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41697

查看

28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gzfs

43#
发表于 2014-8-30 21:56:12 | 只看该作者



转换速率

这个图就是我们测试MHzpreamp II (Ref) 的转换速率
根据测试计算后平衡输入为150v/us
我们标称为100v/us


以上为设计者的描述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4-8-30 21:54:50 | 只看该作者




工作带宽和方波响应和互调失真的关系

互调失真,已经被证明是导致声音恶化的主要原因
比如一些外部的窄脉冲信号辐射到晶体管的输入端
导致了晶体管瞬间过载
于是产生了剧烈的失真。这就是互调失真。
这也是为什么低频音频放大器也需要良好屏蔽的原因之一。
同时,良好屏蔽的线材也是非常有利于降低互调失真的发生几率。

这个是外部解决办法。
但是,干扰信号也可能是内部信号通道发生的,一样会导致互调失真。

比如,信号源采用开关电源,开关电源有个载波信号 ,工作在100k左右,
这个信号串入信号放大器输入端 当放大器带宽不高时就会发生互调失真
还有,cd机 dac 残留的 载波信号,44.1kHz 96khz 192khz 这些都是不良的信号
还有,外界市电引入的干扰
比如手机充电器,空调等,现在开关电源的普及是音响的噩梦。

解决内部干扰就不能用屏蔽了
除了接地点的选择和电源的滤波处理之外
更重要的是带宽的设计。

如果,我们有一个放大器,具有非常高的带宽,在这个带宽范围里面都可以保持线性
如果我们在放大器前面设计一个低通滤波器,限制高频的干扰信号让其无法进入到放大器内部
那么,我们的互调失真就可以降低到极限水平。

我们就是这样设计的。
放大器内部是200v/us的转换速率
而整机加上输入滤波器之后限制到 100v/us
于是就可以极为有效的抑制了互调失真的产生了。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保持了1.2mhz的带宽,
让音频范围保持完美的响应


而且,通过遥控器可以选择不同的带宽 22k 33k 60k 1.2mhz
各位可以慢慢测试其中不同的滤波器的区别。

这张图是ap 2322 测试 mhzpreampII(Ref) 的互调失真IMD, 采用SMPTE4:1 标准。
浅蓝色是AP2322 本身互调失真的自测。

也就是说AP2322 无法测量出我们前级的互调失真。
所以只能定义为 IMD=0.0007% 有点吃亏。

如果哪位朋友又办法可以测试到更准确,那么请联系我




本帖最后由 fumac 于 2012-8-21 01:48 编辑



以上为设计者的描述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4-8-30 21:51:43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张 用AP 测试 mhzpreamp II (Ref)时候的工作照




以上为设计者的描述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4-8-30 21:51:28 | 只看该作者
好吧,我走就是了,我觉得你太牛了,太主观了,你的主观是原则上的。

点评

我有牛的道理,有牛的原因。我比你客观多了。数据为先,科学发烧。  发表于 2014-8-30 21:53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4-8-30 21:50:42 | 只看该作者
前面的失真是谐波失真,虽然已经很给力
但是因为谐波失真属于静态失真类型
无法完全反应出动态音乐信号下面的表现

有很多放大器谐波失真很低,
但是听感并没有随着失真的降低而优美的上升
后来发现是动态失真或者叫互调失真大导致的。

早期因为技术手段不良,
所以很多开发工程师只能通过观察方波的形态去间接判断动态失真的大小
后来随着计算机测试的技术发展,AP 公司的APsystem 可以非常方便的定量化互调失真。
并且可以整个频带的定量化,所以非常方便

当然,为了详细的用各种方法去测试我们开发的mhzpreampII(ref)
我们把这几种测试都做了一次。

以上为设计者的描述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4-8-30 21:48:3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音量在 44 的时候7K的失真 0.00008%

其他如果哪位需要,我可以直接发原图,
迟点还拍一个视频,就是我测试失真的过程的视频


以上为设计者的描述

使用道具 TOP

37#
发表于 2014-8-30 21:43: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谐波失真,如果哪位朋友需要查询,我可以发原图。
我测试的时候又拍下测试过程的照片,大约7G,无法上传。
比如你可以任意指认 那个频点,那个音量状态下的图片

下面我发几张测试现场图

vol=34 @1k 的失真 0.0001%
本帖最后由 fumac 于 2012-8-20 23:01 编辑


以上为设计者的描述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4-8-30 21:42:04 | 只看该作者
最好能贴些极品前级的测试数据: 如ML32 ,Boulder2010 ,Audio Note M10 一起对比一下. .  

