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393

查看

86

回复
返回列表

go

两张雨果的南音唱片

1#
发表于 2011-3-1 15:37:3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3-1 16:26 编辑

雨果两张福建南音唱片,厦门南乐团演奏,属于最为传统的福建“泉州南音”系统,古朴幽远,非常值得一听,其中“长相思”为声乐演唱,“走马”为纯器乐,两张唱片可一窥南音艺术全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1-3-1 15:39:50 | 只看该作者
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 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 百度百科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1-3-1 15:5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3-2 09:05 编辑

南音的乐器

南音乐器以琵琶、洞箫、三弦、二弦和拍板为主,又有嗳仔、品箫及小打击乐器四宝、响盏、扁鼓、双铃、小叫等,有的班社仍继续使用笙、云锣;个别的还用筚篥和轧筝作伴奏乐器。

南音琵琶、洞箫是汉魏(公元3世纪之前)以来的古乐器遗制。琵琶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主要乐器,但全国现在使用的基本上是竖抱直项琵琶,称为“北琶”,唯独南音使用的是横抱曲项琵琶,又称“南琶”。横抱琵琶产生于汉魏时期,现在已很少见到,仅在汉魏墓中和敦煌莫高窟能找到它的历史遗迹。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竖篴已流传于民间,隋唐两代用于宫廷乐舞之中。宋代之后,尺八在中国其他乐种中早已绝迹,唯南音中尚保留至今。

泉州南音的拍板,是承袭汉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而来的,在唐代已列为胡部之乐器。拍板分四板、五板、六板等多种。泉州唐代垂拱年间(公元686年)建造的开元寺飞天乐伎用的拍板为五板,建于南宋时期的东塔塔座上的石雕拍板是六板,拍板也只幸存在泉州弦管中,普遍为五板,如今其他地方已很少见。

南音所有的乐器,都由民间手工作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复制,其产品除内销外,还供应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地。其中名师名作,如琵琶,每件皆以万论价。此外,还有明代瓷制的洞箫作为贡品,现仍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2件)和南京博物馆(1件)。


——摘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南音”(福建南音网)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1-3-1 15:42:52 | 只看该作者
南音历史溯源:

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它由历代积淀而多元形成。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判断,南音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不断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晋江流域,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史书和典籍虽然缺乏完整的记载,但音乐史家认为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仅从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型制、曲目内涵和记谱方法等方面遗存之一斑,可以推测其发展脉络,进而由南音现存形态“逆向考察”,知其渊源之全豹。   

一、南音演奏形式是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是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制,与南唐《韩熙载夜宴图》十分相似。

二、南音原称弦管,源于魏晋时对丝竹音乐的通称。晚唐泉州、五代后蜀都以弦管描述乐事。历经千年这一专称早己消失,唯独泉州南音世代保存弦管的名称。上世纪80年代台湾出版的泉州南音曲谱,仍以《泉州弦管(南管)指谱丛编》为书名。

三、南音乐器的横抱琵琶、竖吹洞箫(又称尺八)和五块拍板,均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二弦(宋称奚琴)、三弦虽稍晚,但也是数百成千年的古乐器。这些“文物式”的乐器,不仅在泉州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的飞天乐伎手中保存,而且也在各弦管班社世代传承、复制,被认为是中国古乐器的博物馆。

四、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代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内容。其中,“大谱”里的三套《金钱经》中的“番家语”、“喝哒句”,“指谱”中的“兜勒声”、“普庵咒”,以及那些悠长缓慢的大撩曲(七撩拍)等,一直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并珍存着古代西域音乐文化的某些信息。五、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习见的“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为本乐种所独有,专家认为是隋唐以前的遗存。

——摘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南音”(福建南音网)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1-3-1 15:4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3-2 09:01 编辑

南音的基本内容:

泉州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现存的曲目尚有二千多首(套),按照民间习惯称谓,分述于下:  

一、大谱。即纯器乐曲,有标题、曲谱和琵琶弹奏法,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大谱原有十二套,后来发展至十六套。其中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和《阳关三叠》最为著名。又有三套佛教音乐《金钱经》,极具研究价值。每套谱分为四到八个乐章不等,一般可演奏十至二十分钟左右。

   二、散曲。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由歌唱者执拍板坐唱,也可以手抱琵琶自弹自唱。散曲的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千首左右(一说有三四千首甚至万首以上,待证实)。曲词的内容,除了部分描写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等自然景观之外,绝大部分是以第一人称抒发内心情感。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的人物故事,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类共同理想和基本愿望。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一唱三叹的“大撩曲”(如《月照芙蓉》唱十八分钟),今有人称之为长抒情曲或“咏叹调”;也有小部分“顺口而歌”,类似民间小调的短小曲目,俗称“草曲”。

