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5721

查看

46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metamophore

409#
发表于 2014-10-12 18:2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4-10-12 18:28 编辑

《小记安妮·费雪伦敦录音室录音全集》

安妮·费雪(Annie Fischer,1914-1995)是上世纪不世出的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直至她1995年去世之后很久,她的国际声望才突然爆发。深究安妮·费雪尽管其演奏堪以媲美任何一位她在世时或当今生活着的任何一位男、女性钢琴演奏大师但始终未获得其应有的国际声望的原因,大概是两点造成的。首先,尽管安妮·费雪成名很早,但不幸由于二战的爆发和犹太人的身份,使她避难在战时的瑞典,而战后她又很快回到母国匈牙利,甚少出国演奏。其次,安妮·费雪尽管在欧洲各大唱片公司留有唱片录音,但都是零散稀少的录制于上世纪5-60年代她仅有的几次出访西欧时期的演奏录音,而且固执的安妮·费雪认为唱片录音束缚了她的艺术发挥而天生拒绝进行唱片录音,所以,她又不可能因为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而获得广泛的名声。费雪身后的国际声望的突然爆发,完全得益于匈牙利唱片公司Hungaraton在她去世后发行的一套完整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录音,录音来自于她1976-77年在匈牙利境内进行的一系列音乐演奏会的现场。评论界一致认为这是唯一一套堪以媲美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1882-1951)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的录音,一经推出立刻获得鉴赏者的广泛推崇。由于这套唱片发行量很小,真正听过这套唱片的乐迷实际上很少,但在资讯发达的当代,她的名声还是迅速传播开来。但实际上,即便是这套使她籍以成名的唱片,也是她生前极力反对出版公开发行的。2014年EMI公司终于将安妮·费雪上世纪50-60年代在出访欧洲期间录制的一系列录音结集出版,发行了ICON《安妮·费雪伦敦录音室录音全集》,共8张CD。这一套录音品质稳定,实际上演录俱佳的录音,使我们更进一步有机会认知这么一位不世出的伟大钢琴演奏家的艺术全貌,尽管演奏家本人声称这些录音并未能还原她的艺术面貌的全部。这套唱片的面世,不谛是一直以来苦苦追求安妮·费雪唱片录音的爱好者们的一个天大的福音。
Schumann Piano Con.in A Minor,Liszt Piano Con.No.1-Annie Fischer,Philharmonia Orchestra,Otto Klemperer(Columbia SAX 2485,semi-circle label,1ED 1963)

Schumann Kinderszenen,Kreisleriana-Annie Fischer(Columbia 33CX 1944,semi-circle label)

Schumann Fantasia C-Dur,Carnaval-Annie Fischer(Columbia 33CX 1664,blue-gold label)
安妮·费雪1914年7月5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早年就读于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恩斯特·冯·多南伊(Dohnányi Ernő或Ernst von Dohnányi,1877-1960),所以她很早就接触到匈牙利本土优秀音乐家的作品,使她成为演奏李斯特、巴托克作品的早期专家之一。除此之外,她所接受的严格训练和音乐教育,使她对德奥音乐家的音乐有着严谨、深刻的理解和准确表达。在EMI此次发行的套装录音中我们可以见到莫扎特最后6首钢琴协奏曲、贝多芬最成熟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第8,14,18,21,24,24,30及第32首;此外全集中还包括了深深获得喜爱的舒伯特最后一首庞然大物似的奏鸣曲(D.960)、两首即兴曲,舒曼的三部重量级的作品(《狂欢节》、《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偶记》和《C大调幻想曲》。全集中还有李斯特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两部协奏曲甚至是深锁闺中,自黑胶唱片发行以来竟然是首次CD化!这些录音,尽管被费雪本人并不看好,但其中的莫扎特协奏曲、舒伯特D.960和舒曼几部作品却一直是我的最爱。
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与《童年情景》一直以来是很多男性演奏家的钟情之作,但真正使得其间的诗意和男性宽厚情愫得以层林尽染的并不多见,上世纪末晚年的霍洛维茨的录音犹在耳际,但安妮·费雪的演奏使我们领略到狂飙突进年代舒曼身上弗洛列斯坦和犹瑟毕乌斯兼具的复杂融汇。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1885-1973)指挥爱乐乐团伴奏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具有阳光般明媚的爽朗和说服力,并未因克伦佩勒的年迈而显得厚重迟滞。


