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4632

查看

4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25#
发表于 2011-5-3 13:25:33 | 只看该作者
第13章   贝多芬

“尽力为善,热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令面对王位宝座,也永远不背叛真理。”1792年,贝多芬在一页纪念册中这样概括自己的性格。贝多芬平时总是忧郁的。他的一位同时代人说:“他那双柔和的眼睛里含有一种令人伤心的痛楚。”
贝多芬17701216日诞生于波恩。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他练习巴赫WTCC.Ph.艾玛纽爱.巴赫的奏鸣曲和M.克列门第的奏鸣曲。1787年贝多芬去维也纳见到了莫扎特。由于母亲去世,贝多芬回到波恩,经营这个惨淡的家庭。同时贝多芬从乡野中找到安慰,他永远也不能忘怀波恩那鲜花满支、绿树成荫的林中小径,以及庄严浩瀚的莱茵河。
如果我们把《C大调交响曲》或《7重奏》看做贝多芬的“第一期风格”,可以归结为如下特点:贝多芬仍然坚持海顿和莫扎特的传统风格。他的写作首先是一种世俗的、辉煌的音乐,希望取悦于人,把他的艺术当作纯粹娱乐的艺术。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可以在这同一时期的某些作品,尤其在为钢琴独奏写的奏鸣曲作品10号第一首和第三首中,发现伟大的贝多芬——严肃、深沉、蔑视世俗、只为自己而写作,带着他那倔强傲慢的个性,痛苦折磨的心灵和荒诞的幻想,全身心投入创作。这时,贝多芬的一些写作技巧有其重要意义:在于用快速的诙谐曲代替庄严的小步舞曲。在诙谐曲中,作曲家的气质可以表达得更自由。这些贝多芬式的诙谐曲洋溢着欢乐之情。这种写法是他的前辈们所不能接受的。(待续)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1-5-3 23:09:34 | 只看该作者
李兄辛苦了!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1-5-3 16:56:11 | 只看该作者
按照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一共包括三个不同艺术风格的时期。上面所说是“第一期风格”。1800年贝多芬发现自己的耳朵聋了。1801年,贝多芬说过一段很感人的话。大意:“我要向我的命运挑战。但是在我生命中的某些时候,我又是上帝创造的最可怜的人。”因而人们可以在他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某些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与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最美好的灵感的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琪丽爱太.吉却娣,贝多芬把月光奏鸣曲献给了她。但是这种爱情不久就使他深感痛苦。起初由于他与所爱的姑娘之间社会地位的悬殊而使他感到屈辱;后来卖弄风情、幼稚自私的对方丝毫不能理解贝多芬的思想。这是一段令人绝望的时刻,它所造成的痛苦是贝多芬一生中没遇到过的。这导致贝多芬一心想自尽,写下了著名的海立根斯塔特遗嘱。贝多芬在遗嘱中向人们、向大自然、向上帝倾诉他的痛苦。不过他还是振作起来了。他那坚强的个性是不可能放弃斗争的。
这种失望和自信的交替都反映在钢琴奏鸣曲作品27号的第一和第二首,作品28号田园,作品31号的第1、第2和第3首中。正是在钢琴上他最愿意吐露内心的秘密。特别是在第二交响曲中,1803年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已经毅然脱离了危机。战胜了痛苦,我们也看到他追求生活和欢乐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
当时,大革命降临到维也纳。贝多芬的一位知心朋友辛德勒说:“他热爱共和主义的原则。他是无限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拥护者。他希望法国进行普选,但愿拿破仑能实现。并因此奠定人类幸福的基础”。这些思想是那么强烈地影响着他。促使他写成了一部新的交响曲《波拿巴》,(1802——1804)。正当这部作品完成时,贝多芬得知拿破仑称帝,他撕毁了献词,重新写了一个题目:《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的英雄交响曲》。
在创作贝三时,贝多芬完全冲破了海顿与莫扎特的框框:首先是通过整个作品的音调,它完全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另外也通过作品发展的手法和总的结构。贝多芬这部作品包含了伟大的和大胆的思想和一种强烈的表现力。
