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1156

查看

101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61#
发表于 2013-7-2 16:38:52 | 只看该作者
再现08年奥运会之钴蓝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3-7-2 20:47:08 | 只看该作者
碧空如洗就是这样的感觉。
有一回,一场夏雨过后,站在蓝岛大厦上可以一路看见遥远的西山,但那样的机会在北京一年中也就一回吧。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3-7-2 21:1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7-3 10:01 编辑

      五年前,VERYCD还能随意下载APE文件的时候,我特意买了一张原版碟与自刻的APE光碟做比较。那时觉得两者区别很小,如果是听音乐而非听音效,应当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今晚心血来潮,拿同版本黑胶来做个比较。曲目是COLIN DAVIS指挥BBC交响乐团,BISHOP KOVACEVICH演奏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在大概用同样价格分别购置的CD和黑胶系统上对比,不幸黑胶又赢了。我打心眼里是希望两者差不多,这样不论收集CD还是黑胶都不会有遗憾,可以安心下来听音乐。偏偏屡试不爽,同版本、同档次比较,黑胶的韵律感、活生感总是优于CD。
      我自己弹一点点钢琴。钢琴独奏和协奏曲现场也听过很多,有时离钢琴近,有时离钢琴远。贝五协奏曲现场至少听过四五次,印象最深的是俄罗斯小伙子DENIS KOZHUKHIN激情四射却又收放自如的演奏。我不能说黑胶的声音完全像现场,因为我的系统只能算MID-FI,细腻程度和冲击力比我听过的六位数人民币以上的系统要差一大截,特别是音场和动态,都只能算是精缩版。但比起CD来,钢琴声音要真实得多,润泽得多,高音和低音部分音色的差异更加明显,而且能听出更多BISHOP在力道和踏板上的微调,这对于欣赏他相对周正、沉着的诠释风格还是很重要的。我相信好的CD系统也会有好的表现,但想赢同价位的黑胶系统可能也不大容易。
      这样说来,90年代后的录音我们只能听CD(也有SACD、XRCD等等),90年代以前特别是模拟时代的录音,似乎还是听黑胶为宜。当然这样分割有些机械,而且真要做到代价也不小。
      关于贝五,能说什么呢?大家有太多的心得和评论了。这个评论似较专业:http://www.docin.com/p-154193503.html
      我个人体会,贝多芬作品的慢乐章极少有像第五钢协或第八奏鸣曲“悲怆”那样能够被哼唱出来、容易记住的优美旋律,但在结构和气氛上却能营建出与头尾乐章形成巨大反差却相得益彰的效果。我认为,最杰出的慢乐章是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虽然它弦乐部和钢琴部两个截然不同的旋律都不大容易在嘴上唱出来,但完全可以在心里跟唱。这一段音乐本身的创意和内部构架就已令人惊叹,与第一、三乐章的结合更突显所谓“奥弗斯冥游”的独特画面,形成在情感和理智两个层面上对听者莫大的冲击。几次在现场听,快乐章演奏时能看到周围的听众有走神的,而到这一乐章所有人都瞪着眼睛、屏着呼吸、扬着脑袋,死死地盯住台上,直到钢琴最后上行的叹息结束,大家才跟着呼出一口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嗯,价格并不是判定系统素质的唯一标准。有种说法MP3也不影响听音乐,其实在我听过的不少CD系统里,刻录碟要比原CD盘差了好多口气,对于艺术家级别的影响非常大,即便是单声道录音。  发表于 2013-7-3 08:48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3-7-3 08:43:11 | 只看该作者
VeryCD现在只对铜牌以上会员开放下载链接,但有办法可以绕开

方法一:改地址,详见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460646/

方法二:看到VC的资源后,直接在电驴里搜种子,都能找到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3-7-3 21:5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cfan 的帖子

下载verycd资源,也可以搜索“simplecd”,在得到的链接网站直接下载。资源和VC一样的。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3-7-4 14:26:53 | 只看该作者
      奥伊斯特拉哈的唱片既多又杂,我点了点几年收下的黑胶,大约70来张,多数是12寸的,也有若干10寸的,发行公司包括Philips, Columbia, Melodiya, EMI, Acropole, Musidisc, MMS, DG, Colosseum, Delta, Chant du Monde, Bruno Hifi, Plaisir Music, Everest, Helidor, CBS, Supraphon, London, Angel, Vox, Minivox, Allegro等,其中有大公司头版、再版,也有小公司不知复刻几手后的出品。其中DG和COLOSSEUM的一些MONO录音虽然乐队不中听,但小提琴声音和韵味都表现极佳。下图这张CBS的复刻版有一定可听性,但音量得大些,才能将运弓和力道展现出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3-7-4 20:52:56 | 只看该作者
70 多张大奥黑胶,不得了!我也是大奥迷,但是没有黑胶。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3-7-5 07:07: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7-6 09:38 编辑