Mozart Piano Con.No.20,23-Annie Fischer,Philharmonia Orchestra,Sir Adrian Boult(Columbia SAX 2335,turquoise-silver label,1ED 1960)

Mozart Piano Con.No.21,22-Annie Fischer,Philharmonia Orchestra,Wolfgang Sawallisch(Columbia 33 CX 1630,blue-gold,rec.1959)


Mozart Piano Con.No.24,27-Annie Fischer,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Efrem Kurtz(Columbia SAX 5287,semi-circle,rec.1967)
黑布勒(Ingrid Haebler,1929-  )曾经对安妮·费雪的莫扎特不屑一顾,确实我们在整个20世纪下半页深迷于哈斯基尔(Clara Haskil,1895-1960)及黑布勒乃至近年的皮雷斯、内田光子的莫扎特,还没顾得及领略一下这些半个世纪前的莫扎特录音。费雪的这些莫扎特钢协录音,揭示了莫扎特健康、纯真的精神世界,美得不扭捏作态,美得不弱不禁风,这些协奏曲没有沉思冥想,再一次使我回想起另一位德奥大师施纳贝尔。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No.8(Pathetique),No.21(Waldstein)-Annie Fischer(Columbia 33CX 1593,blue-gold label,rec.1958)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No.14(Moonlight),No.24,30-Annie Fischer(Columbia 33CX 1675,blue-gold label,rec.1959)
作为一个贝多芬演绎者,费雪在一干女性大师中是第一位完整演绎过贝多芬奏鸣曲的,也是第一位留下完整录音的。他的贝多芬奏鸣曲更具内敛的特质,这种特质在这些上世纪50-60年代的录音中更直接,一如施纳贝尔,内敛而深刻,具有某种男性演绎家的清澈哲学思维。费雪比另两位重要的贝多芬演绎者吉列尔斯(Emil Gilels,1916-1985)和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1884-1969)浪漫,演奏中的张力恰到好处,往往在句末的踏板运用使得一种隽永的诗意古朴自然而不滥情,戏剧冲突也往往激情恰当,不会兀自突唐。
舒伯特长大得可以通天的D.960奏鸣曲,安妮·费雪演奏得毫不拖沓,充满前进的动力,少了些浪漫的温情,没有了落日余晖般的怅惋,但流畅的造句却又使作品富有激情,演绎具有一种罕有的压迫性和张力。D.960的演奏时间几乎是众多演奏家录音中最短的一个,我们无从拿安妮·费雪与哈斯基尔的这两个演绎直接做一对比,也许在女性演奏家的演绎中,我还是觉得哈斯基尔更睿智一些。但费雪留下的两首舒伯特《即兴曲》(D.935第2,4首)又可以称得上众多同曲录音中我最喜欢的,费雪正统的德奥句法使得抒情造句有一种古典主义的雕塑美,虽然幻想性不足,但前进动力感十足,非常过瘾、开怀。


ICON - Annie Fischer: The Complete London Studio Recordings,8CD,released 2014)
费雪的这套伦敦录音室录音,许多在CD时代已经暌违音乐爱好者许久了,有些甚至于还是首次CD化。录音转制得非常好,无论是单声道还是立体声录音,都非常干净,声音饱满。

附记:两张其他录音)

Beethoven Piano Con.No.3,Leonore Ouverture-Annie Fischer,Ungarisches Rundfunkorchester,Herbert Esser(Quarliton LPX 1288,stereo)