三、指套。亦称“套曲”,或被简称为“指”。每首“指”都有曲词、工乂谱、琵琶弹奏法和撩拍符号,通常只用于演奏,少用于歌唱。原有三十六套,后来发展至五十套。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的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辑成套。由洞箫主奏的,称为“箫指”;由嗳仔(唢呐)作为主奏乐器的,称为“嗳仔指”。“指”除演奏之外,还有一义,即作为指导学生的必修教材,因而有人以“琵琶指南”命名。凡要学习南音的人,必先由教师口传心授,并指导学生熟读默背四至五套“指谱”(俗称“念嘴”,即口传),然后练习琵琶指法。

四、过支联套曲。它是 “指”、“谱”、“曲”严格按照“管门”、“滚门”重新组合的传统演奏、演唱的形式。一般都是确定“管门”之后,先奏“指”,然后依据“从慢到渐快到快”的规则,有序地选择逐个“滚门”的曲目唱下去。“滚门”与“滚门”之间由“过支曲”衔接,一气呵成,不得停顿,最后奏谱结束,俗称“宿谱”。

摘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南音”(福建南音网)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1-3-1 15:5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3-2 09:04 编辑

南音演唱形式

南音演唱形式主要为“丝竹相和,执拍者歌”,在室内为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居左,唱者执拍板居中。在室外,同样是唱者执拍板居中,而琵琶、三弦在左,洞箫、二弦居右。

南音的正规演唱,依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有的馆阁还搭“彩棚”,或在舞台上放置宫灯、黄凉伞,传说康熙皇帝封赐弦管人为“五少芳弦”、“御前清客”,故以此为荣耀。

南音之所以称为“泉州南音”或“泉州弦管”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唱曲时一律以泉腔闽南方言演唱,咬字吐音必须以泉州府治所在地即今泉州市区的方言语音为标准音。泉州所属县区因地域声腔与标准声腔稍有差异,特别是周边地区如厦门、漳州等地声调差异较大者,要学习演唱南音,都必须先学好泉州腔,经过“正音”之后才能唱准其音韵。因此南音历来以地域声腔命名,称为泉州弦管或泉腔南音。南音以上述的“指、谱、曲”和“过支联套曲”、独特的演奏演唱形式和以泉腔方言演唱为特征之外,加上自成体系的“工乂谱”以及汉唐遗制的古乐器,便构成其基本完整的音乐传统体系。

——摘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南音”(福建南音网)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1-3-1 15:55:10 | 只看该作者
我只有一张李光祖的,是中唱的。
前辈先续帖,我把插播的删除一下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1-3-1 15:51

没事,那6张套的值得一买,搜集很多名家的,价格也不贵,估计和一张雨果差不多吧。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1-3-1 16:02: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3-2 09:01 编辑

南音的音乐特点:

南音的基本特征是“古、多、广、慢、美”。

一、乐种古老、源远流长。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发展至盛唐达到辉煌的顶峰,后几经战乱便烟飞灰灭,踪迹难寻。作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泉州南音传衍千百年,始终与闽南其它文化样式生息与共。史料证明,明、清二季有不少文人介入弦管的传播,泉州南音始终在民间盛传,尤其是1950年后,南音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社会影响加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没有得到音乐、文化学术研究界的广泛关注。80年代初,音乐界逐步重视和加强对南音的理论研究,相继发表论文指出,泉州南音是保存中国古老音乐最丰富的现存的重要乐种,汉代的相和歌,魏晋的清商乐和弦管,盛唐的大曲、法曲和燕乐,以至宋元以来的曲子词等等,都可以在南音的音乐内涵、乐器形制,记谱方法,演奏形式等方面,找到它们的历史遗迹和鲜活血脉。因此,南音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乐曲量多。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音乐曾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但泉州南音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本乐种独特的辨音记谱方法,以手抄曲簿为载体,使各种的“指”、“谱”、“曲”传承下来。仅现存的纯器乐曲谱就有16大套,有谱有词的“指套”为36套至50套,散曲多达2000多首。南音分四个“管门”,108个“滚门”,保存了唐燕乐〔双调〕〔越调〕〔背双〕的调名和唐教坊的〔拂霓裳〕〔杜韦娘〕〔玉树后庭花〕等曲牌,是一个容纳丰富古代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宝库。

三、覆盖面广。民族音乐都有它的地域性,往往囿于一地而终老。而南音却随着历代泉州人的足迹,从刺桐城走向闽南各地,进而跨越海洋,走向港、澳、台,南洋群岛,形成一个约有5000万闽南人口的南音文化圈。自1977年以来,先后举办十五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泉州独办8次),充分显示了南音文化圈的活力与生机。

四、悠长缓慢。南音自宫廷、教坊和贵族之家逐步流向民间,在与民间音乐结合之后,其悠长缓慢的特色依然存在。有人认为是反映了农耕时代的悠闲自得,也有人认为这是它致命的缺点,断言“老听众没了南音就会消亡”。但正是那些悠长缓慢的大撩曲,却顽强地存活在弦友的心中,大量的曲谱牢记在弦友的脑海中。当今海内外弦友常唱的旋律舒缓缠绵的《三更鼓》(四空管),源自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66年)重编刊刻的《荔镜记》;大撩曲(七撩拍,即一小节16拍)《月照芙蓉》,从新发现的明代刊本上,可以证明它至少传唱了四百多年。至于纯器乐曲的大谱《四时景》、《梅花操》、《百鸟归巢》和《阳关三叠》及三套佛曲《金钱经》等,其节奏都是舒缓的。

