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1412

查看

101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121#
发表于 2013-8-14 11:20:10 | 只看该作者
伊恩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具有一种天然的青涩、病态感,但苍凉不足。伊恩禀承施瓦茨科普夫、菲舍尔•狄斯考两位艺术歌曲大师的手法,对歌曲的处理有精细的设计,咬字、气息、节奏、音色都经过精雕细琢,意境深遂。当然这就引出了艺术歌曲演唱流派上不同的争论:前面石兄评价馮德里希艺术歌曲处理风格中的直白、轻盈,这的确是他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一大特点。实际上,艺术歌曲演唱得最多的沙龙场合上一种亲切自然的力量是舒伯特以来最正本清源的风格。这种风格的体现在Schlusnus、Peter Anders、Imgard  Seefried 、Maria Stader 、Wunderlich、Herman Prey 、Rothernberg、Erika Koth这一代德国歌唱家身上最明显。尽管在战后的德国艺术歌曲舞台上,这一流派没有成为主流,但这些歌唱家的清新脱俗、直击人心的艺术风格显得弥足珍贵。欣赏这些艺术家的录音,总有一种来自于空谷幽兰的馨香。

点评

佳议!M兄所提演唱家,我听过的还不够多啊。  发表于 2013-8-14 23:42

使用道具 TOP

122#
发表于 2013-8-14 23:54: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8-18 22:50 编辑

        这一段似乎不应在这贴中发表,因为议论的是器材。但我还是放在这里吧,一来专营一贴,也算个听乐的常年记录,二来由器材引发的感慨与音响技术没太多瓜葛,更多的是艺术与生活。

      严格说来,我不是个发烧友,对器材没什么研究,很多高端器材没听过,型号和特点也说不清楚,翻看器材贴子时常常如坠雾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应该不配在“极品”论坛里多嘴多舌。但在单位和朋友圈里,大家知道我喜欢听音乐,相对于他们更了解音响,因此时不常地会找我“指点”一下:BOSE好不好,该去哪里买组合或迷你音响,MP3用什么播放好听,朋友送了一对千元大音箱想配个功放,套装机该买什么牌子,等等。我一般都会耐心解说,并委婉而坚定地提示他们,所谓发烧音响有些基本概念和常识,如愿意花上两三万元,能够迈进高保真音响的第一道门槛,但听音乐的感受会很不一样。有些人乐于接受并勇于尝试,但多数人不置可否,嗨,听乐并不是那么要紧的事,发烧是你们这帮子怪人的事。

     上周一位朋友说,新装修的房子快入住了,要整套音响。客厅有50多平米,听音区域也有30多平米,喜欢舒缓、轻柔、抒情的曲种,小提琴、萨克斯、电子合成器、人声等等,不需要太多低频,有时会坐下认真听,很多情况下需要在音乐陪伴下打理家务。预算在10万上下,如果遇到令人惊艳的好东西可以大幅上调。
     于是前几天在网上转了转,看看北京发烧音响销售的网点,以及可选的品牌种类。今天乘午休时分,先陪朋友在一家品牌齐全的京城大店中来回试听,包括多个进口大牌的小书架箱、大书架箱、落地箱、石机胆机、甲类功放、西装套机等等。试音嘛,无非那几张俗片。因为时间紧,每次只听一段蔡琴和一段穆特,熟得不得再熟的那两张CD。十来个大牌子听下来,我的烧盲朋友很快进入角色,心里有了明确的标准,对器材的接受度分出了上下。其中一整套大约15万元的MBL因其声音松驰、均衡、清爽排名在前,另一套6万多元的世霸小书架+copland胆功放因其声音浓郁、密实、煽情成为第二选择。其他若干品牌的店家组合,因有了上述的对比,就很难接受了。

      因为关氏工作室就在附近,此前我也打电话约了老关,从店里出来便顶着烈日跑到老关家。我从未当面见过老关,也没去过他家,我的朋友更是听都没听说,所以一进老关那被书和杂物挤得满满的工作室,先都吃了一惊。这哪里有个听音室的样子?老关非常和善客气,沏茶倒水,开了电话中说好试听的音响,MA1合并机推KSP音箱,DVD机放CD。我们又吃了一惊。网上的传说真的不假!蔡琴的声音没有MBL那么放松和自然,也没有世霸那么低回婉转,是一种平平淡淡、坦坦当当的样子,但是十分地像真,细节和情绪的表现都很到位。穆特的小提琴并不娇艳,但是就像多数情况下在现场听到的音色和声底,尽管在老关家一台老旧空调的嗡嗡伴奏下,擦弦的细节听得并不真切。随后我忍不住拿出刚才没试听的EVA CASSIDY和HOROWITZ IN MOSCOW,老关还应我们要求放了一段老罗拉的舒柏特大提琴奏鸣曲。

