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9649

查看

49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urt5177

25#
发表于 2011-8-7 10:48:29 | 只看该作者
盲点中的盲点,一定要好好学习!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1-8-7 10:59:54 | 只看该作者
很感兴趣,要好好学习。期待下文。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1-8-8 12:1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8-8 12:22 编辑

德彪西印象主义的主要钢琴作品出现在1903年和1913年出版的曲集《版画》,两卷《意象》和两卷《前奏曲》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1-8-8 12:22:50 | 只看该作者
海丁克指挥的德彪西“大海”
牛仔 发表于 2011-8-8 11:59

这张是LP吧,我好像没有。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1-8-9 22:59:19 | 只看该作者
晚期作品芭蕾舞《游戏》是一首非常有意思的作品,大约18分钟的音乐,作品配器手法和他印象派代表作完全不同,在这部作品里各种复杂伴奏音型大部分不见了,一种和以前不同的更加清晰透明的乐队写法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丰富多彩的音色让位于乐器的SOLO旋律,音乐的进行、乐句到乐句的自由结合代替了音乐的陈述、展开和再现。这部作品是德彪西对后人影响较深的一部作品。



三首交响素描《大海》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海上的早晨到中午》,开始在定音鼓、竖琴、低音弦乐器伴奏的双簧管演奏的这段音乐在当时来说太新颖了,这个朴素、断断续续、独特的开头每次听都会有感动,这就是德彪西新颖独特色彩给人的感觉。接下来出现的五声音阶的旋律非常重要,它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里以各种形式出现,这段音乐的节奏和织体非常丰富。第二乐章《浪的嬉戏》,这乐章是配器课非常经典的一个范例,加了弱音器的小号、竖琴的滑奏、圆号的非常柔和的“德彪西和弦”加上钢片琴的伴奏太精彩了,短小不连贯的旋律与一个三拍子的类似舞曲的旋律交替出现,使听者的耳朵“痒痒”的。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又是一个以“德彪西式的增和弦”开始,听者再次听到了那个色彩效果不同寻常的原始主题。这部作品以丰富的配器手法、复杂和声的自由运用和“解放”成为二十世纪音乐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受马拉美的著名诗篇《牧神午后》启发而写的早期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德彪西开创新时代的一部作品,开始时长笛低音区的旋律大约进行了十次的和声变奏,长笛的低音区在乐队中很难出来,很少有作曲家这样写长笛,但是德彪西做到了。这几部作品通过视频欣赏对分清楚乐器的声部有很大帮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1-8-10 11:06:21 | 只看该作者
《夜曲三首》第一首《云》,从这部作品里可以看出德彪西受穆索尔斯基的和声以及印尼“佳美兰”音乐的影响。第二首《节日》这里令人眼花缭乱的、激昂的节奏都是从《云》的基本主题变化来的,法国法兰多舞曲(比才《阿莱城姑娘》也用过)运用的很巧妙,舞曲和节日场面互相交融,形成一个不同凡响的场面。第三首《海妖》,加了合唱的这段音乐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在第三首里连续不断刺耳的切分音的”海妖主题“在德彪西多部作品里出现,这是德彪西最典型的手法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1-8-10 11:16: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8-10 11:26 编辑

德彪西完成的唯一的一部歌剧《佩莱亚斯与梅丽桑德》,从这部歌剧中可以看出瓦格纳对他的影响。这部作品的总谱在手里N久了,从来没有一次从头听到完。贴几张大都会官方网站上的剧照,这是今年一月的剧照估计是这部作品的最新录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1-8-10 11:2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8-10 11:32 编辑

