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7398

查看

8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records33

61#
发表于 2017-10-5 18:28: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10-5 19:42 编辑



      舒伯特《C 大调弦乐五重奏》 或许没有《鳟鱼》和《死神与少女》名头那么大,但是这首作品在舒伯特的室内乐中确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828年秋,疾病缠身的舒伯特已是生命垂危,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创作了《C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 956 和《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 960 二首惊世骇俗的伟大作品。《C大调弦乐五重奏》被世人视为舒伯特室内乐中的巅峰之作,《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被誉为贝多芬之后最具分量的钢琴奏鸣曲。

      瓦尔特·韦勒,奥地利指挥家。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1956 年起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1960 年起任首席小提琴。1958 年起组建了韦勒四重奏团,并担任第一小提琴。之后韦勒师从克里普斯与赛尔转学指挥,1968 年首次登台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1969 年在维也纳歌剧院首次指挥歌剧。1977-1980 年任利物浦爱乐乐团首席,1980 年起任皇家爱乐乐团首席。

      在我收集了韦勒指挥的一些唱片中,他与伦敦爱乐和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曲全集有很高的水准。他组建的韦勒四重奏团录制的室内乐唱片更是让人爱不释手。这张舒伯特《C 大调弦乐五重奏》是其中之一。





      手上这两张舒伯特《C 大调弦乐四重奏》唱片为维勒四重奏团同一录音的两个版本,一版(ED4)在 1970 年发行,1975 年以钻石 A 系列再版发行。



      两个版本的声音当然还是有些差别,小 DECCA 头版的要比再版的钻石 A 的声底厚一些,乐器形体圆润一点。不过与维勒四重奏团早期在 DECCA 的四重奏录音(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相比还是不够宽松温润。这不能不说是有点小遗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7-10-12 11:38: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10-21 20:46 编辑



      两套极为近似的版本,从封套看,就是两个标志不同,一个是彩印的,另一个是烫金的。


      彩印版本的唱片片芯印刷略微模糊一些,色彩的饱和度也低一些。



      唱片重量是101g。



      烫金版本的唱片片芯印刷清晰度高一些,色彩的饱和度也高一些。片芯在视觉上烫金版本比彩印好多了。


      烫金版本的重量和彩印的一样,都是101g。仔细对比唱纹的刻纹宽度也是一样,通过声音的比较也没有差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7-10-22 07:33: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10-22 18:08 编辑




      德彪西和拉威尔都只写了一首弦乐四重奏,却都是他们俩各自重要的室内乐作品。,德彪西和拉威尔在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其相同点是都采用套曲曲式的方法。第二乐章采用拨弦、第三乐章加弱音器等,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材料的处理方法上。德彪西和拉威尔在弦乐四重奏以其瑰丽的旋律,华美的色彩和新颖的风格在室内乐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两部作品虽然不是最热门的弦乐四重奏,但仍然是音乐会和国际比赛上的标准曲目,同时也受到乐迷们的喜爱。

      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录音版本比较少,手上只有四个不同的版本。NONESUCH H-71007;DGG SLPM 139 359;DG 2530 235 以及本帖的 PHILIPS 835 361 LY。其中最喜欢的是 DGG SLPM 139 359 Drolc Quartet 和 PHILIPS 835 361 LY Quartetto Italiano的演绎。

      PHILIPS 的豪华折页版是我的最爱(喜欢的程度有时甚至超过 Hi-Fi STEREO),无论是音乐版本欣赏,装帧设计,收藏价值都是值得认真和积极搜寻的。


      PHILIPS 的豪华折页版发行于上世纪 60 年代中,豪华折页版是三折页封套设计,折页布边烫金字典雅华贵,首页是封面和封 2,中间是唱片外套,第三页是封 3 和封底。由于有足够的版面空间,封 2、3、4 页可以记录更多有关唱片的信息内容,大幅的照片更显得从容大气。



      折页版的粗字红银标。



      粗字红银标版本的重量 127g。



      单页封套的红银标。



红银标版本的重量 115g。



      肉眼观察了两张唱片 A 面(德彪西弦乐四重奏)唱纹总的刻纹宽度似乎一样,但又感觉稍有不同。于是用软尺仔细的进行了测量,发现唱纹宽度果然不同,红银标的要比粗字红银标的窄 2.5mm。由此可见,两张唱片一定不是一个刻纹版。接下来再行实际试听的比较。

      在试听中,发现非常奇怪又有趣的现象,德彪西的第一乐章,豪华版粗银刻纹比红银要宽,听感的响度要高一些,而第二乐章正相反,红银刻纹比粗银要宽,同样听感的响度要高一些。这也就是说,均衡工程师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调整各乐章之间的响度比例。这是我不太愿意接受而又必须接受的事实!

