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9806

查看

49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urt5177

361#
发表于 2012-10-8 21:13:47 | 只看该作者
谁能讲讲斯托克豪森及其音乐作品呢?

点评

他的群?  发表于 2012-10-8 21:18

使用道具 TOP

362#
发表于 2012-10-8 21:57:20 | 只看该作者
对啊,还有黄道

使用道具 TOP

363#
发表于 2012-10-26 23:37:39 | 只看该作者

音乐中的"疯子科学家"(转自外滩画报)
1945年9月15日,一个美国大兵在占领奥地利村庄米特希尔(Mittersill)时,朝黑暗中胡乱开了三枪。完全不明白怎么回事,疼痛得无法言表的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Webern)从黑暗中出现,跌跌撞撞走回屋内,说:“我被枪打中了,全完了。”当时他刚吃完晚饭,想在门廊里独自享受一下前党卫军女婿好不容易搞来的雪茄。
这悲剧的消息传播得极慢,因为当时很难获得新闻。几个月后,韦伯恩的悼文才出现在音乐媒体上。接下来一年的夏天,他的第一首康塔塔在伦敦的一次国际音乐节上首演,观众反应至多是礼貌的迷惑,因为这音乐既不好听也不逢迎。
韦伯恩的音乐如格言警句般短小精悍,他运用了阿诺德.勋伯格的12 音作曲法,对节奏、音程和强弱的动态随机变化十分着迷。灵感对韦伯恩来说是让人讨厌的事儿。要说创作过程中有什么消遣,那就是让一个乐句从头到尾、从尾到头、上下颠倒时完全一样。韦伯恩逆反了本质,他让音乐完全回到自身,除了绝对秩序之外拒绝任何人类价值。
对于欧洲战后成年的作曲家来说,韦伯恩是完美的英雄和保护神,一个用客观冷静的解决方案清除文化上的一切过往影响的作曲家。他的死是一场殉道。法国的皮埃尔.布列兹尊敬他超过勋伯格;德国的施托克豪森声称发现韦伯恩是他“最伟大的音乐体验”。在20 世纪下半叶,韦伯恩定义并主导着音乐的现代性,正如毕加索之于绘画,乔伊斯之于英语文学。
没有作曲家能够用这么少的音乐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把他所有写过的音符从头到尾演一遍,加起来才5 个多小时。这里面没有一首是悦耳的。韦伯恩在维也纳跟随勋伯格学习了4 年,1908年写下第一首作品,为乐队而作的12 分钟长的帕萨卡里亚舞曲。在一个沉闷乏味东拉西扯的年代,简洁是他的招牌特色。他唯一的交响曲只有10 分钟,弦乐四重奏仅8 分钟。尽管短小,他的音乐要求听众聚精会神,从脱节的叮咚声和能量爆发中寻找蛛丝马迹。专注的回报既不是感官享受也不能马上兑现,这解释了为何韦伯恩是所有伟大作曲家中最不受爱戴的,并背上了让当代音乐疏离听众的骂名。
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973 年,好莱坞导演威廉.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为电影《驱魔人》寻找地球上最神圣的音乐时,是韦伯恩令他激动到骨髓。在一段迈克.欧菲尔德(MikeOldfield)的《管钟琴》(Tubular Bells)之后,他选择了韦伯恩的《5 首管弦乐曲》来表现已知和未知之间的领域。
人人都说他是个怪人,有奥地利贵族血统,和最近的表亲结婚,不爱与人深交。他易于暴怒和长久地沉默,可能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罹患抑郁症。1936 年,在巴塞罗那的一个音乐节上,他经历了一次公开的精神崩溃,躲在休息室里死活不肯出来指挥阿班.贝尔格(Alban Berg)的《小提琴协奏曲》世界首演。贝尔格的寡妇不得不跪下哀求他将乐谱交给别的音乐家。
尽管他指挥得相当不错,但从未得到过一份正经的指挥工作,只在伦敦指挥过几次BBC,他的大部分音乐会是和维也纳的一支工人管弦乐团合作。1938 年,纳粹占领奥地利,韦伯恩发现自己也在禁演名单上,他的作品被妖魔化成了“腐朽”音乐,不允许出版和演出。尽管被纳粹官方羞辱,他依然以一种天真的热情拥抱了纳粹主义,为希特勒的胜利欢呼,为自己的种族纯正性辩护,同时也冒着被捕的危险,谴责纳粹对他导师勋伯格的流放,以及对现代艺术的清洗。
这种古怪的分裂,使得一些诠释者将韦伯恩描述成一个音乐里的“疯子科学家”。他在第三帝国走向灭亡时一头钻进了中世纪宫廷作曲家海因里希.伊萨克(Heinrich Isaac)空灵的声乐作品中,令创作得到提升。应征入伍的艰辛,使他身体变得虚弱,独子又死在前线,他从维也纳逃到了女婿住的小山村,结果得了痢疾。他死时61 岁,体重仅50 公斤,而误杀他的美军厨子被悔恨折磨,终日借酒消愁,十年后也离开了人世。
韦伯恩与勋伯格、贝尔格并列“现代主义三杰”,他是三人中的原教旨主义者,绝不会为了好听而绕开规则或借调。但他在严格执行规则时,竟也达到了一种清晨的空气和山谷的溪流般的明澈。对于上世纪50 年代早期从新古典主义转向十二音体系的斯特拉文斯基来说,韦伯恩的作品是“耀眼的钻石”,一种经人工雕琢到完美的自然产物。对于布列兹和施托克豪森来说,韦伯恩的作品代表着顿悟,其音乐的结构在音符和音程的秩序中升华。
对普通人来说,在最初的惊愕和困惑之后,会经历完美声音的凝固瞬间。继续听下去,你会进入一个绝对不同的世界:执迷,自给自足,片段式的天籁。单单这种质感,就足以令韦伯恩不朽。而倾听他的全部作品,你找不到一部欠佳之作,也没有一部会听不出作者是谁。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中,这种特质只有贝多芬和瓦格纳才有。韦伯恩应该得到相同的认可,他既是现代世界的缔造者,也为其压力提供了避难所。



