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46455

查看

493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sjj

97#
发表于 2013-7-21 01:44:00 | 只看该作者
按照佛教最终追求的成就来看,可以划分为大乘和小乘(大乘追求成佛,小乘最高成就是阿罗汉)

按照修行 ...
ssjj 发表于 2013-7-21 01:27


不是我要砸你的场子,而是因为你那句“”多少罪恶假佛教而行“这句,真是把我给惹了,而且您老一点说明都没有。

使用道具 TOP

98#
发表于 2013-7-21 02:28:53 | 只看该作者
      到今天,佛教门派众多,互不相属,各有教义,门类繁杂,互相矛盾,甚至互相攻击,早己不是“佛教”两个字可以涵盖了。所以您说维护佛教,到底是维护哪个佛教呢?

使用道具 TOP

99#
发表于 2013-7-21 02:0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7-21 02:10 编辑

随着佛陀的逝世,僧侣间的意见分歧愈益严重,这就产生了统一思想的要求。到阿育王为止,相传佛教经过三次结集。所谓结集,意思是会诵经典,就是为了维护团结,消弥分歧所作的一种努力。
  佛陀一生的教诫,本无文字记录,哪些是由他直接口述的,属于他本人的思想,已经不可考证。但在他的弟子群中口耳相传,背诵记忆者,为数相当可观,其中也少不了后学者的自我创作。把这些各以佛陀名义流传的教诫汇集起来,经过各地比丘集会共同讨论协商,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经典,是统一的需要,也是统一的前提。
  关于结集的细节,南传和北传的说法稍有不同。据南传材料①,第一次结集是在佛灭后第一年的雨季,由佛陀弟子大迦叶召集主持,五百比丘参加,在王舍城的七叶窟举行,阿阇世王提供一切费用。这次结集,历时七个月,阿难受命诵出诸经(“修多罗”或“法藏”),优婆离诵出戒律。据说,“律”
  的基本给构,包括戒律的性质、条款、制律的缘起等,都已成型;而“经”
  作为“阿含”②的形式,分作五种,也大体固定下来。但这次会诵的经、律,仍无文字记载。
  佛陀逝世一百多年以后,由耶舍召集七百僧侣在吠舍厘城举行第二次结集,再次统一经律,重心则是讨论戒律。据南传上座部传说,结集的结果,是以耶舍为首的摩偷罗(今马士腊)西方僧侣确定“十非法事”,宣布接受金银布施、储存多余食品等违背旧律者为非法:东方的跋耆国比丘则公然主张向施主素取钱财,以便僧众购置衣物。支持耶舍的是少数,但是“上座”
  地位高,所以强行通过了“十非法事”。跋耆比丘是多数派,反对这一决议,遂另组织上万人的“大结集”,承认十事合法。早期佛教由此开始分裂为“上座”(长老)和“大众”(多数)两部。按汉译《摩诃僧只律》(大众律),佛在结戒时,一方面按“少欲知足”的原则,严禁“邪命”求食蓄财,但在特殊条件下,不但允许僧侣接受金银财物,甚至可以进入市场贸易获利。是否允许僧侣储存剩余食品和财物,是佛陀与提婆达多分歧的继续,是制约佛教发展方向的内在原因,以此作为佛教根本分派的依据,是合乎逻辑的。说一切有部的学者著《异部宗轮论》,认为佛教的这次分派,是出于“大天五事”。大天认为阿罗汉还有生理本能欲望,对佛教不能完全信行,需要师长指教等,目的是贬低早期佛教最高果位的声誉,抬高佛菩萨的地位。大天一派构成“大众部”,反对大天的一派就是“上座部”。此说的真伪难辨,但这种褒贬,或者反映了大乘和小乘的最早分歧。
  南传佛史还记载,到阿育王时,又举行了第三次结集,地点在华氏城。
  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为首,有一千名比丘参加。当时,阿育王确定了用汤药、饮食、衣服、卧具等四事供养比丘的原则,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
  关于三次结集的传说,即使在佛教的文献中,记述也不尽相同,这表明,早期的佛教典籍决不是出自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僧团之手,而是在不断变迁中,汇集多种僧侣的思想凝结而成。结集的过程,也就是佛教理论和神话编造与加工的过程。事实上,是否形成过统一的佛典,是可疑的。迄今发现的早期法藏,即《阿含经》,就不是同一个派别的。至于律藏,也是各派自制,差别很大。论藏是更晚些时候出现的一种体裁,各派在教义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这一部分上。
  尽管如此,关于结集的传说,仍然勾画出了早期佛教发展的大趋势:多数僧侣要求在民众聚居的地方活动,少数坚持远离世间的方针;多数僧侣信奉的教义含有“外道”的成分。群众性越加广泛,而少数上座,则向帝王靠拢,力图在现实的社会政治中发挥作用。

