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转贴 再见,战地记者…… [打印本页]
作者: jogo 时间: 2011-4-25 13:27
标题: 转贴 再见,战地记者……
作者: 任悦
Tim Hetherington走了。昨夜,摄影师Andre Liohn在facebook上发出的消息震惊了整个新闻摄影领域。这位战地记者在利比亚遭袭遇难。
令人痛心的消息接踵而至,而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同时,另一位在同一场袭击中受伤的Getty图片社摄影师Chris Hondros 也因为伤情过于严重而离世。
他们被留在了前线,再也不能回来了。整个新闻摄影界都会因为失去他们而悲伤。
Tim Hetherington
事故发生在利比亚以东200多公里的港口城市米斯拉塔,政府军和反对派在这里展开激战,Tim Hetherington和其他几位摄影记者遭到一支火箭炮的袭击。
他们并不是两位去利比亚为自己赢得勋章和名誉的记者。
“严格来讲,Tim Hetherington不能被称作摄影记者。”时代周刊的PaulMoakley在怀念他的时候说,“Tim身上包含很多,他是一个记者,一个摄影师,一个电影工作者,一个艺术家,一个朋友”。Tim最近执导的纪录片“Restrepo”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提名,这部反映美国驻阿富汗士兵生活的影片,就如同他2007年获得荷赛年度照片的作品一样,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与媒介中的刻板印象不同的战争。这里不是和平的花园,也不是冰冷的杀人机器在工作,在战场上都是人,而且是年轻人。
Tim Hetherington Sleeping Soldiers
Tim Hetherington Sleeping Soldiers
战争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Tim的回答是:“我越发认识到,战争这个机器是人构成的。”
出生在英国,从牛津大学文学系毕业,随后又再度走进学校学习新闻摄影,之后为名利场工作,除了静态照片,Tim还大量从事视频报道。他的工作很多都是长线的,比如,曾在西非工作八年。他出版的“Long Story Bit By Bitiberia Retold”(2009),在利比亚利比里亚追踪报道五年时间,通过照片和访谈讲述了这个国家近来的变化。此外还制作了一部电视专题片“Liberia: anUncivil War” (2004)。
与Tim Hetherington一样,ChrisHondros对战争的关注也并非是在战场上的视觉猎奇。这位美国摄影记者在自己的个人简介里特地提到,自己的父母都是二战的难民和幸存者,这也许就是他关注战争的由来。2004年,Chis就因为在利比亚利比里亚的报道获得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的提名,在他的职业生涯里,足迹几乎踏遍当代所有的战场,这为他赢得了罗伯特卡帕奖——战地记者的最高荣誉。
Chirs也是学英语言文学的,后来又在俄亥俄视觉传播学院攻读了视觉传播的硕士,这使得他不是那种只会冲锋陷阵的莽汉,他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谈论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枪战中的利比亚利比里亚政府军 2003年 Chris Hondros
伊拉克 父母被美军枪杀后哭泣的女孩 2005年 Chris Hondros
这两位罹难者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文学背景,职业生涯却围绕视觉报道展开,他们甚至出生在同一年——1970年,而在同一天,人们不得不同时发出他们两人的讣告——没有人对此能够有所准备。这让我想到了1954年,马格南图片社先后失去了他们的两员大将:沃纳比肖夫和罗伯特卡帕,两人去世前后只隔9天。
Fred Ritchin在博客里引用了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来纪念Tim Hetherington:
在诗歌里写进新闻
是困难的
但每天都有人在悲惨中离去
就是因为
那里没有关注
——《水仙,那淡绿的花朵》"Asphodel, That Greeny Flower”
我和这两位离去者似乎没有任何个体上的交集,但今早的这个消息却让我感到悲伤,我必须深深的呼吸,才能缓解内心的压力。外面的阴霾仿佛打开窗子一下子就会飘进来。
就在我们说再见,战地记者的时候,何时我们才能说,再见,战争。
在Getty Images摄影记者Chris Hondros殉职之前,他在利比亚拍摄了以下这些照片。
反政府武装军士兵跑上楼作战。
反政府军士兵开火。
反政府军士兵把燃烧的轮胎推向敌人士兵所在房间。
反政府武装军商讨如何打跑卡扎菲的军队
反政府武装军抬走受伤的士兵。
作者: jogo 时间: 2011-4-25 13:31
[attach]27938[/attach][attach]2793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5 13:43
一楼的图片看不到。
想起那部有争议的也是关于战地记者的奥斯卡电影《萨尔瓦多》。
作者: rock 时间: 2011-4-25 19:12
总有人为理想献身...一路走好.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