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311

查看

10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叶小刚谈美育!(附:唱片推荐及试听)

1#
发表于 2017-1-6 09:31:5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7-1-7 14:17 编辑



2014年12月24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作曲家叶小钢接受了中国美育网的新年专访。

    在谈到十八届三中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内在原因和背景时叶小钢说道: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只能谈谈个人的想法。美育写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之中,我想不外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这是依据“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提出的具体措施。因为要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首先要使我们的人民知道什么样的中国才是美丽的,这就涉及到了审美教育,让全国人民懂得美,热爱美,追求美,这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前提,有了热爱美的素养才能产生创造美的激情,这是规律。所以,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的任务是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你无法想象,一个审美趣味低下且对艺术一无所知的民族,怎么能建设成一个称得上美丽的国度呢?

还有一点很重要,以前我们的教育方针也只是泛泛地提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这次却具体到了“改进美育教学”这个实施美育的关键环节,说明我们的美育已经从“有没有”提升到了“如何更好”的较高级的阶段了。我们现在的美育还仅仅停留在艺术教育的层面上,而艺术教育又往往只是技法和手段的教育与教学,这里面的美育内容既不系统又欠深入,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更多融入了应试教育的功利。因此,中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恰恰是抓住了实施美育的关键部位,通过改进美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体系、考核标准等具体环节,达到以美育人的真正目的,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人文基础。
    第二个原因:这是从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的国家文化兴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文化发展从新一届国家领导的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其使命在于民族文化的复兴,目前来看,支撑起复兴的三大文化建设重点是社会道德与伦理秩序包括社会征信体系的建构;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体现一个文化大国的话语影响力;时代精品力作的孵化。从这三点就可以看出普及美育的迫切性。

    首先,中国是一个缺乏统一宗教信仰的国家,许多社会宗教行为,往往背后是人的现世功利心在驱动,求财、求官、求学、求福的比比皆是。这显然是违背宗教求善的本之精神的。同时,现代中国人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或者具体的说是精神危机,需要一种文化形式抚慰心灵,而美育恰恰可以承担或者具有这种替代性的功能,正如蔡元培所言,以美育代宗教,作为精神教育之途径。

    其次,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现在我们要反问为什么中国文化走不出去。我个人认为长期的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艺术创作,或者说这种违背艺术规律的艺术行为,虽然可以通过行政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盛行,但时过境迁,转瞬即逝,你看现在老百姓中谁还在唱,在听。最近,我参加文艺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就反复提出,艺术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艺术家创作要自由等等,其实就是对这一行为的拨乱反正。所以,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必须还原艺术的本质价值。否则,空喊口号,喊得再多也没有一点实际效力。

    怎么才有效力,那就要说第三点,要有体现时代风貌的艺术精品力作。力作可不是说出来,从艺术创作规律来说,美就是艺术的铁律,不美的艺术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美的艺术要拥有自己的成长土壤,否则就成了高高挂起的阳春白雪。所以,我们现在社会要想推出向红楼梦、牡丹亭那样的经典作品,就要从美育工作抓起。这说白了,是文化复兴的应有之义。

    第三个原因:美育写进中央文件的重要原因是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三俗泛滥问题的反思。回首,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你看看,国际经济迅猛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但是社会文化呢?盛行的是什么?是黄色的段子,是无聊的调侃,和对弱势群体的挖苦,当然也包括对金钱和权势的顶礼膜拜。是什么导致中国人现代的品位如此低下,社会学家可能会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侵蚀,尤其是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断了自己的民族之魂。我们的先人,虽然也有人欣赏“郑卫之音”,但整个社会舆论是对此批判的,认为这是亡国之音,只有雅乐正声才可能移风易俗,回复我们的文化正溯。现代的中国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在逐步减少对个人行为特别是精神行为的干预,这是伟大的社会进步。但,在三俗问题上,这种进步却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扭转,你想食色贪婪皆为人之本性,没有个人的自觉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怎么能够不让人纵欲滥情呢?所以,我们现在社会要需要传播正能量、高雅的艺术,并在这种艺术的氛围中,营造出健康向上社会文化风气。而做到这一点,具体到现实就是要弘扬真善美的艺术,要普及美育。如果每个人都在美的艺术中得到心灵的浸润甚至享受,那谁还愿意做千夫所指的追臭之夫呢?

