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6851

查看

41

回复
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提前了5年的一场音乐会:巴伐利亚广播在深圳

3#
发表于 2012-3-6 17:37:44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巴伐利亚广播的精彩,可以借用杨松斯的一句话来概括:我想要什么,他们就给我什么。深圳之行,为的是领略这种精彩,同时,也为了见证他们在中国开场,特别是在重量级别的深圳音乐厅的现场。深圳之行,音乐会之外的节目丰富,全部都是围绕音乐和音响,先后拜访了5批同好,既有新朋,也有老友;除了深圳本地的,还有外地来的,大家为了相同的爱好,相聚鹏城,分享音乐与音响,非常开心,时间过的飞快,转瞬,已经是几天之前的事情了。关于音响的另外再谈,这里侧重谈谈巴伐利亚广播在深圳音乐厅的现场,特别是音乐厅的感知。

演出概括说,非常经典,也比较成功,至少现场听众普遍接受了一个事实,这是深圳有史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乐团和最好的现场。音乐厅网站留下的一条简评,可以佐证,实录如下:

“巴伐利亚今晚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哈丁的完美与卓越足以媲美阿巴多。小提琴克里斯蒂安开弓势如破竹激情四射!乐团声音温暖厚重,即有柏林爱乐的准确完美,更赋维也纳爱乐人性...”

希望大家都能领略到上面所说的这种精彩,但现实中大家未必都领略到了这种经典。音乐会之后,至少有2位朋友希望交流一下乐团及现场好的鉴别经验。其实,我想到的是音乐厅的建声问题,也就是说,要谈巴伐利亚广播在深圳,不得不提及深圳耗费巨资建设的场馆深圳音乐厅的建声问题。

深圳音乐厅的声音特点

深圳是继上海北京之后投下巨资兴建音乐厅的地方。现在的音乐厅,不是早期深圳在建设大剧院附属的场馆,而是深圳文化中心最主要的核心部分之一,图书馆、音乐厅和文化中心。这种组合,似乎是最有品味的。中心地面突出的是开阔的广场,面对外形相似的两大建筑物音乐厅和图书馆,其他文化服务区,如图书中心等,都与地下服务场所等连接。

深圳新音乐厅和新图书馆,入口相对,地面由一条干道中间隔断。建筑侧身向文化广场,用黑色大理石挡墙强化,远处看另有肃穆的感觉,被当地人称之“两具黑棺材”。音乐厅的大堂抛向主体之外,屋顶借用玻璃采光,并用一些金属以及金色材料装饰,风格奇异。因此,也有个很美丽的名字,叫“金树大厅”,音乐厅内部的色调,采用的暗红色,是一种近乎死板的红,效果是非常特别的“土”。联系到这个音乐厅的建声,不禁想到的一系列词,如黑,死,土,瘦,静等等……


深圳音乐厅的建声特点,声音特别“清晰”,近乎没有多少“人情味”,总体一个字“瘦”,尤其是弦乐。单纯从视觉上判断,深圳音乐厅的贵宾席没有不好声的理由,整个音乐厅也没有声音偏瘦的理由。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这么无情。

深圳一位朋友说,钢琴在这个厅的表现还是很好的。这种说法,这种声音,很自然想到骨瘦如柴的白骨成精,联想到音响,感觉就像绝大多数丹拿产品那种的声音。也回忆起李云迪当时买音响,最后选择丹拿信心3号的故事。真希望这只是商家的宣传,不是李云迪的正常选择。这样的声音也许你会说很好,但现场很无情,因为问题不少,不是个人喜欢与否,如座位的困扰问题,现实不接受也得接受。

深圳的朋友对我说,深圳音乐厅的建声,北京来的多说好,比国大的好;广州来的都说不好,远不如星海。这种说法,我也认可。三位深圳的朋友一致不认可贵宾席的声音。位于池座中央的贵宾席,票价是最贵的,他们都认为贵宾席的声音,是这个场所最差的,主要依据,这里的声音懵的非常难受。这种批评的声音,被这次另外几位烧友再次验证。

