乐家安塞姆.胡登勃兰纳尔给他合上了眼睛。贝多芬戏剧性的一生完全浸透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在19世纪大部分的音乐家身上发现这样的情况:即从他们自身,从他们的个人经历中,从他们的梦幻,愿望,恐惧,欢乐和痛苦之中,寻求艺术的基本素材,或最重要的主题。(贝多芬这章完,待续)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5 09:07
第14章 瓦格纳以前的德国浪漫主义
舒伯特(上)
19世纪的初页,是德国音乐艺术上最辉煌和最丰硕的时期之一。就在这一个古典主义结束和浪漫主义产生的交接时期,三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舒伯特和韦伯紧密相联在一起。
舒伯特深深地崇拜贝多芬,贝多芬和舒伯特其实是不相识的。但贝多芬讲到舒伯特时也这样说:“的确,舒伯特富有一种神圣的光芒。”
就在贝多芬写他后期的奏鸣曲。《D调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和最后的一些四重奏的时期,舒伯特则选择了卑微的艺术歌曲的体裁,他用这种一向为人们所轻视的题材创作出一些杰作,从而使艺术歌曲一举取得了与交响曲或歌剧同等重要的地位。
艺术歌曲(Lied)基本上是一种德国的形式,大多是伤感、严肃、深刻和感人,一般没有欢乐喜悦之情。德国的艺术歌曲的独特之处在于诗词和曲调是紧密结合的。诗歌绝非音乐的陪衬而已。听众务必对诗词给以与旋律同样的注意,而旋律唯一的作用就是进一步地把诗词的意义表达出来。舒伯特或者舒曼则选择了他们最伟大的诗人的杰作来作为体裁,赋予音乐的阐释。
德国艺术歌曲起源于民间,很久以来一直保持着纯粹的通俗体裁,直到18世纪的末页,才开始列入艺术题材的行列。莫扎特在《魔笛》中穿插了一些艺术歌曲,格鲁克在1770年出版了一本艺术歌曲集,贝多芬也写过很多艺术歌曲。其中很多首非常精彩。但是,唯有通过舒伯特,艺术歌曲取得了他最大的发展,最大的广度。用之于各种各类的诗歌主题,使之成为一种音乐的诗歌,把这两种艺术融成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附近的利克登塔,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死时年仅32岁。舒伯特具有惊人的音乐本能,从不需要钻研,就足以使他探得音乐技艺的全部奥秘。他靠出卖自己的作品谋生。由于爱好独立自由生活,他拒绝了人们提供他的某些固定职位。他很少考虑到他的物质生活。安于贫困,他所写的《冬日的旅行》中的6首歌曲,只卖了6块钱。他就像莫扎特一样,到死过着贫困的生活。
舒伯特有着一副愉快而热情的心肠。终日与朋友们相聚一起。每当春秋佳日,他喜欢与朋友们一起到维也纳附近去郊游。寄寓身心,同欢共乐。人们称这群好朋友为“舒伯特派”。
爱情在舒伯特一生中当然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似曾深深地爱上苔蕾丝.格洛白,可是由于舒伯特的生活境况悬殊,他无法娶她。
在舒伯特的非常崇高的纯洁的心灵中,有着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他是一个富于幻想的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强烈地充满着一种另一个世界的思想。
他像莫扎特一样,很早就感到自己生命力日渐衰竭,预感到末日即将来到,终于过早地熄灭了生命的火焰,离开了人间,按照他的遗嘱,他被安葬在贝多芬的坟旁,“怀陵”墓地。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5 15:53
舒伯特(下)
舒伯特在音乐艺术上的多产,实在是世所罕见。他一生共写了634首艺术歌曲。其中的100来首是按歌德的诗作而谱写的。其余的来自:席勒、海涅、乌兰和鲁克特。除了艺术歌曲,舒伯特还创作了9首交响曲,一些四重奏、三重奏、和奏鸣曲,其中还是有一些优秀作品。此外,还有很多弥撒曲和一批无甚重大价值的歌剧。
舒伯特经常使我们想起贝多芬。他在感情的深度上、表情的强度上以及悲剧的广度上都很象贝多芬。舒伯特比贝多芬有着更多的诗人气质。对于歌德的诗词,他能更好地掌握全部微妙的变化。他的心灵更加灵活。舒伯特能把很多种种不同多变的印象和感情的焦点结合起来。在这一方面,他比贝多芬更有创作艺术歌曲的天赋。
我们可以在贝多芬的笔记本上了解到:贝多芬是如何地不断雕刻和修饰他的草稿。但舒伯特不同,他是一个最佳的即兴作曲家。在创作上,他从不苦心经营,他有着无穷无尽的灵感,从来不知道要什么修饰和推敲。这是他天才上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注定了他在艺术歌曲上大显身手。但是在室内乐和交响曲方面,舒伯特会经常暴露出他在结构才能的不足。因此,只有在艺术歌曲上,他的作品特别值得人们探讨和欣赏。也只在这里代表着他全部的精华。
舒伯特不像贝多芬那样,有着变化发展的过程。他的创作,表现出他全部的手法。这正是他天才自然流露的又一个结果。贝多芬是在激烈的斗争中,掌握了他艺术上的技艺。并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而舒伯特却是生来就具有写作艺术歌曲所需要的一切天赋。他无须进一步再来克服什么。另一方面在他所从事的艺术领域内,根本不需要、甚至也不可能再进一步改进自己。
