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1414

查看

101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985#
发表于 2016-4-21 21:40:37 | 只看该作者
       每次都因为困得不行,没打完一行就收手了。昨晚又是时差杀死了文章。

       今晚第一次听到MARTZY的黑胶唱片,ANGEL英国版的门德尔松小协和贝多芬浪漫曲。虽不是什么名版,感动却无以言表。

       玛氏也是那种能够纯用琴音一下子把人抓住的神仙。克雷默是用造句,单比琴音的美感,与玛氏差之千里。那套TESTAMENT的小无CD也没能表现出这番神韵。

       ELMAN的声音也有韵味,但揉弦和大量的PORTAMENTO有点造作。CAMPOLI则甜润而乏力。而玛氏是中正醇和的声音,规矩而不死板,饱满并散发着力量,将深情凝结在朴实的造句中。初听便十分惊艳,细听又很有内涵。还得再琢磨琢磨。

       第一次听CAMILLA WICKS。黑胶、CD都没听过。看了郑延益老先生的书,上网去拍她的西贝柳斯。错过了CAPITOL的头版,只得了再版,恐怕声音还是打折扣了。

       威氏的过人之处、迷人之处,更多在于弓法。本声自然是很好的,但似乎不如玛尔茨丰满。运弓嘛,则神乎其技。长音,沉稳中富有变化。拼速度时,亦收放自如。有些快速的过度句气势惊人,比海菲茨还快,虽然牺牲了一些准头,但抓住了音乐的戏剧起伏。

       实在顶不过时差,睡掉了第三乐章的后半段,哨音没注意到。不能马上重听,所以过几天还得再来一次。

       LEOPOLD VLACH,他在WESTMINSTER的莫扎特单簧管五重奏,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逸品。今晚捉住一张勃拉姆斯五重奏,浅尝味道:嘿嘿,是个西班牙大橄榄。油润,无渣,微甘,轻酸,涩而不麻,满口生香。维也纳四重奏帮了大忙,也许单声道录音帮了个小忙。可以想见,他们的莫扎特该是多么隽永、清雅。勃拉姆斯,稍嫌文弱了。

点评

“不能马上重听”,嘿嘿!  发表于 2016-4-22 22:58

使用道具 TOP

986#
发表于 2016-4-21 21:45:01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987#
发表于 2016-4-21 23:38:56 | 只看该作者
       五十年代的黑胶唱片,六十年代的音箱单元,七十年代的黑胶唱机,新世纪的胆机功放和晶体唱放,,,一个跨越六十甲子的组合。释放出弥散在房间各个角落的感性声音。

       对酒当歌。闻乐当饮。前阵子迷上Whisky on Rock,很快干掉一瓶Chivas Regal和一瓶Johnny Walker,还有三盆冰块。这阵子独好香片,外祖父曾经离不开的茉莉花茶。

       MYRA HESS演奏贝多芬第25钢琴奏鸣曲。听上去不像贝多芬。这首玲珑剔透的《杜鹃》是贝多芬年届五十时创作的。知天命,则不再《热情》。大自然不再只是波涛起伏间窥得的遥远的绿岛,而是萦绕在心头指间脑海的、和风晴日下的树树繁花。

      音响器材的声音如此说来,确有个取向问题。也证实MM33兄那日断言:古董器材是追求味道和意境的,不计较还原的真实度和临场感。

      ALBERT SPALDING,运动器材家族里的小提琴家,在REMINGTON公司录制了部分匈牙利舞曲,演绎独特,琴声逶迤,吉普赛风并不十分地道。但这张厚厚的黑胶33转在这套器材组合上表现出来的,是一个遥远而略带陌生的艺术时代,既谨慎又自由,既兴奋又优游。令人怀疑那些老电影描绘的六十年前的人间风味根本就是穿凿,是经过许许多多层反射的扭曲光影。


      

使用道具 TOP

988#
发表于 2016-4-23 20:35:37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祝贺石兄找到这张唱片!  发表于 2016-4-24 05:08

使用道具 TOP

989#
发表于 2016-4-23 21:39:0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上图)胡伯曼和弗里德曼,两位波兰籍犹太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演奏大师,在波兰录音公司出品的MUZA厂牌上留下的贝多芬“克罗采”。按照封套上说的,这是两人唯一的合作录音。他们曾和卡萨尔斯一起多次演奏贝多芬三重奏,但并未说明是否有录音留下来。也没有说明这次录音是什么时间。

