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1072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73#
发表于 2016-5-22 11:11:41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理解,与父辈同行是痛苦大于幸运,特别是在父辈高大的背影下。说到亲人之间的合作,梅纽因兄妹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让我惊艳不已,从默契的角度来看,几乎没有其他版本能及。据说他们早期合作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更是人间难得几回闻,可惜因为年代久远,录音太差。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6-5-23 15:3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5-23 15:43 编辑
石南根 发表于 2016-5-22 08:40
今天老人家80周岁。有太多的故事需要回忆和纪念。每个人的父亲或母亲都是一本厚厚的书,记录着个人成长 ...


巴赫小协,也非常推荐施耐德汗独奏,鲁道夫鲍姆加特纳指挥卢塞恩音乐节管弦乐团的版本。
其中的巴赫双小协的两个小提琴声部都是施耐德汗一人演奏的,唱片是后期合成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6-5-24 00:21:47 | 只看该作者
       傍晚,北京的天空拱起一道彩虹。天公开心,随手一抹,万千生灵,欣喜不已。

       音乐,今晚顺着墙壁站立了起来。乐友真诚,精工细作,一招致胜,百感交集。

       这种音墙的感觉,第一次遇见是18年前在新加坡专卖音响器材的ADELPHI大厦。在花光第一个月履新工资,购进一套入门音响后,店主人客气地启动矗立在房间中央的、一人多高的音箱,播放海菲兹的老柴小协第三乐章。一个瞬时间包裹住身心、高大且立体的音乐幻象扑面而来。惊愕之余,那时只能苦笑,估计这辈子没有机会照搬回家,钱没有那么多,房子没有那么大。

       此后再遇见音墙,就没那么惊艳了,开始挑剔和批评。的确,有些音墙气势凶、马力大、底气足,但是件件独奏乐器“刮耳朵”,人的肉嗓总带点金属味儿。有些音墙精致典雅,结像锐利,但与听者总保持着一段距离,高傲、冷峻地表演着一个个节目,音乐之手永远藏在背后,不向你伸过来。

       而在音乐厅的现场,不论是演奏瓦格纳的大规制乐队,还是几位乐手组成的室内乐组合,还是就一架独奏钢琴甚至小提琴,一俟乐声响起,都会如今天傍晚帝都头顶的彩虹般,构建一幅奇妙、美妙的音乐幕墙。可以静静地凝望,但看久了一定会被拉进去,飞越那道彩虹,成为这面音墙上的点滴色彩。(困,先睡了)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6-5-24 06:1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6-5-24 08:24 编辑

      (续上)而自己因为经济能力和居住条件的限制,从来没有奢望能够在家中构建音墙。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的变化,特别是对胆机、天朗音箱和黑胶唱片越来越过份的心理依赖,欣赏音乐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独奏者对乐器的掌控能力、对音乐的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个性诠释上了。大型作品还在听,只要能够展现作品的线条、脉络、织体、动向就行了,对于气势、音场、动态对比、画面感等等就不再追求了。音墙离自己的回放系统,离自己的音乐印象渐渐远去。

       上周放在唱机下的那几枚垫钉,使得音乐变得透明而丰富。L兄的理论是,以刚性弹簧避震,补充LINN唱机软盘的不足,减少由物体传导的微小震动,由此释放录音中的低频,并使中高频得以更加准确、清晰。也许空气震动也因这种避震方法得到有效缓冲。而且似乎弹簧的金属材质与垫片的非金属材质更能减少内部的谐震。而且根据L兄的指导,垫钉的摆放位置极为关键。

       此时老关的MA1站在另外三支更加健硕的垫钉上。由此带来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煲练,一堵有高度、有厚度、色彩明快、结构清晰的音墙慢慢沿着对面的实体墙树立起来。很重要的原因是出现大量结实且有质量的低频。在流行乐、爵士乐是合适比例的低音贝司,所谓大牛筋。在古典音乐,是低音贝司和大提琴部,以及钢琴的低音一组二组。同样的器材,被认为“不行”的天朗和关氏2A3,这会子下盘突然坚实稳固起来,虽然达不到吹裤脚的程度,但足以撑起整个画面。再说了,在音乐厅,在爵士酒吧,从来没有过吹裤脚的感受。现场摇滚嘛,没去过。

      低频不是只趴在地面上的,而是垂直地向前涌进,给予画面一个高度感。虽然目前这个小箱体应该说能力不咋的,但这种幅宽此前还真没出现过。

      在低频基础上,是乐器和人声的细腻化,细节的大量涌现,比如歌者的气口、揉弦的震颤、钢琴触键的力度变化等等,最终的结果就是常说的更加强烈的音乐情感表达力。也许是因为低频的泛溢使画面扩大,这些中高频的结像就显得更加凝聚和浮突。打个比方,就像佛罗伦萨百花大教堂对面洗礼堂的铜门,高大结实,但细看去一个个人物和小景十分鲜明。(未完)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6-5-24 07:33:4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大规模的交响乐还是得听CD系统,CD系统的解析力,分离度和音场之宽广不是LP所能相比的。LP只在小规模的演奏方面比如小提琴演奏上听起来更加悦耳动听,只此优势而已

