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1191

查看

101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109#
发表于 2013-8-6 23:07:16 | 只看该作者
捷克语Ma Vlast直译应该是“My Country”,德语译作“Mein Land".

使用道具 TOP

110#
发表于 2013-8-6 23:30: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3-8-6 23:54 编辑
捷克语Ma Vlast直译应该是“My Country”,德语译作“Mein Land".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3-8-6 23:07

英语常见的译法确实是“My Country”;德语则是“Mein Vaterland”。没有见过“Mein Land”这种译法。

捷克语vlast这个词的意思应该是“祖国”而不仅仅是“国家”;国家是země。不知英语的译名为什么没有用“My Homeland”,而是选了很中性的“My Country”。

使用道具 TOP

111#
发表于 2013-8-7 05:5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8-7 22:17 编辑

回复 Rozinante 的帖子

我不知道德语、捷克语的情况,因为我学英语,大概知道一点,motherland这个词传统上带有一些政治含义。尤其在19世纪的语境中,英国还是英语世界的老大,语言文化上占主导地位。但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的motherland意义是不一样的,联合王国一般不被称英国人称为motherland。country这个词的确更中性些,用起来能够避免许多麻烦。这也许是当时说英语的人将Ma Vlast翻成My Country的原因之一,以后就约定俗成了。纯属臆测。
    此外,欧洲法语区的人好象也很少说Mon Patrie (my fatherland), 一般都说Mon Pays (My country). 是不是也和历史上主权和行政区划变更频繁有关呢?

     回复一下M兄以下的点评:是mon pays啊,阳性的。

点评

是啊,法语也只用Mon Pays.词性用错啦,阳性。呵呵。  发表于 2013-8-7 21:58
是啊,法语也只用Ma Pays.  发表于 2013-8-7 21:57

使用道具 TOP

112#
发表于 2013-8-7 09:1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我不知道德语、捷克语的情况,因为我学英语,大概知道一点,motherland这个词传统上带有一些政治含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8-7 05:51


呵呵,这些我可一点也不知道,真复杂!我只是看见"My Fatherland"这个洋泾浜式的翻译觉得很好玩……

使用道具 TOP

113#
发表于 2013-8-7 16:48:5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念经兄东游的贴子,又有了一番感慨。国内高人真多,富人真多,大家辛苦积累的财富因为爱好音乐和音响,也有了一个健康身心的去处。我唯一觉得有些遗憾、或说略有迷惘的是,绝大多数朋友们的器材林林总总、密密实实地堆在音箱中间的器材架上,其后还有一团团的连结线,无论如何也难以让我觉得美观舒适,视觉审美上似乎要打些折扣。
      我的浅见是,一套发烧音响的终端就是一对音箱,它们应该出现在合适的位置,释放出美妙的音乐。其他器材,尽管有些外观设计精良,本身并不难看,但因为通常情况下诸多器材无法做到外观整合统一,再加上无数的接线,总还是看上去零乱、琐碎,最好还是隐藏在某个角落或放置在特制的家具或柜子里。我知道,大多情况下很难做到这一点,我本身也无法把前端器材的摆放与家居协调起来。
  
      现在的音箱外观很有特点,有些很传统,有些很现代,与适当的家私配合并不是难事。比如上图这张天朗的广告照片,音箱古朴的外观与沉稳温暖的内部装饰搭配得宜。再不济,也可以像FRANK SINATRA那样,把音响摆放得规整有序,不那么碍眼吧。我们要听的是音乐,如果代替电子器材的是一些艺术品,那不是更加愉悦身心么?朋友们可能有不同看法,也请指教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赞同!  发表于 2016-1-1 11:15

使用道具 TOP

114#
发表于 2013-8-12 11:01:23 | 只看该作者
我买的那张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我的祖国》怎么没有VCD呢?奇怪。

点评

有。还有LD,LASER DISC。我最早就是在LD上看的。  发表于 2015-11-24 22:01
这个发行过DVD,D9  发表于 2014-3-13 13:00
当然有!  发表于 2013-8-12 14:09

使用道具 TOP

115#
发表于 2013-8-12 17:2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8-13 08:51 编辑



      这是一张DEMUS演奏钢琴、AMERLING演唱舒柏特艺术歌曲的唱片,因为注释全是德语,我看不懂,不知道是否现场录音,但听上去很像是一次音乐会的实况。也没找到HM公司的录音时间。

      曲目有《崖上牧羊人》、《钢琴舞曲》、《幸福》、《纺车旁的格丽卿》、《鸟》(都是网上查翻的),有德文歌词但没时间查找阅读。

      这张唱片让我回想起为数不多的几次聆听艺术歌曲演唱会的经历。与歌剧和乐队伴奏的演唱不同,艺术歌曲多数情况下是一架钢琴,一位独唱,偶尔会有其他一两件乐器助兴(这张唱片第一首就加了一支单簧管伴奏),歌曲意境的表达全靠一琴一人,自然没那么热闹,表现手段当然也单纯得多。然而真的是见微知著,一对好搭档能把听从带入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从阳光下的嬉戏、火炉边的幽默到冰原上的寒风、墓园中的鬼火,意境的切换只在瞬间。

