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5341

查看

468

回复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2-2-15 09:08:49 | 只看该作者
metamophore兄收藏曲目很是广泛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3-5-28 20:21:18 | 只看该作者
增补319楼一张最近收到的《阿佩乔尼》。
Schubert Arpeggione Sonata,Beethoven 12 Variations on Theme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etc-Maurice Gendron,Jean Francaix(Philips 802 805 LY,holland Luxury Edition Stereo red-silver label,rec.June 1952,Nov.196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2-2-15 11:55:43 | 只看该作者
还只能算小家。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2-3-21 20:47:37 | 只看该作者
旋律公司也有这张贝小协,包括富特42-44年的贝三,贝九都有,不知录音效果如何?
baiteng 发表于 2012-3-19 09:21

我有一套旋律的福特战时录音,至少到目前为止,证明了原始档案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不单单是这版贝小协,所有的都很好。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2-2-15 12:46:08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罗伯特肖那个版本最猛?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1-11-6 07:30:28 | 只看该作者
真实的记录:凤凰涅槃。
这套1955年的录音已经CD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3-5-20 00:26:17 | 只看该作者

RE: 陆续来一些珍贵的收藏(斯特拉文斯基指挥斯特拉文斯基)

如今CD逐渐式微的年代,很多时不屑地把CD斥为塑料片片。确实,CD无论从片基到包装,无一不是塑料的主角和充斥,塑料的廉价使得CD的身价也不值一提。厂家为了提高CD的价值,搞出24Kgold CD之类的噱头。回眸半个世纪前,塑料刚刚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当时还是贵族化的象征。那时的音乐载体,当仁不让的黑胶,Vinyl,应该和塑料沾不上边:一来黑胶的片基是乙烯基,并不是聚乙烯、聚氯乙烯或聚苯乙烯(塑料的化学成分),而来黑胶无论单张还是盒装,用的包装材料基本上就是卡纸。很难想得到,那时塑料材料会出现在黑胶的包装上,当然黑胶的片基仍然会是乙烯基了。这样的黑胶,也必定是贵族化的包装了。这一套罕见的以类似CD塑料盒形式包装的黑胶唱片,就是由斯特拉文斯基指挥他自己的作品《春之祭》和《彼得鲁什卡》。录制于1960年2月的加州比弗利山,由CBS发行于1960年9月。这种以塑料盒包装的黑胶,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品种。这种豪华贵重的包装,用在由78岁高龄的20世纪作曲泰斗斯特拉文斯基亲自指挥自己的成名作品,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套唱片包括三张唱片,盒装编号D3S 614,六眼,其中《春之祭》的编号为DS 6183,《彼得鲁什卡》编号为DS 6184,还有一张同期录制的斯特拉文斯基排练《春之祭》片段及录制的有关《春之祭》创作经历访谈的录音,但发行的是单声道录音,编号为DL 5505,唱片上另有一个套装编号为D3L 300,相信是从另外一套单声道录音中遴选出来加入到这个套装中的。前两张是立体声大六眼,后一张是单声大六眼。
说明书简洁而详实,记述了这两部作品创作及首演时的历程,并有一部斯特拉文斯基的简明自传,配有许多斯特拉文斯基的文献照片。
相信,斯特拉文斯基这两部作品已经被无数的指挥家演绎过,其中仍然占据大众视野及各类榜单的名演、名版不胜枚举。但无论有多少种版本,斯特拉文斯基这个自己指挥的版本始终是极其重要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听过斯特拉文斯基自演的《春之祭》之后,会发现作曲家采用的是他专门修订过的新的版本,这个版本几乎就只有他自己指挥的这个录音一种,但基本上和原作差别不大,回顾斯特拉文斯基自演的版本,惊讶于78岁的作曲家驱使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制造了如此强烈的音乐激情,大概除了伯恩斯坦再无他人有如此剧烈的动态了。斯特拉文斯基调动了几乎所有的情绪和节奏,他的节奏和情绪敏锐而准确。斯特拉文斯基制造的音响是非瓦格纳的、非浪漫主义的野蛮音响,甚至于使我怀疑这个录音就是那个巴黎佳吉列夫音乐会上使所有听众错愕的野蛮音响。总之,这是一个不得不听的重要版本。

Stravinsky Le Sacre du Printemps,Petroushka,Retrospective & Apropos of Le Sacre-Igor Stravinsky conducting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in 1960(CBS D3S 614,Plastic Box 6-eyes deluxe versions).