舒伯特和贝多芬一样具有同样的浪漫气息,并且更甚于贝多芬。他对于大自然的感情,表现得更为宽广,更为细致。对于海洋、河流和山脉,他的感受更加细腻和丰富。贝多芬对于乡野的爱好似乎显得是一般性的。而对于一些特殊的景色也无什么特殊的感觉。如果我们从他的艺术歌曲中来看他对于不同景色的变化多端的描绘,我们就会看到在舒伯特身上,每一个不同的景色都会引起一种不同的反应:事实上,一种生动如画的伴奏衬托出一种物质的气氛。这种现象并非罕见。此外,他跟贝多芬一样,描绘在整个结构上并不具有首要地位。它从属于表情,甚至融化在表情之中。
舒伯特具有一种贝多芬所没有的幻想意识。他是艺术歌曲的大师:世上至今没有人能超越他。甚至也没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此外,我们还应指出,他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技法。把艺术歌曲移植到器乐的领域中去。就在他为钢琴写作的时候,他创造了“音乐瞬间”,这是“无词歌”最早的标本,后来,就以这一个名称或其他的称号。一些其他音乐家如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创作了一大批小巧的精美绝伦的钢琴诗歌。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5-6 07:00
韦伯(上)
韦伯1786年12月18日生于霍尔斯坦的一个小镇,他是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兹.韦伯的堂兄弟。韦伯17岁就当上了指挥。1813年,他被任命为需要进行整顿的布拉格剧院的乐队指挥。直到1816年,他30岁时,韦伯还是一事无成。1817年1月13日,他被邀请为德累斯顿的乐长。他承担了振兴德国歌剧的重任。以抗衡盛极一时的意大利歌剧。1821年,他上演了他的著名作品《自由射手》,获得巨大成功。
1817年。他娶了一位女歌唱家卡洛琳.勃兰德,之后身体一直欠佳。1826年4月12日,《奥勃隆》首次上演,盛极一时,但是就在同年6月4日深夜到5日凌晨间,韦伯以世长辞了。
对于韦伯的室内乐和交响曲作品中,我们将不再论述。因为它们常是过于粗糙,其中既有几首算是例外。例如:《降B调钢琴协奏曲》,其中有着几段优美的音乐,还有大家熟识的《音乐会曲》和《邀舞》。
韦伯的最高成就就是歌剧,当然他的歌剧也不是无懈可击的。韦伯从来没有能力写作一部完美的作品。他的思想太散漫了。太少精雕细刻,苦心经营的作风,总是即兴而就。他缺少前后相贯的精神,总是一念未了,又是一念。另一方面,韦伯是一个重理智和重想象的人,他的感情不总是那么内向。他常显得一时的冲动,没有一个持久而深邃的情感。未免略显枯燥,可是韦伯却是一个卓越的诗人,一个剧作者。他的一个同时代人已经就《幽丽安德》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诗情胜过了音乐”。作为一个剧作者,他是既得自后天的教育,又来自先天的本能。他之所以热衷于《自由射手》,因为这是一首德国民间故事,它最适合于他的构思一种民族的歌剧的计划,以与意大利或法国的歌剧相抗衡。
至于《幽丽安德》和《奥勃隆》则取自法国民间的古老传说,但由于他们具有一种十分浪漫主义的气质,就可以很容易地改编为德国化的东西。(待续)
作者: 生活 时间: 2011-5-22 19:21
坐等楼主更新!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6-9 11:20
韦伯(下)
韦伯的音乐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在他的歌剧《幽丽安德》中,运用了一种旋律性的朗诵,这为后来瓦格纳提供了范例。
韦伯的作品节奏变化无穷,真是罕见的生动活泼而又迅猛激烈,而不是以前的那种不变的“和谐”。他的配器法也是异乎寻常地变化多端和色彩丰富,他对于圆号和单簧管有诗意的音色偏爱。他擅长于表达梦幻的、幻想的、非现实的、超自然的意境。
他的序曲是以他的歌剧为根据,其完美的程度远远胜于他的歌剧本身。他的目的在把剧情的轮廓一下子展现出来,并唤起听众产生一种与戏剧精神在感情上的共鸣。
这种在序曲一开始就使用动机的手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已经令人想到瓦格纳式的主导动机的观念。另一方面,一种对大自然富于幻想的浪漫情感,给与了韦伯的歌剧一种非常深刻的魅力,预示了四幕剧中神秘、象征和自然的音乐。
韦伯说:“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各自形成了一种歌剧的概念,他们在此中左右活动而感到满足,而对德国人来说却不是这样…...德国人努力创造一种综合的艺术,把各种艺术和谐地结合成一个优美的整体。
韦伯不只是为瓦格纳开辟了一条道路,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和肖邦。他的影响涉及19世纪上半个世纪的所有音乐家。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6-9 14:26
