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54592

查看

35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aiteng

181#
发表于 2012-5-3 12:53:57 | 只看该作者
飞利浦的伟大钢琴家系列都不错,推荐给大家,价格不贵录音也佳,曲目合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82#
发表于 2012-5-3 12:58:07 | 只看该作者
罗马尼亚双子星利帕蒂和哈斯基尔,都是科尔托的学生当然都不如老师啦,不过哈斯基尔的莫扎特钢协可是很棒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83#
发表于 2012-5-3 12:59:19 | 只看该作者
哈斯基尔莫钢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84#
发表于 2012-5-3 13:33:31 | 只看该作者
哈斯基尔莫钢协
baiteng 发表于 2012-5-3 12:59

这个,赞

使用道具 TOP

185#
发表于 2012-5-3 17:0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我季学金唱片不是很多,有空我也贴一点。

alma 发表于 2012-5-1 22:49
LP收集得不多。主要是莫扎特钢琴独奏和钢协20、25.
还有一些德彪西。吉泽金那些印象派作品对器材要求很高,才能表现那种美妙的光影变化。



使用道具 TOP

186#
发表于 2012-5-4 10:3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baiteng 的帖子
楼主好,“极品”论坛我使用的不够熟练,把您在老托包子中的话接到贵贴下续,先生说起肯佩指挥作品具有清淡清秀特质,我想从音响层面说不为过。我们可以找来他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奏的舒伯特第九交响曲进行聆听(第一音响出版的SACD,1958年录音),我们发现他将乐队的第二小提琴组放置在乐队右手位,低音弦乐在高音弦乐后排,由此我们知道乐队声响在纵深度层次性和延伸性特好,尤其在表现这部厚重的“伟大”交响乐中巧妙的“弥补”因乐曲本身在配器上的“不足”造成的各声部的色彩丰富性的“缺陷”。同时,我也不难发现肯佩是位具有艺术家责任感的大师,其突出点在于把乐谱中的音符抠出来反复“咀嚼”、“消化后”再排练、演出,它表现为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音乐内涵和性格特征了如指掌后,以明晰的旋律线“勾画”出来,在节奏的快慢和强弱中予以深刻“注明”,这样使聆听者在二者主题对比中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更高明处在于,在连接部或插部中都不放过,他往往用“暗度陈仓”之法,将副部主题顺其自来般的引来进来或者“浓墨一点”达到铺垫作用(我们知道舒伯特交响乐中具有艺术歌曲的旋律片)。说起这套制作不怎么样的EMI肯佩大包子,不得不说指挥和乐团之间创造的乐队美声,我私以为肯佩分别与这些乐团合作中对于“柔软”的慕尼黑爱乐乐团驾驭能力更好一些,我们知道他早年是演奏双簧管后走上指挥之路,对于木管乐器声部的要求特别高,我们不防注意上述作品之第二乐章,重节奏坚强的主题与忧郁、抒情的主题之间对比和发展中,强和弦“收声”紧跟着木管乐接入,此刻,主题最后音尚在音乐厅残响,灵动的木管乐“冲进”所产生的妙音,太好了!可是,这一切在他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勃朗姆斯交响曲中难以实现。还有,将慕尼黑爱乐和柏林爱乐声响比较我们会有此乐趣:前者的弦乐如轻薄的蚕丝被,后者却是厚重、密实的棉被,“百年老店”造就的风格不同;可能此比喻不够恰当,如不妥,就当上海人的“玩笑”罢了,呵呵。。。

   

点评

本坛有跑题传统,但不建议在精华贴里跑得太远,本帖主题为钢琴家,请兄下不为例  发表于 2012-5-4 13:39

使用道具 TOP

187#
发表于 2012-5-4 10:59:53 | 只看该作者
由上贴我们不难发现音乐艺术的魔性:强强联手,未必好声;性格互助,适得其所;领略艺境,美在风格;美声方向,至关重要。引领性符点节奏(如定音鼓)、温暖音色(弦乐组)、忆往昔流水不回(木管乐),这些皆由演奏而出,录音信息保留,我们器材必须还之。而不是“温暖”、“迅猛”、“好听”、“靓丽”的器材声告诉我们的。

使用道具 TOP

188#
发表于 2012-5-4 12:49:37 | 只看该作者
670707兄知识面太丰富了,佩服

使用道具 TOP

189#
发表于 2012-5-4 13:4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baiteng 的帖子
先生客气,我上贴有个笔误,肯佩指挥舒伯特那张唱片录音不是1958年而是1968.5.22-27。前者见过克纳佩布许一贴,给我一个提示:虽然手头有一些他分别指挥拜鲁伊特《帕西法尔》(1951年录音)、《尼伯龙根指环》(1956录音),指挥柏林爱乐的布鲁克纳第八、九交响曲(1950、51录音),指挥慕尼黑爱乐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1953年录音),然而进入60年代后的录音没有,为此刚购买了一套指挥拜鲁伊特《帕西法尔》(1962录音),目的就想知道一位瓦格纳圣手在其晚年时期的风格演变,它来自于他人的听感和我自己的倾听感受,我想用求证的方式在瓦格纳“音乐剧”之动机和复调中得出。

   

使用道具 TOP

190#
发表于 2012-5-4 13:4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先生客气,我上贴有个笔误,肯佩指挥舒伯特那张唱片录音不是1958年而是1968.5.22-27。前者见过克纳佩 ...
670707 发表于 2012-5-4 13:45


前面已经提过,兄想谈Kempe,请另外开贴,本帖钢琴家如果这样水了,岂不可惜?!


使用道具 TOP

191#
发表于 2012-5-4 13:5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cfan 的帖子
版主说的对,本帖是将钢琴家之贴,我应对题而答,好,我们话归正题。

   

使用道具 TOP

192#
发表于 2012-5-4 14:09:1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知道,侧重于古典音乐演奏的钢琴家在手指触键方式上与爵士乐弹奏法具有很大区别,然而我们发现里赫特和古尔达在表现某些音乐作品时却常用上“钩子”触键法(本人擅自起名),而这种方式恰似爵士乐常用之法,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里赫特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以及古尔达在贝森多夫上演绎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以见一斑,其作用是前者衬托乐曲尖锐的和弦,后者反映旋律的主音,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30 21:16, Processed in 0.028545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