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52649

查看

18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alma

81#
发表于 2012-2-20 16:11:08 | 只看该作者
卡拉扬棒下的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和穆拉文斯基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音响效果比较
2010-8-11 19:38


勃总一向是柴可夫斯基的拥趸,凡稍有点名气的指挥灌录的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都在勃总的购买计划范围。勃总无事喜欢比较柴可夫斯基交响的各种版本。现今论坛热议“粗犷和细腻”之话题,勃总将通过比较卡拉扬指挥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和穆拉文斯基指挥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音响效果,来证明粗犷和细腻是艺术表现的二种形态,它服从于作品的要求,不存在对立。而粗糙的声音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大家熟知的德国唱片公司出品的由苏俄大指挥家叶夫根尼.穆拉奈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的唱片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成就。在1960年的下半年录于英国温布尔顿镇大厅。以前西方人士不太了解苏联指挥和乐队实际水平。通过这二张唱片显示了穆拉文斯基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鲜明的声音特征。演奏力度惊人,强大的动态对比横扫一切,震撼人心。弦乐部分演奏的特别丰满,管乐部演奏的明亮而富有冲击力,乐曲所有细部再现精准,轮廓分明,激情洋溢而又不失分寸。在这里穆拉文斯基丝毫不考虑如何甜美的歌唱,也不考虑如何使乐团的音响富有效果。穆拉文斯基是通过是内心迸发出的强大力量去控制一切,就像一匹黑色的骏马狂奔在暗夜中的俄罗斯大地。穆拉文斯基的唱片最初让勃总惊呆,那凄厉、颤抖的,突然随时可以炸响的铜管,让人觉得非常刺耳,清冷的弦乐没有丝毫的美感。但一切都无关紧要,只要翻开总谱对照,其实他对总谱的把握极其严谨,他对柴可夫斯基所有总谱标记,从最弱到最强都无一离谱。穆拉文斯基对乐曲结构了如指掌,演绎如同照X光片那样一清二楚。穆拉文斯基指挥的柴可夫斯基表面看上去风格粗犷,实际上那是服从艺术需要,通过观察乐曲演奏细节,穆拉文斯基表演是极为精细的,没有半点粗糙和随意的地方。他的乐团声音是独树一帜的,带有明显俄罗斯风味的。可以负责的讲穆拉文斯基之所以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大指挥家,正是杜绝了俄罗斯指挥常有的粗糙的表现方式所致。


看了一下卡拉扬的唱片目录吓一跳,具不完全的统计他先后九次录制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甚至到生命的最晚年,它访问日本时还在演“悲怆”。可见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与这位大指挥家有着特殊的渊源。汤未海当年在老头子面前班门弄斧,演了一曲“悲怆”,弄得大师龙心大悦遂收为徒弟。我猜测卡拉扬一定是被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中那瑰丽变幻的色彩,突如其来的伤感和信手拈来,无处不在的旋律所吸引。卡拉扬喜爱华美的音响效果,于是他指挥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卡拉扬的柴可夫斯基通常是竭力使管弦乐团产生最美的音响,,在作品具备管弦乐团的华丽色彩和优美旋律的条件下,形成了一个压倒一切美妙的音乐宇宙。当然卡拉扬这种唯美高于一切的演奏方式也受到不少非议。勃总高度赞赏70年代卡拉扬在EMI录制的第四交响曲,其中的即兴演奏流畅优美无与伦比。也喜爱他80年代在DG录制的第五交响曲,其中第三乐章摇曳不定的节奏,配上伤感的圆舞曲让人陶醉其中。更推崇他生命末期率柏林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录制的第六交响曲,那是真正令人敬畏的演奏,弦乐线条自然蜿蜓,放任铜管领头主导,木管和弦乐自由流淌的境界,在这里死亡是最美的,也是最有力量的。最后日本观众疯狂的掌声和跺脚完全可以感到现场的气氛。卡拉扬的艺术作品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粗糙二字。大师一生最痛恨的就是平庸和粗糙,这些都是艺术的大敌,大师一生都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难道不能给我们启示吗?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位艺术大师表演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杜绝粗糙平庸的表演形式,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达到致臻完美的艺术境界。如同我们制造音响产品一样,不能把产品本身的缺陷推给表演风格,更不能给自己的产品找借口,把缺陷说成长处,只有不断否定自我,日益精进,才能制造出大家所信服的优质产品!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2-2-20 16:10:05 | 只看该作者
唱片和现场演奏的声音其本质上是不同的!
2010-9-15 23:18  


