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1580

查看

101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865#
发表于 2016-2-3 15:39:06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大家的介绍,这应该是很经典的唱片,我还没听过。
多谢两位兄台。

使用道具 TOP

866#
发表于 2016-2-3 15:52:1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觉得泰勒·斯威夫特怎样?与阿黛尔相比,您更爱谁?

使用道具 TOP

867#
发表于 2016-2-3 21:48:0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在办公室,一位很要好的老同事第一次看到我手里的唱片,非常好奇,也有些疑惑。我试图解释黑胶唱片的特点,以及听古典音乐和某些流行音乐并不全然是休闲、娱乐、消遣,也是很多时候是学习、思考甚至折磨。

谈话没能进行下去。半是因为手中的活计,半是因为突然发现,对于门外人来说,圈中人的行为和感受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同好们走到这一步也算是跨越了千山万水,经过了长途跋涉。

讲起听乐的辛苦,《指环》就是个范例。

多年前下狠心,拿出相当于一个月伙食费的开支,买了一套索尔蒂盒装CD。用了一周的工余时间,拿着厚厚的歌词本,一张一张地听下来。到最后瓦尔哈拉坍塌,莱茵河水漫金山,生理心理上都已颇疲惫,但同时无限怅惘,因为这个神和英雄的世界就这样从生活中消失了,几天来的幻想和神游就这么在晕眩中走到了终点。

此后,又完整地听了一遍这套CD,还有一遍同版的黑胶。再没有勇气再拿起歌词本,用十几个小时对照着研听。只是由着音乐带领向前,大致知道剧情发展到何处。手里拿的是其他不相干的书籍。偶而捕捉到一两个熟悉的动机。会心一笑,不时被乐队引入一段激动人心的高潮,精神一振。

这次听的是伯姆的PHILIPS版现场录音。音效之好出人意料。音乐表现之生动,气氛之自然流 畅,超过了索尔蒂,令人佩服。戏剧交待之完美无瑕,完全是一副录音室的派头嘛。

可能是因为此前的经历,这次心态放得很松。有时间就听,没时间就停,未及一幕终了也没啥关系。这样几天下来,倒没有初听时颇为不满的支离破碎感,故事和音乐的连贯性在内心得以保持。

使用道具 TOP

868#
发表于 2016-2-4 19:51:25 | 只看该作者
17岁成名,肖邦比赛第二。26岁被诊断出癌症。30岁去世。哎呀呀呀,为什么啊?

28岁现场录音,拉二。病躯演奏啊!堪比Lipatti。堪比Haskil。

小女子也,却把拉二弹出如拉三般强烈的敲击感,触感之坚实不输Richter, 令人想起Elly Ney的贝多芬。俄罗斯的曲子,讲求旋律,她一路敲来,风风火火的造句,一点也不突兀。气势如虹,浩浩汤汤,滚滚东流,与Ashkenazy的舒情歌唱大相径庭,尤其是第二乐章。

莫斯科的老爷爷说他能找到黑胶唱片,估计是天价。

使用道具 TOP

869#
发表于 2016-2-4 19:52:46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870#
发表于 2016-2-7 11:19:26 | 只看该作者

驻箸停樽处  风销雨霁时

台山灯彩舞  宿谷夜霜茨

蓦首还千里  瞻眉望九曦

平林烟树紫  露晓烂云织

丙申年贺

使用道具 TOP

871#
发表于 2016-2-8 09:50:03 | 只看该作者
猴年第一响,《众神的黄昏》。伯姆老大人,活力四射,内劲十足。有一整天的时间,一定能够听完这一盒五张唱片。

去年剩下的乌龙茶,味道尚佳。新开一把朱泥孟臣高身梨壶,色形可爱。佐以老妈给的枣泥小饼,自得其乐。

上次过年没放鞭炮,得十几年前了,北京头回禁放的时候。那个大年夜,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有点儿诡异。再过一年,大家就抗拒恶法了。

今年不放是自己的原因,年前忙得没时间买,自己一人过年没兴致,担心空气质量。最后一点没道理,今早阳光灿烂,一股子跟人间叫板的狠劲儿。

鞭炮还在响。昨晚年吓得还不够,早起还要放一挂,把鬼魅都赶走。但不如齐格弗里德主题令人激动。

羊年的最后一响,是弗朗切斯卡蒂的帕格尼尼最后一首随想曲。说实在的,有点不过瘾,疯劲儿不够,也不够利索。想起来,有位同事预产期是除夕,大家都鼓励她捱到正月,生个小猴子,不知道结果如何。羊尾巴似乎是不大完美。