Beethoven Piano Con.No.3,Mozart 2 Rondos-Annie Fischer,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Ferenc Fricsay(DGG SLPM 138 087,red-tulip,printed 8.196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Schumann Piano Con.in A Minor,Liszt Piano Con.No.1-Annie Fischer,Philharmonia Orchestra,Otto Klemperer(Columbia SAX 2485,semi-circle label,1ED 1963) 这张有地球版的,半月是二版。  发表于 2014-10-15 03:37
兄好久才发一贴, 一发就是天籁绝唱, 佩服之至  发表于 2014-10-13 09:52
下次转你的贴,靠谱点。  发表于 2014-10-13 09:21

使用道具 TOP

410#
发表于 2014-10-13 10:4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4-10-13 10:50 编辑

回楼上石兄和弗雷兄:先是今年八月从法国带回了一套费雪的盒装CD,匆匆听过一遍,对其中一些以前没收到黑胶的录音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再者前天读了弗雷兄的博客,为了纠正他的些许资料不足之处,我把自己收藏的费雪唱片做了总结。匆忙之间落笔,不比先前仔细聆听对比和广泛搜寻资料的文章耐读。算下来,我的费雪收藏之路,还有不少的崎岖门槛等待跨越。
倒是建议听一下这套CD,再花些小银子找到匈牙利那套贝多芬奏鸣曲全集,那是一套会带给听者无限听觉体验的神圣录音。
Beethoven 32 Piano Sonatas-Annie Fischer(Hungaraton HCD 41003,9CD,live recording from 1976-77,released 200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11#
发表于 2014-10-16 11:26:47 | 只看该作者
集中还有李斯特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两部协奏曲甚至是深锁闺中,自黑胶唱片发行以来竟然是首次CD化!

李斯特协奏曲早就CD化了。

点评

资料疏漏,没想到可以检索克廉佩勒卷。应该是舒曼a小调是首次CD化了。  发表于 2014-10-16 13:22

使用道具 TOP

yah

412#
发表于 2014-10-16 13:50:09 | 只看该作者
metamophore  发表于 22 分钟前
资料疏漏,没想到可以检索克廉佩勒卷。应该是舒曼a小调是首次CD化了。



2013年发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也是,想费雪的地位加上老克,这些录音想藏住也难,自认为老克的录音都有,还是挂一漏万。称不上万宝全书,露怯了!感谢捉漏。  发表于 2014-10-16 19:59

使用道具 TOP

413#
发表于 2014-10-16 17:19:18 | 只看该作者
安妮菲舍尔在BBC传奇系列还有一些唱片的,
象勃拉姆斯,海顿,巴托克,肖邦,多南伊,科达伊等人的作品。
M兄上面所列唱片好象没有提到。我上一张封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因为上面小记是探讨费雪EMI录音,所以没记载BBC档案,实际上费雪尽管小众,但各大公司还是有零星录音存世,尤其是EMI和Hungaraton两家,实际上还是颇为壮观的。有志于费雪的爱好者,大有可以挖掘的余地。  发表于 2014-10-16 19:57

使用道具 TOP

414#
发表于 2014-10-17 16:14:46 | 只看该作者
Hungaraton那些录音分量也很重,除了贝钢奏全集,
还有象李斯特b小调,舒伯特960和肖邦叙事曲等等。

使用道具 TOP

415#
发表于 2016-1-2 02:4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6-1-2 08:29 编辑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唱片典藏

每年元旦,央视的传统节目就是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晃也有28个年头了。虽然近几年已经不怎么会期待地等在电视机前,对这几年新年音乐会的指挥也不明就里了,但87年央视首次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卡拉扬指挥棒下的《春之声圆舞曲》带给我的震撼仍然如清泉灵心萦绕耳畔。