使用道具 TOP

100#
发表于 2013-7-21 02:44:54 | 只看该作者
    alam教授,我问您三法印是有原因的,就是您到目前还在坚持说的话,一直是您自己的凭空想象,您没做到无我无执。因为王兄在前面已经替我说得很清焚了,我只是说古今都有人“以佛教之名”行恶,从未说过佛教本身是恶的这样的话,那只是您的误会,可您还要坚持,所以,我认为您首先要去掉的就是我执。

使用道具 TOP

101#
发表于 2013-7-21 02:46:15 | 只看该作者
到今天,佛教门派众多,互不相属,各有教义,门类繁杂,互相矛盾,甚至互相攻击,早己不是“佛教”两 ...
ssjj 发表于 2013-7-21 02:28


我也不知道该维护哪家,您说呢。。  律宗很难,净土宗广泛,禅宗喜欢口谈,密宗有很多不传。

儒道释为我国文化的源流,我当尽力维护之。


使用道具 TOP

102#
发表于 2013-7-21 02:03:35 | 只看该作者
部派的形成及其地理分布

  一再结集,一再分裂,最后是分头多极发展,是早期佛教的一个特点。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佛教内部。一种专门宣讲厌生遁世而又言行一致的学说,对社会生活不可能发生重大影响,更不可能作为一个集团长期存在。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也逻辑地要求对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宗教问题,不断作出新的解释,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要。
  古印度的历史发展极不平衡,各地不仅政治、经济上的差异极大,而且在民族风习、宗教文化上也有很大不同。固有的等级制度和变化着的阶级关系,加深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这样,凡是流向新的民族和地区的佛教,必然会带上该民族、地区的新色彩,就成了一条规律。佛教传播的愈广,它的内容愈丰富,统一的佛教就愈不会是一个模式。
  佛教的分裂,从上座部和大众部分派开始,又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到大月氏贵霜王朝的建立(1世纪中叶),形成了很多独立的派别,佛史一般称为部派时期。关于分派的次序、名称、时间、数目和原因,南北传佛教各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已知的部派名称有40多个,考古资料证明有25个左右。
  南北传的史料均记作18部,唐译《异部宗轮论》载有20部。
  大体情况是:从佛灭第二个百年,约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上座部发生分裂。据说,当时一位名叫犊子的比丘奉舍利弗、罗睺罗为祖师,声称得到一部《九分阿毗达磨》,据此提出了关于“人我”(补特伽罗)是“有”的新理论,遭到另一些人的反对,支持前者的僧侣称为犊子部,反对者叫化地部。与此同时,大众部中也分出两派,即一说部和鸡胤部。这两派的分歧,可能与对待佛说的态度有关。以上六派都是在阿育王即位之前出现的。
  约在阿育王死后,从化地部中分化出说一切有部,它以“说一切有”的教义得名,主要在印度西北的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一带活动。化地部的另一支由中印到达西印,形成法藏部,法藏部以阿跋兰多国为基地,后来传到伊朗、中亚和我国。还有一支东到尼泊尔地区(雪山),叫雪山部。化地部更有一支南下,在南印摩偷罗一带,成立制多山部,传说部主就是提倡“五事”的大天。后来制多山部再分解为西山住和北山住两部,通称案达派。案达派以案达罗王朝的强大为背景,是大乘思潮的一个摇篮,与它对立的是法藏部。
  与此同期,从犊子部中分化出四个派别来,即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它们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对佛经中某些颂文的解释不同,大体活动在半岛的中西部,今马哈拉施特拉和古吉拉特一带。这四派中的正量部,以后发展起来,成了犊子系的正宗代表。
  此后,佛教继续分化。约公元前3世纪末,大众部又分出了说出世部。
  有说鸡胤部后来即名说出世部。此部又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约公元前2世纪初到前1世纪,饮光部和经量部分别从有部中脱离出来。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到公元1世纪,终于形成了所谓“大乘”与“小乘”两大佛教体系。
  上述部派,既有比较稳定的活动中心,也有自己迁徙的历史,上座系的某些派别从阿盘底向南发展,后来渡海抵达斯里兰卡,在那里建立了牢固的基地,形成南传佛教的中心。
  一切有部在舍卫城、江绕城和摩偷罗活动,逐渐转向西北,集中在犍陀罗和迦湿弥罗。最早在中亚立足的可能是法藏部,他们从阿跋兰多出发,循着贸易路线绕了一个圈子,经过伊朗,西至安息;继之,沿丝绸之路向东发展,越过中亚,到达中国。当然各部派僧众杂处混居的情况也很多,如大众部有僧团在迦毕试,说出世部有僧团在巴克特里亚,犊子部有僧团在佛教发源地等。据文字资料和考古发现,各派主要势力在古印度境内的分布大致是:说一切有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和经量部集中在古印度西北,以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为基地。犊子、法上、贤胄、密林山、正量等部居留在印度西南和西部沿海地区。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诸部分散在中印度到西北印度一带。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南方大众系流布在南印度;在这一地区和斯里兰卡,还有称做“方等”和“大空”的部派存在。
  由于各个部派分布的地区不同,传教用的语言,编集经典用的文字也有不小差异。例如,西北最有势力的说一切有部,一般使用梵语或接近梵语的俗语佉卢虱底语(驴唇文);以西部苏拉赛那为据点的正量等部,使用阿帕普兰沙语,以阿瓦底为据点的上座部使用派萨奇语,以印度中南部马哈拉施特拉为据点的大众部,使用马哈拉施特拉语。