      (以下为楼下M兄发贴之后补充)M兄太神了!难道这也是一张有名的录音吗?我是随手捡的,买的时候并没有太当回事。以为是个不起眼的小片儿。没想到M兄还藏有佳版。

      我这个封面,M兄图片中的封底,正是我想强调的一个场景。我这版的封底是DEMUS和AMERLING在一个大厅中演唱的照片。就我听过的而言,在音乐厅里听艺术歌曲,好象并不如在普通的大厅里,后者声效好且有味道。为什么声效好,我说不清。也许是通常这种能够容纳音乐演出的大厅归根到底还是不如音乐厅面积大,座位也多直面歌者,因此听到的歌声更加直接,反射的余波可以增光添彩,但对歌声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有味道,我以为是环境、人群、气氛和心情的综合作用。艺术歌曲本来出于欧洲沙龙,不是一个公众的表演项目,回归它们本来的面目,也许更能打动在场的人。

      歌者是很重要的,他们或她们几秒钟前还和观众微笑,用眼神交流,有些性格活泼的还做鬼脸,但钢琴声一起就仿佛换了个人,完全进入歌曲的意境和歌唱的状态。而或许就是因为现场人数不多,听者也立刻进入跟随想像的状态,由歌声和琴声引领他们走向虚拟世界。那真是一个奇妙的场景。令我惊叹的是,歌者和听者在那一刻都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小世界,有共性也有特性的小世界。人们社会的、社交的一面在琴声响起时淡出了,个性的、心灵的一面在歌声中升腾而起,小世界随之敞开,由共性的因素牵引出一系列的共鸣,并更加滋养着自身特性的因子。那更一个番奇妙的景象。

      这不禁令人想起小剧场的昆曲表演。即使不上妆,素身唱,只要演员表演到位,现场情绪的突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起艺术歌曲来,昆曲演员还有曼妙婀娜的手眼身法步供观者欣赏。当然艺术歌曲演唱家们的肢体语言也很多,但终归不如昆曲演员多年的修炼来得精到、系统。

      其实中国古人的雅集也就是个沙龙。可以谈玄论道,针贬时弊,也可以品茗弈棋,赏书阅画,更可以抚琴吟词,听歌聆曲。那种风貌,我们羡慕并称其风雅,但现实里不过就是个良好的生活状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后现代”的生活。“后现代”不一定非得发生在现代之后吧。

      用音响来听这张唱片,皇帝位只有一个,也就只能一个人回味音乐沙龙的气息。这真是没有办法的补救,但聊胜于无,赖录音技术发展所赐,归根结底仍是件幸事。但愿人们生活好了,钱多得没出花了,能有更多的人投身艺术,喜爱艺术,我们能有更多高水平的歌者和听者,艺术成为生活的常态,心性更加平和和优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16#
发表于 2013-8-12 22:35: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版的封面、封底和Label:




唱片发行于1979年,但封底注明了立体声转制于单声道录音,应该录音于50年代或60年代早期。Demus 使用了一架1835年产的维也纳Rausch大钢琴。那个时代经常可以在音乐会上听到声乐、钢琴、小提琴、长笛或单簧管组合的艺术歌曲,而海顿、贝多芬和舒伯特也特地写作过一些这种小规模器乐伴奏的声乐曲。

点评

这个录音应该是立体声录音,不是单声道转制的——可否把“注明的立体声转制于单声道录音”原文贴一遍? 另,该唱片应该不是1979年发行的,应该在1960年代。可否把“1979年发行”的说明也发上来一看? 多谢。  发表于 2013-8-13 21:23

使用道具 TOP

117#
发表于 2013-8-13 01:01:43 | 只看该作者
我太喜欢舒伯特的《崖上的牧羊人》这支歌了!在YouTube上听了凡是找得到的版本,也买了很多张含有这支歌的CD(可惜我不玩黑胶)。最喜欢的还是Ameling (soprano), Jörg Demus (pianoforte), Hans Deinzer (clarinet) 1965年录制,由DHM发行的的这一款。我还有另一款CDAmeling, George Pletersen (clarinet), Irwin Gage (piano) 1972年录制,由EMI 发行的。我个人觉得DHM这款要更胜一筹。有一次开车时听到广播电台正在播放这支歌。曲终后,播音员告知这是Ameling/Demus/Deinzer DHM的录音,我当时心想正是我的首选。
据说这是舒伯特有生之年创作的最后一支艺术歌曲,是应当时的一位歌剧女高音Anna Milder-Hauptmann的请求,为她而写的。当时这位女高音特别希望的是,舒伯特将要创作的这支歌能让她有表现比较广阔的感情范围的机会,并可以在音乐厅这样的大场合演唱。这样一来,这支歌简直就很像是一段歌剧的咏叹调。舒伯特在这支歌的伴奏里加上了单簧管,它对这支歌的效果起到了很独特的作用。
下面我引用的是网络上这支歌的英文译文。
When on the highest cliff I stand,
gaze down into the deep valley
and sing,
the echo from the ravines
floats upwards from the dark valley
far away.