点评

这位仁兄的听音水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表于 2016-11-16 06:26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6-5-24 12:56:45 | 只看该作者
  我内心觉得在石兄的帖里讲音响是一种罪过,但是石兄似乎还挺乐意说说器材的,可能是之前音乐说得太多,而音响说得太少,现在一下子爆发出来了,呵呵!虽然是讲音响,但是石兄缓缓道来,说透了我们这类买不起天价顶级器材的发烧友的心路历程。但是石兄说得越神奇,就越容易被认为是夸大,要承受别人更多的怀疑。

       器材震动的处理对声音至关重要,一套优秀的系统,中低频、低频、极低频是应该分得清清楚楚的,层次分明后,很多音乐的表情才显露出来。而低频段的含糊,直接影响中高频的表现力。一套没有经过精心处理避震的系统,绝难获得清晰的低频层次。而很多当代顶级喇叭讨了个巧,直接把超低频阉割了。根本不敢直面应有的低频量感和下潜,大概这就是“骨感美人”的由来吧。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6-5-24 13:0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6-5-24 16:04 编辑

      (续上)糟糕的是,原本封闭的心门被撞开了,贪婪又开始蚕食心灵,边吃边分沁甜蜜的汁液。仿佛靠一定的调整,手上这些残杯冷炙、陈年古董也能烹饪出可口美味、新鲜滋补的好吃食来。这等于爬上一个缓坡后,蓦然发现坡后耸立着头顶云雪的雄伟峰峦,那继续向上爬还是原地欣赏风景呢?既然事实证明,优秀的防震垫材对器材重播效果有这么大的正面效应,那么那些传说中的线材、电源处理器、调声模块是否也能发挥这种拨云见日的作用呢?是不是随后要陷入那些无边无尽的繁琐纠结的微调小技巧中呢?

      PS: L兄上面的担忧是有道理的。“音响文学”向来被人诟病,因为文字本不能够准确形容声音及对声音的感受,而且还时常涉及经济利益。因此,此前不怎么喜欢讲音响效果的事。但大家都知道,音响效果的提升有助于理解音乐内容,而且声音本身的美感就是生理愉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每每遇到音响回放能力大有长进的机会,忍不住还要记录一下。大家也知道,一旦有了提升,回头去听较低层次的回放,心里不是滋味。

      文字描述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略带夸张的语汇也是“旧常态”。但是传统观念的崩溃,确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此前对各种小技巧的漠视甚至蔑视,此刻都不再成立。还有就是对市场自由的信念进一步地增强,更加期待在市场自由基础上获得制度优化的契机,社会结构的重新、合理的洗牌,文化在传承进程中的再生和衍生,人性的积极复活,等等。

      所以这几段文字本来就是个记录,不会有任何劝进的意思,免得引起误会。

点评

其实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音乐发烧友来说,音响的提升实属难得。基于这个因素,我们就原谅楼主吧,呵呵。楼主请尽兴!  发表于 2016-5-24 17:55
器材避震当然重要。这些调音技巧应适度而止。  发表于 2016-5-24 13:52
如同很多昂贵的进口垫材一样,用上后进步一点点,不用也不会明显缺点什么。拨云见日的效果,只是在特定的情况、特定的位置,偶尔、碰巧才会有一次半次的。  发表于 2016-5-24 13:26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6-5-24 15:58:30 | 只看该作者
      音响除了三大件之外,其他一切都可以称之为周边产品,包括现在水最深的线材。线材是非常重要,但是已经被厂家无限地夸大,高端的线材也实在太贵。单靠线材是不可能给到我们想要的声音的。一个高明的玩高效率喇叭的发烧友,是会将全部线材的价值控制在整套系统百分之十以内,甚至百分之五以内。低效率喇叭的情况,本人暂时还没有多少心得。但是无论如何,线材的价值超过百分之三十,都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看看那些玩中后期35A的发烧友,随随便便都可能用到10万以上的线材,这就是发烧圈颠倒的风气!

        电源处理器的作用也是不可否定的,加上一部高素质的电处后声音更纯、背景更黑。本人对比听过定价超过二十万的电源处理器,用上后,听交响曲就像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对比之前没有用时,好像没有指挥一样,有点凌乱、各顾各家。只是这个价位恐怕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得来。在二手市场里,有一些欧洲早期生产的大功率隔离牛,两千瓦以上、近百斤重一个,据说是电台使用的。它们具有类似的作用,而价钱不过一千多元,是非常值得玩的。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6-5-24 16:32:54 | 只看该作者
避震是种被动方式,玩玩就好了。
找到震动的根源加以解决是种主动方式。器材震动有自身与外来因素,如能做到调整好器材的水平和消除支撑点空虚,内、外干扰就会变得有限了。
电也是如此。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6-5-24 17:36:34 | 只看该作者