      始终认为,音乐的起伏力度变化应该由音乐家来呈现的,录音师对音乐家演绎的音乐应该尽可能的完整不变的(忠实)记录下来。当然在录制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损失,适当的微调予以补偿,这是能够理解的。但按照自己(录音均衡工程师)的喜好去调整,势必会破坏音乐的完整性。对于这两张唱片出现的现象,打算再进行仔细的甄别试听,通过电平高低会改变乐器形体比例的特性来比较,确认哪一个版本更接近原始演奏。

      这是版本比较惹出来的事,就算一个 Hi-Fi & Music 的游戏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四重奏,听的很少啊。意大利四重奏组的应该算是经典了啊,我喜欢上世纪好莱坞组的。  发表于 2017-10-22 07:51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7-10-28 10:0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7-1 14:50 编辑

       有机会听一听好莱坞的版本。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7-10-28 13:29:18 | 只看该作者
RECORD33兄认真细致的研究广益乐友,是黑胶爱好者的必读课本。兄一定要坚持下去啊。期待更多好文。

点评

谢谢石南根兄的鼓励!  发表于 2017-10-28 19:54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7-11-10 18:37:51 | 只看该作者
philips法国版也多为折页装,盘标也是红银双圈交叉的,不知道声音比荷兰版有多大的差距

点评

谢谢舟子兄参与交流。法国版的 PHILIPS 碟我手上还真没有,少了一些比较的机会。  发表于 2017-11-11 11:36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7-11-16 08:1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11-19 18:53 编辑


      一套装帧精美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德国钢琴泰斗巴克豪上世纪 60 年代的录音。10 张套装,日本豪华大伦敦限量头版,价格惊人…的便宜!捡漏啦!英国大 DECCA 头版已是天价,单张搜集齐全也非常不易。前不久朋友买了英国版的 ED4 套装也要小 3 千元。单纯从听音乐的角度讲,这个日版已经足矣!



      2 吋厚的精装大盒,3.6 公斤重!



      黑色荔枝纹书皮纸盒子,书脊烫金字,好是漂亮!



      烫金字树皮封页的说明书,典雅精致!



      唱片内套用手触感约为 180 克的铜版纸制作,挺括厚实!



      唱片盒子内衬是亚金麻纹卡纸。


      这套唱片于 1970 年发行,是盒装的第一版。不知道唱片盒子内的这个收藏限量号如何解读,限量发行了 2254 套?还是限量发行 54 套,这是第 22 号?1975 年 KING RECORDS 唱片公司再度发行这套盒装唱片,外观内套和说明书几乎一样,只是片芯不是正红色带沟槽,而是橘红色无沟槽,片芯上并加印了 1975 的字样。过了 5 年 KING RECORDS 第三次发行此套全集,封面已经改为巴克豪斯的侧面半身照,唱片片芯的编号上方印的是 1980,唱片的内外包装也简化为普通装帧。之后有没有再发行这套全集就不得而知了。



      这套日本大伦敦带沟版的巴克豪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是由日本历史最悠久(1931成立)的 KING RECORDS 唱片公司代理制作的,代表了日本最高的唱片制作水准。



      这套英版的 ED4 是朋友拿来比较试听的。



      内外装帧上是比日版的简易一些。



      试听的结果是:英版 ED4 低频微微薄一点,高频透明度高一点,而日版的厚暖一点,高频相对暗一点。看来不同的均衡工程师对声音的取向是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孰优孰劣来界定英版和日版制作水平,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喜好来选择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这套日版的430元?  发表于 2017-11-30 15:50
巴老的贝钢奏是我的最爱,可惜大DECCA的头版单张太难收了。不知道这套日版音效比decca的盒装版怎样?  发表于 2017-11-17 09:21
日版最大的特点就是装帧豪华,曲目搜集在黑胶时代堪称最齐全。  发表于 2017-11-17 00:07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7-11-17 09:54: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2-14 18:39 编辑

谢谢二位参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7-11-17 10:26:39 | 只看该作者
市面上一般都不看好日版的声音

点评

的确如此。  发表于 2017-11-28 11:03
以我目前听过好几次日版黑胶的经验,也不太喜欢这个声音风格。总的感觉是密度厚度欠缺,声音偏薄偏干。  发表于 2017-11-17 19:10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7-11-30 07:16: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4-17 15:24 编辑