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1809年生于汉堡,1847年死于莱比锡。门德尔松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工作太轻松,生活太优裕会造成事业上的种种不足。
1818年门德尔松9岁,首次公演。后来发现巴赫作品。对其热心崇拜。1829年门德尔松干了一件大事:就是他组织并演出了《马太受难曲》。他对古老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研究。
1829年门德尔松去英国,获得成功。他有着能取悦于英国人的一些气质:明朗清新、井井有条、优雅大方、庄严华贵。从此他一帆风顺,不断取得成功。1835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的布业公会乐队的指挥。1843年,他就在本城建立了一所音乐学院。他在1837年结婚,1847年,在他姐姐芳妮死后几个月,门德尔松也相继去世。
这本书的作者说的所谓对门德尔松的公正评价:门德尔松无疑是具有很大的缺点。他在“模仿”上做得轻率,他随便地模仿巴赫和亨德尔。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偏爱于一种肤浅的感情表达。他滥用旋律的形式;他的发展部分不够简明扼要。但是我们必须明白门德尔松文笔的优美、动人和文雅。这在他的一些轻巧的乐曲中,一些诙谐曲中尤为明显。他那新颖独创的色调气氛是属于一种描绘性的浪漫主义。这在他那描述精灵古怪的舞曲中,可以说是第一流的。但是,即使他的一些特点,就他说来已经到达顶点。实际上仍然略显平庸。他的那种虚弱倦怠或是喜欢幻想的特性很快使人厌倦,我们要求一种更为坚强有力的感情和更加深刻精致的手法。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6-10 11:12
舒曼(上)
舒曼具有病态的敏感,他忠厚仁慈、易动感情。他一生受着精神病的折磨。这给他造成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最悲惨的结局。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萨克斯的兹维考。他9岁学习钢琴,甚至开始读拜伦的诗篇。1826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舒曼属于那种富于浪漫性类型的人,幻想而激动,易于极度的伤感。但他始终着心灵上道德上最大的纯洁,这完全是他天赋的个性。
1830年舒曼20岁,参加了一次帕格尼尼的音乐会后,从此决心献身于音乐教育。但由于意外,他的一个手指受伤了,他就无法弹琴了。后来发生一连串不幸事件。他的嫂嫂和哥哥去世,使他痛苦万分,他患了妄想症,精神上陷入抑郁的深渊。精神病初期征兆随之出现。
舒曼最早写的是钢琴音乐,但非常晦涩难懂。他受克拉拉影响而喜欢上写艺术歌曲。而他和克拉拉经历种种困难而成为伉俪。
舒曼是1840年起写艺术歌曲的,那一年他就写了100多首。从1841年起,他开始创作交响乐和室内乐。
但是,自1849年12月开始,他已经出现了精神错乱的症状。1854年2月27日,精神病发作,他投身于莱茵河中,人们把他救了起来。但不得不把他关在疗养院里,他就在这里结束了他最后的那些悲惨的日子。1856年7月29日,他与世长辞。(待续)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6-10 14:39
舒曼(中)
舒曼象舒伯特那样,有着写作艺术歌曲的能力和天赋。又像舒伯特一样是个诗人。同样都具有那种写作艺术歌曲的自发的本能和敏捷的灵感。这种灵感适合于创作这种作品:作品的结构是无甚关系的,而确切的感触和丰富的想象就是一切。
舒曼具有非常高深的文学修养,这一点是舒伯特所比不上的。这对于他深入细致地了解歌德、席勒和海涅精致和细腻的思想有着莫大的帮助。他的艺术属于文雅讲究、富于修养的人,比舒伯特更为精雕细刻、深刻细致。他没有那种压倒一切的巨大力量。但他却有一种沁人肺腑的感染力,他通过了其他的方法取得同样的悲剧效果。他不是舒伯特那种慷慨大方的个性和易于外露的感情。舒曼是属于一种凝结内向的个性,他的风格纯净而精确,他的乐句简短而紧凑。在舒曼的作品里,一切都化成了纯粹的感情,没有任何的装饰背景,他的音乐也从来不是戏剧性的,除了他自己的小圈子里,简直令人难以体会。
舒曼创作了许多记录内心世界的新方法。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除非作为展开诗歌的画面,钢琴主要是伴奏,主要还是歌唱为重。而在舒曼的音乐中,他对诗词的阐述分别放在歌唱和钢琴上。人声与乐器互相对答,而较重要的部分常常不是歌唱者。在他的《诗人之恋》结尾处,竟在整整在一页完全抛却了歌唱,似乎歌声已经无法表达洋溢于内心的感情,他自己却陷于热情的沉思默想之中。让钢琴来独奏,作品到此可能达到了高潮。此时内心的情景非言语所能表达,只有无言的音乐才足以倾吐内心的激情。(待续)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6-11 10:24