正是通过英雄交响曲,贝多芬确立了自己的第二期风格。贝多芬不再迎合世俗的习惯。无论是严肃或快乐的时候,他一直是诚挚而深沉的。他的浪漫主义已经显露,然而即使他一心致力于把他的感情表现得最紧张,最猛烈和打乱次序,他也不致发展到置比例与平衡于不顾。他也绝不牺牲外表的形式。(待续)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1-5-4 16:2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1-5-4 16:25 编辑

按照这本书的作者的意思,他是把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的,他是按照贝多芬的艺术风格划分的。其实这三个时期是连贯的,贯穿于乐圣贝多芬的一生。这就像巴赫,对巴赫的研究一般是把巴赫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地点的。就是魏玛、科腾和莱比锡时期。下面谈贝多芬的最后一个时期,就是“第三风格”时期。
在这时候,贝多芬感到:他为艺术做得太少了。他想在他的成熟作品上再大大提高一步。有人以厚利相奉,想叫他按以前的风格来写作,但是贝多芬拒绝了。从此以后,贝多芬把对于音乐结构的注意放到第二位了,或至少是放弃了古典结构中过于工整的对称。他找到了一种更灵活、更复杂也更富于变化的形式,这种形式能更自然地符合表情上的要求。
关于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一般结构,贝多芬已不再满足于象在第二期风格中那样,取消这类体裁的一、二个结构部分了。他要推翻这些乐章的传统次序,特别是要在奏鸣曲和交响曲中,引进到那时为止一直被排除的曲式。因此,在奏鸣曲101号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一首进行曲取代了诙谐曲。在最后5首奏鸣曲之中的3首中,赋格或赋格式的体裁以一种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而出现了。赋格在古典奏鸣曲中是被完全弃用的。在巴赫以后,赋格几乎已经完全死亡。是贝多芬使赋格重新复苏了。在贝多芬的作品106号和作品110号中赋格的运用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些就是我们在贝多芬后期的创作风格所遇到的主要新手法。这些手法同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手法是相差得那么远。
1815年至1826年,贝多芬创作了一些在人类天才中所从未有过的最杰出的作品。它们是:
1815年
两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102
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
1815——16   钢琴奏鸣曲作品101
1818            钢琴奏鸣曲作品106
1820年
钢琴奏鸣曲作品109
1821年
钢琴奏鸣曲作品110
1822年
钢琴奏鸣曲作品111
1822

D
调弥撒曲
1823——24   第九交响曲
最后6首四重奏
在晚期的5首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从最自由的幻想转向最坚定的意志。他再一次向我们描绘了他的生活形象:他告诉我们他的痛苦与希望,他向我们毫无保留地显示出他伟大的心灵,这心灵时刻放任自己于忧思之中。却又不断地重新振作。
贝多芬最后这几首四重奏对群众、甚至对艺术家来说:一直是个谜。在他的作品中,美妙的多声部构成了庄严朴素的轮廓,更显出宁静端庄的雄伟气魄。充满着富于激情的生命力。在今日听来,越来越为人所欣赏。贝多芬在逝世前八天,给他在伦敦的朋友莫斯凯莱写信说:“我有一整部交响曲的初稿,还有一部序曲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放在我的书桌内。”这部交响曲就是第十交响曲。

1827326日,贝多芬终于在大雪纷飞、雷电交加的暴风雪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侄子当时不在他身边,而是一个陌生人。音乐家安塞姆.胡登勃兰纳尔给他合上了眼睛。贝多芬戏剧性的一生完全浸透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在19世纪大部分的音乐家身上发现这样的情况:即从他们自身,从他们的个人经历中,从他们的梦幻,愿望,恐惧,欢乐和痛苦之中,寻求艺术的基本素材,或最重要的主题。(贝多芬这章完,待续)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1-5-4 07:57:51 | 只看该作者
李兄辛苦了!