      俄罗斯近代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年),1891年4月23日生于乌克兰顿巴斯地区松卓夫卡村。父亲是管理地主庄园的农艺家,母亲擅长钢琴,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普罗科菲耶夫5岁开始学钢琴及作曲,随后陆续写出了歌剧、钢琴曲等一系列童年作品。1904年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生平经历K.利亚多夫(作曲)、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配器)、A.H.叶西波娃(钢琴)、H.H.切列普宁(指挥)。1909年毕业于作曲班,1914年又毕业于指挥班和钢琴班,因演奏自己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获安·东·鲁宾斯坦奖。音乐学院的系统学习为普罗科非耶夫打下了作曲和钢琴技巧的坚实基础。然而他不满足于传统作曲技法的学习,开始醉心于当代最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思想的探索。对他影响较大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创作,以及戏剧、绘画、诗歌的一些新潮流。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18年以前)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不断地探索和风格的急剧变化。从童年稚气的钢琴童话和加沃特舞曲一变而为强烈的结构主义(如钢琴曲《托卡塔》1912);从莫扎特风格的古典主义(《小交响曲》1909,1915年修订)一变而为犷悍的野蛮主义(《斯基夫组曲》,1915;康塔塔《他们七人》,1918);从早期浪漫曲(作品第 9号)的传统风格一变而为将散文音乐化的音调试验(音乐童话《丑小鸭》,1914;抒情心理歌剧《赌徒》,1916,1927年修订)。他反对当时风行的柔弱伤感的艺术风格和习惯性的“美”感标准,主张刚健有力的、甚至强烈到刺激感官的艺术效果。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常迸发着节奏的力量,充满活力、热情,富于奇思异趣;调性范围也因多调式和色彩性和声的运用而得到大胆扩展;俄罗斯民间因素被赋予了崭新的面貌;钢琴写法也作了新颖的处理。他的革新探索得到圣彼得堡音乐社团“现代音乐协会”和一些人士的支持,但也经常在赞赏者和反对者之间引起激烈的意见冲突。这一时期他还写有下列著名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第二钢琴协奏曲》(1913),《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16~1917),钢琴小品套曲昙花一现(1915~1917),《第一交响曲》(《古典交响曲》,1917)。

      第二时期(1918~1933)1918年春,普罗科菲耶夫离开了祖国,在欧美侨居了15年。1919年他为美国芝加哥剧院作了童话喜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这部以其欢快、乐观的格调而与20年代的西方歌剧大异其趣的作品并未得到观众的赏识。1920年在巴黎和伦敦接踵上演了他的舞剧关于作弄七个小丑的小丑的故事(通称《小丑》,1915,1920年修订),管弦乐《斯基夫组曲》和康塔塔《他们七人》,从而开始赢得西欧舆论的承认。1921年完成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大受欢迎,它融合着悠长的俄罗斯歌调及饱满的动力性和明朗情绪,是他的最佳作品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在这一时期与法国“六人团”接近,并进一步探索更为复杂的半音化风格。他写作了《第二交响曲》(1924)──大都市主义所具有的典型的结构手法(几个“各自为政”的固定歌调声部生硬的叠置)与俄罗斯歌调及其巧妙的变奏发展相结合;《第三交响曲》(1928)──以其歌剧《火天使》(1919~1927)的音乐为基础,是 1部音乐语言极其复杂的表现主义交响戏剧;《第四交响曲》(1930)──以他的舞剧《浪子》(1928)的音乐为基础,是作者对优美的抒情和明澈的管弦乐织体的新探索。此外,他还写有以结构主义音乐表现“红色俄国”的舞剧《钢铁的跳跃》(1926)、《在第聂伯河上》(1931),《第四钢琴协奏曲》(1931)、《第五钢琴协奏曲》(1932)等。普罗科菲耶夫逐渐认识到,脱离祖国对他的创作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于是在1933年返回苏联。

      第三时期(1933~1953) 返回苏联后的20年是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新的题材内容(祖国及其历史和当代生活);现实主义的和俄罗斯性格的艺术特征更为鲜明;音乐语言更为明晰而富于个性;史诗性、抒情性的创作面貌更为突出;传统的调性手段和旋律结构同20世纪艺术风格的融合也更为有机而自然。

      这一时期他在歌剧和舞剧方面的成就特别显著。他完成了4部歌剧:《谢苗·科特科》(1939,根据卡塔耶夫的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描写国内战争时期乌克兰农村的斗争;《真正的人》(1947~1948,根据波列沃依的同名长篇小说)塑造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修道院中的订婚礼》(1941,根据英国作家谢里丹的小说《少女的监护人》)是1部抒情性的喜歌剧; <战争与和平> (1942,1953年修订,根据托尔斯泰的同名长篇小说)是 1部把抒情心理性和民族史诗性熔于一炉的爱国主义巨作,被公认为是普罗科菲耶夫歌剧创作的顶峰。这些歌剧的脚本都是由曲作者亲自执笔或参与编写,除了《修道院中的订婚礼》之外,全都是由文学原著摘编的散文唱词。歌剧基于贯穿发展的原则,很少采用分曲形式;声乐部分以旋律化的或说白化的朗诵调为主(继承了“达尔戈梅日斯基”和“穆索尔斯基”的歌剧传统);管弦乐部分则始终以复杂的交响性展开推动戏剧的情节发展。 这一时期他创作的 3部舞剧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1935~1936)、 <灰姑娘》(1941)、《宝石花的传说》(1949~1953),不论在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完美性上都大大超过他前期的同类作品,是对这一体裁的创造性贡献。



