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812

查看

11

回复
返回列表

go

穿T恤听古典音乐

1#
发表于 2016-4-13 08:50:5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BEETHOVEN 于 2016-4-13 08:52 编辑

穿T恤听古典音乐
·田艺苗

       现在想起来,在音乐学院读书那几年,只剩下忙忙碌碌的5月。考学、中期考核、准备毕业作品、准备答辩,最抓狂的功课都被安排在5月。就这样,10年最好的时光和最好的时光中的最好的天气,都留给了琴房和图书馆自习室里右手边靠窗的位子。这件事像失败的初恋一样叫我耿耿于怀。以至于毕业之后,我决定把下半生时间都用来过成青春叛逆期,再不想循规蹈矩。
      那时候我学的是作曲技术理论。白天上课、读总谱、读各种论著,晚上七点赶去听音乐会。
      有时候,傍晚站在17楼琴房的窗口,听坎切利或阿沃·帕特;有时候,深夜躺在地板上,听坂本龙一。那通常是一天中有点实质性内容的时刻。音乐似乎可以改变些什么。它将你抛出了时空隧道。在那个纯洁时分,天空与海洋尚未成形,混沌之梦的预感多么迷人。一切可能,一切重生。那些艰深的所谓作曲技术理论,高级复调、远关系转调,又能说明什么?它们与音乐本身无关。作为一个搞理论出身的写作者,我总是想把音乐家的想法解释清楚。到后来发现,音乐中最美妙的部分,正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灵感火焰。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莫扎特从不谈论他的音乐。
      毕业之后,我不想搞理论,只想听音乐。听到喜欢的,就写几句,后来给一些音乐杂志和文艺杂志拿去作唱片推荐。这通常是业余音乐爱好者的工作。我知道,站在一个爱乐者的立场,你心里的音乐才会纯粹鲜活;我也知道,文字无法成为音乐的介质,我只能写下零星感受,送给那些在黄昏和深夜里与我一起聆听的人。后来这些文字被结集出版。去签售,有读者建议,光有文字没有音乐叫我们如何领略音乐的妙处?不如你来一边播音乐一边开讲座吧。我觉得那也不错,独乐乐又众乐乐,于是一边卖书一边开起了讲座。我给讲座起了个文艺的标题,“穿T-Shirt听古典音乐”。
     “穿T-Shirt听古典音乐”。其实我想说的是,听古典音乐,穿什么并不要紧。你可以穿T恤、穿牛仔、穿西装、穿睡袍……反正不穿T恤也可以听古典音乐。当你看到这个标题,大致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古典音乐不是老古董,不是装饰品,它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不需要附庸风雅。它不是世上最装逼的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为了质疑一切规则与繁文缛节而生。
“穿T-Shirt听古典音乐”,初听起来挺酷挺新鲜的,像一句口号。口号喊多了叫人怀疑,它好像成了另一种装 ——“以不装逼的形式装逼”。为此我经常自我检讨。记得有个女性杂志曾发给我一问卷,问:“与上一辈相比,70、80后的女性有何不同?”我答:“我们这一代女性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知性优雅、举重若轻,但也缺乏感染力和爽辣的生命力。”后来我想,我想出来这么个轻快的艺术活动,多少也是时代面貌之一种。我等无力,却也清醒,质疑一切狂热的所谓伟大崇高的使命,只求活得轻盈真实。
      穿T-Shirt听古典音乐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记得那些个忙碌的5月,我白天赶功课,晚上赶去听一年一度的“上海之春”音乐节。下课了来不及换衣服,常常一身破烂T恤,在演出铃声响起那一刻冲进巴洛克式音乐厅,对领座小姐投来的白眼傲娇微笑。中场休息的时候,回头看见我的师兄师弟们正穿着数十年金不换的黑色T恤,围在门口吸烟讨论。大概只有搞音乐的,才敢标榜自己无需附庸风雅,听音乐会不过是工作。
      十年前的很多轻狂行为,现在想来时常羞愧。人过了青春期,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时候,才懂得礼仪。所以现在,有时间我都是盛装去听音乐会。视线越过自拍嬉笑的年轻人,凝望形容端庄的老去的人们,一边猜想会有什么样的记忆、故事和坚持深藏在他们的沉默里。
当你在浩瀚文献中彷徨,步入漫长历史,走进一段又一段音乐家们为理想战斗的艰辛人生,此时聆听古老的音乐,确实是轻松不起来。我身穿时尚T恤,讲课时总有点儿放不开,回答台下家长们问起孩子今年应该考几级不肯练琴怎么办的时候,偶尔会走神。我想起父亲求学的年代,想起自己20年的音乐道路,我的理想丢失在哪里?我是不是应该干点儿更有价值的事?但更有价值的事是什么呢?
      我想,在这十年中,我更了解古典音乐了。记得刚来作曲系那会儿,大家都急着想了解当代音乐,想知道活着的贝多芬应该干点儿什么?我们如饥似渴啃外文文献,听遍了能找到的所有打口CD,我甚至还写了一本至今也卖不出去的书,《时间与静默的歌——20世纪西方现代作曲家的孤独吟唱》。在光怪陆离浑水摸鱼的现当代音乐中,我们最后发现,经得起推敲的创新最终都是来自传统。勋伯格的序列主义是20世纪一面颠覆传统的旗帜,究其本质,是推翻传统和声原理之后,借力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的古老技法;以一曲《春之祭》惊世骇俗的斯特拉文斯基,在写作岁月中一步一步回溯过去,回到古典时期、回到巴赫、巴赫之前……;我们跟随大师足迹,一点点补课,补那时为追新音乐节而翘掉的音乐史课。从现代回归传统,从传统再次领会当代。学习古典音乐,不正是最有价值的事么?
      古典音乐是什么?它不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也不是维也纳、大牌指挥家、DG黄标唱片、欧洲百年乐团、晚礼服、名流晚宴。我想它是一份高贵而谦卑的技艺,质地精良、精工细作,极讲究,经日积月累与反复融合改进,沉淀出一系列至臻完美的规范;它是一份秉持贵族精神的情感,低调清雅,清高的随意,不懈追求美与真理,不肯溶于浮华时代;而它又是真实人性的,不曾被苦难或荒诞的命运磨去棱角与血性。当我过了青春年华,终于了解音乐之于我人生的意义,它变得越来越神圣,也越来越平凡。十年之后,我低头看看自己,仍旧是穿了T恤在听古典音乐,我再次确认了,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写作叫人清醒。做了十年寒窗苦读的书呆子之后,“穿T-Shirt听古典音乐”,这一份轻装上阵,正是我所求的。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6-4-13 09:29:32 | 只看该作者
田老师对普及古典音乐功劳很大。我也看过她写的一些音乐书籍。田老师是音乐专业人士,但她写的书从来不用过多的专业用语,非常通俗易懂,也非常有文采。田老师也为中央电视台写稿,深受乐迷尊敬。田老师在新浪有博客,也出版了很多本书。看田老师写的书,都非常有收获,建议大家购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读过第一本,文字通俗,内容有趣又有深度,真的不错。  发表于 2016-4-13 11:28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6-4-13 10:13:06 | 只看该作者
书写得挺好,好些语句真是很爷们的!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6-4-13 10:30:38 | 只看该作者
它是一份高贵而谦卑的技艺,质地精良、精工细作,极讲究,经日积月累与反复融合改进,沉淀出一系列至臻完美的规范;它是一份秉持贵族精神的情感,低调清雅,清高的随意,不懈追求美与真理,不肯溶于浮华时代;而它又是真实人性的,不曾被苦难或荒诞的命运磨去棱角与血性。
写的好!很有感触。赞!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6-4-13 11:43: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推荐!好体验、好文字!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6-4-13 12:20:19 | 只看该作者
下单一本看看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6-4-13 15:44:24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推荐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6-4-14 14:02: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转贴 感谢版主的推荐