Stravinsky with Diaghilev in Seville 1921

Stravinsky in young years

Stravinsky in Clarens 1913

Stravinsky in London,1925

Stravinsky at the recording the 'Octet' in Paris 193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1-9-7 00:33:42 | 只看该作者
这张的确没有见过,应该也有立体声版本的吧?此外,DGG也出过一张她的debut录音(编号138672),看来不够de ...
33转黑胶 发表于 2011-9-2 18:41


DG的这张début录音是在60年。在参加肖邦比赛之前。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1-9-6 21:53: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1-9-6 23:41 编辑

如果说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提塔》被历代小提琴家奉为小提琴音乐的《旧约圣经》的话,那么十九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就被公认为小提琴音乐的《新约圣经》。自帕格尼尼以降,在公开舞台上一次性演奏全本的《24首随想曲》的小提琴家并不太多,很多如雷贯耳的小提琴大师或多或少地演奏过帕格尼尼的音乐,但真正全本演出的却很少,而留下全本录音的则又少之又少了。这中间,我们如今仍然奉为嘉栗的有迈克尔·拉宾、李奇、帕尔曼、阿卡尔多、明茨、美岛莉等人的录音。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萨尔瓦多·阿卡尔多,是所有小提琴家中以演奏帕格尼尼著称的最有名的一位,作为意大利本土出现的战后的屈指可数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1958年年仅17岁便赢得了在国际小提琴大赛中举足轻重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赛”的桂冠,从而一举成名。自此以后,阿卡尔多便以演奏帕格尼尼作品著称,而且遍观二十世纪众多小提琴家中,只有阿卡尔多系统性地几乎演奏了全部的帕格尼尼小提琴作品。他在DG公司录制的《24首随想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乐迷耳熟能详的名演奏,而且在2003年,阿卡尔多又再次录制了数码录音的《24首随想曲》。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62年,阿卡尔多就录制过一套全本的《24首随想曲》。尽管阿卡尔多1974年的DG录音非常著名,而且音质也更好,但听过这个录音会发现,这个单声道的录音具有一种惊人的临场感,而且具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启示性,尽管阿卡尔多录音时年仅21岁,但小提琴技巧的纯熟度令人惊奇地完美无瑕。这套录音是由RCA意大利分公司录制的,也仅仅在意大利发行过,据说发行量仅仅是1000张,而且至今也没有CD化。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神秘的一套帕格尼尼《随想曲》的录音,当然就很珍贵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C02
这个碟靓  发表于 2015-12-7 22:14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1-9-6 22:59:47 | 只看该作者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2 分钟前
这种唱片听了确实有很多层味道,在阿格里奇身上发生的事情也蛮多的,传奇女大祭司啊。 刚刚对阿格里奇有点“熄火”,看了M兄这篇文章心里又开始痒痒了。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1-9-6 21:53



阿格里希是录音很不勤劳的音乐家,音乐会也相对较少,所以,要想收集她的唱片,花费不大,难度也不大。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1-8-28 18:37: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1-10-9 20:42 编辑

这篇文章是根据168资深乐友felixcat的文章改写编辑的:


李帕蒂贝桑松最后的独奏音乐会的故事

回顾李帕蒂的一生,李帕蒂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不幸的。导致这句话的原因相信大家都不难猜到:他伟大的艺术成就与多舛的命运之间的巨大反差。


李帕蒂绝对没有朗朗、李云迪幸运。首先尽管当时他的唱片很热销,但在公众所知的范围内他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收入;就算他有丰厚的收入,他也没机会从中享受到富裕给他带来的便利;他要把钱用在挽救自己的生命之上,要用来治病;他不能像李云迪那样,花300万港币买一辆跑车来爽,并跟记者说开跑车有助于练琴之余放松精神(这里并无评论李云迪之意);更不幸的是李帕蒂自己没有能力负担治病的沉重花费,以致一度准备要靠巡回演出来赚钱治病;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多里,稍微能缓解他病情和疼痛的新药物cortisone(可的松,如今已经便宜到白菜都比它来得贵一些),他都没办法自己完全负担(的确当时这种新药价格很贵,幸亏梅纽因、明希、斯特拉文斯基等好友帮忙垫了一笔钱)。

其实最终夺取李帕蒂生命,直接的凶手不是白血病,而是他的肺部感染(或者说,白血病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因为白血病以及治疗白血病的抗癌药物几乎摧毁了李帕蒂正常的免疫力)。我并不知道确切的详情,但这是事实:李帕蒂在40年代末的时候,体内只有一边的肺是能工作的(另一侧肺叶可能是长期感染毁损了或萎缩了?),因此肺部感染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钢琴家虽然演奏时并不像歌唱家那样需要极大的肺部活动,但钢琴家的演奏绝对是极端耗费体力的工作,当然也需要有一颗工作正常的心脏和机能健全的肺的支撑。所以,可想而知,只有一侧肺叶功能健全的李帕蒂,常年坚持公开演奏和录音工作,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才能完成啊!

