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3075

查看

8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61#
发表于 2010-10-29 23:05:50 | 只看该作者
想问一个问题,说到华山论剑,当前最能找到的两个《指环》录影版本:布列兹的拜罗伊特现场和莱文的大都会现场,大家都喜欢哪一个呢?
我是觉得恨不能鱼与熊掌兼得,大都会的卡士换作拜罗伊特那班,而保留大都会的布景和制作,74年帕特里斯·谢罗导演的这版《指环》,犹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之盒,实际上和瓦格纳的美学、哲学理念渐行渐远。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0-10-31 11:12:49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0-10-31 12:30:34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瓦格纳寓言

作者:李正东   
  
瓦格纳寓言——萧伯纳眼里的瓦格纳
  
         
  提起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人们往往知道他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加冠的英国著名文学家。其实,萧伯纳更是英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半叶重要的音乐评论家。萧伯纳出生于爱尔兰,他从小就浸润在音乐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是伸缩号手,母亲是声乐家,他曾学习乐声,并很早就接触了歌剧。萧伯纳一生创作不辍,共有40多部剧本,不计其数的散文、评论等作品传世,其中人们所熟知的作品应为喜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3年,百老汇的音乐剧《窈窕淑女》被改编成同名电影,随后在英语语系以外的国家广受欢迎。在萧伯纳20岁时,他离乡背井来到伦敦,开始了他的音乐评论生涯,他有着音乐家敏锐的心灵、文学家优雅的笔和哲学家犀利的眼,在乐评中他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见地,在短时间内,萧伯纳已独树一帜,成为伦敦举“笔”轻重的乐评家了。

  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在萧伯纳眼里是完美的,而如此的完美体现在萧伯纳对其花费三十年心血完成的著名巨作《尼贝龙根的指环》(一般称之为《指环》Ring)所做的评论。《指环》浓缩了瓦格纳所有的创作才华,是歌剧史上一部伟大的空前巨作。瓦格纳出生于1813年的德国,当时的音乐刚刚成为世界上最震撼人心、最奇幻神妙的艺术形式,他曾担任德累斯顿剧院院长,而1848年正值欧洲各国革命动乱的年代,瓦格纳超越了艺术的边际,作为社会主义分子站在了贫穷正义的一方,投身到当时的革命活动中。后来革命失败后,瓦格纳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流亡生涯。瓦格纳的一生可以说是起起落落,多姿多彩,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需要演出四个晚上的歌剧《指环》(1876年8月13日,首次拜鲁伊特音乐节搬演全本《指环》),这部作品从构思到首演经历了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亦是他生命里最动荡的时期。《指环》包括四剧本:《莱茵黄金》(另外三部的序夜)、《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众神的黄昏》,连续四个夜晚演出。映着绿色光芒、波光涟漪的莱茵河底,和着河床震动的声音,一块闪亮的黄金,揭开了《指环》的剧幕,一连串人与神、神与英雄、英雄与美人之间的纷争与爱情的纠葛缠绵、人性与神格、诞生与毁灭的精彩故事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剧里的“众神”的所为影射着当权者的权利腐化、政治的黑暗与谎言,而象征救赎的英雄,则为“众神”带来无法避免的毁灭其中的政治隐喻,带给世人极为深刻的启示。有人认为瓦格纳逾越了音乐的分际,有人揭示“瓦格纳主义”的不朽,而萧伯纳则给以了精辟的解析。

