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223

查看

6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49#
发表于 2010-9-27 15:3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念经兄:
刚刚过去的中秋后的这个周末,我也听了一个上午的勃拉姆斯:
从格洛米欧的《D大调小提 ...
ikushi 发表于 2010-9-25 14:10


兄弟的勃拉姆斯收藏真是令人羡慕,我早期收集的勃拉姆斯作品太少了,而且曲目主要都在交响曲、协奏曲那些比较大名头的范畴。其实我现在更觉得他的室内乐作品更加合口味。确实要考虑一下动手买碟的事儿了,有点踌躇……

使用道具 TOP

50#
发表于 2010-9-27 23:37:17 | 只看该作者
没想到清兵兄来了这么大一段,受刺激了不是。
咱还是点到为止吧,哲学谈起来可要没完没了的,还是音乐来得更直接一些。
其实我也没其他意思,只是想表达一下:人应当对超然的存在保有敬仰和敬畏!我想这也是康德的概叹的意义。

使用道具 TOP

51#
发表于 2010-9-28 08:58:25 | 只看该作者
没想到清兵兄来了这么大一段,受刺激了不是。
咱还是点到为止吧,哲学谈起来可要没完没了的,还是音乐来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9-27 23:37


其实倒不是受到什么刺激
而是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一旦申说起来,我就难免冗长繁琐,连自己也觉得厌倦了。所以确实不宜再论这些与音乐没有太多关系的论题。念经兄说的是。
我这些信口开河的观点,就当是对自己偶尔突发奇想的一种记录,多年以后回头看看也许都会开心一阵子了


使用道具 TOP

52#
发表于 2010-9-28 09:39:22 | 只看该作者
与清兵兄讨论:其实巴赫是非常有情感的。
听听《马太受难曲》,这部作品是很人性的,
这部作品歌颂了人类 ...
shinelb 发表于 2010-9-23 17:11

与S兄商榷:
从主观上来说,巴赫在“马太受难” “B小调弥撒”中确实投入了极大的感情,而“平均律”,“英国法国德国组曲”等都是写给人们练习和消遣,可以说他们表面看来是没有感情的。
然而从实际的聆听感受,却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巴赫在宗教作品中的的感情无疑是虔诚和深刻的,然而这更多的是受作品本身基调的影响,充斥着对所谓“God”的赞美和虔诚的态度,而反衬出人类的渺小,如果说这是很“人性的”,那么只能说是在当时特定环境下人们真实情感的反映,而这种情感明显地受制于宗教的影响。
而“平均律”等表面上练习消遣之作恰恰在不经意中摆脱了宗教的影响,正因为在创作时把他们看做是供练习和消遣的曲目,巴赫才能暂时把他那颗时时仰望“God"的心放回人间,而在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世俗气息,人类一定程度摆脱宗教影响后自然的情感流露,我认为这才是更“人性”的。


使用道具 TOP

53#
发表于 2010-9-28 09:51: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9-28 10:56 编辑
呵呵,明代屠长卿评论杜甫王维有两句很有趣的话:“少陵慷慨深沉,不除烦热;摩诘参禅悟佛,心地清凉, ...
清兵 发表于 2010-9-23 17:00

事实上无论是慷慨深沉的杜少陵或是心地清凉的摩诘,都是我钟爱的诗人。
用上述评价套用在勃拉姆斯和巴赫身上似乎没有说出他们的全部,勃拉姆斯孤高清冷的单簧管三重奏(op114) 与其说是爱的心曲,不如说是王维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意境。而十一首圣咏前奏曲(op122)则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属于巴赫式的宗教作品了。


使用道具 TOP

54#
发表于 2010-9-28 10:35:34 | 只看该作者
与S兄商榷:
从主观上来说,巴赫在“马太受难” “B小调弥撒”中确实投入了极大的感情,而“平均律”,“英国法国德国组曲”等都是写给人们练习和消遣,可以说他们表面看来是没有感情的。
然而从实际的聆听感受,却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巴赫在宗教作品中的的感情无疑是虔诚和深刻的,然而这更多的是受作品本身基调的影响,充斥着对所谓“God”的赞美和虔诚的态度,而反衬出人类的渺小,如果说这是很“人性的”,那么只能说是在当时特定环境下人们真实情感的反映,而这种情感明显地受制于宗教的影响。
而“平均律”等表面上练习消遣之作恰恰在不经意中摆脱了宗教的影响,正因为在创作时把他们看做是供练习和消遣的曲目,巴赫才能暂时把他那颗时时仰望“God"的心放回人间,而在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世俗气息,人类一定程度摆脱宗教影响后自然的情感流露,我认为这才是更“人性”的。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9-28 09:39
兄台说得高明,接受。


使用道具 TOP

55#
发表于 2010-9-28 11:04:56 | 只看该作者
与S兄商榷:
从主观上来说,巴赫在“马太受难” “B小调弥撒”中确实投入了极大的感情,而“平均律”,“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9-28 09:39


广陵兄确实说的非常好。我很赞成。
我只是留意了另一个主题——就是巴赫那个年代的人性,似乎感觉是更加柔和平顺,似乎并没有近代以来的那么多深刻的心灵冲突。而这一点我认为跟近代以来个人承受压力日渐增加,而带来的转变有比较大的关系。实际上,近代以来人性的挣扎情况,要复杂很多。而巴赫那个年代,似乎人性要简单一些吧。
我一直都认为音乐可以类比于语言。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反应方式,代表了某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使用道具 TOP

56#
发表于 2010-9-28 11:08:58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无论是慷慨深沉的杜少陵或是心地清凉的摩诘,都是我钟爱的诗人。
用上述评价套用在勃拉姆斯和巴赫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9-28 09:51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确实不可能反应事物的全貌。只是在一个很特定的范围里面,可以做一些参考而已。确实不必太过较真
实际上杜甫王维勃拉姆斯巴赫之间,真要找出所谓的共同点,那也是做无用功。艺术面目,就好像混沌开窍,七日而死,不可过于深究。


使用道具 TOP

57#
发表于 2010-9-28 11:26:52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各个时代的人性应该是一样的,
可能是因为环境不同。流行的艺术思潮不同。
从而导致音乐的不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音乐。

使用道具 TOP

58#
发表于 2010-9-28 11:41:27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各个时代的人性应该是一样的,
可能是因为环境不同。流行的艺术思潮不同。
从而导致音乐的不同。每 ...
shinelb 发表于 2010-9-28 11:26


关于人性是否有变化这个问题,鲁迅和胡适在三十年代有一场著名的论战。这些在他们的文集当中都有记录,恰好是从最近很火爆的红楼梦引发的,呵呵,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详一下。

不过相信有无变化都好,音乐我们还是一样听下去,或许这个问题也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呢?嘿嘿……


使用道具 TOP

59#
发表于 2010-9-28 11:5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清兵 的帖子

巴赫时代的人性也并不简单啊,和巴赫同时代的handel,他的众多歌剧清唱剧里,仇杀乱伦比比皆是,复杂得很呐!
   

使用道具 TOP

60#
发表于 2010-9-28 13:24:35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各个时代的人性应该是一样的。
shinelb 发表于 2010-9-28 11:26

呵呵,这话说得好,智者之言。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 21:20, Processed in 0.043388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