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1413

查看

101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145#
发表于 2013-8-27 17:09:19 | 只看该作者
很简单,录音室录音最真实的还原应该是还原到录音时的真实环境和音响,音乐厅、歌剧院现场录音的最高境界是还原到音乐厅现场的音响原貌。所以,威尔金森的真才实干确实是将诸如索菲大厅和胜利大厅这种大空间丰富的堂音原原本本呈现出来,这种音响是超越了舞台上所能听到的音响的。而且,威尔金森为了唱片的效果,多次改动乐队的声部、乐器摆放布局,这样的音响也绝不会是舞台上的真实音响。所以,听唱片是一回事,听音乐会会是另外一回事。

点评

这样的话,看来我要改一改此前评判录音的标准了。不是所有的录音都一定要像音乐会的现场才好。如兄所言,录音室、录音大厅、音乐会现场要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发表于 2013-8-27 20:50

使用道具 TOP

146#
发表于 2013-8-28 22:4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metamophore 的帖子


       今晚听这张MERCURY法国版的莱斯庇基的“鲁特琴古代舞曲”,不禁又纠结起录音效果的问题来。这张碟是很有名的录音佳品,线条清晰,声底明快,堂音适度,把声部的位置交待得很清楚,不像很多MERCURY录音太过近场,没有回响的水润之气,声音精准之极但火气也不小。这张录音中,多拉蒂指挥得徐疾有致,乐团的弦乐部丰润而有活力,令听者松驰且怡情。我座位与音箱呈等边三角形,音箱亦有较大内倾,因此受房间环境干扰较小,更多听到的是直接从喇叭单元直接发出的声音。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在一个比例及设置更好的房间里,座位是要离音箱更远些,房间墙壁也要提供适度的反射,传入耳中的乐音实际上还经过了房间加工这一环节。那么现实中的堂音加上录音里原有的堂音,双重叠加后会不会有些错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47#
发表于 2013-8-29 09:18:5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录音也是入选TAS的。

使用道具 TOP

148#
发表于 2013-9-2 22:1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9-2 23:05 编辑



      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团演奏该作曲家的四重奏作品,有意思。斯美塔那四重奏是捷克最有名的四重奏组之一,右边那张单声道是56年的,左边那张立体声没有时间标识,看内标大概是70年代,中提琴手换人了。斯美塔那的四重奏旋律性似乎没那么突出,和声和节奏很有特色,有些现代音乐的先兆。



      鲍罗丁四重奏这张是单声道的,立体声那版很有名,也挺贵。不过这张上面有四位乐手的签名。比起M兄收集的那些签名碟,就是个小小小小巫了。(唉,照片又倒了)

     
     苏联时代的贝多芬四重奏组,我只有他们演奏的贝多芬第15首四重奏,作品第132号。

     阿尔班伯格四重奏组大名鼎鼎,还真不知道是否他们演奏过伯格本人的四重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49#
发表于 2013-9-3 00:4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3-9-3 01:22 编辑
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团演奏该作曲家的四重奏作品,有意思。斯美塔那四重奏是捷克最有名的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9-2 22:11

斯美塔纳是我最喜欢的四重奏之一了。我觉得他们的风格并不现代,只是声部更平衡一些,内声部比较突出。——当然只是个人看法。中提琴手œ∑′®†¥¨ˆøπ…¬˚∆˙©ƒ∂
---------------

怎么把乱码发出来了……

点评

嗯,内声部非常紧实,有时候有一种透不过气的压迫感,很可惜,没他们的肖斯塔科维奇四重奏,要不然将颠倒一切。  发表于 2013-9-3 01:20

使用道具 TOP

150#
发表于 2013-9-3 00:52:33 | 只看该作者
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团演奏该作曲家的四重奏作品,有意思。斯美塔那四重奏是捷克最有名的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9-2 22:11