这次光临现场的朋友,我所认识的,分别坐在4个不同区域。本来想劝说相聚现场的朋友,在购票的时候可以分散一点,多选择几个区域,大家上下半场可轮换座位尝试不同区域,体验不同座位的声音变化。但因为时间关系,沟通不够及时已经买好票,另外,我也无法保证哪个区域的声效一定更好。最终,大多数朋友按习惯,选择靠近演奏台,或是视觉良好的区域座位,也就是前排或视觉良好的中间座位。

为了说明清楚这些区域的听感,我用1234数字代表这些区域。池座有2批,1座区在音乐厅正中央vip区域,就是前面说的贵宾席;2座区在1座区之前的下面,贴近演奏台的区域;3座区高于2座区,靠近中央池座1座区;4座区要比其他的高一层,高度大约是一般音乐厅2楼,与演奏台成45度角,这是我的座位。中场休息,到各个区观看了一下,感觉确实其他座区声音没有保证,最后决定不换座位。

各个区域的听感相差不小。先说说选择3、4座区朋友的听感及观点,因为选择这2个座区的,他们都是深圳的,也是经常出入这个场所的朋友。值得一提的是,这二个座区的朋友,一个是丹拿用家,一个是Naim资深用家,他们对这个场所以及座位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其中陪同我在4座区,也是他特别推荐这个区域的。3座区的朋友,他说是妥协之选。另外一点,音乐会之后交流时,选择1座区贵宾席的烧友所谈,完全验证了三四座区朋友的听感。如果用数字或者词来表述,4是太清晰;1是太懵。

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这种结果,可以小协的小提琴独奏来说明。1座区琴声是懵的,2座区至少有3位朋友谈到小提琴有如拉钢丝,受不了;3座区听感还好,4座区只是感叹太清晰瘦骨嶙峋,弱音琴声似有遥远之感,但不延时。如果从距离上来说,4座区距离琴声的声源并不是最近的,音乐会之后的座谈交流中,才知道1、2座区的听感更为糟糕。这种结果,也再次验证了一个事实:近场不适合古典音乐这种原声音乐的聆听。

深圳音乐厅是一种现代新格局,尽管座位设置是带有六角型的一类,但结构是一个喇叭状的变形,不完全是为人称道的三得利音乐厅那种结构,不完全对称,特别是堂座后面的座位,被高高地拉到几乎4楼以上的楼座高度。似乎借鉴吸收了慕尼黑和格万特豪斯二个大厅的某些优点,活用到深圳的这个新设计。大厅内部的装饰,材料也非常特别,下面用的是凹凸横条,涂暗红色;中部是带微孔又非常细长的条状物,没有走近看,不知具体是何物;吸音和扩散主要是中部和下部。顶部高度较高,只用白泥灰抹平,没有另外很多装饰物,大概是自然反射、散射。

我曾在深圳住过一段时间,正赶上音乐厅休息的季节。出入金树大厅多次,却无缘聆听现场。这次希望借巴伐利亚东风,好好领略一下当时最豪爽气派的投资,一个接近8亿专门投资的音乐厅,在此之前都是歌剧院和音乐厅合二为一的建筑,唯有深圳这个音乐厅是独立的。而且深圳邀请的是日本权威大师矶崎新设计,声学是挂牌日本永田音响公司设计,据说就是三得利音乐厅设计师丰田泰久挂牌的。但结果叫人非常失望,很明显日本人没有耗费什么精力搞设计。与其如此,不如把这样的机会留给我们自己年轻的设计师,这是今年来我一直在呼吁的。


音乐会现场

双管编制约65人,摆位是德国传统,即贝司和大提琴在左边第一小提琴后面。这种摆位好处很多,乐团各声部很平衡,这也是今年来德国乐团喜爱的摆位,俗称德国式。与之相对的是美国式,即斯托科夫斯基首创的摆位,那种为了美国乐团录音更出色而创造的,他们的目的不同,听觉感受略有不同。

