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3812

查看

3

回复
返回列表

go

连州古村资料

1#
发表于 2006-2-15 13:13:01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rt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06-2-15 13:15:20 | 只看该作者

连州古村落之旅(一) :卿罡

保安卿罡,原名也称卿岗。卿罡建村据有文字记载是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之间。但具体的时间应是在南宋末年,因在永乐年间迁来卿罡的唐氏之前,卿罡已有黄姓和其他姓氏族人居住了。卿罡建村至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七百多年的时空变迁,七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卿罡村至今仍留下不少史海之珠。

【龙泉井】

凿成方鑑号龙泉,水喷如珠戏沸莲。
  不事探骁浮瀚海,何劳剖蚌觅长川。
  层渊垒垒宜绳贯,叠浪重重倩蚁罕。
  幸遇明主怜井渫,从兹受福乐尧天。

这首题目为《龙泉喷珠》的诗是自称为“楚南宜邑解元彭运修”的人于清道光七年为龙泉喷珠而作的。这首诗现在仍完好地保留在龙泉井旁的石碑上。

诗的高低我们暂且不评。可诗中真实地描绘了当时龙泉井水喷薄而出的壮观景象。

龙泉井位于卿罡村中央,以石板砌成一丈见方的范围,呈四方形(水石连州注:共有二井,小井为四方形,大井实为八角形),井水清澈晶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长流不息,现在仍是卿罡村人饮用的主要水源。最为有特色的是井的中间立有一圆形石柱,石柱上雕刻着龙鱼戏水的图案:腾云驾雾的龙与跃出水面吐水的鱼栩栩如生,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石柱突出泉水面约一米,据说以前有股粗大的泉水由石柱顶端喷射而出,十分壮观,这即是彭运修在诗中写的“龙泉喷珠”之景了。可惜的是龙泉喷珠的壮观景象早已没有了,好在泉水依然,于卿罡人生活尚无大碍。



卿罡古庙墙壁上的人物、山水古壁画
【唐氏祠堂两块碑】

唐氏是卿罡村的名门望族,所以祠堂也建得辉煌。祠堂内除悬挂着显示其祖宗荣耀的“金马世第”等金匾外,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石碑。这些石碑记载着唐氏在卿罡数百年的历程。其中有两块特别有意思。

一块碑文的大意是唐氏自明永乐年间由西岸白鹤寨迁来卿罡后直至清雍正年间都是“禀贡叠起,代不乏人”。但雍正后数十年间却是“不独科名歇绝,即丁亦衰薄”。其原因呢?皆因以前村西坳是树木参天,而现在却砍伐殆尽,把风水破坏了,因此唐氏公议,出钱出力,把村西坳的树木重新绿化保护起来。此碑称之为“植树碑”。立碑的时间是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

另一块碑立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30年)离“植树碑”的时间为15年。经过了15年,卿罡西坳的树应该是长大成林了,但这时的唐氏族丁却仍是“禀贡寥寥,而读书之人日下,日少”。其原因是在于“无教化、鼓励之故也”。通过十五年的思索,唐氏人终于明白了人才不出并不在于风水,而应重在教育的道理。于是大家出前在村中设私塾,置鼓励学习的田产,兴起了教书育人的热潮。此碑称为“重教碑”。

“植树”“重教”两块石碑虽然已过数百年的历史,但仍然闪烁着卿罡人那为族人兴旺,多出人才而苦苦探索、不息奋斗的精神之光。


【黄氏祠堂一块匾】

卿罡村的另一大姓是姓黄。黄氏定居卿罡比唐氏还早,但黄氏祖先没有“祖孙三进”的“金马世第”的辉煌,所以祠堂也建得较为简朴,但堂上的那块“硕德遐龄”的金匾却的确使人注目。

“硕德遐龄”匾同样也记载了卿罡黄氏的一段辉煌历史。清乾隆年间,连州遭大旱灾,米价腾贵,民不聊生。卿罡黄氏族人有个叫黄圣铨的大户,将自己一年收入的三百六十余石粮食全部捐献赈济灾民。黄圣铨的这一义举使当时的知州萧榕年大为感动,特赐“硕德遐龄”匾以旌表黄圣铨乐于助人的善举。黄氏虽然无科举炫耀,但这一善举也是值得彪炳史册的了。