      这几段音乐放下来,我的朋友明确地指出,老关音响的声音特点介于MBL和世霸之间,很好,很满意,而且价格很划算,连线带架子三万出头,就是它了!看那决然的架势,我都没劝是不是再多听听、多想想。朋友当场划帐,取走了音箱和功放,请老关联系架子,再做两条线。试听和交割过程中宾主还聊了许多,此处且略去。但朋友如此当机立断,我心里还是有点小得意。你看,找对人了吧。

      朋友好意,把MA1借给我回家搭配我那70年代的老天朗,这回是我自己吃了一惊。3W的推动力,音量旋纽最多打到10点或11点,已是很响了,此前对2A3管子推力的怀疑烟消云散。更重要的是,MA1让我的15寸老天朗活脱脱换了一副模样,它那著名的“润”和“醇”表现得一览无余,而且捡回了许多的细节,还让我明白了老关讲的“微动态“是怎么一回事。小功率单端饱受诟病的疲软低频对我似乎没什么影响,倒是觉得低单提琴的线条感更加清晰了。关键的关键,还是MA1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这个”感“对我太重要了。

使用道具 TOP

123#
发表于 2013-8-16 23:4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8-17 23:47 编辑

    续上贴。老关的情况估计音响圈的人都知道。至少网上赫赫有名,也引起不少争议。初次实际接触老关和他的作品,对我颇有触动。

    首先,他的作品是真的好。因为我喜欢自然发声的乐器表演的音乐,所以固执地认为一套好的音响就应该是把现场搬回家的效果。如果录音也好,那就应该像是坐在音乐厅8到10排的中间位置聆听演出,面前不管是独奏,小型室内乐还是交响乐,都应有舞台空间感;听流行音乐和爵士,尤其是近咪录的慢歌,歌手就应该站在两个音箱之间,用肉嗓歌唱,没有什么箱声、鼻声甚至话筒声,管乐器不能有多余的光辉亮色。

      多数情况下,我力所能及听到的器材组合都偏硬、亮、尖、干,现在回想起来,似乎十万元以下的CD音响系统很难避免。这里说的都是笼统而言,方家切莫较真。
      听过的胆机系统里,有些厚实,象浓稠的酒酪,提琴部丰美酥润,有些娇美之极,听卡拉丝催人泪下,我自己用的中等推力的双后级说不上音质有突出特色,但声音的立体感和动能都很好。当然,声音有特点就意味着有缺陷,要么不够细腻,要么不够力道。

     这次回国带了老天朗,用国都QUAD II推已经不错了,没什么可抱怨的。但这次MA1一出场,QUAD看样子是“坐不住”了。声音的精细度、分离度、平衡度都有了质的飞跃。以前老说,听音乐仿佛撕下面前一块纱布,更透明清晰了。这次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更加正确的音色,发现此前QUAD是有些染色的,弦乐、管乐都有些许甜化,连BEATLES都有些媚。MA1恢复了人声和乐器的本来面目,并清楚地勾勒出声源的形体和位置。这就是说,在现场感、像真度是我的系统前进了一大步,我认为这是关氏功放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当然,我不能说这已是极境,因为我的唱放是很初级的,试用AQ和卡达斯的线材味道也有些不同,音源部分也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也不好判断MA1究竟属于哪个级别的器材,朋友们那么多高级器材肯定大有超越之处,而我也没资格和经验充当器材质量的评判者。但搭配老天朗,在我自己的听音空间内,听我和坛友们讨论的这类音乐,老关胆机的效果是惊人的,也是令人舒适、放松、易受音乐感动的。


