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1409

查看

101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949#
发表于 2016-3-25 14:18:55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6-3-25 13:55
请教一下,当年的录音,不管是留在磁带、黑胶还是其他别的介质上,今天的回放技术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来?当然 ...

黑胶最典型了。早年的顶级盘也不是现代入门的对手。
给你一段刚用手机录的梅纽因的莫小协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73&uk=494368727

使用道具 TOP

950#
发表于 2016-3-25 21:11:15 | 只看该作者
从天朗爱好者网站上扒下来一段说明,提示Autograph用家,装金天朗、红天朗、银天朗都需要摩改分频器,加强高音增益。一并感谢欧博老总的提示,下决心装备体量较小的GRF。

The rear horn-loding of this enclosure increas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LF driver section of the dual concentric. The front horn loading of the drive unit also assists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he LF unit. To obtain increased output from the HF-compression driver (to match the increase output from the LF driver), a modified crossover is required that drives the HF-unit harder. This is acheived through the use of an auto-transformer, making the HF-unit appear to have a lower impedance than it actaully does,which in turn will mean that more power is delivered to it for a given output voltage from the amplifier.

The use of the standard Monitor Gold crossover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utograph enclosure will give a subdued treble response. Likewise, the use of Monitor Red or Monitor Silver in this enclosure will require a special crossover to be built for the HF-unit. The Monitor-HPD crossover could be modified from its original design, as it already has the tapped auto-transformer used in the Monitor Gold crossover.

Another approach would be to bi-amplify the system, thus making proper calibration between HF and LF easy to obtain. Note that the equalisation circuit from within the original crossover for the HF unit will still be required (ie: all those parts after the auto-transformer).

点评

to be right!  发表于 2016-3-25 23:00

使用道具 TOP

951#
发表于 2016-3-27 16:51:21 | 只看该作者
启程出差之前,抓时间听一下Accardo 和 Vegh的小无。

Accardo版是Philips 的红银标录音,从声音上无可挑剔,清澈、透明、饱满。他的琴(介绍中未说明是1717斯氏还是1733瓜氏)共鸣非常充分,运弓听上去势大力沉,而且几乎每个音符都交代得清晰明确,音色圆润充实,造句十分注重歌唱性,有较多抒情的刻画,托腔的地方比较多,整体感觉类似女高音中的Tebaldi。虽然歌唱性强,但戏剧性并不足够。因为每一弓,长短都算上,拉得都比较满、实,情绪上的对比就不得不打折扣。作为解释巴赫的一种风格,可以接受但不十分中意,令人感动的地方不多。

Vegh是德国Telefunken的再版,应该法国Valois版更好。节奏不是很稳,有大开大阖的意味,但并不放纵。相对而言,舞蹈性比较突出,有其内在的节拍感。音色中规中矩,有些地方略为发涩。需要再听几次琢磨琢磨。

使用道具 TOP

952#
发表于 2016-3-28 13:57:15 | 只看该作者
我听过天朗五十年代原装的银天朗15寸配原装的GRF三角迷宫音箱的声音。胆机推动之下,播放人声和弦乐,一开声第一印象是结像力如此之好!最令人迷醉的是润泽、幼细、超密度的高频!
GRF三角迷宫音箱搭配红天朗15寸,应该也具有如斯的声音特征。

使用道具 TOP

hbo

953#
发表于 2016-3-31 14:00:23 | 只看该作者
Accardo的小无手里有不久前从NativeDSD上买的Fone出品的2007年录音,之所以买下是因为从一张杂锦CD中听到了其中一首,感觉不错。不过整张听下来,跟石兄的感受非常一致,即“虽然歌唱性强,但戏剧性并不足够。”,或者说情感的投入不足?甚至有些桥段感觉演奏者录音前的准备不足。相比演绎帕格尼尼和罗西尼的作品,Accardo这一版演绎巴赫的过半曲目个人不很喜欢,或许是意大利人个性中特有的随意和浪漫与巴赫的内敛和平和不很搭配?

使用道具 TOP

954#
发表于 2016-4-1 21:06:01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潜水,冒头说几句,看这个长贴涨姿势,先买了那几本书!谢谢

使用道具 TOP

955#
发表于 2016-4-3 13:49:54 | 只看该作者
阿卡多,最有名的是他的罗西尼弦乐奏鸣曲,这套黑胶非常贵,可能要6K以上。
马里纳的版本也非常优秀,没那么贵,性价比要好一些。

点评

意大利人演奏意大利作品,应该是真的好。太贵了,无缘听到。  发表于 2016-4-3 20:46

使用道具 TOP

956#
发表于 2016-4-3 21:10:05 | 只看该作者
在华盛顿下榻的酒店,恰好在ROCK CREEK 岩石溪附近,沿着这条溪流有几十公里长的柏油步径,也有许多深入森林的土路,是漫步、跑步的好去处。