【同游泮沼】

其实在卿罡村有两个唐姓大族,一是从西岸白鹤寨迁来的晋阳唐氏,一则是从湖南蓝山县毛俊迁来的晋昌唐氏。

说起晋昌唐氏,其迁来卿罡的时间大致应该是在元末至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比起晋阳唐氏早了上百年。然卿罡的晋昌唐氏和卿罡的黄氏一样,没有像晋阳唐氏可以有“祖孙三进”的“金马世第”的辉煌可以炫耀,然而晋昌唐氏的祠堂内却立有记载关于族内建学堂,振兴教育的石碑。再问及村内老人,得知是卿罡晋昌唐氏族内在清代亦曾有父子二人同时应考二又同时中举的辉煌历史,分别考取了第二名和第七名,据说本来是儿子考了第二名,但其认为父为尊者,乃要求主持考试的官员将自己的名次与原考取第七名的父亲对调。当地州县亦对唐氏族内桥梓二代同试中举大为褒奖。

据村内老人介绍,原先晋昌唐氏的祠堂内亦悬挂有与这段辉煌历史相关的“同游泮沼”四字巨匾,只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了,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只剩祠堂内用于悬挂金匾的挂钩了。族内“兴学重教”也正是由这父子二人所倡导,自那以后,卿罡的晋昌唐氏读书之人叠起,代不乏人,毫不逊色于拥有祖上“金马世第”荣耀的晋阳唐氏。

“同游泮沼”的这段历史,至今仍在古村中广为传颂,激励着子孙后代为了重振祖上辉煌而奋斗不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06-2-15 13:20:24 | 只看该作者

连州古村落之旅(2) :朱岗

近日,不断有各地的摄影发烧友和旅游者前往清远连州市寻找一处名叫朱岗村的地方,据说那里有大批保存完好的江南古建筑群。目前,该村村民已意识到家乡古建筑文物的珍贵文史价值,正准备设法集资进行维护,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历史渊源。

祖上高中探花迁居连州

朱岗村位于连州镇西北方30多公里处,最近已修通水泥路与107国道相连,交通大为改善。当人们驱车从公路拐进小镇的入口时,一眼就会望见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穿过小镇,麻石条砌就的堤坝护卫着一处铺满鹅卵石的小广场,穿过正对广场后的一座青砖黑瓦、飞檐翘角的门楼,就是古老的朱岗村了。古树下,几个古稀老人闲坐在河堤边,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河面上,几只白水鸭在浮水觅食,好一派小桥流水世外桃源的江南风光。

据悉,朱岗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这里的100多户人家绝大部分为吴姓的后裔,张贴在村口古老门楼墙上的一张祭祖先告示上,清楚地记载着朱岗村的发源:朱岗始祖念四公为吴氏源流世系70世祖,祖居江西南丰东坑坪,后迁福建朱丝巷,宋初高中探花,曾任广西某府教授,后因护国有功,被朝廷封为光禄大夫,其后人迁居连州已有上千年历史……

屋檐明雕尽显昔日风貌

步入门楼,漫步巷道,低头是卵石幽径,抬头是灰砖黑瓦,高垛飞檐的古老民居,门户整齐,规模庞大,古民居的屋檐下普遍绘有图案或书法,不少门窗木栏杆还雕刻着明代以前流行的宝相花纹,尽管历经千年岁月的侵蚀,但仍可看出古代匠人的精细手工,十分完整地保存了昔日朱岗村的历史风貌。

令人惊奇的是,不少古民居至今还住着村民。一座屋宇往往分几户居住,神龛下摆着八仙桌,而八仙桌上又摆着大彩电,透过积满故尘的木窗棂,可看见慈祥的老太太正做着针线,一时让人产生“今昔是何年”的感慨。

村中的古建筑群包括门楼、民居、火墙和吴氏宗祠大堂,布局错落有致,现存占地面积约过万平方米,一条小河绕村而过,老人坐在屋前闲聊,孩子们围着祠堂门前的石狮子嬉戏,保存如此完好的历史人文风景目前的确难得一见。