诺曼·莱布雷希特 : 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 、专栏作家 。十余本关于音乐的著作被翻译成13 种语言, 其中包括全球热销的《大师神话》和《谁杀了古典音乐》。

使用道具 TOP

364#
发表于 2012-10-18 16:34:33 | 只看该作者
B老师喜欢勋伯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吗?

使用道具 TOP

365#
发表于 2012-10-19 13:39:29 | 只看该作者
17号我去听了一场古拜杜丽娜的专场作品,听得一头的雾水......

使用道具 TOP

366#
发表于 2012-10-20 16:40:00 | 只看该作者
17号我去听了一场古拜杜丽娜的专场作品,听得一头的雾水......
haskil 发表于 2012-10-19 13:39
这好像是念经兄的最爱之一。


使用道具 TOP

367#
发表于 2012-10-21 19:00:33 | 只看该作者
B老师喜欢勋伯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吗?
shinelb 发表于 2012-10-18 16:3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68#
发表于 2012-10-22 12:34: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2-10-22 12:55 编辑

系统地听完了法国印象派的作品,转而系统听德国表现主义的作品,新到了sinopoli指挥的勋伯格、贝尔格和维伯恩的管弦乐作品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69#
发表于 2012-10-28 16:42:51 | 只看该作者
系统地听完了法国印象派的作品,转而系统听德国表现主义的作品,新到了sinopoli指挥的勋伯格、贝尔格和维伯 ...
甲米 发表于 2012-10-22 12:34
甲米兄这么喜欢现代音乐,谈谈心得啊。


使用道具 TOP

370#
发表于 2012-10-28 18:55:56 | 只看该作者
甲米兄这么喜欢现代音乐,谈谈心得啊。
shinelb 发表于 2012-10-28 16:42

等悦活版块走上正轨,我就会整理后和大家交流讨论。

使用道具 TOP

371#
发表于 2012-10-28 18:57:45 | 只看该作者
等悦活版块走上正轨,我就会整理后和大家交流讨论。
甲米 发表于 2012-10-28 18:55
好啊,我听过一阵,没能坚持下去。


使用道具 TOP

372#
发表于 2012-10-29 15:23:11 | 只看该作者
德国战后最伟大的作曲家汉斯.维尔纳.亨策于当地时间27日在德累斯顿去世,享年86岁。
Hans Werner Henze,1926年7月1日-2012年10月27日。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以富有表现力的歌剧和管弦乐著称。创作时常把传统和声、抒情旋律融于十二音体系,利用偶然音乐的创作手法(根据一些随机因素创作)。他的作品颇丰,其中包括芭蕾舞剧《水妖》(1958年)、《第五交响曲》(1963年);歌剧《青年恋人的哀歌》(1961年)、《酒神的伴侣》(1966年)、《古巴人雷切尔》(Rachel, La Cubana)(1974年)和《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997年)。

亨策生于威斯特伐利亚古特斯洛,曾在海德堡、达姆施塔特和巴黎学习音乐。1952年他凭借汉诺威首演的歌剧《孤寂的林荫道》享誉全球。1953年亨策移居意大利。他曾在多所学校教授作曲,其中包括奥地利萨尔兹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和伦敦皇家音乐学院。著有《波希米亚第五:自传》(1999年)。

其它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1968年)、《雷格泰姆与哈巴涅拉舞曲》
(1975年)、《第八交响曲》(1993年);歌剧《斯塔戈王》(1956年)、《雄鹿王子》(The Stag King)(1960年)、《我们来到河边》(We Come to the River)(1976年)、《英国猫》(1983年)、《被出卖的大海》(The Ocean Betrayed)(1990年)。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1 20:40, Processed in 0.030896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