票友 发表于 2011-5-3 23:09
票友兄你好,这不辛苦,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温习和学习。
对艺术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艺术史规律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要考虑今天人们需要什么。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1-5-4 09:17:52 | 只看该作者
在《英雄交响曲》上演后不久,贝多芬开始创作歌剧《费德里奥》。但是贝多芬这部作品受到冷遇。《费德里奥》的失败使贝多芬陷入深深的痛苦。1806年春,贝多芬重整旗鼓,开始创作《c小调交响曲》,突然他停下来,甚至连平时的草稿也不起,一气呵成写成了充满着欢乐、温柔和希望的《第四交响曲》。
这是因为贝多芬重新找到了幸福。18065月,他与苔莱丝..勃朗斯维克订了婚。苔莱丝在很久之后仍然回忆到她和贝多芬相处的日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写下了他的比较好的几部作品。《热情奏鸣曲》(1807),这部作品是献给苔莱丝的哥哥的。献给苔莱丝本人的奏鸣曲作品78号(1809)。而《c小调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写于1808年。
然而遗憾的是:贝多芬和苔莱丝的共同梦想根本没能实现。也就是在1816年,他写了《献给远方的爱人》,也是追忆他曾经和苔莱丝的幸福生活。
c小调交响曲》是在法国上演得最多的一部交响曲,这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不管是《命运》、《英雄》和《田园》,贝多芬在这些交响曲描述着自己。他向我们叙述他对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的热情,或者叙述他爱情的幸福,或者是他克服命运的胜利。他是如此热爱大自然,当然他要写一部作品来赞扬大自然。这就是《田园交响曲》。正是在这首交响曲中,人们可以看到贝多芬的艺术与拉莫或者海顿的艺术有着多么大的差异。贝多芬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
对于田园交响曲,贝多芬的音乐却是一种内心的反省。他向我们展现的是他在大自然面前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力求模仿大自然。贝多芬曾经写过这样的注解:情感的表现比景色的描绘更重要。这也是人们对描写大自然的音乐的一种新的起点。
贝多芬正是在托泊利兹写下了第七和第八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正如瓦格纳所说的是舞蹈的诗篇。贝多芬在这里表现得“尽情倾吐”。在德国北方,人们称这部作品是酒醉后的杰作。
1814年标志着贝多芬的荣誉达到了顶峰。在维也纳的议会上,他受到了全欧洲的亲王贵族们的敬意。他被看作是音乐之圣,他成了官方推崇的音乐家。但是在贝多芬晚期的几年里,贝多芬经历着很多痛苦。沉重的家庭灾难折磨着贝多芬,早自1816年起,他的健康状况也已大大恶化了。
这已不再是那个充满自豪感的贝多芬了。他不再感到自己的才华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能去征服整个宇宙,去把自己的音乐思想施加给每个人,并能取得所有人的尊敬,无论贵贱。现在他是一个终于远离尘世、独身隐居、不再寻求任何功名的贝多芬。而是专心致志于他的艺术。对任何外界的赞扬都无动于衷。他完全沉浸于苦难和不幸当中,而且微笑地毫无反抗地陷入深深的忧郁中,有时却又以一种惊人的意志力量,使自己到达最宁静的欢乐之中。贝多芬一直在酝酿着,他将会创造出高超的、以一种意想不到的风格写成的杰作。这种全新的独特风格构成他的“第三期风格”。(待续)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1-5-6 07:00:41 | 只看该作者
韦伯(上)

韦伯17861218日生于霍尔斯坦的一个小镇,他是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兹.韦伯的堂兄弟。韦伯17岁就当上了指挥。1813年,他被任命为需要进行整顿的布拉格剧院的乐队指挥。直到1816年,他30岁时,韦伯还是一事无成。1817113日,他被邀请为德累斯顿的乐长。他承担了振兴德国歌剧的重任。以抗衡盛极一时的意大利歌剧。1821年,他上演了他的著名作品《自由射手》,获得巨大成功。
1817年。他娶了一位女歌唱家卡洛琳.勃兰德,之后身体一直欠佳。1826412日,《奥勃隆》首次上演,盛极一时,但是就在同年64日深夜到5日凌晨间,韦伯以世长辞了。
对于韦伯的室内乐和交响曲作品中,我们将不再论述。因为它们常是过于粗糙,其中既有几首算是例外。例如:《降B调钢琴协奏曲》,其中有着几段优美的音乐,还有大家熟识的《音乐会曲》和《邀舞》。
韦伯的最高成就就是歌剧,当然他的歌剧也不是无懈可击的。韦伯从来没有能力写作一部完美的作品。他的思想太散漫了。太少精雕细刻,苦心经营的作风,总是即兴而就。他缺少前后相贯的精神,总是一念未了,又是一念。另一方面,韦伯是一个重理智和重想象的人,他的感情不总是那么内向。他常显得一时的冲动,没有一个持久而深邃的情感。未免略显枯燥,可是韦伯却是一个卓越的诗人,一个剧作者。他的一个同时代人已经就《幽丽安德》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诗情胜过了音乐”。作为一个剧作者,他是既得自后天的教育,又来自先天的本能。他之所以热衷于《自由射手》,因为这是一首德国民间故事,它最适合于他的构思一种民族的歌剧的计划,以与意大利或法国的歌剧相抗衡。