还真没见过有这么拼命的艺术家的:他在贝桑松举行的最后那场音乐会,是在不顾医生警告的前提下使出极顽强的意志去完成的(其实没有完成,在演奏完节目单上倒数第二首肖邦的圆舞曲之后就因极度疼痛和虚弱当场晕倒,因此还剩一首肖邦的圆舞曲没能演出,不过休息苏醒过来后作为一个补偿,李帕蒂改演了一首体力需求稍小的巴赫“Jesu Bleibet meine Freude”作为结束)。当时演出的时候观众都看到了李帕蒂脸上痛楚的表情,但他的演奏听上去却仍然那么富有魅力。可见此时李帕蒂带给听众的,是比我们通常意义下的艺术所高一个层次的“艺术”了。那场音乐会录音里他演奏的舒伯特的两首《即兴曲》,是唯一让我听得惊心动魄的一个钢琴录音——我自己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听我心里都是不由自主的紧张。

在那场最后的音乐会中,中场休息之前最后的曲目正是这两首舒伯特的作品。在演完这两曲之后,由于李帕蒂觉得异常疼痛,因此在后台休息的时候让医生补打了一针止痛药,可惜这一针止痛药不足以维持他演完下半场的肖邦14首圆舞曲。

但是李帕蒂却又是幸运的,他演奏的独特风格和气质,据记载连音乐界各位大师们都佩服之至。例如,科尔托对他的评价是:“不管是莫扎特或是巴赫,贝多芬还是肖邦,他都能超越单纯的音符,表现出作品精神意味的正确理解力。”还有卡拉扬、托斯卡尼尼等人的赞誉这里就不提了。

我相信现在我们从李帕蒂留下来的录音里,是不能完全感受到他演奏的真正魅力的,因为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录音水平不足以百分百传递钢琴的音色。甚至我觉得假如来一个盲听测试,也未必人人都能够分辨得出哪一个是李帕蒂的录音。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他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录音里面一窥他的风采。

同时,我觉得不应该用钢琴家弹钢琴的方式去看李帕蒂,因为实际上在之前一些评论者的文章就指出过:李帕蒂是以作曲家的眼光去理解并演奏钢琴作品的。事实上,李帕蒂在法国深造的时候除了跟科尔托学习钢琴演奏之外,还跟杜卡(Dukas)学习作曲,还有跟明希学习指挥。并且在李帕蒂成长过程中的教师有不少都是有作曲家身份的:比如说李帕蒂的教父埃内斯库(Georges Enescu)本身就是罗马尼亚杰出的民族作曲家和小提琴家。李帕蒂有自己的作曲作品:他的作品风格属于新古典主义,有浓厚的罗马尼亚民族风格。比如他1941年的作品《奏鸣曲》,就是取材于罗马尼亚民歌的三乐章作品。法国作曲家普朗克评价李帕蒂为:一位有非凡灵性的艺术家
有人还指出,假如李帕蒂没有得上白血病的话,他将会发展成一位作曲家——不管此说是否有充分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白血病中断了李帕蒂的作曲生涯。但是假如要找出为何李帕蒂的演奏能让如此多的大师都折服的话,那他的以作曲家的眼光来解析作品的演奏风格肯定是原因之一——也正是这一点,就足以使得李帕蒂在众多的钢琴家中独树一帜了。