        郑延益老师提到过这个录音,《20世纪小提琴大师》胡伯曼一章也予推荐。

        此前那张西盖蒂和巴托克就已经令人吃惊,贝多芬可以拉成这个样子。主要是因为西盖蒂拙涩的弦音和富有弹性的造句。巴托克的敲敲打打也很富有生气。

       而波兰人组合比上面这对匈牙利人组合更为火爆。胡伯曼的琴声更谈不上悦耳了,但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动能。可能是录音的问题,弗里德曼的比重似乎小了些,但仍然荡漾着他典型的克拉克夫气质。在结构不散的前提下,胡伯曼和弗里德曼更能大开大阖,仿佛大写意,不讲究细节了,在气势上咄咄逼人,后浪追赶前浪,生机勃勃,少有压拍造成的顿挫或犹疑。

       这是另一种形态的贝多芬。一个意志坚定、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贝多芬。喜欢有些沉思感的,或喜欢琢磨小提琴韵味的听者可能不会喜欢这种演绎,觉着它比狂燥不过一步之遥。今天人们不再反贝多芬想象成一个革命激情澎湃的热血分子,而更注意他的多面性和成长历程。也许波兰组合的表现已不大适合今天听众的胃口。

       但还是施纳贝尔那句话,贝多芬永远比能演奏出来的还要伟大。没有哪一种演绎、哪一个录音能够成为“决定性表演”。同时存在的多种演绎实际上使今天的听众能够从更多角度进入贝多芬的世界,既得以窥伺作曲家实实在在的伟大,也能够从各类演奏中得见演奏家的品性与思考。

点评

这是两位波澜大师1944年1月16日录制于纽约的现场音乐会录音,MUZA并非发行这个录音的唯一厂家。阴差阳错之间,我先后两次收藏过这张唱片。  发表于 2016-4-24 10:10

使用道具 TOP

990#
发表于 2016-4-23 22:13:53 | 只看该作者


高大谊的无伴奏大提琴版本似乎不多,除了斯塔克,这位巴西人演绎也很也得,琴声稍瘦些,但疯劲儿有过之。

使用道具 TOP

991#
发表于 2016-4-24 18:24:22 | 只看该作者
      作个记录。

      周日下午,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慢吞吞地换上新唱头,Ortofon Quintet Black。

      可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run-in,猛一听并不觉得比原来用的Denon 103 LGII 提升很多。

      运气不错,换头过程相对顺利,粗手笨指地完成了几项基础调校。机械调针压,用电子秤核对,居然毫厘不差。但唱头线接口有些松,用小钳子捏了捏,属于非专业瞎凑合。微调功夫不到家,只能听天由命了。

       转了几张唱片后,这家伙似乎逐渐进入状态了。Sandor Vegh的小无,Fournier的大无,有一些更强的结像力、活生感,低频更加自然,但高频仍有些偏硬。

       唱头说明书推荐的输入阻抗是大于20欧姆,有先试者推荐100欧姆,但在100欧与在47K欧时,能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100欧内敛含蓄,47K欧热情奔放。

       本想等箱体到位后再换唱头,但一个半月过去了,箱体没消息,老板似乎忙得很,可能顾不上这个小生意,连微信都懒得回复。只好耐心地等。

       听冲兄的话,网上四处找便宜老线,真要用上还得费些手工。升级到此,发现摆位是个大毛病。因为家居原因,不可乱调乱动,只能尽量在现有条件上一寸一寸地调整吧。女士们用的瑜伽圆桶垫似乎是个好东西,可以放在墙角吸音,而且价格便宜,样子好看。

使用道具 TOP

992#
发表于 2016-4-24 19:52:02 | 只看该作者


这样一张TAS名碟,热热闹闹,色彩斑斓,曲调优美,画面鲜活,却怎么也引不起兴趣来。听着像儿童动画配乐,但又没有什么机灵天真的童趣。不知道当年美国人冒着冷战阴云,大老远跑到莫斯科,搬去一大堆录音器材,据说还差点在机场搞丢了,为什么会录这么一张类似俄罗斯民间音乐资料的作品。是否因为其历史作用,TAS才赋予其R2D4的荣誉。也许熟悉俄罗斯歌曲的老人们会跟随着曲调哼唱文革之前的流行外来音乐。当然,那趟公差里,美国人成功录制了Janis和Kondrashin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协奏曲,但可惜至今尚无缘耳闻。

使用道具 TOP

993#
发表于 2016-4-24 20:59:4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大M兄能把自己的收藏精品,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出来,编辑出版,定然是后来者极好的参考。

       现在参考任何一套所谓指南,都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特别是缺乏历史的追溯。在网上查寻,也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