序曲和小协编制
弦乐5声部50人:
左边:第一小提琴14人。右边:第二小提琴12人
中及左后:大提琴8把。贝司6把,前2后4摆位。
中及右后:中提琴10把。

管乐2声部14人
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管各2支;小号2支,圆号4支。
打击乐
定音鼓一组1人。

舒伯特九:圆号减2支,加长号3把,定音鼓3只,其他相同。
乐手有2、3个东方人,女的数了一下,但回来没备忘,结果忘了。

克里斯蒂安独奏是典型的德国学派传承,相信听众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他这种非常严谨的风格,可能会觉得有些“刻板”,但我个人感觉颇有齐默尔曼的风格,规矩中音乐流动,十分美妙,既不过分渲染情绪,又能表达感情,很符合勃拉姆斯的风格。他的演奏,弓法非常扎实,华彩乐段选用的似乎与众不同,充分表现了自己的硬技巧。克里斯蒂安也像齐默尔曼第二次到访中国,肢体动作略显太多,不知道是否特别照顾中国听众的某些嗜好。安可的小无伴片段,再次表现的是基本功,但可能让喜欢炫技的听众大失所望,安可之后的掌声是礼节性的。德国小提琴家这种规矩的风格,与哈丁喜欢忠于原谱、不过分张显自我追求还很配,乐团的音色与独奏也很融合,协奏非常默契,没有什么压独奏的痕迹。

这些年的哈丁,有些不同于成名时期,他的风格是否有些变化?哈丁跟德国乐团和德国音乐家的合作,如齐默尔曼等,演绎处理非常规矩。个人感觉他似乎在克制个性,恶补童子功?哈丁的风格如果跟乐团艺术总监杨松斯相比较,是完全不同的。他似乎醒悟到什么,觉得要更进一步,决不能再照搬照抄老一辈指挥大师。在一个访谈节目,哈丁说过,大师都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不能走捷径,从录音和视频模仿和抄写大师,甚至把大师的错误也当作美和对,而是要从原谱,从作品的时代,从乐谱之中去抓音乐。哈丁的这种追求,可能一下很难被认可,有一个说法,哈丁只能带好团。很可能是这样,也让他面临尴尬,因为只能像巴伐利亚这样有实力,又非常认真的乐团,他们之间合作,才有可能达到哈丁的追求。

不少人对前面艾格蒙特序曲的演奏感觉不好,或者说完全没有感觉。小协又受到风格流派的影响,味同嚼蜡。这种错觉,或者说误会,最直接的原因是深圳音乐厅的建声问题,其次是一下不能适应和欣赏哈丁追求的这种忠实还原原谱的风格。多位听众表达的意思,他们一直到舒伯特第九的后面,一直到出现那些特别值得关注的各种变化,才有了感觉,感觉也越来越好,尤其是安可的《谜语变奏“狩猎”》,见识到了乐团的非凡实力,也信服巴伐利亚的确属于真正超级一流强悍乐团。

其实,从艾格蒙特序曲开声,乐团就表现极佳,只是习惯的俄罗斯美国那种或奔放,或潇洒风格,他们这种非常德国式的风格,跟大家的习惯完全相左,也可以说一时适应不了。正因此我想说这是一次提前了5年的音乐会。如果能给深圳听众,也可以说给中国听众再有5年的时间,从辨析各大一流乐团声音特色,到区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再回到欣赏德奥音乐的欣赏,这个时候重新欣赏巴伐利亚广播,他们的实力和精彩,会更让人癫狂。

乐团中出现的亚裔面孔,确实激发了听众的亲切感,不免叫我想起巴伐利亚大提琴声部前任首席,他是从台湾到德国的中国人杨文信,据说现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当老师了。想起后来听杨文信的独奏,完全不是马友友那种滥情风格。当《如歌行板》安可结束,全场听众为他的琴声疯狂,此时此刻德国式的大提琴,原来是这么富有魅力,难怪他们可以一统世界乐坛一、二个世纪。