使用道具 TOP

124#
发表于 2013-8-17 19:21:02 | 只看该作者
在90年代差点买了关氏胆机,配斯奔达35A,播人声和小提琴一流。

点评

我是个后进的学生,知道事太晚了。  发表于 2013-8-18 10:07
施兄,我试了几段交响乐,效果也不错呀。  发表于 2013-8-17 23:20
施兄,我试了几段交响乐,效果也不错呀。  发表于 2013-8-17 23:18

使用道具 TOP

125#
发表于 2013-8-18 00:0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8-18 12:09 编辑

回复 石南根 的帖子

      再者,老关做音响生意的方式很不一般。他自己说了,是工作室,是HI-END,是非工业化的小型工坊,是不做市场推销的订单直售。不讲价,不打折,对产品负责,对二手维修收费,等等。

      老关的经营理念我认同,并且赞赏。在欧洲,至今中小企业仍是社会生产的主流,如果我们不按中国理念,即只按产值论英雄。而具有人文色彩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载体)更是由掌握独门技术或艺术knowhow的小企业、小团体出产。很多有特色的企业是不愿也不能做大的。做大了便走样,或者垮台。在我喜爱的比利时啤酒中,最高端的不是leffe, orval, grimbergen, chimay, duvel等市场大牌,而是一些市场难觅却名见经传、传承有序的修道院老厂,产量有限,爱好者要提前排号限量订购。

      看资料和老关自述,这20多年他的产品也是在不断变化演进的,随着经验的积累,老关不是把事情做得更大更炫,而是更精更好,更有自身的特色和个人烙印。这样做,他需要承受许许多多的压力,收入、劳力、名声、继续研究提升等等。我也不能说,老关的经营学是最好的,因为即使从像我这样欣赏他产品的用户角度来看,他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妨碍了他传播音响艺术理念的效率和成果。但老关并不在乎,他从没想过要到老板。当个普通意义上的“老板”,对他可能不仅不是福利,反而是灾难。

     我并不反对大厂生产和市场营销,那是生产与消费最普遍的交易方式,没什么不对不好。关于利润的事,自有市场的手去调节。国人在开放初期交些学费也是不可避免的,没什么关系。但我很高兴老关作为在中国比较另类的生产模式能够存活下来并且在自我发展(不是产能扩大而是质量提高),这是时代的进步。


   

使用道具 TOP

126#
发表于 2013-8-18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8-18 10:09 编辑

回复 石南根 的帖子


      三者,果如我所料,音响只是老关心乡的一个角落。其实各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无不如此,在众人可见的显性卓越背后,是巨大的、全面的、坚实的、深刻的、隐而不露的人生宝藏。老关更愿意别人将他看作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实际上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三言两语间,谈及一些话题,一点就通,但不方便在论坛上讲。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对我是个莫大的教育。而他以身示法(不是试哦),将理想融入现实生活的勇气和实践,则使我感到惭愧和懦弱。

      换个角度看,如果老关没有青年时代的历练,没有深厚的人文学养,没有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涉猎甚至浸淫,没有一直以来戳力秉持的道路自信,没有坦诚真挚的处世哲学和态度,他也不可能做出这个风格的音响产品。的确,如他所言,他的胆机和音箱只适合于一部分人(在此不重复,也不解释了,免得得罪人,感兴趣的可以在他网站上看他的文章),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关氏作品的音乐表现是无敌的。我应该算是这一部分人中的一员吧。

      理论上讲,把现场搬回家,小规模作品是可能的,交响乐是不可能的,因为电器和录音的能力限制,使其动态不能充分展现,一定会有压缩,而且大作品的现场流变很快,不可测因素很多,声音和情感的信息因素多样而复杂,同时在场的两个听众,即便坐的位置一样,也可能听到、感受到不同的东西。但大作品的录音是不能不听的,听的过程中要靠听者自身的许多想象来充实和丰富。所以我认为,一套音响系统把小作品表现好是第一位的,大作品能够得兼,很好,不能得兼,再另配一套。对于电子音乐、合成音乐,我没有发言权。

      能够正视音响的极限的,能够正视个人能力的极限的,就能够认同并欣赏老关的作品,虽然大家不一定非得用他的机器。



使用道具 TOP

127#
发表于 2013-8-18 10:2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理论上讲,把现场搬回家,小规模作品是可能的,交响乐是不可能的,因为电器和录音的能力限制,使其动态不能充分展现,一定会有压缩,而且大作品的现场流变很快,不可测因素很多,声音和情感的信息因素多样而复杂,同时在场的两个听众,即便坐的位置一样,也可能听到、感受到不同的东西。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8-18 09:59

