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1510

查看

106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193#
发表于 2013-10-3 22:3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10-3 22:44 编辑

回复 metamophore 的帖子

老富的repertoire似乎不那么宽,但他擅长的贝多芬、布鲁克纳、瓦格纳等人的名作录音版本众多,且战前、战时、战后风格差别那么明显,很容易让听者忆及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顿生历史沧桑的感慨,也使老富的演绎多了一重可供琢磨的意义吧。

昨天京内乐友小聚,MM33兄提及Furtwangler in Memoriam一盒黑胶中(35楼有图片),有施奈德汉与老富合作的现场版贝小协,33兄前天听过,赞叹不已。今天取出一听,果然了得。施奈德汉依然严谨规整,沉着大气,但不时有录音棚中不会出现的灵光乍动,有些乐句结尾处会拖少许,第三乐章出奇地轻快昂扬。这一定和老富棒下乐园的“托”有关系,演奏家和指挥家知根知底,心有灵犀,而老富又是特别容易在现场出彩的。


点评

我的观点,和很多评论中一样,Schneiderhan的这个版本是他几个录音中最昏的一个,而富特也正好在犯浑,所以,DG的这个版本很悲催。Schneiderhan还使用了一个他兀自改编过的Joachim版华彩乐段,很不习惯。  发表于 2013-10-4 01:23

使用道具 TOP

194#
发表于 2013-10-3 23:0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10-3 23:53 编辑



      我的第一本《费加罗的婚礼》是埃里希-克莱伯在DECCA的著名录音,CD三碟装。DELLA  CASA纯净的声线令我震惊。全剧的演绎在我看来没有可以指摘的大毛病,整体素质很高。后来听过其他版本,总是逃不脱先入为主的印象,拿DECCA那版当标杆。

      这一版本的头版立体声黑胶是天价,从没想过拥有它,尝试它。曾试图在EBAY上拍单声道橙银标的一盒,下手不狠,失之交臂。

      昨晚在京城乐友聚会上,MM33兄弟好意,放了立体声版本给我听,十分感激。同CD相比,女声上面带的一薄层金属光泽不见了,CASA的声线清丽如旧,Siepi似乎略略瘦了一点。
      回家一翻,居然自己不知何年收下一张选段集,看样子是德国版,听起来是立体声,盘标上还有SXL,序号与英版不同,但同时还顶着ROYAL SOUND的商标。声音也非常好,系统不同,没法与英版实际比较。

      哪位请赐教,这ROYAL SOUND 是个啥来头,是英国人还是德国人搞出的花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这是德版Decca的头版啊,黑金盘面。  发表于 2013-10-4 01:25

使用道具 TOP

195#
发表于 2013-10-4 09:16:14 | 只看该作者
真的有人觉得它一般吗?除了我前一阵子的胡诌以外?——我其实也不是觉得它一般,只是有一些明显的缺点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10-3 09:18
回瘦马兄和石兄,简单说说是怎么回事。因为这个观点我也认为是比较“离奇”的,这是我以前的一位朋友的观点。他认为贝九是一部过于理想化的交响曲,虽然立意高远,但是感情单一。贝九是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和世界大同的一部交响曲。我的这位朋友认为贝九是一部拔高了的交响曲,它欠缺丰富、细腻的情感,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像勃拉姆斯等人的交响曲那样具有亲切的、丰富的情感。我至今仍然有点质疑我这位朋友的大胆的观点,认为他有点“走火入魔”了,不过我倒是比较佩服他有自己的主见,敢于挑战权威。


使用道具 TOP

196#
发表于 2013-10-4 22:1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老富的repertoire似乎不那么宽,但他擅长的贝多芬、布鲁克纳、瓦格纳等人的名作录音版本众多,且战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10-3 22:36


唔,M兄客气了,看来您评价不高。我是觉得很意外,施奈德汉居然青春乍现,那劲头让我想起梅纽因,呵呵。现场经常会出现这种把不准的东西。

点评

富特实际上非常擅长协奏曲的伴奏,他与Erich Rohn的贝小协和与Edwin Fischer的《皇帝》,那都是力透纸背而又清新隽永的演绎。不曾想,在这个录音上栽了跟头。  发表于 2013-10-4 23:42
我没想到施内德罕会采用这个极不寻常的华彩段,非常丑,与贝多芬的原旨相去甚远,生硬粗陋。  发表于 2013-10-4 23:40

使用道具 TOP

197#
发表于 2013-10-4 23:5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石南根 的帖子

请Metamophore兄指教,Decca是否还有法版?我有几张宽带橙色标,注释都是法文。英、德、(或许是)法版质量或特性如何比较?


