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9711

查看

45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urt5177

85#
发表于 2011-8-16 17:44:17 | 只看该作者
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肤浅,嗤之以鼻,把马勒斥为无病呻吟,把布鲁克纳斥为昏聩无能,把理查斥为小资产阶级。就我自己,我也只能接受马勒的部分作品,尽管喜欢理查的歌剧,但对他的乐队作品偶尔也是芜然,至今还不能进入布鲁克纳。

使用道具 TOP

86#
发表于 2011-8-16 18:03:06 | 只看该作者
《古雷之歌》实际上是一部优美得不得了的作品,旋律绵长,具有瓦格纳《帕西法尔》的显著影响,属于晚期浪漫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8-16 15:22

B兄,m兄,不知库贝利克这版如何?


使用道具 TOP

87#
发表于 2011-8-16 18:38:1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录制于1965年慕尼黑的现场录音,也是《古雷之歌》的第一个立体声录音,具有里程碑意义,录音制作具有极高的水准,临场感很好却没有通常的现场录音的底噪、背景杂音。库贝利克的指挥倒是觉得没有大的亮点,逊色于小泽和拉特尔,但女高音Inge Borkh沙哑的音色、微微颤动的演唱风格比起杰西·诺曼来说更具有一种催眠般的效果。

使用道具 TOP

88#
发表于 2011-8-16 19:02:42 | 只看该作者
一部表现人类情感的作品。
《升华之夜》(净化之夜)我第一次接触勋伯格的音乐就是通过这部作品,非常喜欢最后一段。
勋伯格在和他的老师策姆林斯基的妹妹玛蒂尔德——后来成为勋伯格的第一任妻子——在裴尔巴赫度假时候完成的作品。作品的标题来自德国诗人戴默尔的抒情诗集《女性与世界》中的第一首诗《升华之夜》。这首诗写的是一对情人在月光下漫步时的一段对话;一个爱着眼前的男人却怀着别人孩子而自我谴责的女人的表白,男人抚慰女人并且接受了孩子的表白。
在这部作品中一个类似“漫步”的主题贯穿全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9#
发表于 2011-8-16 19:2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8-18 19:25 编辑

插入一下
教了勋伯格几个月对位法的老师策姆林斯基也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他的《弦乐四重奏》、《抒情交响曲》非常不错,有段时间我连续几天听他的《抒情交响曲》,三、四乐章歌词选自泰戈尔的《园丁集》。喜欢马勒《大地之歌》的一定会喜欢这部作品。据说策姆林斯基很想娶他的美丽学生阿尔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0#
发表于 2011-8-16 19:26:42 | 只看该作者
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肤浅,嗤之以鼻,把马勒斥为无病呻吟,把布鲁克纳斥为昏聩无能,把理查斥为小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8-16 17:44

理查的乐队作品对搞配器的人来说就是“宝典”。布鲁克纳的作品是不是和系统有很大关系,我也不常听。

使用道具 TOP

91#
发表于 2011-8-16 19:5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6-5-17 18:19 编辑

讲个典故:《升华之夜》对于我来说有特殊的感情,我的第一篇小说(也是唯一的一篇小说)就是《矮的升华》,那是我读中学时的作品,就是听过勋伯格《升华之夜》后有感而发之作。当然,岁月荏苒,作品早就淼散了。

点评
石南根
贴一下兄的小说吧。中学时代的写作虽然青涩,但真挚无比,有意思极了。  发表于 10 小时前


30年之前的东西,那还能保存下来?

点评

贴一下兄的小说吧。中学时代的写作虽然青涩,但真挚无比,有意思极了。  发表于 2016-5-17 07:47

使用道具 TOP

92#
发表于 2011-8-16 19:54:34 | 只看该作者
我是真的觉得布鲁克纳无病呻吟,梦呓般连祷。

使用道具 TOP

93#
发表于 2011-8-17 10:49:46 | 只看该作者
《月迷皮埃罗(Pierrot lunaire)》(OP.21)是勋伯格战前时期完成的,是一部由一位女声独唱演员和一组五人演奏八件乐器的室内乐队伴奏的套曲。21首诗选自比利时诗人吉罗(Albert Giraud,1860-1929)的同名长诗的德译本。皮埃罗是欧洲文学、戏剧和艺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他来自意大利北部城市贝加莫,在马戏班里当丑角演员,飘泊在欧洲各国,因此皮埃罗也是丑角的代名词。这部作品中的皮埃罗有精神错乱的心理特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4#
发表于 2011-8-17 10:53:02 | 只看该作者
《乐队变奏曲》Op.31
这是勋伯格最优秀的作品是融传统作曲手法和十二因技法于一炉的优秀范例,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用大型交响乐队写作十二音作品是十分困难的,为这部大型作品,勋伯格做了充分的准备,创作了一些小型独奏曲、合奏曲积累经验。这部作品在变奏曲式结构上继承了布拉姆斯和埃尔加等人的伟大传统,但在音响及风格上完全是勋伯格自己的。也是我大学时代学习十二音技法课上经常分析的一部作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5#
发表于 2011-8-17 11:11:1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华沙幸存者》
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作,叙述德军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体杀害的犹太人的事件。作曲家自己作词,并在总谱前注明:“歌词在一定程度上根据我直接或间接得到的报导”。
作品中出现了有明显区别的三种声音:见证人,即华沙的幸存者,用朗诵音调,描述当天事件的经过,用英文,中间夹有法西斯军官发布命令时撕破嗓子似的喊叫,用德文;最后是犹太人走向死亡时所唱的众赞歌,用希伯来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6#
发表于 2011-8-17 11:28:09 | 只看该作者
思考:
1、用十二音技法写作大型交响乐队作品是否有很大的局限性?
2、勋伯格的功与过?
3、国内研究基本上都是钢琴作品和小型合奏曲,其他体裁的作品较少。
4、国内研究作品的范围基本上是十二音技法的作品。勋伯格继承时期的作品(晚期浪漫风格)很少涉及。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7 00:05, Processed in 0.041079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