The further my voice travels,
the clearer it returns to me
from below.
So far from me does my love dwell
that I yearn for her more ardently
over there.

With deep grief I am consumed,
my joy is at an end;
all hope on earth has left me;
I am so lonely here,
I am so lonely here.

So longingly sounded the song in the wood,
so longingly it sounded through the night,
drawing hearts heavenwards
with wondrous power.

Spring is coming,
Spring, my joy;
now I will make ready to go journeyin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多谢K兄。我太马虎了,没有细细研究这张唱片。 您和M兄太了不起了,我会翻会头去再听。 这就好象是网上的雅集了。时代变了,我的观念也得随着变吧,不太容易。  发表于 2013-8-13 08:55

使用道具 TOP

118#
发表于 2013-8-13 18:5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3-8-13 18:53 编辑

石楠根兄实在过谦。兄台欣赏的趣味高妙之境界,我辈自叹弗如,深深赞佩!艺术歌曲与昆曲相比,实在精妙!经兄一点,顿觉艺术歌曲至精妙实有雅昆媲美在前,我也觉得艺术歌曲也有比白描简笔,实则意境深远、意味无穷。
单纯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是主流,但音乐史上,除了用钢琴伴奏或大规模乐队伴奏的艺术歌曲之外,确实还发生过由小规模器乐组合伴奏的艺术歌曲,像海顿、贝多芬就是这方面留下最优秀作品的作曲家。在此,我推荐一款英年早逝的德国男高音冯德里希在Philips唯一的录音,其中海顿《苏格兰歌曲集与威尔士歌曲集》及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两部套曲,是我多年来的珍爱,委婉柔情的歌声与悠扬哀婉的伴奏,叙述的情调,意境汩汩流淌而出。很可惜,这张唱片在Philips很早就断版了,相对来说,黑胶反而容易觅得。
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另一优秀的版本就是费舍尔·迪斯考早年的立体声录音,也是十分难得的演唱,同曲目在男中音唱来叙述更加深沉,意境更为悠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19#
发表于 2013-8-13 22:24:5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来自于网络的截图,原始网站地址我已经丢失。翻译错误,封底说明上是”也能用单声道器材播放“。从盘标上交叉的双圈来看,唱片应该是60年代早、中期印刷,但不知网络资料说唱片印刷于1979年。

点评

是的,看盘标应该是首版盘标,所以觉得有点奇怪。  发表于 2013-8-14 09:40

使用道具 TOP

120#
发表于 2013-8-14 08:3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8-14 09:01 编辑

回复 metamophore 的帖子

和一下M兄的鸿议。



      天妒英才,嗓音甘美的WUNDERLICH英年早逝。虽然他各类唱片留下不少,但似乎市场上并不太流行,唱片店里也不多见啊。他的艺术歌曲我只有一张黑胶,舒柏特的《美丽的磨坊女》,唱得很干脆,但我觉得稍微有些直白了,气氛渲染得不够。

      我至今仍在犹豫,到底是五六十年代总体上相对直白、朴素的乐风好,还是此后直至当下精雕细琢、演绎较为夸张好。应该说现在歌唱家、音乐家的技术扎实、视野宽广,虽然很多情况下表演的内力和深度有些欠缺,但也经常遇到惊世骇俗的演绎,一味否定今人,似亦不足取。

      磨坊女这组套曲我认为是舒柏特艺术歌曲中最平易近人、最容易接受和欣赏的作品,流畅而优美的旋律、少年维特般的爱情主题,都是非常贴心的。

      我还有Schreier、Souzay、 Fischer-Dieskau的几个不同时间的黑胶录音,还现场听过Matthias Goerne的演唱,应该说各有特色,都是大师名演。但我还是最喜欢Ian Bostridge的CD版本,图中右下角那张。这个青春而感伤的故事,由这位年轻、清瞿、声底清澈的英国男高音唱来,特别贴切和感人。这是我第一张磨坊女的唱片,也许有先入为主之嫌,也许有刚听到这张唱片时少不经事的原因。IAN的现场我也是当时因为工作原因错过,后悔得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德语艺术歌曲的演唱向来分为两派,以地域来分,南德质朴、洒脱、直白,以Rita Streich、Wunderlich、Herman Prey、Peter Schreier为代表;北德、维也纳派堆砌、雕饰、讲求意境、咬音走句矜持,以Schwarzkopf....  发表于 2016-4-12 07:58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7 04:32, Processed in 0.035532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