至于《幽丽安德》和《奥勃隆》则取自法国民间的古老传说,但由于他们具有一种十分浪漫主义的气质,就可以很容易地改编为德国化的东西。(待续)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1-5-5 09:07:31 | 只看该作者
第14章   瓦格纳以前的德国浪漫主义
舒伯特(上)

19世纪的初页,是德国音乐艺术上最辉煌和最丰硕的时期之一。就在这一个古典主义结束和浪漫主义产生的交接时期,三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舒伯特和韦伯紧密相联在一起。
舒伯特深深地崇拜贝多芬,贝多芬和舒伯特其实是不相识的。但贝多芬讲到舒伯特时也这样说:“的确,舒伯特富有一种神圣的光芒。”
就在贝多芬写他后期的奏鸣曲。《D调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和最后的一些四重奏的时期,舒伯特则选择了卑微的艺术歌曲的体裁,他用这种一向为人们所轻视的题材创作出一些杰作,从而使艺术歌曲一举取得了与交响曲或歌剧同等重要的地位。
艺术歌曲(Lied)基本上是一种德国的形式,大多是伤感、严肃、深刻和感人,一般没有欢乐喜悦之情。德国的艺术歌曲的独特之处在于诗词和曲调是紧密结合的。诗歌绝非音乐的陪衬而已。听众务必对诗词给以与旋律同样的注意,而旋律唯一的作用就是进一步地把诗词的意义表达出来。舒伯特或者舒曼则选择了他们最伟大的诗人的杰作来作为体裁,赋予音乐的阐释。
德国艺术歌曲起源于民间,很久以来一直保持着纯粹的通俗体裁,直到18世纪的末页,才开始列入艺术题材的行列。莫扎特在《魔笛》中穿插了一些艺术歌曲,格鲁克在1770年出版了一本艺术歌曲集,贝多芬也写过很多艺术歌曲。其中很多首非常精彩。但是,唯有通过舒伯特,艺术歌曲取得了他最大的发展,最大的广度。用之于各种各类的诗歌主题,使之成为一种音乐的诗歌,把这两种艺术融成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舒伯特,1797131日生于维也纳附近的利克登塔,18281119日死于维也纳。死时年仅32岁。舒伯特具有惊人的音乐本能,从不需要钻研,就足以使他探得音乐技艺的全部奥秘。他靠出卖自己的作品谋生。由于爱好独立自由生活,他拒绝了人们提供他的某些固定职位。他很少考虑到他的物质生活。安于贫困,他所写的《冬日的旅行》中的6首歌曲,只卖了6块钱。他就像莫扎特一样,到死过着贫困的生活。
舒伯特有着一副愉快而热情的心肠。终日与朋友们相聚一起。每当春秋佳日,他喜欢与朋友们一起到维也纳附近去郊游。寄寓身心,同欢共乐。人们称这群好朋友为“舒伯特派”。
爱情在舒伯特一生中当然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似曾深深地爱上苔蕾丝.格洛白,可是由于舒伯特的生活境况悬殊,他无法娶她。
在舒伯特的非常崇高的纯洁的心灵中,有着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他是一个富于幻想的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强烈地充满着一种另一个世界的思想。
他像莫扎特一样,很早就感到自己生命力日渐衰竭,预感到末日即将来到,终于过早地熄灭了生命的火焰,离开了人间,按照他的遗嘱,他被安葬在贝多芬的坟旁,“怀陵”墓地。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1-5-5 15:53:56 | 只看该作者
舒伯特(下)
舒伯特在音乐艺术上的多产,实在是世所罕见。他一生共写了634首艺术歌曲。其中的100来首是按歌德的诗作而谱写的。其余的来自:席勒、海涅、乌兰和鲁克特。除了艺术歌曲,舒伯特还创作了9首交响曲,一些四重奏、三重奏、和奏鸣曲,其中还是有一些优秀作品。此外,还有很多弥撒曲和一批无甚重大价值的歌剧。
舒伯特经常使我们想起贝多芬。他在感情的深度上、表情的强度上以及悲剧的广度上都很象贝多芬。舒伯特比贝多芬有着更多的诗人气质。对于歌德的诗词,他能更好地掌握全部微妙的变化。他的心灵更加灵活。舒伯特能把很多种种不同多变的印象和感情的焦点结合起来。在这一方面,他比贝多芬更有创作艺术歌曲的天赋。
我们可以在贝多芬的笔记本上了解到:贝多芬是如何地不断雕刻和修饰他的草稿。但舒伯特不同,他是一个最佳的即兴作曲家。在创作上,他从不苦心经营,他有着无穷无尽的灵感,从来不知道要什么修饰和推敲。这是他天才上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注定了他在艺术歌曲上大显身手。但是在室内乐和交响曲方面,舒伯特会经常暴露出他在结构才能的不足。因此,只有在艺术歌曲上,他的作品特别值得人们探讨和欣赏。也只在这里代表着他全部的精华。
舒伯特不像贝多芬那样,有着变化发展的过程。他的创作,表现出他全部的手法。这正是他天才自然流露的又一个结果。贝多芬是在激烈的斗争中,掌握了他艺术上的技艺。并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而舒伯特却是生来就具有写作艺术歌曲所需要的一切天赋。他无须进一步再来克服什么。另一方面在他所从事的艺术领域内,根本不需要、甚至也不可能再进一步改进自己。