舒曼(下)
另一方面,舒曼的艺术组曲《诗人之恋》和《女人的爱情生活中》,他一首接着一首地把它们串联起来,组成一整套十分统一的整体,因此就好像在展开成套的画面,或者说是一串富于感情的印象,在他诗意的作品中反映出一种完全是热情的戏剧甚至是整个生命。
除了艺术歌曲之外,舒曼的钢琴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方面,他引入了幻想曲、随想曲。这种形式在他以前从未有过这样重要的地位。他那梦幻似的灵魂在此唱出了魅人的黄昏,童年的天真或是爱情的欢乐与痛苦。
在室内乐和交响乐方面,舒曼完全尊重古典的形式,但在主题的内容和感情方面,则仍然保留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这就显得多少不很协调。关于他发展的方式常显得学究气息。未免枯燥;同样的节奏反反复复,未免令人厌烦。然而他思想的独特之处,当演奏时很快使人忘却了那些缺点。他的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和交响曲,包括着他所有作品中一些最美的篇章。
他所写的声乐和乐队作品瑕瑜互见,有时他所处理的题材超越了他个性所长的范围。它具有动人的想象力,诗意的幻想和深刻而又痛苦的温情,但他那种优美文雅的情致,未免过于女性化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6-12 09:18
李斯特(上)
舒伯特、韦伯、舒曼的浪漫主义还不至于打破全部的古典主义传统。这些作曲家的创新还是小心谨慎地进行,他们没有丝毫打破当时所承认的音乐结构,也不触动当时普遍承认的和声原则。但是一场正真的革命正在音乐领域中酝酿着,在德意志诸国内李斯特是第一位开拓者。
李斯特是一个会计师的儿子,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的瑞丁。9岁时,他首次公演钢琴演出。10岁到12岁时,他从车尔尼学习钢琴。当李斯特在维也纳举行第二次音乐会时,贝多芬也在场。听后甚为感动,贝多芬跳上台去,拥抱这位少年。
12岁时,李斯特来到巴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此度过。法国的浪漫主义对他影响很大。由于他辉煌的演奏技巧,和对于乐曲表演的力度和深度,使他的听众为之惊叹不已。
1830年的革命,他成了一个民主党人,一个社会主义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对李斯特有深刻的影响。李斯特坚定主张重新建立现代的调性,废弃那些严重限制旋律和一切发展的古代传统。
1847年2月,李斯特被任命为魏玛大公爵的乐长。他与维特根斯坦公主同住在阿尔登堡。就在这里他们建立了一个艺术中心,在15年的时间里它的光辉照亮了整个德国。这个时期李斯特创作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就是B小调了。
李斯特与当时的各大艺术家都有所联系,甚至可以说对他们都有所帮助。他极力帮助他周围有才华的人。
晚年。李斯特不再谋求作为钢琴演奏家的光荣,他到此唯一所期望的是作为一个作曲家。1886年1月31日,他带着满意的心情在拜鲁特与世长辞。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6-13 13:05
李斯特(下)
李斯特在死后得到公正对待,人们对于李斯特的作品,兴趣不断增长。我们看到这个大胆的革新者,在19世纪的音乐史上,取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当然有缺点:人们可以批评他有时应用了平庸的主题,同时在发展上也是松懈空洞。然而,即使在他最不平衡的作品中,人们总可以发现到他充满着火样的热情、活力和大量细腻的创新手法。或是表现在和声上,或是表现在配器上,甚至是在旋律上。
这些特点都直接影响了瓦格纳,并且或多或少地更远的人物:俄罗斯印象派们和德彪西。但李斯特令人联想到的主要是瓦格纳。人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斯特的发明在先,瓦格纳就没有任何的创造。瓦格纳的全部风格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已具雏形。但是李斯特具备的是过多的即兴创作能力,而只有瓦格纳那样天才的意志和力量,才能用这些尚未使用过的音乐语言素材,谱写出完善的篇章,他那经过深思熟虑的严密的构思,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
作者: steveh 时间: 2011-6-13 15:46
这是一本极好的书,本人也强烈推荐。
作者: 潇雅渝 时间: 2011-6-13 15:58
盘点明星最多的十部电影 简述:如今电影市场竞争激烈,主打明星牌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正所谓“牌不在大,牌多则灵”!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华语电影史上,明星阵容最多的十部影片...