     在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的关系时,叶小钢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总书记的这一发言,是对我们文化思想的解放,即不再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化都是腐朽没落的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文化,其也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集体无意识,其也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人类优秀文化。这一认识是去掉了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来客观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但是仅仅有态度不行,要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得拿出具体可行的,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做法,那就是要让人们喜闻乐见,要让文字思想活起来。怎么才能做到。那当然,乐者乐也。美的艺术是很好的实施工具喽。所以,我说,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美育。

    另外,这其中一方面是传统文化需要借助于美育的形式和方式来达到让人乐于接受和主动接受的目的;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的传统文本身就具有了美的内涵和魅力。将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之美以美育的方式实施,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7-1-6 11:41:59 | 只看该作者
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艺术创作,要害!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7-1-6 12:55:40 | 只看该作者
叶小刚与谭盾、瞿小松、郭文景并称为中央音乐学院四才子。叶小刚在国际上获过很多奖,包括在美国和台湾的大奖。叶小刚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的巴赫,他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有真材实料的著名作曲家。

叶小刚的教育思想,从很多资料看来,他的教育思想与早期的蔡元培有很大关系,强调美育,用美育代替宗教。所谓用美育代替宗教。就是鼓励对艺术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和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精神和情操,并通过对不同领域人文知识的学习来调动个人的创造性潜能。

用美育代替宗教这一思想,她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西方的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与康德的美学思想有很大关系。根据我国的国情,叶小刚今天又重提蔡元培这一教育思想,前途如何还不得而知。蔡元培这一教育思想虽然非常有名,但在蔡元培那个时代都还是充满争议的。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7-1-6 22:11:34 | 只看该作者
叶小刚,也算是乐而优则仕了。中国文人读书读到头,也就是为了做官。音协主席、央院的院长,这两个官也不算小了。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7-1-7 13:51: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7-1-7 14:25 编辑

叶小刚的唱片,也请大家补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7-1-7 13:54:09 | 只看该作者
叶小刚音乐试听,请大家购买正版唱片:

http://www.xiami.com/collect/4258770

http://www.xiami.com/album/1598742341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7-1-7 14:40:23 | 只看该作者
叶小刚获奖记录:

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从1989年起,叶小钢被列入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名人录和国际音乐名人录。
1990年,《悲歌》获美国伊斯大林曼"路易斯兰"奖;
1991年,《冬》获美国:"哈沃德汉森"奖;
1992年,《伽叶无语》获台湾省立交响乐团首届作曲比赛大奖,并荣获台湾省教育厅荣誉证书;
1993年,《地平线》被选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994年,获美国"李氏基金会"颁发的"学术杰出成就奖",以表彰他对新音乐探索的努力及鼓励他到中国大陆继续从事创作和研究;
1995年,签约德国"逆特"(SCHOTT)音乐出版社,成为这家国际最著名的音乐出版社成立250年来签约的第一位中国作曲家;同年出任首届"喜马拉雅杯"国际钢琴作品作曲比赛评委;
1996年,电影音乐《人约黄昏》获上海东方电视台颁发"最佳电影音乐奖";同年获美国宾洲政府委员会和大都会生命基金会财政资助和ASCAP奖;
1998年,电影音乐《半生缘》获香港第十七届电影金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奖;同年被上海交响乐团骋为驻团作曲家,同时受深圳市委宣传部和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委约,创作了交响乐《春天的故事》和舞剧《深圳故事》;以及芬兰国际音乐节的委约创作发室内乐《》,舞剧《澳门新娘》等。1998年获"杨雪兰教育奖"。
1999年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务院政府津贴,2001年获"金钟奖"等。
2007年,接受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主席的热情邀请,担任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为佛教音乐委员会委员(作词作曲委员组)
2011年,中国版权中心“十大中国著作权人”等。国际奖项包括美国“路易斯·兰奖”、“哈沃德·汉森”奖、美国Li基金会“学术杰出成就奖”、美国作词作曲家协会“ASCAP”奖。
2012年,美国古根汉基金作曲家大奖等。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7-1-7 16:03:40 | 只看该作者
叶小刚谈他的作品:

要为这张《释迦之沉默》CD写点说明并不容易,过了几个月我仍不知要写些什么,像我所有的音乐作品一样,用文字来形容是一件极痛苦之事,就像94年四月我在
北京的交响音乐会——忙了几个月,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用英语说,应是cost a fortune;现场戒备森严,一千多一点座位的音乐厅,据说便来了八十多位公安维持秩序,
形成了中国交响乐史上一次奇观。我坐在观众席里,感到十分迷茫和困惑,我无法以形容“自己听自己”的感觉,也无法在乎坐满音乐厅的听从是否真正喜欢我的音乐,
我怀疑大多数人也许是好奇或赶时髦,就像八十年代中我离开北京前夕一样。

这张CD中有三个作品都曾在当日这场音乐会中演出。HUGO曾抱怨我关于《最后的乐园》注释得太少,我能说些什么呢?此曲构思于1991年,我住在匹兹堡,一个不大不小、
阴沉沉黑乎乎、毫无特点的宾西法尼亚西部城市,我刚度过也许是一生中最黯淡的日子,心情糟透了,香港市政局委约我写一个中乐作品,结果到现在我仍未写出来,
倒是标题和素材都被我用到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中。我很喜欢Last这个字,我总觉得这是我最后一个作品;中国东南部农村中那种送葬行列老是出现在我脑海中,
我幻想有一天我也被这种仪式送上死亡的路程,并且永无结束。

与此相同的是《冬》,这首曲子作于水牛城,一个一年差不多半年是冬天的纽约州北部的一个鬼地方,云层老是压得很低,仿佛你一生中倒霉的日子都会在这里发生。
我很喜欢暗淡的音色组合,这也许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但它并没有在北京的交响音乐会上演出。

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地平线》,作于1985年,当时北京音乐界的传统卫道士掌握着生杀大权,任何年轻人的新想法都全被扼杀在摇篮里,并且嘲笑年轻人不会以
“传统”手法作曲。我于是写了这首马勒式浪漫的《地平线》来回敬,事实证明我还是没有赢,现在这首作品居然成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在中国不断地上演,
并被中国的指挥家带往国外演出。十年后,我再次开音乐会,人们津津乐道的,仍是这首乐曲!对此我一点都奈何不得!

命运常常和人开玩笑,我在严寒和寂寞的美国东北部作了这几首乐曲,跑到香港这样火热和繁华的地方来出版;我不知道买这张CD的人会是在哪里,如果有人真的
喜欢这些东西,对我这颗尚在跳动的灵魂将是一种慰藉。

——以上《多余的话》叶小钢 94年8月于Los Angeles 【来自专辑CD小册子】


叶小钢

叶小钢是中国的新一代音乐家,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华裔青年作曲家之一。叶小钢出身于音乐世家,四岁起随父亲叶纯之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下放至农场劳动,
后又进工厂当钳工六年。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作曲家杜鸣心教授。198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Alexander Goehr的短期作曲班上学习。
1981年首次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1982年《中国之诗》获美国齐尔品协会作品比赛第一名。
1983年《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获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奖,该曲被认为是当代知青文艺的代表作。

1984年,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首次派出叶小钢作为中国青年作曲家的代表出席了在新西兰举行的亚太地区艺术节及作曲家大会,并在当地首演了新作《西江月》,
获得成功,使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开始受到世界的注目。

