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9267

查看

6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清兵

13#
发表于 2010-7-21 10:06:20 | 只看该作者
福柯 : 在这一点上,20世纪的音乐和绘画还有另一个不同的演化方向。从塞尚以来,绘画倾向于把自己创造的行为本身公之于众:这种行为是可见的、惹人注目的、在作品中确定无疑地表露出来,无论是通过使用要素性的标记,或者是通过对自身运动的追踪。正相反,当代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只是它结构的外表。

这样,在听这种音乐的时候,产生了既困难又迫切的问题。每一次倾听都把自己表现为一个事件,听者关注它,而且必须接受它。没有任何暗示让听者作某种期待和确认。他听着它发生。这是一种非常困难的倾听模式,同重复听古典音乐带来的那种熟悉感是非常矛盾的。

今日音乐的文化隔绝状态并不简单是教育和传播的缺乏引起的。光是抱怨音乐学院或唱片公司是 很容易的。情况比这严重得多。当代音乐发展到这样一种独一无二的处境,要归咎于其作品。在此意义上,它是有意要这样做的。这种音乐不想让人们熟悉。它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保持自己的优势。我们能重复它,但是它不重复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不能把它当做一个物体来返回它。它永远突兀在边界线上。

布列兹 : 既然它渴望永不停歇的开拓和发现——新的情感领域,试验新的材料——当代音乐注定了是一个堪察加半岛(还记得波德莱尔和圣佩甫吗?),供罕见的探险者满足他们无畏的好奇心吗?要知道,最谨严的听众是在往日的音乐商店中获得他们专有的音乐文化的,而且是特定的往日。而最开放的听众——是不是因为他们最无知呢?——则对其他的表现方式有持续的兴趣,特别是造型艺术。“陌生者”最能接受?一个危险的结合将表明现在的音乐将从“真正的”音乐文化中死去,为的是在更广大和更含混的领域中得到一席之地,在那里业余爱好占主导地位,审美变成消遣。别把这称作“音乐”——只要你别把它称为音乐,随你怎么去玩都行;那属于不同的欣赏领域,同我们所说的对真正的音乐、大师的音乐的欣赏毫不相干。当我们这样争辩的时候,即使带着天真的骄傲,也是在接近一个无可争辩的真理。判断和口味是门类划分和预先设定的范式的囚徒。他们要我们相信,这里区分的是高贵的情感表达与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危险的手艺之间的差别:思想对工具。这是一个倾听的问题,它无法被调节了去适应不同的创造音乐的方法。我当然不会去宣扬一种普适的音乐,我认为那不过是一种超级市场的美学,这种蛊惑人心的宣传不敢打出自己的旗号,把自己装扮成具有良好的用心,来掩饰自己可怜的折衷和妥协。我很清楚——幸亏我有很多的经验,而且都是非常直接的——超越了某种复杂性之后,感知就迷失了方向,陷入绝望的混乱,变得厌烦并进入停滞状态。我的意思是说我可以保持批评性的反应,但是我的执著不是自动地从“当代性”本身产生出来的。某种对听觉的调制已经在发生了,这其实是很糟糕的,因为它超越了历史的限度。我们听巴洛克音乐,不是与瓦格纳和斯特劳斯音乐一个听法。但是为了让音乐文化能够相互认同和吸收,需要去适应标准,适应成规,而创新也要视所处的历史情境而与之相适应。文化在冒险中铸造、维持和播撒自身,带着两副面孔:有时是残暴、斗争和骚乱;有时是沉思、非暴力和沉默。这种文化的冒险不管呈现怎样的形式——最吵闹的并不总是最惊人的,但是最吵闹的肯定无可救药地是最肤浅的——忽略它是不行的,取消它则更为徒劳。我们甚至能声称,也许会有更令人难受的时代,创新和成规的合流更加困难,有些创新完全超越了人们所能容忍和“理性地”接受的程度;也许会有另外的时代,到时候又回复到更直接达成的秩序中去。所有这些现象的关系——个体与集体——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将它们严格地对应和分组是不可能的。我们会忍不住要说:先生们,打赌吧,相信“时间的态度”,请玩游戏,尽情地玩吧!否则,那该是多么地令人厌烦啊! (完)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0-7-21 10:3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7-21 10:46 编辑

