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4628

查看

17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原创】谈谈最近听的三款黑胶唱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1#
发表于 2014-3-4 13:21:01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贝九的意义就不重复了,直接进入正题。这次听的三款贝九LP都是EMI录音,分别是舒里希特1959年录音,鲁道夫肯普慕尼黑爱乐版和克鲁伊坦EMI版。

先说舒里希特这个EMI1959年录音,声音效果比较好,第一和第二乐章很紧凑,HIFI性也好,给人感觉很有气势,但是第三乐章稍逊,显得不够精致和细腻,当然,都是相对后面两个版本而说的。舒里希特这个版本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场面不错,气势如虹而又力透纸背,但她稍微欠缺一点细腻,欠缺一点过渡和留白,在抒情性上稍差,不过大体效果还可以。

鲁道夫肯普的版本还是非常精致和细腻的。他的第三乐章非常优美,这点要比舒里希特好很多。第一第二乐章也非常有章法。第四乐章合唱主题的由弱转强显得非常细腻和有章法。不过鲁道夫肯普这个EMI慕尼黑爱乐版的第一第二乐章动态和气势要差点,因为贝九是一部很强调HIFI元素和音响性的交响曲,对作品的音响效果,动态对比要求都比较高。鲁道夫肯普这个版本还是非常好的,可能因为我那张是德版,因此声音效果差点,也削弱了动态和气势。如果是英国原版,相信声音效果会好不少。

第三张就是EMI的克鲁伊坦版。克鲁伊坦的贝交立体声录音是全世界第一套立体声贝交全集,因此听之前寄予厚望,但是聆听之后,感觉是比较失望的。在这三个贝九录音里,感觉克鲁伊坦的版本最差。克鲁伊坦这个版本在速度和演绎上比较自由,显得散漫和漫不经心,他的这种浪漫主义式的指挥风格,用在贝多芬《田园》和法国音乐上,效果肯定很好,但是贝九就用错地方了。

另外也听了一下鲁道夫肯普的两首勃拉姆斯交响曲,分别是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都是与柏林爱乐合作的EMI唱片。他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感觉一般,规模感小一些,音场也比较窄,总之,感觉不是很有特点,与卡拉扬和克莱姆佩勒等人有差距。不过,他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倒是非常好的。这是1955年EMI的MONO录音,这个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名版如林,但这个鲁道夫肯普的单声道录音在历史录音中是有一席之地的。这部作品,演绎非常严谨,有气势。整部作品的抒情性基调和织体的丰富性和精妙性都有很好的表现。乐器的对位和赋格的处理也很有章法,不愧是一部名演。

这几部交响曲都是一起聆听的,有时也反复切换和对比,这种PK手法也是我经常运用的。基本上,这种听音乐的方式,我还是屡试不爽,乐在其中的,这次就谈到这里吧。多谢大家。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4-3-4 15:47:44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说克鲁伊坦的贝多芬就听4跟6吧

当初第一次听他的贝五时被迷了一阵子,主要是线条感拉得太爽了,声部清晰到可以数琴。

但是,拿卡爷的贝五一比,哎呀!克鲁伊坦的厚重感就没有咯,命运的气势就差很多。

当然老克的法国作品还是在同类指挥家的佼佼者!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4-4-20 07:19:3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一篇:
《 历史上著名大师演绎的贝9版本集 转》

历史上的著名大师演绎的贝9版本



富特文格勒


在富特文格勒已知的录音中,仅30年代曾留下不完整的录音室版,但未曾发行,其余清一色是现场演出。最早期的贝多芬第九录音是1937年在英国的演出,这是大战前富特文格勒唯一的第九,也成为他未来的基架,往后的演出就是在这个架构中,不断地加入生涯所累积的信念。依照Ardion的说法,HMV的录音当时并未出版,一直到198年富特文格勒的逝世30周年纪念才由日本EMI发行LP,不过发行量不多,据文献记载LP的整体音响效果相当不错。日版EMI则于福氏生诞一百周年时首次复刻CD,1994年M&A发行CD。这个演出正处于富特文格勒意气风发的黄金时代,造型偏向古典主义,整体感觉充满自信、流畅,这种中庸的演出,某种程度雷同于Toscanini 39年的第九,Walther Ludwig过于粗糙的演唱,结尾乐段富特文格勒一贯的刻意渲染,则显得些凌乱。