保护古迹新房盖村后

如此规模的古村落得以完整的保留,与当地村民尊重历史、爱护文物的风气不无关系。据当地村民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村里不少人家都搬出老屋,盖起了新房,然而,他们没有舍得拆掉古屋,而是经过与当地政府协商,在村后的荒山另辟地方规划新村的建设。

记者看到,整齐划一的新村新房与古村落遥相互应,目前,除了少部分村民还在老屋里居住外,大部分村民已搬迁到新房,古老的旧村落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寂寥,不过,纷至踏来的旅游者开始打破这里的宁静。

据悉,在连州一些乡镇,像朱岗村这样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还有不少,如连州龙坪镇的元璧古寨,西岸镇的马带古寨等,里面至今保留着宋代刑部尚书李侯公大祠堂、历朝历代达官贵人横匾楹联等古建筑、古文物,成为寻古探幽者的好去处,据说每年都有不少摄影爱好者或文化人士前往参观欣赏。这些地方由于交通闭塞,使得大部分古迹幸免过度开发的破坏。有关部门已意识到连州古建筑群落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开始着手规划制定保护措施。 (作者:曹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06-2-15 13:23:50 | 只看该作者

连州:古村落连起来的历史

连州的古村落有着古朴的名字,卿罡、朱岗、元璧、马带。它们亦有神奇的韵味,几百年的变迁令每一块砖瓦都显得厚重沧桑。

    朱岗

    朱岗村位于连州镇西北方30多公里处,最近已修通水泥路与107国道相连,交通大为改善。当人们驱车从公路拐进小镇的入口时,一眼就会望见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穿过小镇,麻石条砌就的堤坝护卫着一处铺满鹅卵石的小广场,穿过正对广场后的一座青砖黑瓦、飞檐翘角的门楼,就是古老的朱岗村了。古树下,几个古稀老人闲坐在河堤边,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河面上,几只白水鸭在浮水觅食,好一派小桥流水世外桃源的江南风光。

    朱岗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这里的100多户人家绝大部分为吴姓的后裔,张贴在村口古老门楼墙上的一张祭祖先告示上,清楚地记载着朱岗村的发源:朱岗始祖念四公为吴氏源流世系70世祖,祖居江西南丰东坑坪,后迁福建朱丝巷,宋初高中探花,曾任广西某府教授,后因护国有功,被朝廷封为光禄大夫,其后人迁居连州已有上千年历史……

    村中的古建筑群包括门楼、民居、火墙和吴氏宗祠大堂,布局错落有致,现存占地面积约过万平方米,一条小河绕村而过,老人坐在屋前闲聊,孩子们围着祠堂门前的石狮子嬉戏,保存如此完好的历史人文风景目前的确难得一见。

    卿罡

     保安卿罡,原名也称卿冈。卿罡建村据有文字记载是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之间。但具体的时间应是在南宋末年,因在永乐年间迁来卿罡的唐氏之前,卿罡已有黄姓和其他姓氏族人居住了。卿罡建村至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凿成方鑑号龙泉,水喷如珠戏沸莲。”这首诗是自称为“楚南宜邑解元彭运修”的人于清道光七年为龙泉喷珠而作的。现在仍完好地保留在龙泉井旁的石碑上。这句诗写的是卿罡的一口古井,唤作龙泉古井。龙泉井位于卿罡村中央,以石板砌成一丈见方的范围,呈四方形。井水清澈晶莹,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长流不息,现在仍是卿罡村人饮用的主要水源。最为有特色的是井的中间立有一圆形石柱,石柱上雕刻着龙鱼戏水的图案:腾云驾雾的龙与跃出水面吐水的鱼栩栩如生,乃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石柱突出泉水面约一米,据说以前有股粗大的泉水由石柱顶端喷射而出,十分壮观,这即是彭运修在诗中写的“龙泉喷珠”之景了。可惜的是龙泉喷珠的壮观景象早已没有了,好在泉水依然,于卿罡人生活尚无大碍。