从酒店向下游去,大约5公里是林肯纪念堂。向上游去,经过动物园后门,不到5公里,是19世纪20至40年代修建的一组磨坊。

向下游跑,逐渐脱离树林的包围,进入人多车多的繁华地段,到林肯纪念堂后,可以向东拐去华盛顿纪念碑甚至国会山,或向南拐去杰弗逊纪念堂,沿着Tidal Basin转一圈。这样往返就需要1个多小时,连续奔跑是个不小的挑战。

4月初正是樱花盛开的时节,而Tidal Basin沿岸种满了老老少少、高高低低的樱树。只是路窄人多,照相留影者多,并不适于跑步。杰弗逊纪念堂就是万神殿的扩大版、现代版,只是四面开放,因此穹顶不能开天窗。林肯纪念堂是帕特农的翻版,重檐、立柱、高台,但以长边为正面,顶上去了三角楣,线条简洁了许多。帝都中心广场也有形制相近的建筑。

在华盛顿有美国朋友出让唱片,挑了几张RCA LIVING STEREO 和 MERCURY LIVING PRESENCE 系列里的录音,大多是热热闹闹、喧嚣鼎沸、气势恢宏的作品,有几张是本土作曲家,不太有名。在华盛顿纪念碑脚下四面望去,艳阳高照,彩旗飘飘,高屋伟厦,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公司录制美国乐团演奏的美国作品会是那么一个风格。(未完)

使用道具 TOP

957#
发表于 2016-4-4 18:00:13 | 只看该作者
(续上)向上游跑,那组磨坊是古老的法式建筑,石头墙、方块窗、木水轮,加上附近似曾相识的植被和树林,一眼望去,仿佛回到几年前常常漫步的比利时乡村。又逢春雨绵绵,晨晖初现,心头响起的又是莫扎特单簧管五重奏。

昨晚从华府归来,到家稍息,便夜行去了京郊乡下,在农舍外,对着妻手机里的星图看了一会儿满天星斗,便回屋沉沉睡了一宿。一早拉着狗儿上山,四野里桃花绽放,三三两两、高高低低、丛丛蔓蔓,没有Tidal Basin那样的密集,那样的光艳,却更富有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因为时差,起得特别早,山谷里只有一人一狗,一野春花,一地朝阳,可以尽情地在心里唱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

转了一大圈,快回到村口时,才有了几个早早入山祭拜的乡邻,这才意识到此间是清明节。

点评

石兄好文章  发表于 2016-4-5 10:27

使用道具 TOP

958#
发表于 2016-4-4 20:2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6-4-6 07:58 编辑

一、红天朗进场,惊艳!苦等GRF复刻箱吧

二、沙夫朗Melodiya进场,大无黑胶暂时闭关;CD继续

三、Goldberg和Kraus莫小奏进场,可以对比Boskovsky版本
       Szigeti莫小奏进场,可以对比Szeryng,后者还不齐

四、老克莱伯的《费加罗的婚礼》大DECCA复刻版进场,心仪之选,超越CD

五、莱纳的斯特劳斯、巴托克等进场,历史上首张立体声,纪念意义大于聆听

六、第一张Leffebure,台湾人十分推崇的法国钢琴家

七、RABIN十三岁拉的帕格尼尼,与之比肩的有16岁的梅纽因,17岁的哈西德

使用道具 TOP

959#
发表于 2016-4-4 20:39:57 | 只看该作者
借一段网上高手的博客材料:

索夫罗尼茨基第一次全面而正式的出版,是1980年开始的Melodiya出版计划——“索夫罗尼茨基录音全集”。原计划是分12集,超过60张黑胶。其中:第五集是列宁格勒爱乐大音乐厅音乐会(5LP)、第六集是舒伯特和肖邦,当然还有一些斯克里亚宾(5LP)、第七集是莫斯科音乐学院小音乐厅的独奏会(5LP)、第八集是散曲(6LP)、第九集是散曲(6LP)、第十集是贝多芬、舒曼等作品(6LP)、第十二集是肖邦、舒曼等(6LP)。原计划,第一至四集是索夫罗尼茨基在斯克里亚宾纪念馆独奏会的那些录音,第十一集原计划不详。但到后来,第一至四、十一集一直都没出版。

终于收齐!

点评

终于解惑了心中的疑问,多谢石兄的细心考证  发表于 2016-4-6 17:56
难怪怎么也找不到1-4!恭喜老兄!多谢老兄!  发表于 2016-4-5 19:16
收齐!?太牛了!  发表于 2016-4-4 23:33

使用道具 TOP

960#
发表于 2016-4-5 20:28:31 | 只看该作者
石兄大手笔啊!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23:03, Processed in 0.079853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