大战期间,富特文格勒留下42、43年两场完整录音,以及希特勒生日的部份终乐章影像,42年的录音是富特文格勒一生中最伟大的唱片之一,战争阴影下造成极端化的情绪处理,慢板乐章与其它三个乐章的对比强烈,是所有录音中最夸张的一回。完全没有战后那种充满宗教、肃穆的平衡感。Melodiya复刻的CD,在该版本所有的复刻CD中造型是最为平衡的,相对的,Tahra的转录则让人感受到演出的强劲火力。法国协会的CD转录自Melodiya LP,声音稍嫌干涩。M&A转录自广播录音或二手tape,模糊的音像无法表现该演出的俐落。43年的斯德葛尔摩版并不突出,美国协会作首度CD发行,宣称母带来自斯德葛尔摩电台,后来和协会合作的M&A将此录音大量商业出版。音像还算清晰,可能是母带保存毁损杂音颇大。


战后富特文格勒第一场留下录音的据说是1949年斯卡拉版,但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这个录音,但也有说法认为是私人的收藏。在拜洛伊特名演之前的1951年初,富特文格勒已经带领VPO留下战后的有声纪录,意大利一家小厂曾发行该演出CD,声音相当混浊,诠释上则缺乏富特文格勒的一贯性,听起来平淡乏力。1951年拜洛伊特的重新开幕,富特文格勒演出贝多芬第九,原本李格准备录制出版后因故做罢,一直到福氏过世后,才征得他的夫人同意发行。在录音史上它具有一定的名气,也是福氏最早出版第九录音。演奏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均衡,比大战来得知性。


另外两个拜洛伊特录音收藏在私人手上,仅由Disque Refrain发行CD,一次是54年的完整版,另一次则是同年的排练录音,54年的拜洛伊特特版气势很强,尤其加入温特嘉森的演唱,极具吸引力,可惜录音是所有版本中最糟糕的一次。排练版是第三、四乐章的完整演出,指挥家指导乐团时对话不多,几乎是一气呵成。中途休息部份音像突然加大,有剪接的感觉,这是福氏留下唯一的贝多芬第九排练。此外还有三场与VPO的录音,其中51年在萨尔兹堡的演出还保有影像记录,但完整录音还在私人手中。52、53年连续两年的与维也纳爱乐的合作都有录音资料,52年版只有Japan DR出版,第一乐章开头乐团有些紊乱,整体表现平平。53年版是所有VPO的录音中最好的一次,DG在维也纳100周年纪念时发行CD,但居然标错演出日期。54年富特文格勒的最后一次演出贝多芬第九号,时间是拜鲁特演出后的几周,爱乐第一乐章开头略为不稳,但随后就渐入佳境。虽是英国团,但在福氏的经营下旋律线仍相当厚实。


大战期间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留下极少的录音,贝多芬第九更是听都没听过。唯一的战时记录仅42-43年间,完整地留下两场演出以及庆祝希特勒生日的片段影像,翻遍所有相关的Discography,并无与维也纳爱乐的贝九录音。不过,英国著名的复刻厂Symposium最近就发行了声称富特文格勒42年带领维也纳爱乐的片段录音,据称这张CD仅收录慢板乐章的部分乐段。


这项消息相当令人震惊,富特文格勒的录音整理必须重新改写。Shin-P的网站记载,这是录在四面acetate盘上的实况,有换盘时的欠落,是与音乐会有关的人在Musikverein厅所录,并非Air-check,而本次出版以ionisation作为整张CD合集的主题。除了收录富特文格勒以外,尚有Toscanini、艾尔加等人之录音。透过著名的富特文格勒研究者清水氏考证,这个录音有四处欠缺,如加上开始前interval 15''''共有15分钟多。附带一提,Furtwangler 与VPO之tape录音目前只有1944Eroica,,1945.1.28两场。Symposium这项出版相当耐人寻味。




伯姆


伯姆的贝多芬第九录音,留下录音记录的共有8种,最早的是1941年的老唱片,当时由德国Electrola原盘,费时65分50秒,46岁的伯姆,与后来的诠释相较,有人工化的凿痕,但这个录音对当时而言是个崭新的观点,伯姆将意志力贯穿全曲,管弦乐的造型极为端庄,样式是传统的德奥风味。


1954年历时69分09秒,乐团是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原盘可能是RCA,CD则由Joker发行,这是我手边唯一伯姆的现场版第九。此外,据说还有63年及69年出版过唱片。这个现场版和后来的Philips录音在基调上相较差异不大。1957年,荷兰Philips原盘,录于战后复兴中的维也纳,费时67分10秒,架构比41年版更为安定,表现率直,有一种推迫乐曲前进的驱力,特别是前两乐章令人激赏,整体的紧密度很高,造型结构完整。不过第四乐章稍嫌平版,终乐章快乐颂提示部,存在录音方面的若干问题。


1970年德国Grammophon原盘,花费72分38秒。有了57年的试炼,这个70年代版将伯姆的第九推向最为坚实的结构,比起旧录音,这个版气度更为恢弘,显露出巨匠的风格,音响充实,伯姆独有的温暖感也在曲中流动,优点是速度稳定,节奏清晰精准,绝不情绪化。或许也因此出现有太过节制的缺憾?