1985年中国音协及中国唱片公司为叶小钢举行了交响作品音乐会,首演了《老人故事》、《八匹马》、《地平线》等五部交响乐,获得极大成功。
1986年,叶小钢受文化部委托为日本驻华大使中江要介的舞剧《浩浩荡荡,一衣带水》与日本艺术家合作,作为中方代表共同创作该舞剧的音乐,
在东京及北京的演出均获得成功。同时,叶小钢开始涉足其他音乐领域,为电影《湘女潇潇》、《死神、老人与少女》(此二片均在国际上获奖),
话剧《赵氏孤独》及电视剧、室内乐的音乐创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1987年叶小钢获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作曲家S. Alder和J. Schwantner,其钢琴五重奏《悲歌》于1988年获伊斯曼音乐学院路易斯·兰奖,
而管弦乐作品《喜玛拉雅山的毁灭》则于翌年获该学院哈沃德·汉森奖。

1990年叶小钢出席香港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并受市政局委约创作供尺八及中乐团演出的《释迦之面具》,并由香港中乐团及日本尺八大师坂田诚山于该艺术节中首演。
翌年四月又受市政局委约创作中乐协奏曲《冬》,由陈燮阳指挥香港中乐团首演。

1992年叶小钢作品《伽叶无语》获台湾省立交响乐团第一届作曲比赛大奖,并荣获台湾省教育厅荣誉证书。1993年《地平线》被选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
“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94年叶小钢荣获美国LI基金会颁发的学术成就奖,以表彰他对新音乐探索的努力及鼓励他到中国继续从事创作和研究活动。

自1989年起,叶小钢被列入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名人录和国际音乐名人录,其主要作品尚包括大型舞剧作品《达赖六世情诗》、《红雪》、When the Dream Fades;室乐作品Strophe、Tripidus、Ballade、《三迭》、《和》;交响作品《一个中国人在纽约》、《释伽之沉默》、《最后的乐园》、《冬》;大型中乐作品《沅歌》、《死之蚀》、The Silence of the Redy Poppy、The Far Calls等。这些作品分别首演于加拿大、美国、日本、台湾、新西兰、英国、香港、芬兰等地,受到了各国传媒的高度评价。

叶小钢是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硕士,现为纽约州立大学博士研究生,目前他暂时离开该校从事专业创作,并受香港市政局委约,创作大型作品《最后的乐园II》。


乐曲简介:

最后的乐园(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1992),作品24
The Last Paradise, op.24,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最后的乐园》构思于1991年,这次录音是1992年的版本。小提琴家Anton Miller将在1995-96乐季中在美国继续演出此曲。


《释迦之沉默》(为尺八与乐队而作,1990),作品29
The Silence of the Sakyamuni, op.29, for Shakuhachi and Orchestra

宋人陈阳在《乐书》中提到,尺八这一乐器在唐朝已经流行。后传到日本,经日本乐师多少代人之努力,演变成今日日本的主要“邦乐”乐器之一。
《释迦之沉默》试图用交响乐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乐器之一的尺八合作这一形式,传递出作曲家与云岗和龙门石窟中获得的灵感,北魏与隋唐无与伦比的佛像雕塑,
那么宁静、飘逸、睿智、超凡脱俗,和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形成中国古典理想美的高峰。无言是对阴冷、残酷和血肉淋漓的最好轻视和超脱……

整首作品渗透着东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充满了作曲家内心道德理想主义的冲突,其文化价值取向是不十分明显的,它也许表明最大限度受影响于东方传统文化的中国
当代音乐家处在这个时代的必然状态。

《释迦之沉默》不能说与东方古典宗教无关,更不能说与东方传统文化相距甚远。它用与现代社会并不十分融洽的古典音色流来刻划当今东方性格的内心世界,
以一种新的心理秩序从文化传统中尚未枯竭的精神资源里寻求一条与众不同甚至新的思想出路。

1992年这曲以全新的版本(作品名称《伽叶无语》)参加台湾省立交响乐团举行的第一届作曲比赛,获得最高奖赏并荣获台湾省教育厅荣誉证书。
1993年由日本青年尺八演奏家北松公宏在台北演出。《释伽之沉默》将安排于林肯交响乐团1995-96乐季中演出。