       我开始收集黑胶时不太重视版位,有什么收什么,所以难保质量好。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有奥氏和USSR RADIO、MOSCOW、NPO合作、GAUK指挥,和USSR SO合作、康德拉辛指挥,与RPO合作、GOOSSENS指挥,与STOCKHOLM SO合作、EHRLING指挥,以及著名的ORFF乐园克路易坦指挥的版本。遗憾的是,克路易坦版是法国EMI复刻,EHRLING在COLUMBIA,GOOSSENS在DG的都是单声道。虽然如此,欣赏奥氏吟词般的乐句风格,是不会受什么影响的,而且MONO有MONO的特点,注意力相对更集中在提琴的倾诉中。
      20多年前,还没机会比较广泛地听各路小提琴大师的演奏,曾机械地认为海菲兹和奥伊斯特拉哈是上世纪后半叶小提琴世界的两座并列高峰,一个是技术派,一个是情感派。再加上看到两个人的相貌和演奏时的姿态,还有那倍受争议的CD听音效果,于是断定海菲兹冰艳,奥伊斯特拉哈温厚,前者诠释作品的格局和气度稍小些,后者通过节奏和韵律有意回避掉一些技术难点。
      不断地听,不断地听,听各种各样的新旧录音,听各个国家各个层级乐手的表演,两位大师的形象在我心中神性越来越少,“人味儿”越来越浓。我现在认为,对于任何演奏者和听乐者,海和奥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山,都是值得一生沉浸的海洋。但古典音乐的路上群峰林立,波涛翻滚,风景朝夕变幻,悲喜四时不同,实在是应该放宽视野,拓宽耳界,欣赏各种文化背景和技艺特点的大师演奏。一流大师偶尔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那些不太出名的琴者有时也忽现神来之笔。有时候,一些中规中矩的演奏成了听乐的一个标杆,以此为基点能够更好地享受不同风格之演绎勾绘之不同风景。
      有趣的是,在钢琴界,也一度存在着霍洛维茨与里赫特两座顶峰。比较粗略地说,霍氏与海氏都离开故乡前苏联,在美国发展,又都是以精湛、骇人的技巧闻名;里氏和奥氏都在前苏联环境及俄罗斯文化中土生土长起来,对乐器、乐团、录音公司、演出环境的要求随合得多,没那么个色,演奏中特别讲究乐句的线条流动和曲目的整体格局,音乐的呼吸感似乎比另两位更加贴近人的自然状态。当然,这里的自然不尽是平静,也包括情绪的波动和心情的起伏。
      我不知道,美国这个“新生代”的、崇尚竞争、奋斗、成功的,依靠技术进步保持经济领先的,充满探索精神和多样性、同时经常失于浅薄的文化环境,是否对霍氏和海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否他们二位留在俄国,到中晚期会形成其他的演奏特色。观众热情的掌声是否让老霍当年无法放弃展现浪花般的琶音和精准有力的八度大跳,而日复一日的超技炫耀是否让他厌倦进而四度淡出舞台,每每复出时变换心性、脱胎换骨,及至晚年渐入仙境?而前苏联的文化和政治震荡,如果我们放弃偏见,不跟着西方人云亦云,是否令里、奥、吉列尔斯、索夫朗尼斯基等人更趋复杂而深刻?这样说,阿斯肯纳吉对于体制的背叛是否从另一个角度造成他艺术深化的丧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海洋",这两个字用得多好啊!  发表于 2013-7-5 19:27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3-7-5 08:50:02 | 只看该作者
EHRLING版虽然是MONO的,但音质非常好,很多爱乐者认为不比克鲁伊坦版差甚至更好。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3-7-5 16:46:03 | 只看该作者
五年前,VERYCD还能随意下载APE文件的时候,我特意买了一张原版碟与自刻的APE光碟做比较。那时觉得两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7-2 21:10

皇帝钢琴协奏曲我最喜欢巴克豪斯和克劳斯的版本,50年代的MONO录音,克劳斯没有立体声唱片,他的《指环》也是MONO的。


点评

为什么总有人批评巴克豪斯粗放?如果没有他,贝多芬演奏史会缺一大块!  发表于 2013-7-6 11:50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3-7-6 12:57:47 | 只看该作者
巴克豪斯属于莱比锡学派。他的演绎追求理性和抒情性的结合。
他的作品大气磅礴、势不可挡。尤其擅长贝多芬和巴赫.......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3-7-8 09:44:05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前天 11:50
为什么总有人批评巴克豪斯粗放?如果没有他,贝多芬演奏史会缺一大块!

---------------------

巴克豪斯是我最喜欢的钢琴家之一。也许“之一”都可以去掉。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23:42, Processed in 0.041120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