没能真正认识何为正确声音造成的错误理解。

使用道具 TOP

128#
发表于 2013-8-18 23:16: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9-4 07:22 编辑

     天朗BERKERLEY HPD 15寸单元,关氏MA1铜版,LINN LP 12,CARDAS CROSS INTERCONNECT,用了快一年的音箱鸡线;海顿四重奏OP 20, 朱利亚四重奏团,CBS黑胶,1970年代出品;舒柏特《美丽的磨坊女》,WUNDERLICH在DG录音的头版黑胶,新找到的;晚上11点,音量10点半,脚边一大一小两只熟睡的狗狗,两盏小瓦数照明灯:生活真幸福。

勇敢(左,一岁)和大力(亦作大丽,一岁两个月,女)

     生活还能再幸福些吗?当然。MA1煲熟些,换只整流管;唱放搞得专业些;唱头试试更好的型号;功放和唱机下面垫块陶瓷板;把以前的Audioquest散线装上香蕉头做音箱线;把摔坏的LENCO唱机修好,听听轮驱的效果;哈士奇和小法牛再长壮实些,别再在家里便便。

      生活怎么才能不幸福呢?唿唿,谨记祖训,子时入睡,该关机了;明天狗狗5点要叫咱起床了;上班一大堆闹心的事,反“四风”没啥效果,依旧文山会海。
      晚上灯光太暗了,两张照片是今天下午照的。8月18日,北京天气不错,干热,晚有凉风,难得的好日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9#
发表于 2013-8-20 22:30: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8-21 11:04 编辑


      又是一个我特别喜爱的曲目。相信很多朋友也喜欢。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收集了8个ROSTROPOVITCH的版本。他和KARAJAN在DG的录音路人皆知,我认为乐曲总体的铺陈非常好,乐队部分精准、唯美,整体可听性强。他和小泽配合得也好,ERATO的声音很清晰。他和捷克爱乐、TALICH指挥的那版很有特色,捷克乐队经常抽疯似的发作,听惯了大路货初听不大习惯,但老罗拉的似乎有些悲愤,力道十足,第二乐章不够柔,也不够愁。



      STARKER的琴声特别刚健、丰满。FOURNIER我不太喜欢,好像老是放不开,不大贴切这个作品的风格。马友友则放得太开了,伸缩性特别大。这么煽乎好不好呢?可能有人喜欢有人烦。HOELSHCER是个异数,拉得很放松,也很端庄。



      PIATIGOSKY很温暖,CASALS与SZELL的组合非常随性和坚毅,吟唱有古风之韵,另一版是SCHNEIDER指挥波多黎各节日乐园伴奏,老人家挥洒自如,不求工整,有点像傅山狂草了。



      法国四骑士里还有托特里埃和让德隆,印象都不十分深刻深刻。涅索娃的录音出奇的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30#
发表于 2013-8-22 02:48:48 | 只看该作者
个人以为老罗和马友友的演绎风格在“浪漫发挥”这方面很相近,断句的长短和音色轻重就像耍小提琴般的浪漫。对这种风格是否喜欢就看是什么作品,以及个人的偏爱。

德沃夏克的大提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2005年发行的这款CD (黑胶我不懂,不知是否发行)。自从听了它(Jean-Guihen Queyras on solo cello,Prague Philharmonia under direction by Jiri Belohlavek ),别的版本都很少听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31#
发表于 2013-8-23 19:22:25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我是个后进的学生,知道事太晚了。
----------------------------------------------------------
兄台不用谦虚。其实我很早就发烧了,只是器材比较低档。我是用随身听、先锋组合套机、发烧音响一路过来的。

点评

没上极品前,我看您博客也有一年多了,认为器材方面您始终38.5C,巴赫方面39.5C:)  发表于 2013-8-24 06:42

使用道具 TOP

132#
发表于 2013-8-23 19:28:06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

施兄,我试了几段交响乐,效果也不错呀。
----------------------------------------------------------
您是用什么箱子?35A在大空间感觉规模感还是差一些的,不能和落地箱相比。不过使用35A就是要能接受她的缺点,有些发烧友是35A的铁杆,用很贵的功放来搭配她。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23:36, Processed in 0.043675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