巴伐利亚广播他们本来就不是德累斯顿、格万特豪斯、柏林爱乐和阿姆斯特丹那样非常醇厚、非常沉重、非常华美、非常浓郁的音色,深圳音乐厅过分清晰清瘦的建声特性,仍可领略到德国乐团扎实沉稳厚重的中低音,出色的织体,一种丝丝入扣、抽丝剥茧的透彻,行云流水的舒畅,波浪暗涌张力十足的内力,但多少还是损失了一些他们特有的色彩,特别是不容易感受到那一种柔暖的亲和与宽松,容易造成误会,认为德国之声就是又瘦又冷。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次提前5年上演的音乐会,全盘都是德奥美味,看似平常,口味不合,实则不易品味,特别是德奥作品,稍有不慎,味道很差,演出很难获得成功。理想的曲目,还是上一次杨松斯携乐团到访上海音乐厅,那是综合了各种风格的曲目,当时的情况请看下面的链接帖子介绍。幸好乐团强项之一就是超强的适应能力,他们的技术,作品越是复杂之处,演奏越是轻松。一些是大家熟悉的旋律片段,细腻多变不光是佩服,多少让现场听众感受到他们作为超一流乐团的不同凡响。我很难相信,他们这样普通的双管编制,这么控制的音量,在这样的空间能不缺失中低音表现。试问,我们有几个乐团可能做到?

音乐会最后,心里闪过一个念头,特别希望巴伐利亚的铜管出点问题,最好是什么容易引起争议的瑕疵。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旁边的朋友时,他流露的是诧异的目光:为什么?是啊,明白为什么吗!

http://lts.bbs.net/bbs/01/27059.html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2-3-18 23:3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18 23:42 编辑
正在听这个朝鲜银河管弦乐团和法国广播联合演出的勃拉姆斯第一。郑明勋现在指挥得越来越慢了,上次指挥 ...
alma 发表于 2012-3-18 22:32


这场勃拉姆斯第一的第一和第二乐章演的非常好,郑明勋始终将节奏控制在一个慢速并细节清楚的速度里,而且音乐中的张力很强。

加演的阿里郎是我听过的最出色的版本。特别是中间部分,朝鲜笛子演奏家带有哭泣感的那段独奏,以及大提琴组的那段变奏与乐团展开,是非常好的阿里郎改编。

相比来说,哈丁率领巴伐利亚广播在中国的加演曲---------瑶族舞曲,改编得不咋样。我听过的最好的外国乐团演出瑶族舞曲版本,还是艾森巴赫。

朝鲜银河水管弦乐团和法国广播,在巴黎联合演出的勃拉姆斯第一交,朝鲜乐团的弦乐还可以,木管的独奏部分几乎全部交给了法国人。

视频请见: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3MTQxMjQ4.html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2-3-18 22:3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18 22:38 编辑
今年3月14日,郑明勋指挥朝鲜银河管弦乐团与法国广播爱乐,下半场联合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一、卡门和阿里郎。返 ...
alma 发表于 2012-3-18 22:19


正在听这个朝鲜银河管弦乐团和法国广播联合演出的勃拉姆斯第一。郑明勋现在指挥得越来越慢了,上次指挥阿姆斯特丹演出舒伯特未完成,也是慢的很。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2-3-18 22:1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18 22:28 编辑

今年3月14日,郑明勋指挥朝鲜银河管弦乐团与法国广播爱乐,下半场联合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一、卡门和阿里郎。返场演《阿里郎》之前郑明勋拿起话筒说:下面要演这首曲子是南北韩分裂前大家都很喜欢作品;场面很moving。
------来自,收音机脑壳的微博   http://weibo.com/zhouhao522

有视频。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2-3-15 18:10:21 | 只看该作者
嗯,这个描述基本同意。不过我觉得格万特豪斯偏中但不偏低。呵呵,各人耳朵频响不一样吧。阿姆斯特丹的声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2-3-14 21:29