1980年德国Grammophon原盘。这是伯姆晚年的演出,演奏时间也是创下最长纪录的录音之一——共花了78分39秒,CD时代初期,需要两张才能容纳。这个演出证实了身为巨匠的伯姆,有着充分的自信可以操控乐曲的力度和流动,音乐几乎是由内而外放射,不过正因速度拖得太长,紧张感不足,张力在部分乐段有崩裂的缺失。




朱里尼


朱里尼于1972年首次的第九录音,历时72分13秒,这个演出以缓慢的步调贯穿全曲,朱里尼似乎希望在理智与感性间求取平衡点,但第一乐章尾大不掉的音符让听者感到不耐,第二乐章同样缺乏爆发力,相较之下,慢板还是朱里尼的拿手戏。第四乐章朱里尼的表情处理过于严肃,不过营造出的音响效果相当结实,声乐方面的戏剧性,也在速度的缺乏弹性下牺牲不少张力。


朱里尼最晚年的贝多芬第九正式录音,完成于1989到1990年间,历时75分41秒。这是展现朱里尼宽广幅度的代表性演奏,尤其第三乐章,朱里尼将维也纳爱乐的特点充分运用,营造出恬静、细腻的歌唱性。不过终乐章似乎缺乏张力及戏剧性,很明显与前三个乐章出现连接上的问题。声乐的优点弥补这方面的缺憾,除了男低音Simon Estes以外,独唱以及合唱都达到一流的水平。日本Sradana也发行Giulini于1977年带领捷克爱乐的录音。





卡拉扬


1947年EMI原盘,39岁的卡拉扬壮年时期的录音,历时66分44秒,这个录音与他往后的诠释截然不同,十足的霸气,呈现出的音响相当厚重,颇有托斯卡尼尼式的味道。不过,因为他因循当时传统的样式,在表情上的变化较为贫乏,声乐以及合唱部的不平衡也是这个录音的缺点。值得一提的是,终乐章有很即兴的加速,这种手法在后来的卡拉扬录音里,已经很难发现。


1955年EMI原盘,费时64分52秒。这是卡拉扬生平第一套贝多芬全集录音,爱乐的表现还算不错, 音乐端正、演出中庸,表情也较前者来得自然明快。与前者相比,卡拉扬明显地将诠释中原有的棱棱角角去除,开始走出自己的一套美学。除此之外,这个录音有当时最好的声乐阵容,值得大书特书。尤其男独唱者所散发出的强烈个性,令人印象深刻。


1957年 意大利WEA原盘,费时67分28秒,这恐怕是最早与BPO合作所留下的记录,而且是现场演出, 这个年代Karajan刚接手BPO意气风发,音乐的表情也有不同于前者的弹性变化,比他往后的录音都来得有个性。1962年德国Grammophon原盘,费时66分19秒,Karajan第三次的录音室录音,在这个录音里,Karajan一开始就脱离传统的样式,将他特殊的美学风格注入,绝妙的弦乐音色,丰厚的音响,与BPO洗炼的默契,树立了现代演奏的新典范。1968年以及1970年分别和BPO有两次现场录音,LP或CD时代初期曾出版,但笔者没有听过。


1976年 阔别14年,Karajan再度回到贝多芬的正式录音,这场演出历时66分39秒。76年版让我们看到一位艺术家随年龄、环境的成长,人生观的转移,使其音乐更为洗炼、立体化,对细部的钻研比以前更多,Karajan开始尝试挑战他美学的极限,这套录音代表他与BPO合作的另一个颠峰期,1977年的录像和录音室录音在演奏样式上差异不大。


1983年Karajan最晚年的录音,赶上CD初期,算是最早以CD出版的录音之一,在这个演出里,卡拉扬处理合奏的方式更精致,他试图达到完美主义的极致,不过,也造成修饰得过美的窘境,此时的Karajan比贝多芬作品的形貌更为突出醒目。