  在《指环》全剧演出后的二十余年里,欧洲的文艺界都还沉浸在瓦格纳刮起的旋风里。在当时的氛围中,萧伯纳以个人的敏锐观察,从独特的角度探讨了瓦格纳在19世纪所缔造的戏剧音乐的巅峰。1898年,萧伯纳首次出版《瓦格纳寓言——揭开〈尼贝龙根的指环〉的面纱》(The Perfect Wagnerite. A Commentary on the Nibelung’s Ring)。萧伯纳从19世纪中叶社会的变动、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革命风潮等社会背景出发,并结合瓦格纳的人生经历,诠释了《指环》的剧情变化及剧中人物,揭开了作品的神话面纱,回归现实的社会。萧伯纳在评论中并没有局限于对剧情的叙述,还呈现出瓦格纳和他本人对社会、文化与艺术的关怀和思考,并切始终围绕音乐是歌剧的中心,展现了瓦格纳音乐的主题和风格。《指环》是瓦格纳卷入政治动乱时的产物,萧伯纳称其为是瓦格纳表达他政治哲学的作品。萧伯纳一语多关、批判中给以关怀、谈音乐也涉及文化及其他艺术、意识流的深层挖掘和多向度思考的特殊风格,将瓦格纳的四部曲巨作《指环》的音乐主题、内容主旨、角色刻画、文化格调、社会表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萧伯纳对所谓的“瓦格纳旋风”或“瓦格纳主义”给出了个人精辟、独特到位的见解,同时也宣告了“瓦格纳神话”的结束。还是让我们沿着萧伯纳的心意继续全面领会瓦格纳的精髓吧。音乐征服耳朵与思想征服心灵相比,前者较为容易一些,瓦格纳《指环》的主题音乐,在一定意义上说并没有代表什么思想,任何人只要能抓得住号角声,能听得出鸟鸣声、马蹄声、邮差的敲门声,就绝不会听不出《指环》的主题音乐。这与海顿在《创世纪》中引进马儿、鹿儿和虫子的小间奏曲一样,既通俗有充满着趣味。音乐中的流动、欲语还休的微妙、庄严的和声,也使得《指环》像贝多芬音乐一样,是那么的探测不尽、百听不厌。《指环》主题音乐自成一个构架,角色所代表的概念主题经瓦格纳以对位手法处理,更将主题运用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瓦格纳的成功之处。描写各角色的主题,与乐曲的其他部分一样,音乐与剧情必须搭配得宜,当然整个音乐的刻画必须独立于这些特定的主题之外。不谈主题,《指环》中的角色音乐个性,也足以使齐格弗里德和迷魅两人,或沃坦与古德伦两人泾渭分明(以上所提及人物均为《指环》剧情中的重要角色)。主题音乐系统带来了交响和声的趣味、合理性,以及音乐的一致性,让作曲家得以尽情开拓他旋律素材的每一层面与质地,使瓦格纳如贝多芬,能以几句简单的乐句,在音乐的美、表现以及意味上,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奇迹。当然,这也有缺点,因为他使得瓦格纳乐此不疲地重复一个个的主题,这在纯粹的舞台剧里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瓦格纳过分沉溺在主题音乐的运用上,任一剧作家都会大感诧异。不过,在瓦格纳那里,主题音乐倒也是丰富的。

  同时,在《指环》的演绎中,瓦格纳的伟大哲学理念得到了印证。瓦格纳深信自己的作品是一深具哲理的艺术作品,并宣称作品中涵盖着人类的一切冲突,他不仅将之以智性呈现,也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瓦格纳决意证明自己一直都是叔本华的信徒,只是他本人没有意识到而已。瓦格纳受叔本华名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一书影响之深,令他彻底地遗忘了自己的过去,他创作的原意被自己的发现瓦解了。瓦格纳曾说,“我靠着天赋而作的音乐,在他人的哲学思维中,找到了相应的理念,也让我对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然而,叔本华根本不曾做过那种思考,叔本华的形而上学(萧伯纳称其为形上生理学)和瓦格纳作品中塑造的齐格弗里德的政治哲学不是一回事。尽管瓦格纳和叔本华的哲学都强调人类的本能部分(即所谓的“意志”)以及人类的思考官能,但二者的政治哲学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色彩论者,认为否认意志可以达到释放与和平、空灵与极乐的境界。而瓦格纳一再标榜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其实,在他谱写《指环》时,瓦格纳是个不折不扣的乐观派,欲借着满怀的革命热诚为社会带来改变,对于赐予生命的意志,他有无比的信心,他用荣耀的齐格弗里德来代表。

  瓦格纳总是想在自己的创作里找出寓意和道理来,用瓦格纳寓意里的话来说,用社会主义的观点刻画尼贝龙根被人奴役与阿尔伯里希的暴政,以此来批判资本主义的工业制度。正如萧伯纳所说,也许《指环》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令人鼓舞的宣告,是一种警示之言,他们预测着历史的定则,预言资本主义的世纪注定要走向败亡。萧伯纳将齐格弗里德形象化为新教徒,认为新的新教教义在政治上发挥实际功能之前,需要培育一群社会精英,让其创造继起生命的原始冲动,为人类领航。人类意志自由运作的结果,所产生的不是混乱,而是新秩序,因为人类意志之所欲,即人类福祉之所欲。这个想法早在亚当·史斯密的《国富论》中就出现了,后来经过我们伟大的艺术家瓦格纳在《指环》中给以了充分的阐释和艺术性的发挥,自然也将《指环》发扬光大为一部经典名作。

  瓦格纳是个出类拔萃的文艺音乐家,缔造了一个戏剧音乐的“瓦格纳时代”。萧伯纳也声称,从当时的首次拜鲁伊特音乐节开始,未来将是瓦格纳的天下。瓦格纳不像莫扎特与贝多芬,除了以戏剧或文艺诗为主题之外,他不会写出装饰的声音结构,《指环》没有半个所谓的“古典音乐”的音符,每一个音符都是为了将戏剧作为音乐的表达而创造,没有其他深奥的意义,可以说《指环》的音乐简单的漂亮。在19世纪以后的后瓦格纳时代里,世界的瓦格纳歌者依然朝圣参拜着欧洲的瓦格纳艺术节,在戏剧音乐的文化的流派里,瓦格纳神话离我们远去了,可“瓦格纳主义”之花依然盛开着。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0-10-31 15:45:02 | 只看该作者
就我的理解,音乐版块的建立,我是没有出到什么力的。
真正有水平的是念经兄和mm33兄等等乐友。
shinelb 发表于 2010-10-29 11:36


S版过谦了!