每年的1月1日上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厅——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被鲜花装点得分外秀丽,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球的瞩目下举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由最具有维也纳气质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是人类文明最典雅、欢快、明亮的面貌,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诞生是非同寻常的,它开始于乐团最晦暗的年代----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阴霾自此拉开。由于局势变化很快,乐团内部出现了亲德、反抗战争的等很多派别,各持自己的主张。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乐团举行了一场由克莱门斯•克劳斯指挥的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它向外界发布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远远超出了音乐的本身):表明了维也纳爱乐协会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奥地利的忠诚。
这场音乐会于1939年12月31日举行,30日举行了公开的排演。这次演出日后成了奥地利丰厚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年音乐会是1941年1月1日的那次,指挥同样是克莱门斯•克劳斯。1946年至1947年乐团的指挥换为约瑟夫•克里普斯,尽管他带领乐团首次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新年音乐会,但并没有博得广泛的好评。1948年,克莱门斯•克劳斯重新执掌乐团,直到1954年克劳斯辞世,一共举行了七次新年音乐会。在克劳斯一生指挥的十三次新年音乐会中,他把新年音乐会变成了维也纳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音乐活动。尽管没有电视将他的指挥艺术保存下来,但从存留的各种文献上我们仍可以认为,他对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的演绎至今仍具有权威性。



1954年克莱门斯•克劳斯逝世后,威利•博斯科夫斯基接过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棒,并从1955年开始连续指挥了二十五次新年音乐会。博斯科夫斯基自1949年以来一直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小提琴首席,同时也以施特劳斯家族音乐的诠释者享誉乐坛,1969年荣任维也纳施特劳斯管弦乐团指挥,两年后自维也纳爱乐引退,从此专心于指挥的职事,并进而赢得了“维也纳音乐”最佳指挥的美誉。博斯科夫斯基之所以能取代克莱门斯•克劳斯和约瑟夫•克利普斯这两位同为奥地利指挥家成为专门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指挥,是他广受听众和评论界的普遍欢迎,信誉居高不下所致。哪怕时至今日,不管对博斯科夫斯基的指挥抱有何种异议,他所指挥的施特劳斯圆舞曲和传统的维也纳圆舞曲已经成为同义语,这种业内业外形成的共识是无法推翻的。也正因为如此,博斯科夫斯基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录音也成了爱乐辈最喜欢欣赏和收藏的珍品。尽管博斯科夫斯基在Decca唱片公司留下了6张施特劳斯家族音乐的唱片,但在长达25年的新年音乐会历史中,却仅仅留下了1979年这唯一一次新年音乐会的现场录音。1979年是博斯科夫斯基最后一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一年Decca将这次演出做了现场录音,而且采用的是最新应用的数码录音技术!尽管当年CD这一数码录音介质尚未广泛推向民用,当年所发行的仍然是模拟录音时代的媒介----黑胶唱片,但却是全球第一套商业发行的采用数字录音技术制作的黑胶唱片(并不是最早的数码录音),这张唱片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仍然足以彪炳史册,这个带有试验性质的录音成为博斯克夫斯基时代非凡成就的纪念品!这个录音的首次以数码媒介面世要等到1983年(唱片编号:DECCA 448-572-2),当然这个首发的双张CD早已绝版并成为搜藏家手中不世出的方物。目前大家比较常见的是2001年Decca公司在Legends(传奇)重发系列中采用96KHz/24bit技术重新制作发行的单张CD(唱片编号:4684892,删节了一个曲目)。



就实际聆听体验而言,这张问世于“数-模过渡时期”的录音,其CD版既具备DECCA在模拟时代独具个性的声音风格,同时数码技术的优势又保证了较高的信噪比。整套录音的声音表现是富有光彩、力度和细节的,拥有一股DECCA在模拟时代特有的爆棚感,但同时也存在无法回避的缺点:其残响偏低导致声音略显干涩、不够温润,空间感也有欠缺;CD版在部分音响系统上可能出现高频过亮或发尖的问题;而和近几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录音所展现出的音色风格相比,83年的CD在某些器材上听来弦乐部分可能会稍显单薄、扁平。