管弦乐团在音乐厅演奏的音响效果好坏,通常取决于指挥家对指挥技术的掌握、管弦乐团的演奏技术和音乐厅的声学物理特性!尽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把整个当时的音响效果用麦克风完全复制则是不可能的,麦克风承受不住这样大的动态-从声音的极弱到极强!,在进调音台时,需对整个动态进行压缩,并切除某些极高和极低的频段,重放时也没有那样巨型设备能重现百把人的乐团演奏场面!所以我们讲这套设备有很好的现场感,是指音乐演奏时的某些唯妙唯肖神韵被保留下来了,也就是说重现了当时的气氛!严格来说这些东西并非你现场听到的一模一样,实况被制成唱片时通常要剪辑,制作人和声音平衡工程师会在唱片中增加和删除某些东西,当然是根据他们的口味!整个复制现场音响是不存在的!听唱片就是听唱片、听现场就是听现场,但是多听现场可以增加经验、特别是不良的器材会隐去音乐中那些微妙的细节,这要有经验的人才能鉴别!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2-2-20 16:08:54 | 只看该作者
心平气和话功放
2010-9-13 21:42


勃总在很多年前把一台日制的马兰士PM80和一台英国欧其美APD6做了仔细的比较,得出了非常有趣的东西!音源当时用的是马兰士72a,音箱为斯奔达SP2/2!。马兰士PM80个头看起来有3个英国功放那么大,且标着可以切换到甲类25瓦,而那台欧其美的功率为甲类40瓦,分体电源!推下来的结果是,欧其美功放充分驱动了那对思奔达,而马兰士却表现的不尽人意,效果与欧其美相差甚远!打开机器上盖,马兰士功放线路机上密密麻麻,其功率管比英国机大一号!电源变压器也大过英国机!那台英国机的线路让人吓一跳,标准的9管OCL机,连保护线路都没有,功率输出管为西门子的普通双极管,电解电容也为普通货!可声音好的出奇,就是开关机有巨大的冲击声!后来这机器借出去被人烧了,拿回来那些管子换不到原配的,声音也就变了,再到后来因为这台机子已经修过了,索性更换了里面看来不发烧的电容,于是声音就更加难听了!现在想起来应该是这台机子是人家设计师深思熟悉后的作品,音色音质调整在他手下己达到平衡完美境界,你再去动手改并不能得出更好的结果。勃总的结论是一台出色的功放,应是各放大电路单元校调得当、完美配合,并和良好的电源相结合的产品,这就看起来电路差不多的功放,听起来却天差地别的原因!切忌认为采用了某发烧元件,或看起来性能很优秀的电路一定能保证好声,功放的成功在于各电路单元的完美配合,下至几千元的功放、上至几十万元的功放实际上都是妥协艺术的结果,如何妥协则要看设计师的电路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了。几千元的功放不必追求两端延伸,把当中那段做好了,声音平顺悦耳,有一定的驱动力兼音乐性即可。而几万至几十万元的功放必须具备一切hifi音响要素,并能精妙传达音乐演奏之中的微妙才行,否则你一定不会有销路,前者diy者容易达到,而后者只见于厂机,这因为搞高级功放很难,要有一个团队和实验室大量实验的结果,所以你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在六十年多前淞沪抗战,蒋委员长动用几个精锐的德械师对付日本六千名海军陆战队,结果攻不下人家的防御阵地!最后随着战争的扩大连首都丢了,其原因是国军的训练水平、战术协同、士兵、军官的军事素养要比日军差太多,所以常出现几百鬼子把几万国军赶的鸡飞狗跳情形,最骇人的是勃总在中纺机党委书记家里干活,正巧迟浩田上将和钱国钧中将来探访这位过去的老班长,酒一下肚迟上将就谈起抗战打鬼子的事,讲有一天他们区小队七八十人半夜去偷袭鬼子炮楼,开了十几枪也没打死炮楼上站岗的鬼子兵、然后鬼子们穿好衣服从炮楼里追出来,吓的他们撒腿就跑,迟上将跑的连媳妇给做的新布鞋给丢了,连叫可惜!听的我们大气不敢出!其实那功放和打仗是一回事,讲究战略战术的配合,而不是有某个新电路和好元件就能成功!可惜的是很多国内功放生产厂家并未意识到这点!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2-2-20 16:07:53 | 只看该作者
从黄金年代的录音作品-看今日录音艺术的堕落
2010-8-11 19:41


勃总讲的录音的黄金年代是指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期,讨论的范围仅限古典音乐范围。



最早的立体声唱片录音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见于RCA公司那张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的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后来英国的迪卡公司紧接着也接受立体声录音这一概念,把它们之前的FFRR唱片升级为FFSS唱片。最后加入这个阵营的是英国EMI唱片公司,这个公司比较保守,出版同一种录音必有单声道和立体声二种,而效果则以单声道为佳!后来至50年末几乎所有的录音公司都放弃了单声道录音,毕竟发展中的立体声唱片播放效果要比单声道的好的多!



