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9718

查看

45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urt5177

73#
发表于 2011-8-15 22:29:14 | 只看该作者
创作分期及代表作品
第一阶段(1897-1908,作品1-10):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Op.4(1917改编为弦乐队曲),交响诗《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Op.5,《d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7 No.1、《第二弦乐四重奏》Op.7 No.2、《古雷之歌》、《2首歌曲》Op.1等。
第二阶段(1908-1922,作品11-22):无调性音乐时期。此时他与调性、传统音乐决裂,用新的无调性手法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代表作有《3首钢琴曲》Op.11、《5首管弦小品》Op.16,《6首钢琴小曲》Op.19、独角音乐话剧《期待》Op.17、配乐戏剧《幸运之手》Op.18、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Op.21(1912)等。
第三阶段(1923-1951,作品23-50):十二音音乐时期。代表作有《钢琴组曲》Op.25(第一首完全用十二音体系创作的作品)、《钢琴协奏曲》Op.42、《管乐五重奏》Op.26、《第三弦乐四重奏》Op.30、《弦乐三重奏》Op.45、《乐队变奏曲》Op.31、《小提琴协奏曲》Op.36、《一个华沙幸存者》Op.46、《第二室内乐交响曲》Op.38a、歌剧《日复一日》Op.32等。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1-8-15 22:29:56 | 只看该作者
艺术成就
(1)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从晚期浪漫主义出发,逐渐放弃调性到无调性过渡性的探索,最后找到新的音乐组织手法——十二音体系,其标志性的作品是《5首钢琴曲》Op.23、和《钢琴组曲》Op.25。从无调性音乐时期开始到十二音音乐时期是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风格时期,重要作品有《月迷彼埃罗》、《一个华沙幸存者》和《乐队变奏曲》。
(2)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勋伯格对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他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在十二个音都出现之前,不重复其中任何一音,以原形、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四种形式进行创作;旋律具有跳跃性特点,多用增、减音程,七度、九度音程和各种复音程。他的作曲技法对20世纪音乐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3)在音乐表现手法上进行极为大胆的尝试,即摈弃传统调性系统的语法而采用自由无调性的表现手法。从1908年至1923年的十五年间,勋伯格运用表现主义手法创作的音乐作品,传达出现代人在战争与大工业文明中所感受到的孤独无援、焦灼不安、紧张恐惧等情绪。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对“不协和音”的解放,横向旋律或纵向和声的音程关系不再依附于调性系统;织体更趋向于对位式,而不是和声式;节奏趋于复杂,其规律性被消弱;而乐曲的动机和结构则依然是精心设计的产物。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扭曲与强烈、大胆的特色。他在此期运用音高的方式,不像后来的“十二音作曲法”那样具有系统性。自由无调性时期是调性崩溃的逻辑延伸,同时也是“十二音作曲法”诞生前的酝酿和探索阶段。
(4)对音乐理论有重要贡献,著有《和声学》(1911)、《初学作曲者的范例》(1942)、《作曲基本原理》(1948)和《风格与思想史》(1950)等著作。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1-8-15 23:12:14 | 只看该作者
具体到十二音的写作体系,其实是极其机械枯燥的,所以听者的第一感觉必然是艰涩难懂和乏味。所以,从十二音以降现代音乐似乎走进了一条技术上尖端、感官上变形、美感上缺失的象牙塔尖的不归路。

点评

关键是从那种角度出发,习惯大小调和声系统听感的话的确会不习惯,如果从技术手段出发,会很有意思。当然我也很不习惯这种十二音序列的音乐。  发表于 2012-10-15 11:39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1-8-16 01:08:37 | 只看该作者
勋伯格的《古雷之歌》我相当喜欢,收了大概有四五个版本。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1-8-16 08:0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8-16 09:15 编辑
勋伯格的《古雷之歌》我相当喜欢,收了大概有四五个版本。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16 01:08