虽然录音效果并不完美,但从曲目和演绎的角度来审视1979年的实况录音,这显然是一张具有相当收藏价值的唱片。虽然盘片容量有限,但好在当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整体篇幅也不长,所以2001年的再版CD仅用一张碟便可把所有17首演出曲目中的16首收录进来,唯一缺席的是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天体乐声圆舞曲》。在收录的曲子里,老约翰•施特劳斯的《莱茵河上的罗列莱之声圆舞曲》、约瑟夫•施特劳斯的《鲁道夫•沙默尔波尔卡》以及卡尔•米歇尔•齐雷尔的《闲庭信步圆舞曲》都是新年音乐会舞台上极为罕见的(1979年之后均未再有重演)。而对于热门作品的演绎,博斯科夫斯基的处理手法与后来者相比也有独到之处,尤其在节奏把握上他秉承了地道的维也纳韵味,甚至带有一些即兴成分,在音色处理上则相对质朴一些。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些演绎,若将之与此后的某些名作名演相比,或许会感觉不够华丽大气,但正因为这是博斯科夫斯基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舞台上的谢幕之作,他的风格从此不再有现场复原的机会,所以该录音才越发显得珍贵。

1980年,洛林•马泽尔第一次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台,并连续指挥到了1986年,我收藏了DG发行的1980,81年两年的现场录音黑胶。但这些年的音乐会基本上都没有出版过CD,DG在第二个“小双张”系列中出版发行了一套马泽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施特劳斯圆舞曲与波尔卡”中收录了80-83年新年音乐会的部分曲目。



从1987年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开始了邀请客座指挥家来指挥新年音乐会的计划。首先邀请的是当时已身体欠佳的卡拉扬大师,DG公司同步发行了黑胶唱片和CD唱片。由来自于非维也纳爱乐的客座指挥来指挥新年音乐会,这也成为此后新年音乐会的传统做法。
也正是从1987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了长达28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转播(更是在1996年开始专门派出摄像转播团队赴维也纳进行现场直播)。1987年元旦的金色大厅属于卡拉扬,这是指挥皇帝辉煌一生中唯一一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年近80的卡拉扬以他对施特劳斯圆舞曲无比优雅、华丽的诠释,以他君临天下的气度与独特幽默感,赋予了这场音乐会太多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后人更评价这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经典演出!

卡拉扬一生一直钟情于演出并录制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因为卡拉扬是另一位源自于奥地利的拥有维也纳传统的伟大指挥)。他在40年的录音生涯中录制了多部施特劳斯作品集,其中包括:分别于1946-9年和1975年录制的EMI版本,1960年的Decca版本,1969年、1980年和1987年的DG版本,仅《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就录了四次。他最早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录音是在二战后的第一年完成的,所幸已经被EMI成功地转制成两张CD唱片,其中优美而富有对比的《蓝色多瑙河》非常感人。卡拉扬在速度变化方面不如卡洛斯•克莱伯或克莱门斯•克劳斯那样自然,受当时78转唱片录音的局限,还做了删节。他后来录制的唱片速度比较慢,但又具有太多人工斧凿的痕迹。1969年录制的《雷鸣电闪波尔卡》其音响效果空前强烈,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速度变得很快,《埃及人进行曲》也不令人满意。1980年的DG唱片大概是卡拉扬诠释约翰•施特劳斯音乐的最好版本,其中最出色的是《南国玫瑰》。总的说来,卡拉扬演绎的约翰•施特劳斯作品比较冷静。在指挥施特劳斯家族音乐的数年中,卡拉扬比较倾心于约翰的弟弟约瑟夫创作的圆舞曲。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录音,即便是那些对卡拉扬心怀芥蒂的乐评家也几乎没有对这场演出的水准提出过苛责或质疑。虽然这场音乐会的录音版权仍属于DG,但与早几年马泽尔的实况相比,1987年的整体效果无疑更出色一些,最明显的改善在于声音显得更为厚重,低音声部得到适当的增强,因而给人以越加振奋的感觉,这当然得益于卡拉扬对于乐队音响的调色,但想必也有录音师和混音师的功劳。联想到卡拉扬的工作习惯,或许他会亲自对这套录音的音效调整提出过要求、建议也未可知。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音色非常平衡的录音,中低频段的增益也没有让声底变得浑浊,混响控制得恰到好处。甚至可以这么说,这场实况的录音效果和演绎本身,都比此前任何一次都显得更为铺张和华丽,更因为这是卡拉扬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个舞台上绝无仅有的唯一一次亮相,其经典地位数十年来从未撼动。