第十名:《无间道3终极无间》 明星人数:18人
《无间道3终极无间》→
点击进入观看高清全集
《无间道》绝对可以算是香港电影史上的强心剂,《无间道3》以其强大的影帝阵容和18人的明星人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九名:《爱情左灯右行》 明星人数:39人
《爱情左灯右行》→点击进入观看高清全集
《爱情左灯右行》是《爱情呼叫转移》的续篇,1女12男的配比让很多女性观众十分羡慕林嘉欣的“艳福”,再加上一些客串的明星,明星人数达到了39人。
第八名:《财神到》 明星人数:42人
《财神到》 →
点击进入观看高清全集
《财神到》是2010年的贺岁电影,作为港产贺岁电影,主打明星阵容自不必说。
第七名:《赤壁》 明星人数:43人
《赤壁》 →
点击进入观看高清全集
《赤壁》是吴宇森导演的巨作,影片中从曹操、周瑜、诸葛亮……每一个角色都是有响当当的明星扮演。虽说电影上市后褒贬不一,但是强大的票房还是证明了全明星阵容的号召力。
第六名:《春天花花同学会》 明星人数:45人
《春天花花同学会》→
点击进入观看高清全集
《春天花花同学会》是麦兜这个漫画人物魅力的体现,2006年上映,全明星阵容为本片收获了不菲的票房收入
第五名:《1:99电影行动》 明星人数:50人
《1:99电影行动》→
点击进入观看高清全集
《1:99电影行动》 这是一部公益电影,因为非典的缘故,香港的众多明星走到了一起,共同拍摄了这部影片。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是全明星阵容,15位导演拍摄了11条短片,共同完成了这次爱心之旅。
第四名:《越光宝盒》 明星人数:59人
《越光宝盒》→
点击进入观看高清全集
2010年《越光宝盒》以无厘头之风席卷荧屏,观众在开怀之余也看到了众多明星的面孔。
第三名:《建国大业》 明星人数:172人
《建国大业》→
点击进入观看高清全集
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中国电影人走到了一起,共同为祖国母亲献上了这部大片。这部电影里大牌明星们有的只有一句台词,但是大家都为能够上《建国大业》为荣,这也创下了内地电影的明星人数记录。
第二名:《72家租客》 明星人数:174人
《72家租客》→
点击进入观看高清全集
《72家租客》是2010年的贺岁电影,邵氏和tvb的合作让观众在电影里看到了:张学友、袁咏仪、林峰、曾志伟等等。
第一名:《豪门夜宴》 明星人数:超过200人
《豪门夜宴》→
点击进入观看高清全集
《豪门夜宴》是香港影视圈为1991年华东水灾拍摄的爱心电影,几乎所有的香港明星在这部电影里都有演出,堪称是香港电影史上一部真正的“豪门盛会”。
本文由以下网站原创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om965.com www.tom900.com www.tom700.com www.tom222.com www.tom200.com
www.cgz.cc www.1000abc.com www.56489.com www.xunbody.com www.bddyy.net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6-13 15:58
和《西方音乐通史》是一回事吗?家里有一本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6-13 16:2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1-6-13 16:26 编辑
这本《西方音乐史》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法国保.朗多尔米著。
保.朗多尔米是法国著名音乐理论家。
至于书好不好,那要请大家鉴定,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但错误的地方也请大家指出,免得误导他人。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