   

使用道具 TOP

198#
发表于 2013-10-5 07:52:11 | 只看该作者
当然有法版,还有西版,从宽标的角度来说,法版不及英版和德版,音色有些闷。当然法版发行得很少。

点评

多谢。因为此前在比利时法语区生活,法版较易得,也不费银两。确如兄所言,听起来不够透明。英版DECCA宽标也不是张张靓声,有些我总觉得有股奶油味,声音油亮,可能我更喜欢清通的声音,或者我的系统不灵光。  发表于 2013-10-5 08:56

使用道具 TOP

199#
发表于 2013-10-5 09:5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10-5 10:06 编辑



      音乐既有社会功能,也有心理功能,这点爱乐者都知晓。


      今天我们中国,总体上说不是一个宗教社会,除了以百万计基督信众外,基督教仪式的社会覆盖面仍是有限。唱诗,或是体裁相近的康塔塔,更多是音乐欣赏的用什。因此,大概星期天早上有机会聆听唱诗的人,为数并不多吧。


      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即使星期天不去教堂,也不在心中做礼拜,也还是可以听听宗教歌曲的,特别是巴赫的康塔塔。我想,不必深究那些拉丁文或德文词意吧,也不必鉴别曲式和结构的异同吧,就让巴赫清平的旋律、优雅的配器、端恭的气氛,缓缓触动一周疲惫后闲适而慵懒的身心吧。时间也不必长,两三首皆宜,像上面这样一首女声为主,一首男声为主,反正巴赫那200多首教堂和世俗康塔塔有的是可选的,不限于那几首最著名的作品,50,81,147,等等。


       一提起宗教歌曲,第一印象容易是HANDEL的哈利路亚,而且不是复古版的,音响宏大,气势磅礴,合唱团男女老少放声歌唱。一大早起来还没醒透,四下里也还清静,尚无人声犬吠,想起那么热闹的场面来,很难吊起听乐的胃口。但实际并非如此。


      维基百科上是这么定义康塔塔的:一首典型的康塔塔往往以序曲或者合唱开头,以合唱结尾,中间交错有伴奏的宣叙调,独唱或者重唱的咏叹调以及不同规模的合唱。可以看出,康塔塔旧译作大合唱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康塔塔中不只是合唱,独唱和重唱往往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令我们敬重的、杰出的巴赫也绝不会流俗。在宣叙调和咏叹调中,配器是十分精妙和适度的,大提琴部稳稳托底,长笛、黑管、小提琴等相继与歌者为伴,呼和应答,温情多过教诲。大凡欲征得人心,教化是一方面,感化亦是不可缺的,总板着面孔当教师爷,恐怕达不到目的。


       这样的音乐作品,即使不放在弥撒中,即使不依靠歌词,亦能达至“洗心”之效。常会有人问我,你听那些陈谷子烂芝麻干什么?的确,作为社会人,听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音乐,对于安身立命似乎帮不上什么忙,甚至还消耗时间和金钱。但作为需要心理平衡的生物人,康塔塔及所有早已脱离时代社会生活的音乐作品,还不能被放弃,也无法被放弃,因为它们对三百年德国人诉说的,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有效。如果今天的中国人愿意去理会。



      康塔塔之后,选择就多了。如果待在家里读闲书、上网,甚至打扫庭除,Paul Desmond四重奏的这张片子不失为好伴侣。这也是一张打破爵士乐吵闹、热烈印象的录音,萨克斯、吉他、架子鼓、贝司此起彼伏,抑扬顿挫,闲适舒展,比Paul在Dave Brubeck旗下录制的那首天下闻名的Take Five还安静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00#
发表于 2013-10-5 15:53:33 | 只看该作者
巴赫的康塔塔,从广义来划分,也有人把《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等也划分为康塔塔的。不过今天,我们一般不是这样划分。

演绎巴赫康塔塔,最佳版本首推卡尔里希特,虽然因为录音的年代比较早,这个版本在音色上可能不如后来者优美,但是诚挚的宗教感异常强烈。康塔塔这种艺术形式到了巴赫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卡尔里希特让巴赫的音乐得到了重生,再展辉煌。

今天演绎康塔塔,库伊肯家族、贾丁纳和铃木家族都有经典版本。

使用道具 TOP

201#
发表于 2013-10-6 08:48:03 | 只看该作者
巴赫康塔塔140、14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02#
发表于 2013-10-6 16:2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10-6 16:26 编辑

43:Bach Cantata 56; Cello Suites/Schiff; Mozart String Quintet/Amadeus; Piano Quartet/Haebler; Brahms Clarinet Sonata/HM/EMI; Tchaikovsky Nutcracker/Melodiya; Schubert Appegionne/Harrell/Levine;
无意义的记录,完全为了十年后的记忆。

使用道具 TOP

203#
发表于 2013-10-7 11:28: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10-7 12:05 编辑