《地平线》(为女高音、男中音与乐队而作,1985),作品20
Horizon, op.20, for Soprano, Baritone and Orchestra, 1985

《地平线》首演于1985年叶小钢首次交响音乐会,是一首很受欢迎的当代音乐作品。1986年曾有Kenneth Schermerhorn指挥演出于香港,1989年曾由郑小瑛指挥演出于芬兰。
1993年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再次在北京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


冬(为交响乐队而作,1989)作品28
Winter, op.28, for Orchestra, 1989

《冬》是应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委约而创作,首演于1992年在台湾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华裔作曲家大会,翌年再次由台湾联合实验管弦乐团在台北演出。
由于构思独特、结构精致和音乐内容独树一帜,获一致好评,称其为现代中国管弦乐之极品.


乐团与指挥:

中国中央交响乐团是中国最具影响的大型音乐表演团体。1956年正式组建以来,乐团已拥有百余位演奏家。指挥家李德伦,韩中杰为乐团之创建与兴盛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四十多年来,中央交响乐团在国内外举行的音乐会近两千余场,演出大量中外交响乐作品,并首演了数部中国作曲家的新作,还为国内外灌制了许多唱片及录像带。

胡咏言2004年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担任中央音乐学院EOS交响乐学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原本就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胡咏言曾赴美在耶鲁大学及
纽约朱丽亚音乐学院攻读指挥专业,师从于奥托,缪乐。他的音乐生涯遍及世界各个重要地方。

郑小瑛,福建永定人。建国后第一位女指挥家。六岁学习钢琴,十四岁登台演出。195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向苏联专家学习合唱指挥。
1960-1963年去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并向苏联国家歌剧院指挥海金和莫斯科音乐剧院的指挥依·波·拜因学习歌剧指挥,在指挥歌剧《托斯卡》、《茶花女》中获得好评。
回国后曾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后调中央歌剧院任乐队首席指挥,先后指挥过中外大型歌剧《阿依古丽》、《护花神》、《夕鹤》、《茶花女》、《第一百个新娘》
及音乐会管弦乐作品。指挥风格热情奔放,气魄雄伟,有强烈的艺术感。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7-1-7 16:39:13 | 只看该作者
叶小刚的著名作品,象《释迦之沉默》,《地平线》,《冬》,《最后的乐园》等等。
上面的链接都有试听的。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7-1-7 18:13:50 | 只看该作者
"美育写进中央文件的重要原因是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三俗泛滥问题的反思。回首,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你看看,国际经济迅猛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但是社会文化呢?盛行的是什么?是黄色的段子,是无聊的调侃,和对弱势群体的挖苦,当然也包括对金钱和权势的顶礼膜拜。是什么导致中国人现代的品位如此低下,社会学家可能会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侵蚀,尤其是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断了自己的民族之魂。我们的先人,虽然也有人欣赏“郑卫之音”,但整个社会舆论是对此批判的,认为这是亡国之音,只有雅乐正声才可能移风易俗,回复我们的文化正溯。现代的中国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在逐步减少对个人行为特别是精神行为的干预,这是伟大的社会进步。但,在三俗问题上,这种进步却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扭转,你想食色贪婪皆为人之本性,没有个人的自觉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怎么能够不让人纵欲滥情呢?所以,我们现在社会要需要传播正能量、高雅的艺术,并在这种艺术的氛围中,营造出健康向上社会文化风气。而做到这一点,具体到现实就是要弘扬真善美的艺术,要普及美育。如果每个人都在美的艺术中得到心灵的浸润甚至享受,那谁还愿意做千夫所指的追臭之夫呢?"现状?基本是这样的了。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7-1-12 10:21:42 | 只看该作者
HD800 发表于 2017-1-6 11:41
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艺术创作,要害!

问题的根子还在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双百无疑是正确的。
二为里面第一个,为人民大众服务也是正确的,第二个为政治服务在当时抗战环境下是正确的,但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要回归文艺求真求美的本性,沦为政治的工具就断送了文艺的生命力。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09:17, Processed in 0.026704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