斯美塔纳是我最喜欢的四重奏之一了。我觉得他们的风格并不现代,只是声部更平衡一些,内声部比较突出。——当然只是个人看法。

中提琴手Skampa是1956年加入的,此后他们的阵容一直保持到解散没再变化。右边那张蓝色的封面上,中提琴手我觉得就是Skampa啊。

Alban Berg当然演奏过Berg本人的作品了。他们成立之初去找了Berg的遗孀,给她演奏了Berg的作品,才获准使用这个名字的。后来音乐会上也经常演奏。

点评

抱歉,第一张是53年,写错了。中提琴是Rybensky。R兄明察!  发表于 2013-9-3 05:59

使用道具 TOP

151#
发表于 2013-9-3 01:41:31 | 只看该作者
凑一个热闹,莫扎特组的四位签名,也很稀有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52#
发表于 2013-9-3 02:48:31 | 只看该作者
凑一个热闹,莫扎特组的四位签名,也很稀有啦!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3-9-3 01:41


Schidloff和Nissel的位置签反了。

点评

问他们俩老为什么不守次序?!  发表于 2013-9-3 06:58

使用道具 TOP

153#
发表于 2013-9-3 07:01:0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签名罕见和有趣的地方是:他们四位非但签了名,还在名字后面注明在重奏组中他们各自的位置,这是我唯一的一个类似的签名。

点评

确实少见。好谦逊的一组音乐家。  发表于 2013-9-3 07:53

使用道具 TOP

154#
发表于 2013-9-3 09:13:02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3 小时前
抱歉,第一张是53年,写错了。中提琴是Rybensky。R兄明察!

--------------------

其实我是说右边唱片封面照片上那个中提琴手好像就是后来的Skampa。当然不一定对。

使用道具 TOP

155#
发表于 2013-9-3 09:18:14 | 只看该作者
metamophore  发表于 7 小时前
嗯,内声部非常紧实,有时候有一种透不过气的压迫感,很可惜,没他们的肖斯塔科维奇四重奏,要不然将颠倒一切。

-------------------

我倒是觉得他们的风格还是比较传统的。他们的“紧实”源于把作品吃得极透,而不像是现代音乐的那种压迫感。我不太能想象他们演奏肖斯塔科维奇。——当然,要是真的演了,本粉丝肯定收一套。

使用道具 TOP

156#
发表于 2013-9-4 22:0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9-5 13:45 编辑



      海顿的交响曲,难道要到中年以后才能体会它们的妙处?即使到了晚期所谓“伦敦交响曲”(第93到104号)的阶段,作曲手法已经老辣,会搞些“惊愕”或俏皮之举出来,海顿仍比莫扎特庄重闲雅得多,当然激情澎湃就谈不上了。然而海顿并非没有力量,稳定的结构,稳固的和声,稳重的节奏,都传达着一种秩序与平衡的力量感。是否中年人了却青年时代的诸多期待后,更能欣赏这种力量之美?
      Beecham的海顿要比Dorati更活泼些、调皮些,但Dorati生气勃勃,大气昭昭。录音就没法比了,Beecham这套是单声道,Dorati的Decca全集在是立体声黄金时代录制。但HMV的ALP系列,尤其到单声道晚期,效果出奇的好,音压的变化一点不比立体声差,有时更表现得更集中,更有力。听单声道,更能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结构和旋律线条上,虽然色彩感逊立体声一筹。

      海顿之前,用CD听古琴老八张,第一张管平湖大师的《幽兰》、《离骚》、《广陵散》精彩之极。海顿之后,是Ella Fitzgerald和Frank Sinatra。国乐与西乐、古乐与今乐瞬息转换,思绪随之翻转,甚至脑子里想事儿的语言都在古文、中文和英文之间颠来倒去,令人不禁有些anarchronistic。嗟夫,不亦吾辈之幸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海顿的交响曲,其实是每一个爱乐者开萌时期绕不开的,也是绝大多数乐迷必定经历过的。我大概就是在高中或大一初次听《惊愕》的。但真要听出里面的精妙,直至今日还未到此境。因为,渐渐绕开此门了。  发表于 2016-4-12 08:08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23:51, Processed in 0.039710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