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9757

查看

45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urt5177

157#
发表于 2011-10-9 22:20:02 | 只看该作者
为了便于叙述,我将第一个动机(低音乐器演奏的)称为“a”,第二个(长笛演奏朗诵式的)称作“b”)。这两个动机在乐曲一开始就被展现出来。首先我们听到的是由低音弦乐器轻微地奏出的素材a,它描绘了一幅被黑暗笼罩着的大地的景象:这就是这部作品最主要的动机。以民歌风格的四度音程构成的音调像是一粒“种子”,它衍生出来的各式各样的音调,成为三个主要乐章——第一第三、第五乐章的主要主题。
    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中,动机a首先出现,此后出现三次,长度随之递增,音域渐次加宽,情绪也一次比一次高涨。随后,它引出了由长笛演奏的朗诵调式的b,好像人民在苦难中的悲叹, 第二颗种子与动机a形成了对比(它还将是第三乐章的主要材料)。它的第二次陈述,是由三个声部的小号奏出的,在这时动机a作了第一次派生,它是由弦乐在中低音区做为小号声部的背景出现的,动机b的第三次陈述,由木管和弦乐作了较大幅度的展开,迸发出痛苦的“呼喊”,形成了第一乐章引子的高潮。接着,动机a作了第二次派生,原来的纯四度音程变成了增四度音程,中间填入了半音,它为主部主题的出现作了充分的准备,这个音调经过不断反复,在情绪达到顶点的时候,引出了从动机a派生出来的主部主题,它是以f小调为主,交替了多种同主音不同调式,主部主题的第1小节以F—B的增四度为框架,中间填入了三个半音,接着是两次连续的四度音程,第4、5、6小节是前三小节的倒影,然后是以四度音程为基础的一段发展,结束在第1小节的三次重复上。它与“种子”的原形在音乐形象上迥然不同:节奏铿锵有力,音调勇猛果断,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表现了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点评

今天要对照着b老师讲解再听一遍,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发表于 2011-10-10 10:23

使用道具 TOP

158#
发表于 2011-10-9 22:21:28 | 只看该作者
这套巴托克全集,一直向往。

使用道具 TOP

159#
发表于 2011-10-9 22:29:39 | 只看该作者
巴托克全集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0-9 21:57

好家伙!!!是Hungaroton出的吗?



使用道具 TOP

160#
发表于 2011-10-9 22:33:54 | 只看该作者
这套巴托克全集,一直向往。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0-9 22:21

这套全集的文字不给力,另外一套文字分析很详细,可惜我还没收全。

使用道具 TOP

161#
发表于 2011-10-9 22:47:20 | 只看该作者
这套LP文字分析很详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2#
发表于 2011-10-9 22:4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1-10-9 22:49 编辑

Hungaraton早在LP时代就出过巴托克全集了,我收集黑胶吧。前几天刚介绍了其中的一张巴托克《第二小协》(就是上面那最后一张啊)。

使用道具 TOP

163#
发表于 2011-10-9 22:5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是日版的。

使用道具 TOP

164#
发表于 2011-10-10 09:25:26 | 只看该作者
巴托克的作品,目前只听过乐队协奏曲,能够接受,比较喜欢,其他的作品以后慢慢来了

使用道具 TOP

165#
发表于 2011-10-10 10:17:04 | 只看该作者
前几天定居维也纳的老同学把我86年发表在学校刊物上的巴托克译文发了过来,那个时候听巴托克比较多。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0-9 21:40

请问B老师,现在此文全文是否可以公开查阅?很感兴趣。

使用道具 TOP

166#
发表于 2011-10-25 02:24:55 | 只看该作者
为了便于叙述,我将第一个动机(低音乐器演奏的)称为“a”,第二个(长笛演奏朗诵式的)称作“b”)。这两 ...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0-9 22:20


这段我要再学习一下,我一直搞不清楚音乐上的动机为何,
(菜鸟还要再回炉改造的说


使用道具 TOP

167#
发表于 2011-10-25 02:28:12 | 只看该作者
前几天定居维也纳的老同学把我86年发表在学校刊物上的巴托克译文发了过来,那个时候听巴托克比较多。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0-9 21:40



O(∩_∩)O哈哈~,哈根四重奏组在上海演奏了第四号
是否是: 巴托克  弦乐四重奏 第4号 BB 95 ?

使用道具 TOP

168#
发表于 2011-11-13 20:24:16 | 只看该作者
女儿最近写了几篇文章,贴出一篇大家分享一下

从肖邦的《雨滴》前奏曲谈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淅沥的雨,在李商隐笔下,成为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缠绵的雨,在柳永笔下,成为了对命运的悲叹。而伴随着bD大调略显忧郁的旋律,细密多情的雨已不仅仅是牵挂与悲叹,它已成为了一面明镜,是弗列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心灵深处的映照。
大调的音色总是给人以明朗的感觉,而肖邦则将大调赋予了忧郁的色彩。bD大调的旋律流畅简单,但每一个音都像轻轻掉落的雨滴,涤荡尘杂,撩拨愁思,触动心弦。随着乐曲的发展,旋律转入沉重的#C小调。两次被压制着的高潮接连出现,就像作者内心翻腾的情感,到最后却无法宣泄。巨大的张力就像铁笼,禁锢了一颗年轻自由的心。然而,在此之后,一切又复归寂寥。还是那平静的旋律,还是那忧郁的感情。在全曲结束前一个突出的长音bB和下行音阶,仿佛是作者无尽的叹息。而全曲最大的特点,则应该是那连续不断,心跳般的持续音,诉说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肖邦的《雨滴》完成了“音”与“乐”的完美对接。尽管在英语中“音乐(music)”仅仅是一个单词,但如果通过我们的母语来解释,“音”指的是技术,“乐”指的是思想。在“音乐”这一含义上,肖邦的作品尤为典型。因生逢波兰革命与动荡的时代,1830年,年仅20岁的肖邦听从老师和亲友的劝说,动身到国外旅行,争取在有利的条件下,用他的音乐为祖国服务,为祖国争取更大荣誉。然而,华沙一次次的沦陷彻底断绝了他回国的道路。虽身处时尚之巴黎,但那里的繁华优越和大师的赏识并未冲淡他对祖国,对家乡的赤诚。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故土的依恋,对亲人的牵挂,对斗争失败的愤怒,以及作为一个波兰人,满腔的民族激情。这种种坚毅而不失浪漫的情感在肖邦的作品中被挥洒的淋漓尽致,每一个音符,都倾诉着他内心的大起,大落。
由于自幼学习钢琴,在小学二年级时我便从技术层面上完成了对这首作品的演奏,但当时的年龄和阅历并不能让我从情感层面上更好地挖掘出它丰富的内涵。时间的流逝促使我不断成长,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聆听过多个版本的《雨滴》演奏:同样身为波兰人的鲁宾斯坦地地道道的诠释出肖邦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内涵;科托充分发挥了法国人生性中的浪漫,使肖邦作品中的诗意得到升华,来自阿根廷的阿格里奇则将南美人奔放的个性延续到肖邦的作品……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最为感动的,则是2000年陈萨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现场演奏。对于每一位了解陈萨故事的人来说,她的演奏真的使音乐插上了灵动的双翼,翱翔天际……
《雨滴》,亦是雨滴,驱散了阴霾,抹去了寂寞。远离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让心灵,与音乐,与情感,与人生统一。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18:51, Processed in 0.028452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