      国庆长假末一天,抓紧时间听唱片

      囫“仑”(怎么也打不出来)地听了两个小时阿尔班-贝尔格的《露露》,十二音序列的乐句因为无法时时与剧情和唱词对应,丢失了不少妙应。

       想起来很多年前伦敦交响乐团来访,在保利剧院演出《大地之歌》,我虽然此前唱片听了许多遍,那天还是拿上德英文对照的唱词,借着现场微弱的霰光,边听边读。这样才发现马勒倍受批评的“花哨”配器实际上殊为绝妙,处处与唱词贴应,用音乐语汇描绘文学语言的场景,烘托氛围,酿造情绪,相得益彰。记忆已成碎片,但当诗篇唱到“山岭上的风穿过松林”时,乐队奏出的松涛与阴冷至今难以忘怀。虽然以前也对着唱词听过唱片,但感受没有那么深切。当时令人颇为失望的是,估计现场至少一半人是慕名前往,可能此前没听过这首作品,第二乐章开始后,就不停地有听众离场,带孩子的尤多。

      马勒尚且如此,贝尔格就更不易听下去了。没有旋律,和声奇特,语言不通,戏剧的时代背景与中国民国社会无法对应(倒是同今天的中国颇能形成共振),这部伟大的歌剧杰作需要中国人颇费一番功夫和心思,才能欣赏并受到震撼。坦白地讲,今天我还没能做到这一点。

      听完FIN DE SIECLE世纪末的乐音,立马想到巴赫。我想很多乐友会有同感。在大鸣大放之后,想要的必是恬淡舒远。在分离主义画派和新维也纳乐派看来,巴赫,以及巴洛克时期的艺术,肯定是当代资产阶级的麻醉剂。今天,巴赫在中国,也可以让衣食无忧的伪中产们搞些所谓心灵上的升华,不愿也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自己的人生,还有那些为生存奔波不已的人生。今天,在中国,各界都有大侠,秉着同当年贝尔格们一样的精神和理想,以各自的方式呐喊,乐界是谁,我不得而知。忽然想起,鲁迅比贝尔格晚去世一年,虽然面对的社会现实不同,口诛笔(乐)代的对象不同,但精神气质上似乎有些相近这处。

      我是个没有用的人,只能由着我懦弱的本性,拿出一片巴赫来听。吉他版的《恰空》吧,对比一下此前的小提琴、钢琴版。以下截自百度:1935年6月,20世纪最伟大的吉他大师安德列斯.塞戈维亚在巴黎第一次演奏了吉他版本的《恰空》,立刻引起轰动。这首作品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成为了塞戈维亚音乐会的常见曲目,令全世界的吉他演奏家和爱好者们纷纷效仿。吉他版恰空也是古典吉他最难的曲子之一。有媒体这样评论道:“塞戈维亚用吉他赢得了我们心,真是难以置信,他竟然能用吉他完整地演奏《恰空》,这虽然和小提琴演奏的曲子略有区别,但所有的内容都在里面。”“这首曲子用吉他来演奏,不但没有丧失其高贵的音乐美,反而随着清澈的音色,更提升了它的品格。”就连著名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A.Toscanini)也承认,《恰空》用吉他演奏更为出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04#
发表于 2013-10-7 21:39:52 | 只看该作者
       第34楼有张Backhaus与Knapertsbusch合作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意大利压片,品牌是J Grandi Concerti,封二上标注是柏林爱乐伴奏,录制于1953年3月17日,有个词vivo,按说应该是现场的意思,但吃不准。
      那一篇讲了些自己对巴克豪期“狮王”称号的疑惑和变通解释,他晚期的演奏秀外慧中,谈不上有多狂野。今天听了这张唱片,感觉上还是很认同赋予他“狮王”这个称号的。据说他二三十年代的演奏更加雄浑有力,有机会再找来听听。不管怎么说,雄狮之威武在于沉稳有度、内力深藏,像打了鸡血般猛砸琴键、狂踩踏板,充其量是只发情的猎豹,沾不上狮子的边。

      这张唱片里,巴克豪斯的触键有力而清晰,踏板用得恰到好处,增强长音特别是乐句尾音的气势,但绝不使句中音符含混胶着。照我听来,第三乐章那熟悉的开场句,他在第三、六、九音符上踩了踏板,其中第三、九踩得更重些,使这句富于轻重和韵律变化,是他自己风格的体现。

      第二乐章那有名的慢板,他弹来毫无滥情之嫌,所谓的“田园漫步”也成了“狮子漫步”,步伐坚定、沉着,没什么感伤、忧思。当然有人可能更喜欢抒情性强一些的演奏,与头尾两章对比更强烈些。

      克纳的伴奏听上去十分整肃,以激越而非延宕塑造宏大之像和浩然之气。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2 02:59, Processed in 0.037380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