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CD唱片前后应该推出过不下三个版本,目前市面上还能见到的是1990年发行的“金版”(唱片编号:DG 419 616-2)以及2007年发行的“GRAND PRIX版”(编号:DG 477 6336),两套都是单碟装。限于容量,音乐会上的部分曲目无法收录,如《吉普赛男爵序曲》、《无穷动波尔卡》,而“GRAND PRIX版”比“金版”增加了一首《皇帝圆舞曲》,整张CD的时长达到了极限的80分钟,性价比无疑更高;至于音质对比,在普通的音响系统上基本察觉不出差别。在收录进来的曲目中,《天体乐声》、《谵妄》这两部重量级圆舞曲的诠释无疑是典范级的,卡拉扬以唯美的线条、曼妙的音色以及规整的格局,使后辈的版本中鲜有可与之比肩的演绎;而由“包嘴巴”----著名女高音凯瑟琳•芭特尔演唱的《春之声圆舞曲》,其华丽、圆润更是成为空前绝后的名演。

在老版的《企鹅激光唱片指南》上,“金版”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CD是同类录音中唯一获得最高的“三星戴花”级推荐的唱片,指南的评语中写到:“卡拉扬重新研究了他所喜爱的施特劳斯作品的总谱;后来谈及这一举动的后果时,他说这给他自己的音乐生涯带来了一次全面的复活,完全超越了一场音乐会的范畴。这场演出的音乐演奏本身带有极大的魔力;那些耳熟能详的乐曲听上去就像第一次被演奏一样。”结合上面这段话,去比较卡拉扬早几年在同一个唱片品牌下领导“亲兵”柏林爱乐乐团在柏林爱乐大厅录制的施特劳斯家族作品集,更能彰显1987年实况的珍贵,因为后者是从演绎水准到录音效果的全面超越。卡拉扬在上世纪八十年年代初的那些非现场录音,虽然同样体现了他对于施特劳斯家族舞曲及进行曲的非凡诠释(大气、奢华、壮丽而精致),但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在气质上却不如维也纳爱乐那般妩媚灵动,至于唱片的音响效果更不幸不能幸免早期数码录音的声音干涩、沉闷而缺乏生气。

1989年,金色大厅迎来了继87年卡拉扬之后又一位重量级的大师----卡洛斯•克莱伯!这位以擅长赋予音乐戏剧性变化且指挥时肢体语言流畅优雅而着称的指挥家,为乐迷们带来了一场与1987年卡拉扬那场并肩齐名的音乐盛会。许多乐迷都能像我一样,念念不忘当年在电视转播中为卡洛斯•克莱伯那优雅的挥棒似如长袖善舞的舞台形象,而维爱在他的带领下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有如少女般的亲切和柔美的娇嗔。