当时美国的RCA唱片公司的制作人费弗尔和录音师莱顿在当时录音理念超前。用二支至三支话筒用特制的三轨录音机录制了大量的现在被称为LIVING STEREO的唱片!听了这些被翻制为激光唱片的播放效果,勃总认为简直不可思议,这些几乎可以活生生重现当年演奏现场的录音在那些今天看来并不怎么样先进的设备上是怎样录出来的?但RCA的好时光到1964年就结束了,这之后RCA放弃了这些录音方式。改用多话筒录音,过份依赖混音台上的后期剪辑、混音,过多的电子技术处理手段。这些东西则使录音丧失了鲜活感。直到今天RCA也没有拿的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超越五十年代的录音。而当时的水星公司的录音师罗伯特.法因也利用3话筒和电影胶片录音,效果大抵与RCA相仿。后来cd时代来临,法因的遗孀柯扎特把母带翻出来制做出号称LIVING PRESENCE的CD片的确音效惊人。



而迪卡公司前身是为英国海军水底监听潜艇活动的研究单位,对录音技术有着自己的独门秘技!迪卡的工程师华莱士和大名鼎鼎的威尔金森则研发出一种名为录音树的话筒装置!威尔金森出神入化的将定点话筒作为补位,用来抵消录音树过强的中频,强化了中间定位的准确和清晰。加之对录音场合声频特性的熟悉。迪卡出版的唱片总是具有深遂和宽阔的舞台感,有着极佳的定位和真实的乐器质感和华丽和色彩斑斓的音色!无与伦比的平衡度和动态对比!而当威尔金森逝去后,人们总在讲现今迪卡最好的录音师洛克比威尔金森差的多!洛克录的东西不及威尔金森的有灵魂!



英国EMI公司对录音技术十分保守,这个缺陷是当时公司当家制制人瓦尔特.列格的保守口味所造成的,列格反对一切新出现的事物。当然列格对艺术家还是有独特的眼光。幸而公司拥有像克里斯托夫.比肖普和克里斯托夫.帕克这样的制作人和录音师。他们的制作也极有特点:薄如蝉翼般透明的弦乐音色,极佳的平衡度和细腻度、妙不可言的瑰丽音色。那个时代的录音听起来离舞台较远,不像迪卡和水星那样属把舞台拉的很近的那种感觉,也没有庞大的动态对比!自然EMI的录音听上去颗粒感很细,很精致很有文化底蕴,也最自然。勃总最推祟EMI的录音。可是自这二人退休后EMI就烂了,九十年代萨瓦里希的贝多芬全集一开卖就成为滞销品,尽管媒体杂志一再推荐,但听众说录音缺之灵魂!可在大牌公司里德国唱片公司是最不讲究录音的,他们自认为有卡拉扬、伯姆、伯恩斯坦这些大亨加上阿巴多、列文、小泽征尔等这些小跟班,拥有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乐团这样的超级乐团,人们自然会卖账!不需把录音发挥到极致!到是飞利浦公司还有些可圈可点的好录音!但近年也不行了!



实际上录音艺术和音乐演奏有着共同之处。制作完美的录音一定能重现音乐的精神。正确录音理念应该是像制作人库肖所说的那样:记录下来的演奏,必须以独立的艺术形态传之于世。是以创造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为使命的!要制作一个好录音首先要有一个精通总谱,头脑思考缜密,听力敏锐和长年积累丰富经验及对音乐细部有着微妙感觉的录音师和制作人!造就这样的人需几十年的时光!而当今在这个推祟低成本和浮躁态度占上风的社会,大量依赖电子设备后期制作的情形,导致了录音艺术的堕落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2-2-20 16:06:00 | 只看该作者
我来转载几篇吧~