约胡姆


Jochum留下4次的贝多芬第九录音,目前仅1949年DG录音尚未CD化,1937年的录音,历时71分13秒,(Dante出版的CD录音日期误写为1943年)德国Telefunken原盘。Jochum是相当坚持德国传统保守风格的指挥,不过他的早年录音,多少还受到当时浪漫主义的影响,加进些许的即兴和个人化。这个录音就透露这样的讯息,整体而言大致均整厚实,不过许多乐段,Jochum使用过多弹性速度,让某些乐段显得有些不平衡。


1969年录音,历时68分08秒,Philips原盘,这是个忠于传统的保守演出,Jochum去掉30年代录音所出现的不必要的杂质,让音乐变得更匀称,但也因此使得作品的力度变弱,尤其诙谐曲部分表情太过贫乏。 第三乐章慢板则表现出不疾不徐的畅快之美,终乐章则以后半段的合唱较卓越。


1978年录音,历时67分44秒,EMI原盘。与69年录音差异不大,速度设定两者很平均,规模较以往宏大,表情更浓烈,作品的密度更加结实,张力十足,凸显Jochum做为大师的圆熟特质。缺点在于合唱团的录音,尤其定位不佳,使得第四乐章后半段的合唱部分效果打了折扣。




克伦佩勒


Klemperer在阿姆斯特丹的演出是个谜般的录音,CD封面写着Curtain Call,但实际上是Music & ArtsCD的压制是用tin-on,到底是何意?令人不解。不过这个演奏很优异,Klemperer展现令人惊奇的神话般魔力。第一乐章节拍稍快,但一点也不凝滞,虽然完成度不高,但我确信是50年代Klemperer所做的名演之一。第二乐章值得一提,他是整个录音里最好的一部份,定音鼓的声音带有丰厚的感情,弦乐的也相当具份量,且洋溢着高贵的格调。第四乐章Klemperer的再次展现重量感,声乐的表现也相当好、推进力强,尤其男高音的演唱精彩。


1957年在录音室录音,历时71分51秒,Klemperer在此建构的第九犹如书法里的楷书风,低重音的开头,结实稳固地撑起整个架构,第二乐章一样有着活跃激昂的定音鼓表现,第三乐章的木管值得一提,美好的音色似乎特别从录音中被强调出来。 整体而言,这个演出有着比1956年版更佳的完成度,虽然不是现场演出,但仍散发着热力。



1960年版,录音效果上弱了一点,削减了Klemperer给人的厚重感,加上演奏整体有些紊乱, 虽然有现场的热情活力, 但不是很精致的演出。1964年则留下录像记录,日本东芝EMI曾发行LD。此外,1999年,Klemperer另两场的贝多芬第九录音被挖掘,包括Testament的录音事前一年现场版,以及日本Pandora''sBox私人盘以CD-R的形式出版1970年最晚年录音,值得一提的是后者整整花了近80分钟,必须仰赖两张CD的容量才装得下。




伯恩斯坦


1964年录音,历时69分30秒,美国CBS原盘。这是伯恩斯坦第一次录制的合唱,当时的他还是现代派的拥护者,喜欢强调节奏感,不重低音延展。因此这个录音里,伯恩斯坦的诠释相当痛快凌厉,让人联想到年轻时期的霸气,他让音乐易懂,基本上也符合其美国大众文化的属性。整体而言,每个乐章伯恩斯坦都尽可能做到平整均衡,没有很让人惊异的表现,大致上中规中矩。第四乐章合唱部分的和声透明,可惜表情的变化稍嫌平淡。


1979年录音,历时70分32秒,德国Grammophon原盘。Bernstein圆熟的艺术成长,让这个录音有很不错的完成度相当耐听。他自然地流露出VPO的美,演奏中带有热情,Bernstein处理慢板的极品之一,独唱者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不过合唱部分紊乱,是这个录音最令人诟病的地方。1979年与VPO的另一场现场演出,则由日本FKM出版CD-R盘。1989年12月25日,庆祝柏林围墙倒塌的现场演出,是个历史的纪念碑,由各地杰出乐团成员组成,加上快乐颂改为自由颂歌咏,当时传为美谈。




库贝利克


Kubelik留下不少第九的录音,包括61、67,75年两次,81年与82年各一次,不过目前找得到CD发行的,仅75年DG版,以及82年ORFEO版。1975年录音,历时69分20秒,德国Grammophon原盘。这是相当温和淡薄的第九,诚如Kubelik的性格一样,对作品的诠释忠实自然,他特重巴伐利亚的弦乐美,柔和优雅的音色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整体而言,让人有意犹未尽的遗憾,恐怕是太过淡薄带来的后遗症?