王西麟提出“呼唤艺术家的良知”……

音乐家还是老老实实写音乐吧,一旦超出音乐的范畴,就开始乱说话了。

艺术通俗化怎么就是坏事了?音乐干嘛就要高雅?一种作品充满生命力,就一定要有民间的基础,所谓音乐脱离群众必然死亡,我是相信的。中国诗词文化都是有广泛的民间基础的创作形式。但是现代人们已经脱离了古典诗词的文化氛围,这个时候,把诗词往高雅的位置上送,无异于把诗词往棺材里面送!音乐也是一样的。高雅作为一种艺术的精致化,到了某一个阶段,是必要的,也是无可奈何的提升。但是如果一味把音乐往高雅的位置上送,逐渐脱离民间的基础,那创作显然就缺乏了动人的生命力。我们看到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代的散曲,明清的小说,都是在广泛的群众爱好的基础上,自由产生出来的。既不是由音乐家“呼唤”出来,也不是由政府“倡导”出来。唐朝以后的诗,宋朝以后的词,元朝以后的散曲,都仍然在不停地创作,但是我们明显已经看到他们一步步脱离了群众的爱好,变成了“高雅文化”的一部分,结果呢,创作的作品虽然无数,我们记得的,又有多少?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当中提到过,宋朝的诗歌实际上无法超出唐人的范围,只是尽量的精致化,我的话来说,也就是高雅化了。宋朝人的生命力,更多的保存在他们的词的创作中。

我们今天承受了古典音乐和录音的黄金时代的巨大遗产,这是我们这一代爱乐者的大福气。但是我提出这个论题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不要忽略音乐“通俗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有巨大生命力的新的音乐艺术形式。而不光是流连在旧时代巨大的宝库里面。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0-7-21 10:50:48 | 只看该作者
xiaobei兄引的这一段文字非常好。福柯和布列兹都很有见地,值得认真看多两次再发表意见。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0-7-21 11:04:08 | 只看该作者
福柯 : 我有这样的印象,许多帮助人们接近音乐的工具到头来削弱了我们与音乐的关系。

精辟精辟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0-7-21 11:13: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7-21 11:14 编辑

“…… 这样来谈论音乐的多重性是不是具有一种折衷主义的色彩?能够解决问题吗?正相反,这是把问题掩盖起来了——就像某些致力于激进自由社会的人所做的那样。所有这些音乐都是好的,它们都很棒。啊!多元主义!它对缺乏理解的人来说真是太妙了。爱情,每个人在自己的角落,但是都会爱他人。做自由主义者吧,对他人的趣味要宽容,他们反过来也会这样对待你的。一切都是好的,没有坏的东西;价值不再有了,但是每个人都会幸福。诸如此类的话语,诸如此类的话语,尽管他们希望具有解放的作用,却只会相反地增强自己的隔绝状态,为自己的隔绝状态感到宽慰,特别是当自己看到了别人的隔绝状态之后。这种机制提醒我们不要迷失在这种肤浅的乌托邦中……”

布列兹的话虽然很长,但是还是要全部引下来才行……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0-7-21 11:36:2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一段话支持一下清兵才子。

“二十和二十一世纪古典音乐经常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极度自我的洪水勐兽,但是其实换个角度来说,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合情合理的极度耽美的可能,我们内心无法派遣的愁苦和悲怆需要优雅地宣泄和表达,我们内心隐藏的欲望和期待需要隐晦地叙述和注解,甚至于我们内心刻骨的对命运的绝望感需要有fellow们去分担,去寻求同情心的遭遇和心灵的碰撞.....

二十世纪音乐最民主的一点就在于它让美丽的“噪音”和普通民众都有了话语权,都有了表达的时间、空间,不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我们终于听到了挣扎,听到了痛苦,听到了嘶喊,听到了痛哭,听到了死亡,听到了恶心.......