点评

不客气,那几本书我都看过,我觉得还不错的。  发表于 2016-4-14 15:39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6-4-16 20:30:23 | 只看该作者
有一天,我也在想古典音乐是什么?是严肃音乐吗?是那些约定俗成的提琴,管乐队等发出的声音嘛吗?反而我最满意最能形象的, 它就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巴洛克可以有,足够了,这就是心目中的古典,说的在邪乎,也不能脱离作曲家和曲目,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你最熟悉最生动准确的表达。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6-4-16 21:47:03 | 只看该作者
书买来看了,感觉写巴赫很一般,未能刻画出人物的精彩来。另外,作者好像在刻意试图将古典音乐巨人描绘成与一般普通人无异的人物,读来也令人一丝不快。艺术是需要想象力的,写实文学也许有必要,但我们更喜欢看《三国演义》,甚于《三国志》。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6-4-17 16:08:58 | 只看该作者
田老师这本《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类似一本音乐史和作曲家传记。可以看出,一方面她运用最通俗的语言,另一方面她也想谈一些有意义的内容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谈论贝多芬的晚期风格那一段。“晚期风格”是哲学家、音乐评论家阿多诺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萨义德从这里得到启发,在晚年开始写一本书,就是《论晚期风格》,这本书萨义德没有全部完成,他对贝多芬的晚期音乐做了一些探讨。

萨义德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晚期钢琴奏鸣曲110做了比较,他认为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逻辑非常严密的一种风格和写法。但贝多芬的晚期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般的音乐家,晚年的作品都会更加完美,臻于化境。但贝多芬不是的,贝多芬的晚年更具怀疑精神,更无情地审视自己。阿多诺以及萨义德对贝多芬的晚期风格提出一些看法,也可以说是质疑吧。

田老师不愧是专业人士,她的书带有这些比较闪光的地方吧。只不过她选择了最简单的陈述方法。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6-4-17 16:32:25 | 只看该作者
一般来说,人到老年,有一种对人生睿智的领悟。

但贝多芬不是的,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很多充满了未能解决的矛盾。象他的晚期弦乐四重奏,完全不在乎乐曲的固定形式,乐章忽长忽短,甚至走向极端。贝多芬在晚年仍然充满怀疑,也仿佛要挣脱一切规则和成见。

在阿多诺和萨义德眼里,“不妥协,不忍让,走到人生尽头还顽强到底,这就是贝多芬。”
贝多芬就是非常与众不同的。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7 09:24, Processed in 0.022420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