“可贵的是能够在自己的音乐观念和乐团固有的音色之间找到共同点。”-----兄这个说法比我的表述更准确。

关于格万特豪斯,这个乐团的音色确实变化很大,我在上海大剧院听马勒、布鲁克纳时的音色非常厚实如暗咖啡,但跑到香港,发现她的音色变得非常清澈透明。嗯,真是厉害。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2-3-14 21:2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2-3-14 21:33 编辑
维也纳爱乐声音偏中高,巴伐利亚广播声音中性,格万特豪斯声音偏向中低。德奥乐团声音还是有差异,但都 ...
alma 发表于 2012-3-14 11:52

嗯,这个描述基本同意。不过我觉得格万特豪斯偏中但不偏低。呵呵,各人耳朵频响不一样吧。阿姆斯特丹的声音确实要明快堂皇一些。

不过对于“指挥的功力体现在能不能改变乐团音色”我还是保留意见。改变音色不难,可贵的是能够在自己的音乐观念和乐团固有的音色之间找到共同点。

使用道具 TOP

37#
发表于 2012-3-14 11:52:58 | 只看该作者
偏向中低频就是德奥性吗?我怎么没觉得维也纳爱乐、巴伐利亚广播、格万特豪斯的音色偏中低频呢?

我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2-3-14 02:47


维也纳爱乐声音偏中高,巴伐利亚广播声音中性,格万特豪斯声音偏向中低。德奥乐团声音还是有差异,但都是声音内向紧缩密度高的音色。如果在国家大剧院那个音场听的话,那个音场的声音特点是偏高,有低频塌陷的危险,尤其在某些位置上表现很突出。柏林爱乐在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都演布鲁克纳第九,结果两个场地上表现的音色完全不一样。前者偏高,后者低沉多了。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2-3-14 11:48:2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郑明勋有点模仿盛年卡拉扬的风格,但差得比较远。也可能我听的那场实在不在状态。
Rozinante 发表于 2012-3-14 03:18


郑明勋比较低调,指挥水平还是很好的。他指挥上交在北京演马六,非常惊艳。不少听过的朋友们说,这还是上交啊,这明明是一支德国团哪。。。。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2-3-14 08:53:51 | 只看该作者
严重的不同意,巴伐利亚的圆号是最高级别的,主要考量就是弱音、和音色的圆润。
顺便提下,巴伐利亚的 ...
alma 发表于 2012-3-14 01:10


舒九开始的圆号声音是紧的,没有圆润度。后来还不错,音色和整个乐队融合度很好。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2-3-14 03:18:4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郑明勋有点模仿盛年卡拉扬的风格,但差得比较远。也可能我听的那场实在不在状态。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2-3-14 02:47:07 | 只看该作者
很明显,郑明勋的勃拉姆斯那场,改变了阿姆斯特丹原来称雄世界的音色,这回显得非常厚实音色温暖偏向中低频,具有明显的德奥性。
alma 发表于 2012-3-14 01:18


偏向中低频就是德奥性吗?我怎么没觉得维也纳爱乐、巴伐利亚广播、格万特豪斯的音色偏中低频呢?

我听过一回他指挥BSO,那个音色糙极了,厚实但粗野,尤其是弦乐难听得要死。也许因为是第一场,和乐团还没磨合好吧……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2-3-14 01:18: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14 01:20 编辑
乐队的音色和整体的融合度比起三个星期之前的阿姆斯特丹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尽管整场演出在哈丁的指挥之下,充满了激情与青春的气息,但是就德奥本身的作品内涵而言,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比起郑明勋张弛有度、沉稳大气以及一流的驾驭乐队的能力,哈丁还是稍显稚嫩。 ...
111joj 发表于 2012-3-9 09:23


怎么说阿姆斯特丹(第二场)与巴伐利亚这两场呢?

从指挥来讲,哈丁与郑明勋不在一个层次,老郑是高一级别的。我觉得如何考量一个指挥的功力,首先要看他为乐团带来了什么音色,其次才看他为乐团带来的什么演绎。很明显,郑明勋的勃拉姆斯那场,改变了阿姆斯特丹原来称雄世界的音色,这回显得非常厚实音色温暖偏向中低频,具有明显的德奥性。哈丁,我认为他还没有到改变一个超级乐团音色的水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28 01:15, Processed in 0.027206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