使用道具 TOP

103#
发表于 2013-7-21 02:1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alma兄,本来因为备考,准备少上论坛。看你这样说,不得不出来挨批了。
    首先想说,ss ...
wangziyuang 发表于 2013-7-19 20:02


关于北魏太武帝灭佛这事,我粗粗的查了文献,大致理由如下:
1,寺院经济影响了北魏的生存。
2,佛道之争
3,怀疑沙门与盖吴图谋反魏
4,佛儒之争
5,发现兵器与淫窟等

我个人觉得第一条是最致命的灭佛原因。第三条是导火线。但是这也只是怀疑而已,第五条是查出违禁品,并不构成灭佛的主要原因。第二和第四条,则因为寇谦之与崔浩等的建言,而显得无比严重。最近文章说太武帝这人也是癫痫和精神病患者的发作(王继训,2011)。但我觉得将太武帝灭佛与他个人的疾病联系起来,是非常牵强的。

但这都没有足够证据说,这是佛教的罪恶,可以认为这是流弊。
什么叫罪恶,我们可以看下基督教史:

1,基督教摧毁希腊文化编年纪事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763453/
2, 基督教设立宗教裁判所。
3,发动十字军东征
这是基督教的罪恶史,但是这个历史很短暂,这不影响我对基督教、天主教的敬意。

我觉得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佛教都说不上有什么大的罪恶,顶多就是流弊。她左右不了了中土的政治,也就是个与道、儒争宠的地位。




使用道具 TOP

104#
发表于 2013-7-21 02:57:36 | 只看该作者
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晋朝的鸠摩罗什的诗,

赠沙门法和
心山育明德,流熏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使用道具 TOP

105#
发表于 2013-7-21 02:5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7-21 22:08 编辑

     我支持佛陀时期的原始经典教义,余下的各门派,他们自己都互相矛盾,相互攻击,您如何做到都维护啊?

点评

赞同,很多事情都要回到开始才有答案  发表于 2013-7-21 18:52

使用道具 TOP

106#
发表于 2013-7-21 03:00:50 | 只看该作者
我只支持佛坨时期的原始经典教义,余下的各门派,他们自己都互相矛盾,相互攻击,您如何做到都维护啊? ...
ssjj 发表于 2013-7-21 02:58


我对佛教教义是不清楚的,但我觉得《瑜伽师地论》还是值得重视。


使用道具 TOP

107#
发表于 2013-7-21 03:03:27 | 只看该作者
      对,弥勒佛的《瑜伽师地论》对佛坨的教义有发展和贡献。

使用道具 TOP

108#
发表于 2013-7-21 03:14:52 | 只看该作者
    鸠摩罗什是西域人,经西域进入后秦(长安),翻泽了众多经典。可以称为对汉传佛教贡献第一人,虽和东晋同—时期,但从未到过东晋吧?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7 00:33, Processed in 0.055707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