总结:
创作特征
(1)旋律失去主导地位,强调和声的作用,追求音乐的色彩与朦胧感。他注重的不是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而是它的色彩效果,采用块状和弦,新的和弦结构(七和弦的七音不解决、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音阶(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 (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 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 音乐中有东方和西班牙的特点。
(2)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部分细腻,木管突出特性音区的音色,打击乐器丰富,组成模糊的色彩世界。
(3)善于使用小型体裁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俗,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飘忽不定的气氛。
意义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
思考
1、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异同
2、德彪西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德彪西晚期作品音乐形态的特点。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1-8-10 11:31:13 | 只看该作者
二、拉威尔
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法国作曲家,福雷的弟子。早年受夏布里埃和萨蒂等人的影响,并热衷于浪漫主义音乐。在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爪哇加美兰乐队的演奏和俄罗斯音乐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英国著名作曲家沃安•威廉斯是他为数不多的私人学生之一。在班上结识了与他同岁的西班牙学生瑞卡多•维涅,他深深羡慕维涅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曾狂热地苦练以求赶上,但由于常常被懒散的情绪支配,这种兴之所至的热情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自此维涅成了他的终身好友,总是热情地演奏他的新作。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1-8-10 11:35: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8-11 21:10 编辑

2、代表作品
舞剧:《达夫尼与克罗埃》、《鹅妈妈》。
歌剧:《西班牙时光》。
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波莱罗》、《圆舞曲》、《鹅妈妈组曲》。
钢琴曲:《水的嬉戏》(或译《喷泉》),无疑是运用印象派钢琴新技术以描写"水"的第一首杰作,在现代钢琴音乐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它却比德彪西著名的《版画集》中的《雨中花园》早两年出现,比他的《水中倒影》还早四年写出。《镜》、《小奏鸣曲》、《在库普兰墓前》、《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的总谱成为音乐学院配器课上范本。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1-8-10 11:36:19 | 只看该作者
创作特征
(1)音乐具有印象主义特征,追求明亮色彩和动力性节奏,旋律具有调式倾向,采用五声音阶、平行和弦和附加音的和弦,配器清晰,作品体裁短小。拉威尔的生活圈子狭小,艺术天地有很大的局限。综观其作品,题材比较狭窄,作品的内容很少直接源自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多是对景物的描绘和表现童话、传说故事等,音乐中缺乏对生活的炽热的感情。
(2)他重视旋律的作用,作品结构明确,织体清晰,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和富于幽默感。继承了传统音乐的风格。他的创作既具有印象主义风格,又继承了肖邦、李斯特、柏辽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人的优秀成果,甚至受到17、18世纪法国库普兰、拉莫精致典雅的美学趣味的影响。他丰富了管弦乐队的整体表现力,是世界公认的管弦乐大师,代表作《波莱罗》成为管弦乐配器手法的典范。
(3)重视吸收民间音乐的养分,如西班牙音乐,印尼、印度音乐的音调与节奏以及吉卜赛人狂放热情的音乐等,拉威尔将自由的乐思与古典的均衡形式,色彩性的音乐处理手法与朴素的民间音乐素材、异国情趣结合起来,形成富有个性的音乐语言。
(4)拉威尔追求表现乐思的自由,但他同时几乎总是留在古典形式和严格的艺术规则的框框之内,同古典传统始终保持牢固的联系。拉威尔的乐队中常可看到作为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的重要支柱的宽广旋律,他的乐队色彩也要确定得多,而且也更辉煌、华丽。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话说,他的节奏像"瑞士的钟表匠"一样精确。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1-8-10 09:45:14 | 只看该作者
《弦乐四重奏》:德彪西唯一的四重奏。在传统曲式结构中,一般是根据和声的终止式来划分结构,德彪西在这里追求的是感性结构(结构平衡的感性美)。第一乐章开始的主要主题在这首四重奏中各个乐章以各种形式出现,但不是以传统音乐展开逻辑的方式展开,在这部作品里德彪西是以自己的方式来构筑的这十几个主题。音乐是声音的建筑这对德彪西来说最合适不过了。

这部四重奏我不仅买了总谱还买了分谱可是到现在也没有人演奏过,每次给学生们推荐都是觉得太难。

其他室内乐。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我觉得西盖蒂和巴托克那个录音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20:20, Processed in 0.050196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