    唐氏是卿罡村的名门望族,所以祠堂也建得辉煌。祠堂内除悬挂着显示其祖宗荣耀的“金马世第”等金匾外,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石碑。这些石碑记载着唐氏在卿罡数百年的历程。其中有两块特别有意思。一块碑文的大意是唐氏自明永乐年间由西岸白鹤寨迁来卿罡后直至清雍正年间都是“禀贡叠起,代不乏人”。但雍正后数十年间却是“不独科名歇绝,即丁亦衰薄”。唐家找其原因呢?皆因以前村西坳是树木参天,而现在却砍伐殆尽,把风水破坏了,因此唐氏公议,出钱出力,把村西坳的树木重新绿化保护起来。此碑称之为“植树碑”。立碑的时间是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

    马带

    由连州西岸镇往西走几公里,有一个村寨,名曰马带。村寨的建筑是青砖青瓦,村边的房屋门口向内,将村寨围起来,远看像一座古城堡。有数座门楼,门楼上嵌有青石横匾,或曰儒林世第,或曰金马世第。

    村中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大祠堂,祠堂内有殿、厅、轩、廊和天井,还依次有四横匾:唐氏宗祠、金马世第、著缨世杰、直上云衢。大殿两侧的砖柱上,有楹联一副,曰:“自蓝湘而至连城进士家声昭万古,由白鹤而迁马带晋阳世泽振千秋。”祠堂前面,有古戏台一座。

    查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2年)《连州志》:马带村唐氏的先祖,宋代曾连续三世中进士。唐元是宋雍熙年间(公元984年~987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唐静是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唐静在任执法不挠,为张士逊、陈尧咨、晏殊所推重,范仲淹亦以兄事之;唐炎是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进士,官至太子参赞。马带唐氏祖先,可谓一门三秀。
元璧,
  从粤西北连州的龙坪镇驱车出发,在山区公路上颠簸了十余分钟,便望见一条蜿蜒的青石山道。山道旁,静静地握着一个古老的村寨:元璧村。早就听说连州往湘南的古道旁,有个叫元璧村的古寨,可没想到古寨至今还能保留得这么完整。

    踏着磨得溜光溜光的青石道人寨,要先经过一道缠满着藤藤蔓蔓的青石拱桥。桥前,立有一尊状如塔、数米高的石碑,碑上镌有“重修彩虹桥记”。看落款,知此桥为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建。桥左侧,有残庙一座,庙前立有石狮、石鼓各一对。过桥不远处,见一座颇具规模的大祠堂,大门上方有“白家祠”横匾。眼下,祠堂用作牛棚,牛粪稻草堆中镌有浮雕的青石墩依稀可见。

    寨中石巷交错,飞檐翼然,建造皆是青石青砖青瓦为柱梁框架结构。屋檐下有绘画、书法和图案,还有浮雕。门角窗户和室内的神龛、碧纱橱上,有精致的通花、浮雕和镂空雕刻,其内容极为丰富,有龙凤、麒麟、狮子及花鸟虫鱼,还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情节。碧纱橱上的宝相花纹样,在明代是很流行的。村寨里的建筑,既多样又统一,构成了丰富的群列。一座屋宇,往往分为几户居住。神龛下摆张八仙桌,碧纱橱边砌个灶堂。柴草堆中,有精致的木雕;古神台上,有黑白或彩色的电视机。正可谓“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旅游贴士

  食 连州的螺有多种,包括香螺(又称“山坑螺”)、河螺、歪咀螺、田螺等。连州人用极普通的田螺,做出了炒田螺、田螺煲和酿田螺等。

  连州不少餐馆以“山塘豆腐”作招牌招揽顾客。白豆腐煮汤,配以红枣葱花,清甜爽口;白豆腐切片,以温火煎得两面焦黄,佐以蒜头酱油,香、甜、脆、滑集于一体。油豆腐(俗称“水浸鬼”)最有特色:先是将白豆腐切成3~6厘米见方,置油锅里煎炸好备用;食时可蒸可煮,可酿馅。馅有冬菇、马蹄、猪肉、牛肉、鱼肉、韭菜等,雉鸡酿豆腐为酿豆腐中的极品,若有幸吃上此味,那真是口福不浅了。

  购 连州白茶、连州刺绣、蜜枣、黄精、龙须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8 08:43, Processed in 0.028629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