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23722

查看

64

回复
返回列表

go

瑞士CH D1/C1、宝达1050、艾格斯顿andra3----系统调音记

1#
发表于 2013-8-13 19:25:2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镁声绕梁 于 2013-8-13 19:32 编辑

在东莞做实业的林先生,发烧很多年了,年轻时忙于打拼,没太多时间折腾箱子和环境,只能玩耳机解馋。现在事业有成,想组建一套上档次的音响系统慰劳一下自己,就先后购入了CH D1/C1转盘和解码前级、宝达1050后级、andra3落地箱。

整套系统组合好之后,却没有发出预想中的好声音;身边的老烧过去听,也说没高没低,于是在大家的指导下,换前级、换银线、买各种声学组件,但依然收效甚微。

机缘巧合,林先生在网络联系到镁声。我请他先来我家听一听,如果喜欢我这里的声音,可以帮他一起朝着同样的方向调一调。
镁声的听音观——

这里要先报告一下镁声的听音观:系统应该高度透明、无染色,碟片是什么内容、风格,就出什么声音;注重细节、线条和动态,更注重色彩感和跃动感(微动态),尤其注重音乐内涵和情感的表达

当然受制于空间、经费和能力,现在镁声的系统离这个目标还差得远,但流行、古典、打击乐、民乐,都能播得七七八八,人声的肉感、铜管的辉煌、大鼓的韧劲、小提琴微妙的音色变化也能反映得很好。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3-8-13 19:33: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镁声绕梁 于 2013-8-13 19:36 编辑

接访——
不久,林生便带上自己用的线材到了金沙洲。在我的听音室听了一下午,对我的系统赞誉有加,说虽然价格比他的系统低很多,但声音却好很多,很有感染力。
看到满地清一色的台湾TELOS线材,林先生拿出自己用的也是来自台湾的另一品牌的线材来对比。
先换上一条银喇叭线,声音紧致、速度快,但重心高,不舒展从容。再换上该品牌7n铜喇叭线,音场散乱、声音干瘪。接下来又对比了镁声钉和FE钉,对镁声钉丰富的泛音赞誉有加。
先生玩顶级耳机多年,耳力非常好,以上听感差别都是一耳朵的事情,同时也恍然大悟:自己系统声音不好,原来是线材垫材拖了后腿。立即邀请镁声带上所有调声工具、产品和套件去东莞。
准备——
对于andra3,极品论坛的烧友玩的比较多,看帖子表述,似乎挺折腾人的。一位辽宁的烧友,也为玩不好andra3给我通了近一年的电话,配的是几十万的前端。我听过几次这对箱子,感觉单元和箱体都是顶级的用料,但高中低三频音色不够统一和谐,并无太大信心能调出林生满意的声音。不过有CH D1/C1 音源和宝达后级的加盟,怎么都不应该难听吧。
由于林先生特别交代听音室是车库改的,5*5米的正方形,可能环境也有问题,所以带了XTZ准备去测一测。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3-8-13 19:40:46 | 只看该作者


环境——
周日,镁声一大早赶赴东莞。9点,就到了林先生的山麓别墅。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真是个欣赏音乐的好地方!进入听音室看看环境,比例虽然是正方形,但净空有3米5左右,各种物品和扩散板摆满四壁,靠近天花的墙壁贴了金字塔海绵。沙发位后面是卷闸门,声音能量容易散发出去。
坐在沙发上和林生聊几句,语音清晰润泽,明显感觉到从天花扩散下来的环境声,很舒服的感觉,说明环境问题不大。音箱摆位和器材设置也中规中矩,用了范天臣的器材架和systune的龙床,都不应该是短板。
问题——
先播放蔡琴的民歌。一开声的清唱,感觉中频很好,有厚度、有细节;第二首的风铃,高频延伸不错,但过于纤细;第八首的渡口,问题来了,低频下到一半就结团,乐器合奏时,都挤在两箱之间。

再播古典,问题更多,尤其是小提琴和钢琴的音色比较偏:小提琴缺粘滞感和松香味;钢琴没有形体,音头比较硬,撞击感过强,共鸣声不完整。大声听着吵,小声听着累。

——这么昂贵的三大件,以声论价,系统发挥应该不到价格的三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3-8-13 19:44:29 | 只看该作者

电源调整——
先从电源着手吧。看到转盘、解码(前级)、数码播放器、时钟都插在一个6位瓦特蓝星的插板上,密密麻麻,马上让林先生把不用的器材插头都拔下来,再把转盘和解码的插头分开两个插板(其中一个插板只是廉价的荷宝座芯)。
再开声,声音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乐器不再挤到一起了。林生惊讶居然变化这么大,我解释说,每一条插着器材的电源线,就相当于一个杂波收集天线,虽然很多杂波是我们耳朵听不到的射频信号,但串扰进入放大电路之后,会恶化工况,造成瞬态互调失真。所以不用的器材,尤其是数码播放之类的东西,一定要避免留在两声道系统同一个插板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3-8-13 19:46:25 | 只看该作者
有些缘木求鱼的感觉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3-8-13 19:47:07 | 只看该作者
过机线更换——
林生的电源线已临时全换上TELOS的中档产品,但前后级之间2米长的平衡线还是用的某品牌。我手头只有TELOS一米的玫瑰金和黄金版各一对,忽发奇想,把这两条线串起来试试。前半截是玫瑰金,后半截是黄金。呵呵,应该不会好声的,不过试试无妨。结果接上一听,音色偏差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钢琴的音头不再硬梆梆,小提琴也有了饱满的琴腔共鸣,乐器的形体感出来了。
先生坐回皇帝位,播放常听的碟子。现在的声音已经基本能听,而且音源的实力初步显现出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3-8-13 19:51:45 | 只看该作者
CH的听感——
虽然用了和天琴类似的数字滤波模块,CH的声音却不像天琴那样轻快活泼,而是更加接近高文的温文尔雅,细节和低频似乎更胜高文CD机一筹。
有很多带前级功能的音源,号称可以直推后级,包括镁声用过的PROCEED CDP和金雕CD机。但其实直推的效果并不理想,通透有余,凝聚不足。CH的解码前级出来的声音却很凝聚,乐器有实体感,看来是实实在在增加了缓冲、放大等前级电路的。
但这套系统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比较明显是低频下潜已有所改善,但弹性依然不足,量感仍然偏多。这些,以我过往的经验,可以通过后级的垫材来调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3-8-13 19:55: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镁声绕梁 于 2013-8-13 20:16 编辑