如果你恨二十世纪音乐,去看看福柯吧,去看看阿尔多诺吧,你会发现时代的声音虽然不和谐,确是必要的。当我们的同情心可以真正博大时,你一定会带着怜爱、而不是憎恶的心情去看这些也许不美、却真实的声音!”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0-7-21 11:50: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0-7-21 12:00 编辑

不如再想想:这样的时代需要哪一些音乐美?没有客观的音乐美,音乐的美存在于主观诉求之中。

这是个平民的时代,王公和贵族远去,英雄和神已成为传统和回忆。每个人享受音乐的权利从来没有这样的平等,音乐已走出沙龙、惠及几乎所有人,音乐和音乐的多样化已经历史性地成为全民诉求。
这是互联网的时代,选择的机会成本对人人都极大地降低了。用脚投票,成为决定娱乐潮流的主因,媒体最多也是兴风作浪而已。
这是个生存和发展模式转型的时代,全球化的诱惑早已代替了田园牧歌。生存空间的日渐缩小和生存资源的不断减少,使怀旧和对传统的保护成为流行的情绪,也呼唤着精神的诉求——音乐。
我想有两点恐怕是清楚的:这是个音乐发展承上启下的时代,从形式到内容,从危到机,不过我等身处其中对“源”的认识和“流”的去向未必能够真正把握。同时,对音乐而言,这应该又是一个包容的时代,包括我等古典音乐迷(多少因为怀旧情结吧),也包括RP、摇滚、通俗......甚至是郎朗们。

新的“音乐之美”,还有古典音乐的将来?再看看吧......。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0-7-21 12:42:54 | 只看该作者
福柯和布列兹的对话都有理,不过立场不同。

福柯说是应该保持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每个人有表达自己的权力,这是个历史的角度。
布列兹是说,古典音乐有一个复杂的审美架构,这是需要重复耐心的追问,才能到达审美的高度,而现在所谓多元化的表达,让大众的审美观变得肤浅,不能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感受,这也似乎有理。这是精英文化了。

陶渊明的不少诗,李后主的全部词,以他们自己的时代而论,实在属于白话,似乎也没有人说陶渊明的审美感受是“肤浅”。辛弃疾书包抛得是相当的多,但是大多数也不影响欣赏,同样抛书包的江西派就没有那么好彩,书包个个可以砸死人所以艺术当中,似乎还有个举重若轻的问题,不是布列兹的精英文化观点所能完全涵盖的。

我这个帖子,当然有偷懒的想法,就是从通俗音乐当中去寻找更加直接的美。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0-7-21 12:47:44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各位精彩言论,特别是xiaobei兄引用的福柯的文章,也谈下自己的偏见。

记得很早在某个论坛听一个大佬如是说:“就是肖邦再世,也TMD弹不出老子现在的心情”,不由感慨良久。

要说我们爱乐者顶礼膜拜的古典大师作品能反映我们现代生活和感情吗?由于人类基本情感变化相对慢于社会工业技术的发展,这些老古董可以反映一部分但绝对不可能是全部,但是我觉得他们很美,美过大多数现代作品。

现代“更高更强更快”的社会的美和古典相对静态的美已经完全不同了,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就个性来说,想在现代音乐中找到美的可能性很小,除非这些音乐是完全继承传统的,或带有强烈传统特质的。

最能够表现现代特质而且美的形式已经不是音乐文学,而是电脑网络,现代极简建筑等等。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0-7-21 16:23:11 | 只看该作者
广陵兄的见解很有启发,呵呵。确实有这个可能,文学和音乐虽然在不停地创作中,但是不排除已经失去了创作的生命力。就像我提到的唐朝以后的诗歌,宋朝以后的词,元朝以后的散曲一样……
对于美的追求,在大众之中还是存在的,确实要留心一下网络的创作。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0-7-21 16:55:13 | 只看该作者
清兵兄是个爱思考的人,这个帖子发的也很有建设性。
xiaobei兄贴上来的文字花时间也看了,很有启发(事实上福柯我一直很喜欢,思想家中的怪才)。

但这个帖子也有某种“危险性”——可能陷入传统与当代漫无边际的争执那“僵持”的泥沼中间去,最后完全偏离了清兵兄的原意“怎样寻找我们时代的音乐美?”这一问题的单纯性。

既然清兵兄关注的是一种当代“美”的可能性,那这个问题就显得相对简单了,尤其当我们更加单纯的愿意仅仅作为“当代美”的受惠者——听者而存在时,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定尺度开放的视野和胸襟,能做到这一点,那些多样性的“当代美”就会逐渐浮出水面,纷至沓来。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0-7-21 17:00:35 | 只看该作者
又及:单纯性一旦建立,“怎样寻找”才可能拿得出“路线图”来。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4 16:36, Processed in 0.033665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