最不完美的是春晚。令人作呕。文化堕落到这个地步,令人悲哀。拍马屁水平之低劣,令人不齿。

此前有过不少次春晚遭批,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这次就不只是技术的问题了。对人心,对艺术,对政治,对功利,都在低水平上运行。就这样吧。连父母老人家都不看了。

好在世界在滚滚向前。不管抢红包有没有意义,社交媒体与金融工具的结合,给了人们一个新的文化生成。在俚俗的界面上,一定会有超俗的意义和行为。这会儿还看不清楚。

前两天北京大烧的聚会,振聋发聩。前辈的超逸情怀令人感佩。终于大家依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开始打造自己的理想空间,融化了思想认识、物质载体、群体认同、时代风尚的空间,为当下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存在开辟一个又一个新的界面,使之丰富、饱满、丰厚、卓越。这才是中国人走向发达的启始。所谓中国梦,口号是必要的,但回到地面上,需要这样的点滴积累。

齐格弗里德多多少少承载着瓦格纳的“圣愚”情怀。圣愚的大成就,并非有意识、有目标的求索,而是自身存在的必然流向,也是牺牲自我的人间回报。为什么是齐格弗里德?为什么是诸位前辈探索者?是时代的造就?是个人的命运?是冥冥的机缘?

《指环》是按古希腊悲剧配方构成的,治的是十九世纪后期欧洲的工业化社会病。悲剧的奇妙疗效,是当一切在戏剧中被毁灭迨尽后,激发起观众对现世更加强烈的希望,有时是欲望。

当羊年在隆隆炮声中消亡之际,当彼年的文化创造令人垂首失望之极的时刻,猴年在沉沉黑夜中潜入人间,并在黎明时分迎来明媚的阳光。人类的存在寄找于希望,La Speranza,鲁道夫在寒夜中握着爱人冰凉的小手,用高音 C呐喊出人类存在的意义。

使用道具 TOP

872#
发表于 2016-2-8 14:21:41 | 只看该作者
很同意石兄对春晚的评价。
祝石兄和家人新年快乐!

使用道具 TOP

873#
发表于 2016-2-8 14:32:06 | 只看该作者
施兄新年如意,阖府安康。

做版主真是很辛苦,致敬之余,仍望多闻高论。

使用道具 TOP

874#
发表于 2016-2-9 11:48:25 | 只看该作者
前两天分别同一个国内乐友、一个外国朋友谈起听音乐的发展阶段问题。

大家都同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钟情于理性、冷静、沉稳的演绎。

不约而同地提到阿劳,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年轻时代如何嫌其迟缓沉郁,缺乏激情,不约而同地感慨当下是多么赞赏他隽永持重的演奏风格。

但大家也都同意,少年时如果喜欢阿劳,可能性格上就会有些问题。那可是需要按照乐友说“疯狂骑车40公里去追女孩”的年纪。可不是吗?大约十六、七岁的时候,大夏天同学出去郊游,回城时从稻香湖一路追着郊区公交车骑到和平里,追到站一身臭汗、口干舌燥不说,下了车两腿直打晃儿,就只为那女孩子蹙着小眉毛叨咕一句“你真骑过来的”,那叫一个得意,心花怒放。然后从车站到女孩家,七八分钟的步行,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个年代,怎么可能听得进去阿劳呢?

更不要提埃莉-奈伊了。

在科隆、亚琛、特里尔、史派尔、美因兹、渥尔姆、纽纶堡、奎德琳堡、希尔德海姆等大大小小几十座教堂里,看到德国人用素洁坚实的石块垒起本民族的心灵圣所,没有意大利教堂的大理石贴面,也没有法国教堂那么多的彩窗、雕像和火焰外饰,更没有俄罗斯东正教堂里漫天铺地的金色马赛克,不禁由衷感叹德国风格的质朴与实在。