后级垫材调整——
我问林先生是否还往下走。他已沉浸在音乐中,看着沉重的后级,面有难色,怕白费劲。而且已经更换过几次后级的垫板了,感觉再提升的空间不大。我想起自己带了套音箱钉,也可以用于大功率后级。先放音箱钉试试,看看宝达后级对垫材是否敏感再说。
每台后级放了3只音箱钉下去,果然,低频的量感得到有效控制疏导,声底更安静。林先生认真听了一会儿,没表态。我又拿了两只,后级4个脚各放一只,仔细调平衡。这次林先生面露喜色,说音场大了一圈,结像提高到正常位置,高频也改善了,空气感更好。
只要看到曙光,烧友是不怕折腾的。于是去车上搬来两块亚克力垫板和配套的橡胶垫,两个人开始抬后级,撤掉SYSTUNE龙床(以下省略1000字)。                                                                                                                                                   
午饭后,我们又一头钻进音响室。换了亚克力和橡胶垫。再开声,声音的透明感得到增强,结像凝聚,轮廓更鲜明,尤其的低频的弹性改善明显,各种乐器不同的色彩感也逐步显现。上午一直都是听一分几十秒就换曲目,而现在,虽然还是在监听音响的效果,却不由自主就沉浸到音乐中。一曲没播完,操纵遥控器的手指都按不下去,不忍心打断音乐家的演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3-8-13 19:57:33 | 只看该作者
对比SACD和CD——
先生收藏了大批SACD碟片,之前系统调整没到位,都没兴趣拆封。现在可以拿出来认真欣赏了。对于喜欢的录音,本来都有了CD,出了SACD版之后就又购买。我们开始对比同一个录音SACD和CD版的区别。
之前在其他地方也做过类似的对比,用的是万元级的SACD播放机,同一张碟片,SACD层和CD层对比,效果并没有明显胜出;SACD的CD层和同版本旧版CD对比,反而是旧版CD更加平衡耐听些。
先播放《低音皇》SACD版,瑞典OPUS3的录音特点展示无余:既有分轨录音合成的高度透明感和质感细节,又像单点录音般自然和谐、堂音丰富;主奏温文尔雅,含蓄冷静,弦乐群奏时既有规模感、又有适度的力度控制。再播放CD版,哦——如果单独来听,也有很好的音效,但珠玉在前,一对比就相形见拙:主奏轻描淡写、漫不经心,群奏人数似乎少了一半,只好用力拉出大声。
我万万没想到,都是同一个录音,SACD的效果居然这么好。看来,之前在入门SACD播放机上的测试结果是偏颇的。这一对比,更令我对CH的性价比刮目相看。可惜没搞懂CH怎么设置才能播放SACD的CD层,没法做进一步的对比。
再听同一歌手的几种不同录音:一开声,每个录音的特点和空间都能完整展示。随着碟片的更换,音场轮廓和各种乐器也重新定位组织,andra3似乎已经变成和音乐无关的道具,彻底隐形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3-8-13 19:59:41 | 只看该作者
调整音源的垫材——
虽然林先生已经对效果很满意,但镁声并不满足,感觉高频还有点偏薄偏瘦,虽然这也许是音箱采用单拿高音的特点,但通过音源垫材的调整应该可以弥补回一些。
仔细研究了CH的叠放和支撑方式,我们把底层的转盘抱下来,重新装好配件盒里的金属顶尖,让顶尖直接落到绕梁1号的钉座内。然后仔细调整4只顶尖的平衡。在转盘顶部4个角的垫槽中,抹上日本原装的油脂,同样调好解码脚钉的平衡。再开声,果然高频有了可闻的提升,更加饱满和润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3-8-13 19:59:51 | 只看该作者
1050  可以基本控制好Andra了, 系统最终声音好坏在于微调的功夫....

点评

谢版主,的确如此。  发表于 2013-8-13 20:17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3-8-13 20:00:47 | 只看该作者
更换跳线——
正在这时,快递送货上门,原来林先生订购的顶级卡达斯跳线到了,正好接上去,替换下某品牌的纯银跳线。
由于喇叭线是纯铜的TELOS白金版,配纯铜的卡达斯跳线音色一致性更好,结像似乎都小了一圈,中高频过渡更流畅。但也许是新线的原因,声音有点紧了,乐器质感也不像之前那么鲜明。煲几天再下结论吧。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3 11:35, Processed in 0.041421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