五、艺术之美。泉州南音使用的四件传统丝竹乐器和一些小打击乐器,简陋古朴,但奏起“谱”(器乐曲)和唱起“曲”来,那古远优雅的旋律,却令人难以忘怀。而歌唱者严守以泉腔闽南语(或称泉州方言)“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韵的歌声,正是在中原早已消失的“河洛语”与古乐相融合的遗存。

——摘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南音”(福建南音网)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1-3-1 16:04:27 | 只看该作者
没事,那6张套的值得一买,搜集很多名家的,价格也不贵,估计和一张雨果差不多吧。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3-1 15:55


好的,我在你之前的帖子听过你介绍,中唱的唱片还可以的,我下次留心收一套。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1-3-1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好的,我在你之前的帖子听过你介绍,中唱的唱片还可以的,我下次留心收一套。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1-3-1 16:04

基本上老一辈名家都在里面了,也有吴蛮、杨惟等人的录音,非常超值。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1-3-1 16:4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3-1 16:47 编辑

新闻链接:

南音(泉州弦管)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 2009-10-01 泉州网

“御前清曲”变身“世界文化品牌”

——泉州南音8载“申遗”历程

昨日,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时距2002年5月我市正式启动泉州南音申报工作已有近8年的时间。

  过去的8年,也是我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得到突飞猛进发展、结下累累硕果的8年。2004年3月,我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标志着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6月9日,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以泉州为核心建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的整体保护阶段;在此前公布的两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市有28个项目入选,位列全国前三甲。

  回首8年申报历程,每一刻都值得铭记:2002年5月,泉州南音启动申报工作;2005年,被列为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备选项目;2006年11月,举办泉州南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论证会;2008年9月,完成申报文本和电视片;2008年10月,南音作为我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选项目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5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昨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例会正式将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御前清曲”渐成关注焦点

  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御前清曲”,这是南音盛极一时的荣耀,而更多的时候这一千年雅乐是以“自娱自乐”的状态生存着,“口传心授”地保存着“中国民族音乐的根”。

  上个世纪末以来,特别是我市正式启动泉州南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南音这一古老乐种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与众多音乐大家“血液中的音乐基因相互唱和”,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时任文化部部长)2007年3月31日莅泉考察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情况时,对泉州南音特别钟爱。他认为,南音不愧是民族音乐的根,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闽南语系地区,在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许多国家也有不少南音社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南音保持千年优秀的品格而不受污染,是绿色音乐,是绿色文化,是我们中国音乐的根,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当竭尽全力去保护它、发扬它!”2005年元宵期间,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率中国音乐学院的百名师生来泉进行“音乐寻根之旅”。期间,中国音乐学院管弦乐团还与泉州南音乐团举行《共一轮明月》南音专场晚会,近百名演员共同演唱南音名曲《听见雁声悲》,成为一时佳话。

  “直到听到泉州南音,我才听到与我血液中的音乐基因相互唱和的声音;直到听到泉州南音,我才敢下这样的断语:古老的中国音乐,真的一直流传到今天。”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听到泉州南音后发出的肺腑之言,他完全被这千年雅乐感动了。因此,他于2003年为我市整理出版《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作序时,以充满诗灵的言语记录内心的感动与欣喜。

因着这份热爱,泉州南音与众多音乐大师和专家的心灵撞击在一起,擦出了一道道耀眼的火花。

四大举措力促南音“申遗

  “围绕保护抓申报,通过申报促保护。”市文化局局长龚万全说,把申报工作融入南音保护、传承与振兴的过程,这是申报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

  泉州南音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保护工作备受瞩目。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对泉州南音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积极推动南音的教育传承。持续开展中小学南音教学,并新编工ㄨ谱、五线谱、简谱对照曲本和中小学南音教材。2003年开始在泉州师院招收本科南音专业学生。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二是加强南音的宣传展示。先后10余次参加文化部在苏州、北京、成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在地)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展示,两次在泉州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提高南音的认可度。三是抓好南音的研究与出版。出版“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丛书”之《南音》、《袖珍写本道光指谱》、《弦管指谱大全》、《弦管过支套曲选集》,光盘《中国泉州南音指、谱、曲集萃》4辑等。四是完善硬件设施。创建“泉州南音南戏陈列馆”,于2005年元宵开馆,作为永久性展馆。建设“泉州南音艺苑”,于2008年元宵落成,成为泉州南音演出、展示、研究、交流的综合性场所。

(以下歌功颂德部分略)
。。。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1-3-1 17:15:27 | 只看该作者
广陵兄的帖子得顶起来。
上次古琴帖“害我”狂购了一大堆古琴,不知这南音有福消受不?顺便问句:这是雨果的新制作吗?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08:34, Processed in 0.036714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