1992年元旦,时隔三年之后卡洛斯•克莱伯再次出现在金色大厅指挥新年音乐会。由于89年那次的大获成功,所以在92年正逢维也纳爱乐乐团150周年团庆之际,乐团方面特别邀请克莱伯出山。而这确实是一场极为珍贵的盛会,克莱伯在当年便功成身退,此后极少在公开场合进行演出。儿克莱伯的这次新年音乐会唱片也成为我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唱片收藏的收山之作,此后任凭新年音乐会上的明星指挥换了一茬又一茬,我就再也没有兴趣去细细聆听和收藏他们的现场演出录音了。
卡洛斯•克莱伯的音乐会典故很多,但对我来说,还没有哪位指挥家能像克莱伯一样在两场音乐会上都演绎出如此自然优雅、富有激情和醇美无比的音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16#
发表于 2016-1-13 08:54:12 | 只看该作者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毅力写这样大部头的文章的。贡布里希写的都是大部头。类似一种创造。
我也喜欢大部头的文章,不过最近就没怎么写。

点评

最近论坛版面的字体变为仿宋体,字体风格与先前有很大改变了,行距设置也有些问题,不太适应。  发表于 2016-1-13 14:47

使用道具 TOP

417#
发表于 2016-1-13 15:42: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13 15:46 编辑

好的文章和好的美术作品的产生是源于相同的道理。这些作品并不是有时间就可以创作的,它们是产生于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之下,象灵感,激情等等这些因素。。。。。

象林风眠在文革劫难中将自己的绘画销毁了,他以为只要人还在,美术作品就可以重画。其实不是的,他后来发现自己再没有那样的创作冲动了。因为时过境迁,一切都变了,当初的激情甚至创作灵感都没了,已经不可能再恢复了。所以我很佩服米开朗基罗,他二十多岁时已经达到创作的高峰,一直保持到老,这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一辈子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即使是天才也不可以。而拉斐尔,梵高,莫扎特和肖邦30多岁就去世了。。。。

使用道具 TOP

418#
发表于 2016-4-24 21:32:51 | 只看该作者

君特·拉敏和他的录音遗产


Gunther Ramin(1898-1956)
君特•拉敏(Gunther Ramin),德国指挥家,管风琴家,生于卡尔斯鲁厄,12岁时成为Gustav Schreck(巴赫后第10任托马斯教堂乐正)的学生,学习作曲,他的管风琴老师Karl Straube(巴赫后第11任托马斯教堂乐正)对他大为赞赏,安排年仅15岁的拉敏离开学校,到自己身边担任助手,同时也让他在自己旅行时负责教堂乐队和巴赫协会的排练,1916年一战时拉敏被征召入伍,所幸战争很快结束,最终拉敏以优异的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1918年,20岁的拉敏被Straube选为托马斯教堂的管风琴师,直到二战全面爆发前,他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22年。同时他还外出举行管风琴独奏会,足迹踏遍欧洲和苏联,甚至也到达了北美。
拉敏比较正式的指挥经历始于1923年,那时他担任了莱比锡教师合唱协会的指挥,这也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在音乐会上指挥大型乐队演出,这无疑大大激发了拉敏对指挥的热情。1933-1938年,拉敏先后指挥格万特豪斯合唱团演出了巴赫的两部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威尔第的《安魂曲》等,这些声乐作品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1935年起拉敏开始担任柏林爱乐合唱团的指挥,获得了不少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机会。

(Gunther Ramin,Thomaskantor,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第12任乐正,1940-1956)
1940年1月,拉敏被莱比锡议会选为新的托马斯教堂乐正(巴赫后第12任),以接替77岁高龄的Straube.Straube。拉敏参照巴赫当年的传统,按照一年中的节日顺序安排挑选对应的康塔塔并加之以精心排练。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拉敏几乎没有机会同时指挥乐队和合唱团,于是每周日在托马斯教堂的演出,是拉敏在录音前的唯一一次正式排练机会。尽管如此,他所留下的录音还是具有自然而丰富的感染力。作曲家Weismann在1956年写道:"拉敏天生拥有永远保持活力的特质,那种激烈,不受束缚,以及那种即兴发挥的激情"。拉敏的这种性格体现在他的管风琴大键琴演奏以及指挥上,所以他对巴赫的阐释能超越了时代至今仍然作为典范而存在,同样这种性格也决定了了二战中拉明敢于公开拒绝纳粹的指令。
二战后,具有世界声誉的拉敏接到了许多具有份量的邀请,但他却在为重建托马斯教堂合唱团而奔走努力。在10年间,拉敏不仅恢复了合唱团战前的声誉,更使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Peter Schreier在回忆1950年的那场《B小调弥撒》时,形容他在拉敏身上看到了光环。1956年,正当拉敏的指挥生涯达到巅峰时,突发脑溢血,几天后一代宗师即逝世,时年仅58岁。