       唱片公司为了销售,主要推的是新发行的新人演绎,固然不乏佳品,有的亦将流传后世成为经典,但了解作品演绎的源流,对于深入理解和欣赏每一件重要作品,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目前通常欣赏的流程,是现从新近演奏进入,一步步回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立体声黄金时代的录音,有兴趣者再深究到五十年代以前单声道时期,或者去音乐厅感受现场演奏的真实接触。极少数,像论坛里的几位资深老师们,会想方设法捕捉最原始的录音回放,黑胶也好,盘带也好,数码母带也好,就是尽力恢复几十年前演奏家的艺术精神和表现。

       就说用单声道唱头听单声道唱片这件事吧,目前虽然自己使用的唱盘、唱头都初级得很,但仍能体会到揭开历史面纱的幸福。

       日前在大M兄、MM33兄指导下捕获的几张单声道唱片,比如海菲茨四十年代在DECCA的小曲录音,展现了一个本以为已经十分熟悉的大师令人惊奇的早年面貌,仍是青春气息焕发、表情阳光灿烂的样儿,对比而言他后来的演奏流畅、精彩、眩目、冷竣、飒爽,但却有了几分老人家的世故、索然和倦怠。如果没有相对忠实的呈现他三十几岁的录音声音,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到我们敬爱的海大师晚期还有值得再品评的岁月留痕。



再如上面这张拉宾13岁录制的帕格尼尼。成年后他在CAPITOL的录音倍受推崇,也确是技压四座的好演奏。但这个孩提时代的青涩录音,没有一点青涩的疏漏或稚拙,技巧与演绎完全成熟,却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如鲜笋般纤维与果肉无瑕融合,与成年阉人歌手Castrato的嗓音一般,属于年代错位(Anachronistic)、造物主弄人巧合(Serendipity)的产物。

      至今还未得听到高水平回放78转唱片,据说Kreisler、Elman、Gieseking、Cortot 要在78转上才能转世投胎。

      所以说,历史的还原不仅要靠文字,还要靠实物,不仅要靠史论,更要靠史实。去瞻仰汉唐宋元的遗迹和文物,对于建立完整、公正的历史认知,实在是大有裨益。尽量多地了解原始史料,多角度地聆听、阅读不同立场人的讲述和记录,才有可能避免枉下结论。为什么会有“我魏绛闻此言如梦初醒,却原来这内中还有隐情”。每每听到这段唱,或是自己瞎哼哼的时候,心中不免苦笑,还有多少隐情没有被揭露啊?还有多少人根本不知道历史上还有隐情啊?魏绛此时是痛苦的,如同我们一下子被置于史实面前时一样,但他也是幸福的,如同我们用单声道聆听单声道唱片。

使用道具 TOP

994#
发表于 2016-4-25 08:35:57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6-4-24 19:52
这样一张TAS名碟,热热闹闹,色彩斑斓,曲调优美,画面鲜活,却怎么也引不起兴趣来。听着像儿童动画配 ...

这张是水星在俄罗斯的第一个录音。

点评

也许是为了讨好苏联当局:)  发表于 2016-4-25 18:40

使用道具 TOP

995#
发表于 2016-4-25 11:02:36 | 只看该作者
看看这篇采访《采访水星唱片制作人法恩》
http://music.hebnews.cn/2010-11/15/content_1239042.htm

点评

很有意思的文章  发表于 2016-4-25 18:41

使用道具 TOP

996#
发表于 2016-4-25 23:04:4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张拉宾演奏技艺精湛,这张录音无疑是杰出的录音。但他这次演录中还是有一点为炫技所困,有些造句略显做作,因此每个曲目既可圈可点,也有与其他大师相比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吉普赛之歌,前后两段对比不够弗朗切斯卡蒂来得夸张,慢板也不够弗氏如诉如泣。快板虽然一气呵成,速度快、弓音清晰、不糊弄,但流浪民族的舞蹈性、乐天性、节律感不如韩德尔来得地道。录音的焦点集中在小提琴上,丝毫毕现,结像颇大。相形之下,乐队气势不足,宽度、高度都被压缩了。在现场即使坐在第一排,也不会有这种效果。

第二张是数码录音。斯皮瓦科夫技术娴熟,但是属于米尔斯坦那类“轻声说重话”的风格,琴声细腻柔顺,发音很讲究,但造句和情绪却相当激跃。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录音似乎更加注重现场感,乐队的比例很大,合奏时音压、动态十分突出,独奏者按照舞台位置向后缩入,不像拉宾那张远远立在乐队前面。所以提琴声音质感的展现肯定大打折扣,除非将音量调到很大去细听独奏者的技法,但那样乐队轰然而至时只怕耳朵受不了。当然,高端器材应该能够把音压转化为scale,体现出宽阔的场面,同时不失细致地表现独奏小提琴。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23:53, Processed in 0.067443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