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12257

查看

369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Rozinante

109#
发表于 2013-8-23 19:31:5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记得大S兄说过,不太喜欢哈斯基尔的莫扎特,是吧?安妮菲舍尔的我还没买呢,想必会不错。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8-17 21:12

EMI有她的录音,她也是只录了几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比较珍贵。另外,她的贝钢奏全集很有名。


使用道具 TOP

110#
发表于 2013-8-23 21:06:56 | 只看该作者
EMI有她的录音,她也是只录了几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比较珍贵。另外,她的贝钢奏全集很有名。
shinelb 发表于 2013-8-23 19:31


贝多芬奏鸣曲全集我有,弹得很不错。

使用道具 TOP

111#
发表于 2013-8-28 23:45:16 | 只看该作者
托斯卡尼尼的贝九

上个周末睡眠不好,晕乎乎,情绪也不好。听了托爷的贝九,人好像又活过来了。托斯卡尼尼的演绎一如既往地质朴、明朗、生机勃勃,叫我神清气爽。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最后的那一段“群魔乱舞”速度稍慢了一点,不够亢奋。

这个大名版我还是头一次听,演绎就不多描述了。我倒是想说说自己最近关于贝九这部作品本身的一些零零星星的想法。我曾经认为“贝九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交响曲”乃是宇宙的真理。这个信念近来有些动摇。

贝九的宏伟外形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外部“雕刻”出来的,而非从内部“生长”出来。贝多芬的很多作品,如《英雄》和晚期的四重奏,音乐是非常自然地从一两个简单的乐思发展起来的。虽然《第九交响曲》也充满这种自然的发展,但是贝多芬野心太大,架子也搭得太大,结果音乐很难通过自身的发展把架子填满,贝多芬只好多加一些外力。末乐章的一些转折在我听来有比较明显的斧凿痕迹。大嘴巴切利说贝九的末乐章是一盘沙拉,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再说说《欢乐颂》这个主题。很多人说贝多芬不会写声乐。且不说后面的段落,如坑爹的女高音声部;《欢乐颂》这个主题本身就有点缺乏歌唱性。其实听听“Adelaide”等艺术歌曲就知道,贝多芬只要想写,可以把声乐写得舒舒服服。但是这里贝多芬是在写带人声的交响乐,他必须在器乐和声乐、交响性和歌唱性之间做出妥协。和贝多芬惯用的简短动机相比,我觉得这个主题显得相当四平八稳。它其实制约了整个乐章的发展。贝多芬不仅仅牺牲了一部分“歌唱性”,更牺牲了“交响性”。他固执地非要这样写下去,靠超人的意志才使这个20多分钟的乐章充实辉煌而又没有散架。

贝九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交响曲”呢?我现在弄不清楚,也不想弄清楚了。可以肯定的是,到贝九这里,古典音乐元阳已泻,不可能再回到莫扎特,只能朝着宏大震撼没品味的马勒发展了。

跑题了跑题了。本文的题目是“托斯卡尼尼的贝九”,中心思想是:身体不舒服时可以听一些使人振奋的音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12#
发表于 2013-8-29 10:04: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hwaz 于 2013-8-29 10:14 编辑

贝多芬发展主题的能力几乎可以算是第一人。

《欢乐颂》的主题在终乐章前(第一乐章在发展部、第二乐章在三声中部、第三乐章一时不能确定)就有雏形出现,最后经过末乐章戏剧性的引子后由低音弦乐唱出欢乐颂主题完全符合音乐自然发展的进程。

末乐章以这么一个简单朴素的欢乐颂主题变奏出跌宕起伏的全人类欢乐颂歌,怎么看都不能说是制约了乐章发展吧。末乐章那段激越的间奏曲后出现的大合唱效果实在太强烈了,往往听到这以后注意力就分散了,或许“沙拉”(但后面的乐段也不能比作甜甜酱啊)的感觉由此而来吧。

布鲁克纳往往是两三个主题纠合在一起作对位发展,切利这方面确实高人一筹。但布鲁克纳不是音乐的全部,也不是音乐的珠穆朗玛峰,切利的话只能当一家之言吧。

使用道具 TOP

113#
发表于 2013-8-29 22:2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3-8-29 23:20 编辑
贝多芬发展主题的能力几乎可以算是第一人。