Bach Kantaten,Vol.1(BWV 36,42,43,57,67,73,106,111,128,131)-Thomanerchor,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Gunther Ramin(Eurodisc 89809-14 XK,6Lp,original rec.from Thomaskirche Leipzig 1951-54)

Bach Kantaten,Vol.1(BWV 24,65,72,78,92,95,119,138,144,177)-Thomanerchor,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Gunther Ramin(Eurodisc 89822-27 XK,5Lp,plus 43203 XK,original rec.from Thomaskirche Leipzig 1950-6)
君特•拉敏作为巴赫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的第十二任继任者,他对于巴赫作品的诠释、推广与教学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独特的音乐品味与风格成为二十世纪中期的典范。他执掌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始于动荡的二战初期1940年,在战后物质条件极其艰苦后环境逐步好转的1956年却突然去世了,并没有能够留下很多的录音。他的一系列重要录音散落于不同的唱片公司的历史录音之中,很难一次性找齐。

Bach Matthaus Passion-Gerhard Husch,Karl Erb,Siegfried Schulze,Friedel Beckmann,Tiana  Lemnitz,Thomanerchor Leipzig,Gewandhausorchester,Gunther Ramin(Eterna 820625-7,rec.Mar.1941)

Bach Matthaus Passion-Karl Erb,Gerhard Husch,Tiana Lemnitz,Friedel Beckmann,Siegfried Schulze,Der Thomanerchor,Das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Gunther Ramin(Calig CAL 30859-60,historical recordings from Mar,1941)
根据Bach-cantatas网站的统计,拉敏一共有三次《马太受难乐》的录音,1941年、1952年和50年代中期共三次。41年和50年代中期的录音是指挥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合唱团与莱比锡布商大厦交响乐团的正统配置,但可惜均为残本。41年是因为受录音技术的限制,很多段落都被删简了(有传闻是删减了和犹太民族有关的段落,但实际上仍然是因为技术原因,包括合唱:“他是以色列的王”等等段落都有所保留,在乐团和合唱团清洗犹太人应该是那个时候的历史了)。50年代中期他希望录制成全本,但突然的去世给世界留下了太大的遗憾。唯一完整的1952年3月17日他指挥德国青年学会童声合唱团、黑森广播合唱团与黑森广播交响乐团的录音,为法兰克福广播公司所录制并收藏,直到2005年才由ARCHIPEL第一次发行CD(之前并没有通过LP或者任何介质发行过)。

Bach Johannes Passion-Agnes Giebel,Marga Hoffgen,Eenst Hafliger,Franz Kelch,Hans-Olaf Hudemann,Thomanerchor und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Thomaskantor Gunther Ramin(Eterna 820 012-4,1ED)

Der Thomanerchor Leipzig singt unter der Leitung von Gunther Ramin-Chorus WOrks from Gabrieli,Handl-Gallus,Kodaly,Weismann(Cantate 640217,rec.Radio Bremen 195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19#
发表于 2016-11-1 19:37:11 | 只看该作者
好兄弟,加油!

使用道具 TOP

420#
发表于 2016-11-2 16:54:37 | 只看该作者
1980年 马泽尔指挥的 新年音乐会  DG出过CD的。 我在上海的早期唱片圣地:东企唱片店 买到的,当时片子装在一个长条的硬塑料盒子里。 等有空的时候, 我把片子拍个照 贴上来。

点评

当然是有CD的了。  发表于 2016-11-2 22:55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11:06, Processed in 0.196063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