指挥大师的终极艺术-卡拉扬在东京最后的演奏会
2010-2-17 20:19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第一张唱片的内容是莫扎特的第29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卡拉扬在解读那首莫扎特第29交响曲时,和通常我们在唱片中听到是完全不一样的,卡拉扬用简单直接的手法,把这首看似简单的交响曲表现的音调如歌,那些美妙的旋律直接由卡拉扬心中流出,流进听众心里那样,完全没有以往卡拉扬的莫扎特交响曲唱片里那种僵硬、华丽、不近人情的表述方式。我坚信晚年的卡拉扬是回归莫扎特的那种内心欢乐的。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则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卡拉扬一生在录音室灌制过八次,这些唱片我都有,在没听这个东京现场前,我认为卡拉扬与英国的爱乐管弦乐团和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那次立体声数码录音为最佳。卡拉扬一生反复演奏、灌录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次数超过他的德奥同胞的交响曲!依我看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那种管弦乐技法充满了色彩绚丽和奢华的表演、浪漫的热情和激情之间巨大的戏剧冲突深深吸引着卡拉扬,令他乐此不疲!我坚持认为卡拉扬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胜过穆拉文斯基的,老穆的那些突然炸响的铜管令我心脏病发作!经过反复聆听,东京的这个录音对表现即将来临的死亡、作曲家的心境是超一流的、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死与变形》中的死亡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张唱片的曲目是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和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贝四是我十分喜爱的曲目,卡拉扬晚年的保留曲目中一直有这个曲子。与以往相比卡拉扬这个贝四则更多充满了冥想和人性的光辉,如同天鹅的细长颈子那样的高贵。我与清水亚当一直认为卡拉扬在六十代与DG公司录音的那个贝四在艺术的完整性上好过小克莱伯那个著名的贝四,这点恐怕会和小克莱伯的那些拥趸们产生争论,但听了这个现场,我更增强了这种看法!而展览会上的图画则充分反映了一位世界级的指挥大师对管弦乐色彩的精深理解和对管弦乐团声音的了如指掌,这可不是阿巴多和穆蒂们能够调的出的色彩。这就印证了那位非凡的管弦乐配器大师-理查.施特劳斯那向名言:要成为一名指挥家非到八十岁不可!

最后一张唱片内容是莫扎特的笫三十九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七九年卡拉扬访问而我在现场的音乐会曲目与此相同。莫扎特的交响曲演奏的更加流利明快,音色极美难能有后人效仿!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则音色十分阴郁,演奏力大势沉。音响效果始终鲜活清晰、并不因为声音厚重而浑浊。终乐章演奏气如长虹、令人陶醉。这才是卡拉扬棒下全盛时期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如今你再听不到了,你现在听到的只是西蒙.拉特尔爵士棒下如同无人驾驶的火车似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曲终日本听众狂热的掌声也足以说明一切问题!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2-2-20 16:0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seknight_gao 于 2012-2-20 16:06 编辑

我觉得,不要无谓的神话一个人和丑化一个人,一个自重的人是不喜欢被别人渲染的。
严峰的去世是让人感到遗憾的,他延续并且再现了时局变迁带来的不幸,以及烘托出在音乐这个抽象而又具象的事物上、不易被察觉的、非常刻薄的一面。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2-2-20 16:0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16:04 编辑

(六)勃总的音响观

勃总的音响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音响是与音乐紧密联系起来的。

in writing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2-2-20 15:59:37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老李将勃总音乐相关牛文适当地转一些在此,以资纪念!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2-20 15:38
很好的建议。


使用道具 TOP

73#
发表于 2012-2-20 15:38:28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老李将勃总音乐相关牛文适当地转一些在此,以资纪念!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2-2-20 15:29:14 | 只看该作者
珍惜时光,享受生活吧。
几年前耳机俱乐部上的一位朋友也是毫无征兆突然就走掉了,现在又……
人生无常!人生无常!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2-2-20 15:19: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15:44 编辑

勃总进入家电的第一天就告诉我了,让我上去看他在家电的第一个帖子,他说这个帖子具有轰炸的效应。确实够轰炸型的,连他在家电的第一个ID(元首)也被轰掉了。这个帖子我现在记不起来了,但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但是家电论坛的商业特点导致了不同的利益取向,很难宽容某些独立的观点。

我参与过勃总在家电的很多骂战,也尝试过斡旋和劝和双方但以失败告终。我觉得他这些骂战实在太惊心动魄,上涉及爹娘下牵扯子孙,充满谣言和恶毒,虽然每次老严趟过这些骂战,但属于惨胜。看到这种场面我后来也只是围观和潜水了。但是骂战以后,倒是不少对手后来变成了朋友。老严的心理素质实在太强,我一直认为他有一颗坚强的心。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2-2-20 15:15:59 | 只看该作者
每次和勃总谈起音乐论坛,他可以说出大串笑话连篇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古典音乐论坛的八卦史,譬如他某 ...
alma 发表于 2012-2-20 14:50


十几年前,杭州Y兄在上海的圈子里也是很出名的。

点评

关键是老严讲的故事很精彩,有些是帮助搞定的。  发表于 2012-2-22 23:14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8 13:59, Processed in 0.034470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