《欢乐颂》的主题在终乐章前(第一乐章在发展部、第二乐章在 ...
schwaz 发表于 2013-8-29 10:04

切利的话当然不能全信;但这个评价不无道理。另外我觉得不管是切利还是我自己,都不会把布鲁克纳的那种结构当作交响乐的唯一标准。

我的意思是欢乐颂这个主题制约了“后面”的发展,而不是这个主题本身的呈现过程不自然。这个呈现的过程其实贝多芬早就在《合唱幻想曲》里试验过了。但是这个主题出来、并简单变奏几次之后,再往后就不大好办了——所以《合唱幻想曲》写到这里就完了。欢乐颂主题在情绪上太“高大全”,可里面包含的音乐元素又不大丰富。除了几次完整的呈现,欢乐颂主题的只是以头两三个小节的音型冒冒头,后面几句就没有什么可用的原料了。

schwaz兄说听到乐队赋格后面的那段大合唱之后就走神了。其实我认为后面的那段圣咏在末乐章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绪上,它让人在打了鸡血之后稍稍冷静下来;结构上,它是末乐章除了“欢乐颂”以外最重要的一段素材。后来它和欢乐颂的动机交织成双重赋格,把乐章引向最后的高潮。最后一段,就是我说的“群魔乱舞”,也是建立在这个旋律上的。

很多演绎到了这段圣咏没能静下来,结果破坏了末乐章的平衡。切利在这里做得很漂亮(虽说他其他段落的一些处理让我想骂娘)。如果能把这段圣咏交代清楚而又不像切利放得那么慢,就更完美了。

贝多芬发展主题的能力的确超强,所以他才能用《欢乐颂》这个别扭的主题写出这么辉煌的乐章。(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末乐章用了一个相似的主题,结果写得多么纠结啊。)但是我还是不免感觉这个乐章有斧凿的痕迹。要消除这种感觉,演绎要么得在结构把握上特别完美,要么就得让听者足够high。后者大概要容易一些。所以福特坚持不在录音室里录贝九吧。

使用道具 TOP

114#
发表于 2013-8-29 23:3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hwaz 于 2013-8-29 23:36 编辑

回复 Rozinante的帖子
勃拉姆斯在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里才真正展现了他的变奏功力。

贝九,不说富特,我觉得伯恩斯坦与vpo的录音、索尔蒂1972年与cso的录音真的不错。伯恩斯坦的欢乐颂主题呈现得层次分明、音乐深情动容,索尔蒂圣咏后面的处理条理清晰、内蕴激情,直至结尾速度控制都恰到好处,加上杰出的录音效果,怎一个爽字了得!
单论结尾,克列姆佩雷1957年11月15日与爱乐乐团(testament) 的现场录音非常出色。

有段时间没好好听贝九了,以上都是挑印象深刻说的。至于末乐章后半段,还是要温故才能知新。



使用道具 TOP

115#
发表于 2013-8-29 23:5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勃拉姆斯在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里才真正展现了他的变奏功力。

schwaz 发表于 2013-8-29 23:34


对啊,就是像勃四末乐章那样简单的主题才适合变奏。勃一那段仿欢乐颂的旋律,不管是变奏还是展开,都很别扭。

不过勃四末乐章完全是另一种结构,不好直接对比。

使用道具 TOP

116#
发表于 2013-8-30 10:5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单论结尾,克列姆佩雷1957年11月15日与爱乐乐团(testament) 的现场录音非常出色。

schwaz 发表于 2013-8-29 23:34
老兄发烧看来很久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17#
发表于 2013-8-30 12:3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发烧不好说,接触古典音乐倒是比较早,大概是87-88年开始的。当时读初中,同桌领进门的。后来98年路上与他偶遇,反而是我又把他拉回到听音乐的道上来了。命运有时也爱开开玩笑的。

就是大S版贴的这张贝九实况。其他都好,如果第二乐章再紧凑点、第三乐章再舒缓些,那就是梦幻演出了。

我不喜欢托斯卡尼尼估计多半就是因为听了他的贝九的缘故。第一乐章开头那个节奏,说好听的是“斩钉截铁”般的英勇果断,实际像极了农民抡锄头的架势,机械乏味。
对大师不敬了,罪过罪过。

使用道具 TOP

118#
发表于 2013-8-30 21:11:27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喜欢托斯卡尼尼估计多半就是因为听了他的贝九的缘故。第一乐章开头那个节奏,说好听的是“斩钉截铁”般的英勇果断,实际像极了农民抡锄头的架势,机械乏味。
schwaz 发表于 2013-8-30 12:30


呵呵,口味真是不一样啊。老托的第一乐章我听着可舒服了。

使用道具 TOP

119#
发表于 2013-8-31 19:22:22 | 只看该作者
对啊,就是像勃四末乐章那样简单的主题才适合变奏。勃一那段仿欢乐颂的旋律,不管是变奏还是展开,都很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8-29 23:53
听R教授讲课。哈哈。


点评

什么讲课,大放厥词吧,哈哈。  发表于 2013-8-31 20:32

使用道具 TOP

120#
发表于 2013-9-4 02:10:55 | 只看该作者
我还以为瘦马兄的大贴被咔嚓了,我还在想我还没仔细学习呢,怎么就找不到了呢,原来被挂在上面了。O(∩_∩)O哈哈~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7 00:15, Processed in 0.041395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