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CC32 于 2012-4-26 21:28 编辑
HiFi房间的声学处理 房间的声学处理属建筑声学范畴,网上、发烧友中对这个问题争论很多、流派也不少。 从建筑声学和高保真的理论上讲,管见一间理想听音室有以下要求: 1.足够的响度(声压级)。通常要求有85dB的平均声压级,考虑到大动态的不失真重放,可设计为90~95dB。 2.均匀的声场分布。
3.合适的混响时间。 4.足够的频率响应和有效频率范围。 5.信噪比应满足要求。 而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美学问题,这当然更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儿。管见:家庭听音室是家的一部分,首先要像个家。所以在色调、灯光各方面都要稍注意点。在下不能接受一些东挂一块毯子、西挂一块木板样子,所以,在方案阶段确定的是----看上去就像一个一般的起居室,没曾想正是这个念想给后面的施工和调整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具体的处理原则: 开以消除声学缺陷为首要目的,保证声学指标为次要目的;房间的声音频响曲线不平衡度应控制在6~10db;合理的直达声和反射声比例;房间的隔声处理是值得重视的;选择环保、经济适用的声学处理用材料,并厉行节约;在聆听的“皇帝位”获得平衡的声音、良好的音场与结像。 参数是:RT60=0.45~55S,简要的装修措施如下 前墙处理采用了:上部采用双层玻璃的平开窗,并加了厚重的窗帘;下部为隔振胶垫+木龙骨+龙骨间填充50mm聚酯吸音棉+木质墙板。 民居的声泄露主要是通过门窗产生的,外部噪声的进入影响重播的底噪和细节,而室内噪声的外泄也是一种声污染,所以隔声是听音室常用的技术措施。在下的这个房间的窗户是直接对户外开的,所以,采用了一种声称采用“德国技术”制造的双层玻璃的平开窗,虽然造价不低,但实际用下来非常实用。前墙的下部设计意图以反射为主,故饰面材料未采用穿孔板而使用了木质墙板。这种结构对中、高频基本无吸收作用,主要靠它与背后的空腔构成的“薄板共振吸声体”对低频做一定的吸声。 两侧墙采取了在墙面加隔振胶垫+木龙骨+龙骨间填充50mm聚酯吸音棉;上部为木质穿孔吸音板+无纺布墙纸,下部为留有4mm间隙的木质墙板的结构。 上部的木质穿孔吸音板+透气的无纺布墙纸构造的设计意图是对全频段做广谱吸声,而下部留有4mm间隙的木质墙板与其背后填有吸音棉的空腔构成“狭缝吸声体”,重点吸收低频。 顶部:木龙骨+聚酯吸音棉+石膏板的结构。其重点仍然是针对小房间里最难处理的低频的吸收。地下室顶部的下水管用吸声泡沫做了包裹。 后墙:整个墙面采用了开式书架,目的主要是扩散。 地面:HIFI房间位于地下室,防水、防潮是必须注意的问题。除了地面和1m高的墙面做了防水外,地面不得已只好铺设了瓷砖。作为硬地面的一种补偿,在音箱与听音位之间铺了面积较大的地毯。 门 HIFI听音室有两个通向室内其它空间的门,限于预算,采用了一般的实木门,仅仅在门与门框的密封上稍稍下了一点功夫。此外,在门的安装上与墙面平齐,避免内凹可能产生的声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