舒伯特和贝多芬一样具有同样的浪漫气息,并且更甚于贝多芬。他对于大自然的感情,表现得更为宽广,更为细致。对于海洋、河流和山脉,他的感受更加细腻和丰富。贝多芬对于乡野的爱好似乎显得是一般性的。而对于一些特殊的景色也无什么特殊的感觉。如果我们从他的艺术歌曲中来看他对于不同景色的变化多端的描绘,我们就会看到在舒伯特身上,每一个不同的景色都会引起一种不同的反应:事实上,一种生动如画的伴奏衬托出一种物质的气氛。这种现象并非罕见。此外,他跟贝多芬一样,描绘在整个结构上并不具有首要地位。它从属于表情,甚至融化在表情之中。
舒伯特具有一种贝多芬所没有的幻想意识。他是艺术歌曲的大师:世上至今没有人能超越他。甚至也没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此外,我们还应指出,他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技法。把艺术歌曲移植到器乐的领域中去。就在他为钢琴写作的时候,他创造了“音乐瞬间”,这是“无词歌”最早的标本,后来,就以这一个名称或其他的称号。一些其他音乐家如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创作了一大批小巧的精美绝伦的钢琴诗歌。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1-5-22 19:21:32 | 只看该作者
坐等楼主更新!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1-6-9 11:20:07 | 只看该作者
韦伯(下)
韦伯的音乐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在他的歌剧《幽丽安德》中,运用了一种旋律性的朗诵,这为后来瓦格纳提供了范例。
韦伯的作品节奏变化无穷,真是罕见的生动活泼而又迅猛激烈,而不是以前的那种不变的“和谐”。他的配器法也是异乎寻常地变化多端和色彩丰富,他对于圆号和单簧管有诗意的音色偏爱。他擅长于表达梦幻的、幻想的、非现实的、超自然的意境。
他的序曲是以他的歌剧为根据,其完美的程度远远胜于他的歌剧本身。他的目的在把剧情的轮廓一下子展现出来,并唤起听众产生一种与戏剧精神在感情上的共鸣。
这种在序曲一开始就使用动机的手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已经令人想到瓦格纳式的主导动机的观念。另一方面,一种对大自然富于幻想的浪漫情感,给与了韦伯的歌剧一种非常深刻的魅力,预示了四幕剧中神秘、象征和自然的音乐。
韦伯说:“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各自形成了一种歌剧的概念,他们在此中左右活动而感到满足,而对德国人来说却不是这样…...德国人努力创造一种综合的艺术,把各种艺术和谐地结合成一个优美的整体。
韦伯不只是为瓦格纳开辟了一条道路,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和肖邦。他的影响涉及19世纪上半个世纪的所有音乐家。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1-6-9 14:26:46 | 只看该作者
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1809年生于汉堡,1847年死于莱比锡。门德尔松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工作太轻松,生活太优裕会造成事业上的种种不足。
1818年门德尔松9岁,首次公演。后来发现巴赫作品。对其热心崇拜。1829年门德尔松干了一件大事:就是他组织并演出了《马太受难曲》。他对古老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研究。
1829年门德尔松去英国,获得成功。他有着能取悦于英国人的一些气质:明朗清新、井井有条、优雅大方、庄严华贵。从此他一帆风顺,不断取得成功。1835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的布业公会乐队的指挥。1843年,他就在本城建立了一所音乐学院。他在1837年结婚,1847年,在他姐姐芳妮死后几个月,门德尔松也相继去世。
这本书的作者说的所谓对门德尔松的公正评价:门德尔松无疑是具有很大的缺点。他在“模仿”上做得轻率,他随便地模仿巴赫和亨德尔。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偏爱于一种肤浅的感情表达。他滥用旋律的形式;他的发展部分不够简明扼要。但是我们必须明白门德尔松文笔的优美、动人和文雅。这在他的一些轻巧的乐曲中,一些诙谐曲中尤为明显。他那新颖独创的色调气氛是属于一种描绘性的浪漫主义。这在他那描述精灵古怪的舞曲中,可以说是第一流的。但是,即使他的一些特点,就他说来已经到达顶点。实际上仍然略显平庸。他的那种虚弱倦怠或是喜欢幻想的特性很快使人厌倦,我们要求一种更为坚强有力的感情和更加深刻精致的手法。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2 02:06, Processed in 0.040933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