所谓的水平高与低,就在音乐欣赏而言,是没什么意义的。说俗点,其实就是自己好(发“号”音)的那一口儿。虽说对作品创作背景、作曲家以及演绎的音乐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音乐欣赏,但同时也容易陷入唯经验论里。当然了,我曾与念经兄戏言并甘于乃食古不化,也不见得是赏析的正途。但聊天就是聊天,哪有说谁谁聊天的水平高与低的呢,呵呵。

音乐唱片版块创建以来,能为如我等一般嘴碎之人提供一片天地,S版及各位版主确实是费心不少,由衷感谢。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0-10-31 16:55:47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瓦格纳寓言

作者:李正东   
  
瓦格纳寓言——萧伯纳眼里的瓦格纳
  
         ...
甲米 发表于 2010-10-31 12:30
这篇文章很有问题,请大家有鉴别地浏览。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0-10-31 17:24:08 | 只看该作者
“瓦格纳寓言”是肖伯纳的书, 专门论述瓦格纳的“指环”。具体请大家看这本书。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0-10-31 18:17:36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很有问题,请大家有鉴别地浏览。
shinelb 发表于 2010-10-31 16:55

S兄有何高见?不妨说说?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0-10-31 18:36: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10-31 18:43 编辑

我个人认为“瓦格纳表达他政治哲学的作品”和“指环”是无关的。
“音乐”就是“音乐”。这只是我个人看法。
如果说得不对,可以向各位兄台道歉。
类似我们以前谈汉斯立克的问题。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0-10-31 19:16:4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作为一个爱乐者,
要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是不完善的),
有些东西不能人云亦云。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0-10-31 19:33:22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认为“瓦格纳表达他政治哲学的作品”和“指环”是无关的。
“音乐”就是“音乐”。这只是我个人看法 ...
shinelb 发表于 2010-10-31 18:36

汉斯利克受不了瓦格纳的大概正是因为瓦格纳的音乐中总能引申出许多“言外之意”来。而瓦格纳本人就是个有相当政治“抱负”的人,他一生的流亡经历,除了欠债不换的因素外,早年因德累斯顿五月起义的失败而招到通缉而出走苏伊士避难就很说明问题。严格说来,他除了音乐家角色外,还是作家与社会活动家,尤其作为后者,他一生干过的事可真的不少。在我看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有意无意的阐述着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变革的主张,而《指环》尤甚!

当然,单纯从听音乐的角度出发,我们完全可以不理会瓦格纳的政治与社会主张,但问题的关键是,谁要真能进入到瓦格纳音乐的中心里去的话,在那巨大的音响洪流与澎湃的激情中,我们又很难不感受到一种精神与意志的“洁癖”,而这本身已经是那么的显而易见,甚至强过百万言的文本意义上的政治以及各种主义的“宣言”。所以,我也一再强调的是,听瓦格纳仅仅与自己有关。将瓦格纳引申开去,放到社会实践的“波澜壮阔”的背景中去的话,那是相当危险的,这个意义上最活生的实例就是希特勒——瓦格纳在一定层度上强化了他——以至于希特勒的大规模“社会实践”成了20世纪最为黑暗的浩劫!

我要说的是:瓦格纳必须被辩证的看待!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0-10-31 19:43:59 | 只看该作者
音乐这门艺术很神奇的。
比如我们听到一段很痛苦的音乐。
可能有人认为作曲家正受到压迫,
其实也可能是因为作曲家身体不适写出来的。。。。。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0-10-31 21:56:32 | 只看该作者
音乐这门艺术很神奇的。
比如我们听到一段很痛苦的音乐。
可能有人认为作曲家正受到压迫,
其实也可能是 ...
shinelb 发表于 2010-10-31 19:43

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身体不适跟作曲家的作品所表达的痛苦有过多牵连,所谓的痛苦大概还是内在层面的多一些,对马勒来说,“痛苦”甚至是“先天性”的。至于瓦格纳,“痛苦”完全不是他想要表达的主题,从来都不是。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09:35, Processed in 0.043014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