在黑森林、阿尔卑斯山北线领略德意志山川之苍茫巍峨,在莱茵河谷自然的厚养恩赐中沉浸,在北德辽阔的雪原上赞叹寒冷与土地的原始力量,暗自揣度这庞大、凝重、严厉的生存环境对德国人个性的影响。

回想德国民族的命运在近几十年、近几百年的颠波起伏,直至今日号称太平盛世的国度倍受难民问题袭扰,前景未卜。回想自己国家在近百年、近十年乃至近两三年的风云变幻,便不自觉地把眼光投向远方,投向宏大的建构、永恒的界象、整体的气势。

而有了这些,才使得埃莉-奈伊变得伟岸高耸、卓立云端。不必计较她的历史,单听她的演绎。触键有如德国教堂的石块,结构方正有如罗曼式厅堂,个中意象有如云中峰峦、雪中平原。如果用歪了,她使人联象到纳粹纽纶堡大会的景象,声势浩大,界限齐整,庄严华茂,激情涌动在缺乏表情的内心。如果用对了呢,她将人带入德国历史和文化的宏伟画卷,以及超越德意志范畴的全人类命运的反思与沉淀。

外国朋友称之为cerebral,可以译作理性的、理智的,字面上讲需要更多地用脑力做分析。但并不全然如此,在演绎中滥情也好、无情也罢,大师们总是要用脑力去设计、去铺陈的,同时也拗不过自身的个性,必然有所展现。

这样再看米尔斯坦,在小提琴这样一件需要大量情绪化投入的乐器上,保持80年的冷静和理性,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点评

坚如磐石和激情的迸发并不矛盾,兼蓄并重才是王道。阿劳也是如此,一味的暮气沉沉极其与贝多芬精神背道而驰。想来,还是Edwin Fischer、W.Backhaus等更得我心。  发表于 2016-2-9 13:09
奈伊的贝多芬确实是有点高山仰止的味道  发表于 2016-2-9 12:11

使用道具 TOP

875#
发表于 2016-2-9 15:4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2-9 16:03 编辑

艺术的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在于理性和非理性的相互激荡之中而存在的。
理性可以理解为冷静、克制、矜持、规则和静穆等等,以纯粹的观审来看待这世界上的所有现象;而非理性是一种本能冲动,洋溢着人的生命和意志。
理性和非理性这两种精神是恰切地共存于人类的艺术世界之中的。

使用道具 TOP

876#
发表于 2016-2-10 08:59: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6-2-10 11:50 编辑

Human vulnerability is beauty. In life, heart and mind, the extremity being death, disorientation and error. But that makes human a beautiful creature.

人类的脆弱性,在生命,在心灵,在智慧,其天敌不啻是死亡、迷惘、错误。

人解决不了的是源的问题。每一个为什么,都指向这个源。

科学归结于Big Bang,但BB也有个源的问题。还有个流的问题,源是起点,那么有没有终点呢?绝对的终点?个人的存在都不因死亡而结束,何况其他?

一神论的各种外壳并不重要,是地域性、时限性的外化表象而已。多神论把超能力分散给多个源,方便仪式,简化思维。但逃不了的还是源的问题,总源。无神论者,无解。

YHWH,上帝,安拉,被赋予源之责任的神。阿波罗,阿蒙,伊扎姆纳,具有人之性情的神,但不约而同指向太阳系的动力本源。对于赖地球生存的人类,已是高明。

佛如何解释源?佛解说世界的构造,但这构造启始于何?道以虚致无极,是脑力的辨诡,在语言这个载体上并不明确。也许语言不是个好的载体,或者思辨从来就不是人类得道的途径。儒是显学,入世,不在这个层面。

因为智慧不够,不可知论成了个好借口,暂时放下求源的问题,现世中找到变通。

神是可以介入人的生存实际的,而源是客观的、遥远的存在。人是期待介入的,便捷地解决问题和苦恼。源是信念所在,用以判断现实行为的正误。

有没有办法将神与源结合起来?

美原本是宜生的,强壮、健康且有活力,单纯可爱。人类社会化、思维复杂化后,生命本体上覆盖了太多的符号和概念,美被要求用来揭示真实与本源。

人,渺小也伟大,独立也群生,灵智也愚钝,作为一个概念或是实体,都是有缺陷的存在。因此vulnerable,也因此beautiful。

巴赫,WTC,Nikolayeva,上面的话。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4 05:25, Processed in 0.032496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