      普罗科菲耶夫为《恐怖的伊凡》电影配乐,已经是他为俄国名导演爱森斯坦谱写的第三部电影音乐(另两部电影配乐是《亚历山大.列夫斯基》和《基杰中卫》)《恐怖的伊凡》电影配乐因其内在的超凡艺术价值,确立起远远超越了它们作为电影配乐本身的举世公认的超然艺术地位。这部作品普罗科菲耶夫并没有把它改编为音乐会的演出版本,但对此曲爱不释手的斯塔诺维奇将其以神剧的结构模式改编为有旁白、独唱、合唱和管弦乐的演出形式,穆帝与爱乐管弦乐团的这个录音就是斯塔诺维奇改编的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的《伊凡雷帝》作品116号,录音版本非常少。手上仅有的 Riccardo Muti 和 Philparmonia Orchestra 版本(美版的编号是 angel SB 3851,英版编号为 EMI SLS 5110 。都是 2LP 盒装),其演绎录音可谓深得我心。天使版是 10 多年前买的,不比较的情况下听得已是不亦乐乎,有了黑白狗的头版比较,2 个版本的声音品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电影配乐《伊凡雷帝》与 LP 相同的 CD 版本共分为 26 段:

01、序言 Prologue
    00:00:51
02、序曲与合唱(中板-快板)Overture and Chorus (Moderato-Allegro)    00:03:22
03、前进吧,年轻的伊万(中板) March of young Ivan (Moderato)    00:01:40
04、海洋—大海(行板) Ocean-Sea (Andante)    00:03:23
05、我将成为沙皇!(中板) I will be Tsar! (Moderato)    00:00:43
06、上帝是伟大的!(快板) God is wondrous! (Allegro)    00:01:17
07、万岁!(有节制的快板) Long life! (Allegro moderato)    00:02:29
08、海洋—大海(行板)Ocean-Sea (Andante)    00:02:39
09、万岁!(有节制的快板)Long life! (Allegro moderato)    00:01:07
10、神圣的傻瓜(暴风雨般的快板)The holy fool (Allegro tempestoso)
    00:02:05
11、天鹅(华丽的快板)The swan (Allegro fastoso)
    00:00:58
12、庆典之歌(行板)Celebration song (Andante)
    00:03:12
13、天鹅(华丽的快板)The swan (Allegro fastoso)
    00:01:39
14、敌人的骨头(稍快的行板)On the bones of the enemy (Andante mosso)
    00:01:16
15、脾气暴躁的人(有节制的快板)The tartars (Allegro moderato)
    00:01:36
16、炮兵们(精力充沛的中板)The gunners (Moderato energico)
    00:02:26
17、喀山的风暴(沉重的中板-行板-快板)The storming of Kazan (Moderato pesante-Andante-Allegro)
    00:09:47
18、伊万对博雅们的呼吁(柔板—稍慢的行板) Ivan's appeal to the boyars (Adagio-Andante sostenuto)    00:08:06
19、叶弗洛西尼娅与安娜斯塔西娅(中板) Yefrosinia and Anastasia (Moderato)
    00:04:04
20、护面甲之歌(行板)Song about the beaver (Andante assai)
    00:03:05
21、伊万在安娜斯塔西娅的灵柩旁(行板) Ivan at Anastasia's bier (Andante)
    00:02:24
22、奥普瑞奇尼科的合唱(坚定的行板)Chorus of the Oprichniki (Andante risoluto)
    00:01:33
23、奥普瑞奇尼科宣誓效忠(充满活力的中板) The Oprichniki oath of loyalty (Moderato energico)
    00:05:09
24、费奥多·巴斯玛诺夫之歌(有节制的快板)Feodor Basmanov's song (Allegro moderato)
    00:01:49
25、奥普瑞奇尼科之舞(有节奏的快板)Dance of the Oprichniki (Allegro ben ritmato)
    00:02:00
26、终曲(中板—华丽的中板) Finale (Moderato-Moderato fastoso)
   
00:05:2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7-11-30 12:01:20 | 只看该作者
日本版的古典唱片我也对比听了一些,其中有一些还是可以接受的,也可能我不是金耳朵。听唱片音乐是主要的,况且日版很便宜。

点评

赞同您的观点!  发表于 2017-12-6 08:01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7-12-5 16:30:26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链接好像打不开。  发表于 2017-12-6 08:01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 19:05, Processed in 0.075986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