点评

数据是没有花瓶的。唯心还是唯物?看各自修行了。  发表于 2014-8-31 01:06
对,想得到认同应该从理论数据方面与成名的经典器材的关键数据对比;同时必须的主观听感也应该与这些经典对比。我坚信数据好(出得厅堂),同时听感好(入得睡房)的才是好音响器材没有人能抗拒,否则仅是数据花瓶!  发表于 2014-8-31 00:01
做好自己,别管他人就对了。  发表于 2014-8-30 21:44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4-8-30 21:41:36 | 只看该作者




失真形态FFT分析

是失真的FFT分析图,
可以有效的看出到底是几次失真,是偶次还是基次,各自的分量是多少
第一张图是 MHzpreampII(Ref)的测试图
第二张图示AP2322本身的自测图。

初看MHzpreampII(Ref)的测试图有一个2k的失真信号,
但是对比了AP自测的曲线发现,
这个2k的失真是AP本身信号源就存在了,
即便如此失真也没超过-126dB,也就是THD<0.00004%。
3次谐波接近低噪水平-135dB


本帖最后由 fumac 于 2012-8-20 22:53 编辑


以上为设计者的描述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4-8-30 21:40:09 | 只看该作者




谐波失真
测试MHzpreamp II (Ref) 在不同音量下的不同频率的谐波失真。
每一个图表示一个音量状态,分别为14、24、34、44、54、64、74、84。
测试频点从100Hz~20kHz,测试滤波器是内部的 30k filter。

谐波失真是一个最基础的指标,
MHzpreamp II (Ref)的谐波失真极低,
而且失真的形态很好,从14~54音量,
全频带的失真都低于-120dB,也就是≤0.0001%。
因为电路结构优良,所以并没有产生高频失真剧烈爬升的问题。

即使到了很高高音量84(输出8vrms)最高的失真仍然可以保持≤0.0006%。
根据前面的功率和音量关系图,很容易发现在正常使用下面,
前级可以保持工作在0.0001%失真以下,
也就是等同于一根带驱动力的信号线。

即使是小音量下,同样保持了如此低的失真。
可以保证小音量下面一样有高解析力和良好的线性。
而不会像某些系统只能工作在某个音量下面才有优秀的表现。



以上为设计者的描述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4-8-30 21:38:48 | 只看该作者


频率响应曲线

图是测试MHzpreamp II (Ref) 在不同的音量下的频率响应曲线,越平直越好。

MHzpreamp II (Ref) 设计带宽是1.2MHz(-3dB) ,
而AP的可测试带宽是<200k,故此只能看到200kHz范围内的频响特性。
上面不同的电平曲曲线均为平直延伸,电平高低对带宽没有影响。
MHzpreamp II (Ref) 内部有3组带宽控制滤波器,可以通过遥控器切换。
分别是:22k、33k、66k、1.2MHz。

MHzpreamp II (Ref) 内部有3组音箱低频补偿滤波器可选,
用于修正喇叭和房间之间的低频量感。可以通过试听调节达成均衡音色。
分别是spk0 、spk1、spk2、spk3。spk0 是直通选项。

下图是MHzpreamp II (Ref) 内部采用的连线,因为带宽极宽,所以采用高频电缆作为连线。
带宽和转换速率和互调失真有非常大的关系,请看后面的相关各项。
本帖最后由 fumac 于 2012-8-20 22:16 编辑

以上为设计者的描述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4-8-30 21:37:07 | 只看该作者


分离度

测试MHzpreamp II (Ref) 的两声道之间全频带的分离度的结果。
图中可以看出在全开音量状态下,其全频带分离度一直保持高于120dB。

也就是说,当一个声道输出高达22Vrms信号而另一个声道只会收到 22uV的干扰,
如果结合前面底噪图去评价,
测试检出的信号并不是干扰信号,实际上是本底噪音,
因为本底噪音最大音量的时候就是大约22uV。

所以,理论上可以说因为得益于单独稳压电路的优良设计,
虽然共用一个变压器,
两声道之间不会产生任何互相窜扰的信号,
可以视作两个完全独立的放大器使用。

以上为设计者的描述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1 23:16, Processed in 0.026728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