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29563

查看

131

回复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2-4-26 20:42:4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很棒的说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2-4-23 12:01:25 | 只看该作者
精品翻译,尽在ikushi兄,学习。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2-4-22 22:12:18 | 只看该作者
潜水太久,见此文再不冒泡就说不过去料。就像楼上几位说的,这才是真正的玩!

楼主辛苦,非常感谢。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2-4-22 20:58:25 | 只看该作者
郁兄辛苦!!认真学习。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2-4-22 20:01:46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辛苦了!
楼主可否详细介绍一下图一?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2-4-22 20:05:1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收藏了,辛苦了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2-4-22 20:16:11 | 只看该作者
好书,这才叫“玩”HIFI。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2-4-22 17:17:2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学习收藏了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2-4-22 17:13:40 | 只看该作者
一天两课,不错。
坚持每天准时来听课。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2-4-22 16:47:31 | 只看该作者
收藏!
静等佳作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2-4-22 15:27: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ikushi 于 2012-5-8 22:53 编辑

2、音响电源与家用电源分离使用至关重要
为何外来噪音并没有想象中多?这当然只是一个推论,试想比如私人电脑所产生的噪音由于周波数高,且少能量,所以是否已经在移动电线被释放、“在距离途中被净化”?
设想一下,在公寓楼等集体住宅,邻家发生的噪音,经过配电盘和电表在其通过前面的分歧点时再折回的话,确实需要移动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当然,像家用空调的inverter(交直流变换装置)一类控制大电力的机器所产生的污染自然是个人电脑无法比拟的。但是,当我们只是看周波数频谱分析仪,就不难明白其实两者一样会轻易的在空气中释放周波数。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警惕污染源呢?答案是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的噪音。例如荧光灯、个人电脑、冰箱、空调等等使用inverter(交直流变换装置)的电器。
家居内产生的噪音往往因为与音响系统距离近,无法作衰减就直接混入其中。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分电盘本已分开的室内配线却经由配线盒被导入到音响用的配线盒中。于是,当你一接通搭载inverter(交直流变换装置)的家电时,在上流产生的噪音就直接干扰到了音响器材。这是最极端的恶例。
假如你安装了音响专用的空开,拉了专线,这时家里产生的噪音就会经由分电盘流入音响专用的线路。
作为规避的最上策就得如图一所示,在电力公司设置在屋外的总电表后直接设一个总开关箱,在这里就将音响与家庭电器分开设专用分电盘。尽可能做到在电源阻抗低的上流将其分流。此举事半功倍。建议在施工时将数字系统和模拟器材分开设空开。就算拉多几组线又会增加多少费用呢?
我们从在一家电表后分设分电盘的家庭,分别对音响专用和家用电器的电箱进行了测试,录得了图2和图3的数据。测量时尽可能还原一般家庭的普通使用状态,至少要开照明灯、换气扇、空调等。计测中发现,家电用的电源噪音水平一直在发生变化。比如一开空调噪音水准就会即时升高。但是在其上流已分设了专用电源的音响系统如表所示很显著并没有受多大的影响。至此,尽可能在上流分设音响专用电源非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所检测到的家电用电箱的噪音真的是如此高么?对此,我将在电源处理一项中再次作出检证。
诚然,在安装了专用电线杆并且装上了变压器的朋友之中,确有音质改善的成功例子。其实作为施工的组成部分,已经同时将音响电源与家电电源彻底分开,并拉了专线。也许这部分工程才是效果显著的关键作用。
我并非否定专用电线杆和安装变压器的效用,但考虑到成本与效用,并不认同其必要性。
事实上有人辛辛苦苦拉了专线到听音室,却又将个人电脑接入其中使用!对此,我当然得提醒你记得将个人电脑等接到家电用电源吧。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院士嘱咐要加上这一句)
老念啊,你不要催俺啊!俺已经尽力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2-4-22 16:23:32 | 只看该作者
这些文章太少咯,大家应该谢谢教授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07:28, Processed in 0.056174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