请念经兄给讲一讲,另外这部作品名字除了《古雷之歌》的翻译外还有译成《悍妇之歌》(台湾),我查了一些工具书没有什么收获?您知道吗?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1-8-16 08:08:34 | 只看该作者
具体到十二音的写作体系,其实是极其机械枯燥的,所以听者的第一感觉必然是艰涩难懂和乏味。所以,从十二音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8-15 23:12

十二音体系对现代作曲家影响很大的,很多作曲家在作品的局部都是用序列作曲技法进行创作。大学时代分析勋伯格的《交响变奏曲》觉得是另外一种“美”。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1-8-16 08:21:15 | 只看该作者
历时11年的巨作。
《古雷之歌》
大约600百人的合唱队、六位独唱者、一位朗诵者和一百五十人的交响乐队,《古雷之歌》是勋伯格作品中上演最多的作品。

这首乐曲是属于勋伯格初期(第一创作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受瓦格纳的直接影响很强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首康塔塔
歌词采用了丹麦诗人雅克布森(Jens Peter Jakobson 1847 1885)的同名叙事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1-8-16 15:12:35 | 只看该作者
请念经兄给讲一讲,另外这部作品名字除了《古雷之歌》的翻译外还有译成《悍妇之歌》(台湾),我查了一些 ...
burt5177 发表于 2011-8-16 08:05

呵呵,B兄才是专家,我讲不出个啥。
我对这部作品感兴趣还源自当年狂迷瓦格纳那会儿,《古雷之歌》无疑是瓦格纳形式的衍生品,出于好奇就找来听了,对其中的某些段落相当喜欢,就这么简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导致我对这部作品感兴趣:那就是丹麦诗人雅各布森是里尔克极为欣赏的诗人,里尔克在《致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多次提到雅各布森,而里尔克又是我最喜爱的诗人之一。

其实这两三年我几乎没听这部作品,只是一直在收集版本罢了。目前手中已有的版本如下,准备啥时候来个“马拉松”似的PK比较,那时候再来汇报好了。




坊间一直评价以上两版最佳。









目前就这些,除此以外,我还对下面两版兴趣浓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1-8-16 15:22:57 | 只看该作者
《古雷之歌》实际上是一部优美得不得了的作品,旋律绵长,具有瓦格纳《帕西法尔》的显著影响,属于晚期浪漫主义的杰作。演出较少和录音版本较少的原因主要是,演出需要能力极强的五位歌唱家以及约400多的男声合唱队、混声合唱队以及各约25人的铜管和木管乐队等特殊要求的演奏员,总共舞台上不下600人。可以说,除了马勒《千人》交响乐以外,演出人员形制规模就属《古雷之歌》最大了。对于乐队、独唱和合唱队的控制、音色要求类似大型室内乐或弦乐四重奏的感觉,所以,对于指挥也提出了超高的要求。所以,作品问世以来,能出色驾驭这部作品的指挥可说凤毛麟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1-8-16 15:33:22 | 只看该作者
《古雷之歌》实际上是一部优美得不得了的作品,旋律绵长,具有瓦格纳《帕西法尔》的显著影响,属于晚期浪漫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8-16 15:22

呵呵,m兄高见,似乎拉特尔就说《古雷之歌》是超大型的四重奏!这似乎也是欣赏这部作品的“指南”以及“要领”吧?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1-8-16 17:12:06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几乎所有晚期浪漫主义乐队作品的《葵花宝典》。马勒、布鲁克纳、理查、普费茨纳、勋伯格等等,很多作品都是具有庞大的外型、纤细的织体、透明的乐队配器、音色,加上绵长的气息,所以演绎这些乐队作品需要通体透明、音响绵密,似乎是一种大型室内乐的面貌。

使用道具 TOP

84#
发表于 2011-8-16 17:38:06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几乎所有晚期浪漫主义乐队作品的《葵花宝典》。马勒、布鲁克纳、理查、普费茨纳、勋伯格等等,很多作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8-16 17:12

很多人欣赏这个时期(风格)的作品。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7 02:29, Processed in 0.046062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