假如看回李帕蒂的演奏,现在一种错误的印象是:觉得李帕蒂是擅长演奏肖邦、莫扎特作品的那类钢琴家。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李帕蒂的性格和他病恹恹的外表是完全两个样的。李帕蒂是一个很现代、很有革新精神、演奏范围广的艺术家,他的演奏包括了从巴赫到巴托克、从斯卡拉蒂到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李帕蒂还负责了巴托克第三钢协在瑞士的首演(安塞梅指挥,有录音留存)。李帕蒂在现场音乐会里演奏的曲目范围要比他留下的录音里广阔得多,只是由于对录制的精益求精和身体状况的限制,李帕蒂在一天内只能录很少的东西,并且也不能持续地录音,所以他留下的独奏录音里巴赫、莫扎特、肖邦的作品是重点,而协奏曲的录音里舒曼、格里格、莫扎特的钢协几乎就是我们从录音中能够获得的第一印象了(要知道,据不完全统计:李帕蒂在音乐会里一共演出过共23首钢协!而且现在我们知道,李帕蒂生前为公开演奏贝多芬的《皇帝》钢琴协奏曲做了很多准备,而且已经与Legge商量好在1949年录制这部协奏曲,但由于李帕蒂的健康恶化,我们没有足够的幸运听到李帕蒂的《皇帝》了!)。因此,假如我们光从录音来判断他的演奏范围,很容易被误导。不过人死不能复生,我们现在想要去了解李帕蒂,唯一能做的就只能听他留下的录音了。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容易被误导的还有另外一方面:唱片对演奏者和乐团的错误标注。对于李帕蒂的录音,听CD的朋友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倒是以LP为音源的朋友要留心了,由于WalterLegge有时比较健忘(有人指责说Legge实际上是故意撒谎),使得有些不是Lipatti演奏的录音,被错误地认为是李帕蒂的录音——够恐怖吧!例如,很著名的一个例子便是1981年之前EMI出版的所谓的李帕蒂演奏的肖邦第一钢协的录音(当时CD仍未面世),后来被证实是其实是波兰女钢琴家Halina Czerny-Stefanska(有车尔尼血统的后裔)的录音。后来EMI在出版参考系列的CD的时候在说明书上解释,以前造成这个谬误的原因是因为管理上的错误,但问题是:之前出版的LP,是Legge本人和李帕蒂的夫人Madeleine Lipatti一起检查、确认母带的,所以出了问题责任在谁?——并且再加上,Legge不单只亲自听过李帕蒂的演奏,并且李帕蒂的所有录音室录音都是Legge负责监制的,所以Legge有什么可能分辨不出一盘母带里演奏的人是不是李帕蒂本人呢?——可能的解释就只能是他故意这么做,或者便是太粗心了;可能合理但却很难让人信服的还有一个可能性:由于录音效果不佳导致体现不出演奏家的风格。

1950916这场最后的独奏音乐会的实况,当时是由瑞士的电台使用开盘录音机录制的,并且录音也作了广播。按理来说,这些录音的音质应该是和李帕蒂的录音室录音音效差别不大的。但是可惜得很:由于当时所谓的瑞士音乐家联盟制定的法规规定:现场演出并且用于广播的那些录音,录音母带一定要在广播节目播送完之后的三个星期内全部彻底销毁,不得留任何备份(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遭天杀的规定,不知道当初是谁提出这么变态的规定!)。因此,李帕蒂的如此珍贵的最后的两场音乐会(包括先前的823与卡拉扬合作的莫扎特《第21钢琴协奏曲》那场演出)的录音母带,就这样被活生生地销毁,灰飞烟灭了。
但是EMI的制作人Legge并不死心,他想:你虽然把母带销毁了,但是当初这个录音是做了广播播出的,因此我就不信广播那天,全世界这么多音乐爱好者里没有人用自己的录音机把广播录下来。——于是李格和李帕蒂的夫人一起去广泛征集,后来还真让他们找到了由音乐爱好者用业余设备录下的广播信号的私人录音。
但是毕竟这已经是用收音机接收广播信号然后再录到磁带上的录音了,效果绝对比原始母带大打折扣。本来当时的广播就达不到开盘机的性能,再加上无线电传送途中还有很多干扰,最后还要用收音机来接收——因此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两场音乐会的收音机录音,你会发现音乐本身的效果糟糕之余,背噪还异常大,有的甚至还有很严重的嗡嗡声(收音机调频的时候听到的那种声音——这点在916号贝桑松这场独奏音乐会的唱片里尤其明显)。

到这里,喜欢李帕蒂演奏艺术的朋友肯定会为这两个现场录音的母带惨遭强行销毁而叹息不已。但这个不幸是已经发生了,是不可扭转的,人们可以做的(具体来讲是唱片公司)应该是要好好保存现存的李帕蒂的录音的所有母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1-8-28 10:05:01 | 只看该作者
端得是好东西!可惜不能收入囊中,只有流口水的份。

PS 巴克豪斯和伯姆的签名确实颇令人玩味。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 20:37, Processed in 0.043566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