      放下音响效果不说,这张唱片展示了阿格里奇独特的琴风。因为有布伦德尔珠玉在前,乍听阿氏的演绎有些不习惯。强弱的对比、快慢的对比十分强烈。而且不知道是因为她触键力度变化太大,还是录音师有意地计算调整,还是受这套音响系统当前状态的影响,各节之间的音量差异有点夸张了。夸张到似乎要破坏全曲的统一性。

    当然,阿氏比男人还男人的干脆决断,旋律之流畅,和弦之整肃,令人赞服。如果说这是一组小诗,那么阿氏的朗诵充满激情,有时候显得有些随意和调皮。布伦德尔更像个老学究,热情藏在皮壳之内,有时候就显得木讷和沉闷些。要说还是舒曼厉害,给克拉拉写下这么一封传诵百年的情书。还有一本柯托的演绎,找时间再听听。

点评

窃以为,夸张点才是阿格里奇。  发表于 2016-5-24 19:00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6-5-25 22:51:5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杨绛先生辞世。前不久,梁思礼先生去世。算算时间,出生并起步于民国的一代大家应该都已离开我们了。

       虽然不认为中华文化会垂直堕落,虽然相信新创造会脱胎并承续经典,虽然不再玩弄悲情和惜古,虽然揣测人间虚名对大家是累赘多于欣喜,但仍免不了心底发一声叹息。

       感谢八先生,在微信群里播放安魂曲,代表我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凡夫俗子向仙人般的老人家致以最后的敬意。

       值得欣慰的是,微信圈里被杨先生刷屏,一如前日北京上空的彩虹。不知道杨先生那时是否还清醒,是否看得到那孤接引之桥而向上天会心地微笑。不知道钱先生和阿圆是否自那天起就以站在云端,等待老人家越过这七彩仙桥,实现这难得终于到来的团圆。

       良心和良知最终战胜。不管五月十六日有什么奇谈怪论,相信那都是因为个体的经历而引发的喟叹和变形的牢骚。亲情、学问、贤德、坚守、澹泊、宽容,,,,,,,,,,,,多少逗号才能完尽杨先生带给这个世界关于一个真实的人的定义。而不管舆论圈有多少对当今时代的抱怨和不满,微信圈里大家无声地纷纷举牌,表明良心和良知在这样一个时代仍然战胜。

       只要良知存在,古典音乐就不会死。

       邻居贴子里在谈论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也许此时此刻播放莫小协,更合乎对杨先生的纪念和感怀。美丽而又朴实,平淡而又俏皮,简明而又幽邃,直率而又深刻。格鲁米欧已是不错的选择。

       感谢钱杨一家,明世留给人们无尽的精神财富。就连杨先生的走,也给世界带来如此多的美好。

点评

钱钟书先生的书及改编的电影看过,杨绛先生写的著作实话还没看过,但她翻译的 《唐。吉科德》是读过的,也被深深吸引,不愧是优秀译作。一家三口两位亲人离她而去,但她丝毫不消沉,豁达的活着,在百岁高龄笔耕不掇  发表于 2016-5-26 11:58

使用道具 TOP

84#
发表于 2016-5-26 08:14:47 | 只看该作者
竟然泪流不止。

今天要出差,早上得以有片刻时间放一张杰西诺曼唱的斯特劳斯之最后四首歌。

手机里仍然全都是杨绛先生离去的纪念文章。

一些《我们仨》的片断,平实而凄婉。

两张钱先生、杨先生相互理发的照片,琐碎而常在。

两封钱媛老师在病榻上写给钱先生、杨先生的短笺,戏谑而无奈。

黑塞、艾森多夫的诗,追忆梦中的九月,向已近尾声的春天告别,安然睡去,在这薄暮时分。

斯特劳斯拉长而卷曲的旋律,飘浮在震弦之上的长笛、圆号,还有杰西结实又轻灵的歌声。

机缘不可违,他们此时此刻此地与此心汇聚。

竟然泪流不止。

杨先生的散文,读过,清神滋心,不知道先生何以有如此境界。钱先生的文章,读过,益智增识,不知道先生何以有如此学问。文字流在眼中,看不懂的比看明白的要多的多。

他们的时代终结了?杨、钱二位先生出生在满清崩溃的前夜,这是一个如何变迁、繁乱、纷杂、动荡的百年。社会曲折流转,文化洪波涛涌,国家翻了几重天,人性过了无数关。而先生们对自我的坚守,超越了小我,完成了大我。

从1848年欧洲变了天,到斯特劳斯1948年谱写这四首歌的一百年间,这片大陆的西端经历了如何暴裂的变幻。在二战和纳粹这艘摇摆不定的大船上,才华横溢的斯氏个人又能如何平衡小我和大我。

他们留给我们的,在此时此刻此地与此心汇聚。

那我们呢?

竟然泪流不止。

点评

在石兄笔下,一下子100年的大開阖,感慨石兄思维之奔逸洒脱,真性情中人!  发表于 2016-5-26 21:11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7 02:06, Processed in 0.090496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