1982年录音,历时70分18秒,基本上这个录音与前者的差异不大,多了现场的白热化,作品的处理也较圆熟,但Kubelik不像许多指挥在晚年时,将速度变得迟缓,速度和前版几互相近,不同的是两位男性歌者做了改变,这个录音在声乐阵容上要比前者弱。




瓦尔特


1949年美国CBS原盘,费时65分08秒。与47年版相较,这个录音较为稳定,前两乐章仍旧呈现强烈推进力,第三乐章则发挥指挥特有的歌唱性,像是天籁佳音。这张CD第四乐章是53年再录音,但整个乐曲并未出现不协调,反而让戏剧性、音乐性更丰富,乐曲的流动自然,与47年版相比更具味道。


1959年美国CBS原盘,费时70分51秒,华尔特营造出古典造型,第一乐章的造型和前几个版差异不大,他的意志力贯穿全曲,整体而言,在缓慢的节奏设定下,有一种华尔特音乐里未曾有过的绝望情绪?第三乐章如歌的旋律轻声细语般,令人陶醉,表现是所有录音里最为独特的,洋溢浓厚浪漫气息。第四乐章显得单薄,声乐阵容不佳。1959年重录盘与前录音差异不大,表情更丰富。终乐章优于前者,华尔特树立第九号的庄严感,有很不错的效果。




魏恩加德纳


Weingartner留下两次录音,分别是20年代与30年代,1926年这个录音,费时61分15秒,原盘为EMI,以英语演唱。日本新星堂的复刻技术令人惊喜,近四分之三世纪前吹入式电气录音所呈现出来的音质,至今听起来仍相当鲜活。指挥展现明快自然的节奏与完美的控制力,声乐阵容则成为本录音的败笔。


1935年EMI原盘,费时62分14秒,Weingartner为贝多芬交响曲写下重要里程碑,这个演出可说是二次世界大战前,贝多芬演奏的重要基石,他摒除当时浪漫派所形塑的矫揉风格,以一种当时新鲜的写实观点来诠释,并将VPO的优异音色充分展现,线条流动自然,造型典雅,合唱部分也为后来立下标竿。




Kletzki


Supraphon原盘,花了67分45秒,1964年6月23至28日,录于布拉格的House of Artists,1991年首度CD化,目前已经绝版。这是外表冷冽的第九,由客观的音符结构成整个作品,去掉情感的杂质。Kletzki自然地流露捷克爱乐的音色美,乐曲表现相当有活力,整体井然有序,不过缺点是诉求力稍嫌薄弱?




Pierre Monteux


蒙都的录音由Westminster出版,录音年代为1962年,历时67分43秒,这个录音刚好为蒙都的贝多芬交响曲录音作一个终结,他在Decca刚好留下第一号到第八号的录音。蒙都将乐曲缓缓道来,还是他一贯的平稳温暖风格,整体让人感受到朴质的味道,当时高龄87岁的蒙都还留下排练实况,据说蒙都喜欢与人分享排练的场景,过程听起来相当有趣。如果想听听这段排练的乐迷,可能得买MCA旧版。




Oskar Fried


原盘Ploydor,Fried的贝多芬第九完成于1928年,费时61分37秒,(SP速度为65分47秒)这个录音为后来的演奏预示了可能性,Fried的第一乐章表现戏剧化,诙谐曲的速度设定虽快,但结构结实,第三乐章没有过多的弹性速度以及情感投注,纯粹以一种直取作曲家核心的态度面对,自始至终节奏都很稳定自然。终乐章合唱团的表现是这个录音的卖点,声乐部相当厚实,合唱的魄力十足,不愧是优异的Bruno Kittel Choir。




Abendroth


1951年录音,历时68分57秒,原盘东德VER。Abend的贝多芬第九以快速度设定,节拍变化自然流畅,推进力强,特别前两个乐章,指挥家表现出压倒性的气势,相对的,第三乐章节奏突然变缓,失去和前两乐章气势上的接合势,也丧失部分张力。第四乐章尽管痛快凌厉,但与一、二乐章相较,完成度较低。




Ferenc Friscay


1957年录音,全曲费时68分23秒,Friscay的前三乐章内容丰富,属于巨匠级的表现,BPO的音响之美,在Friscay指挥棒下出类拔群,不过其罩门出现在第四乐章,尽管这个录音有完美坚强的声乐阵容,例如Seefried、Haefliger等名家,但表现不如预期,Friscay在此乐章铺呈稍嫌急切,给人一种马虎随便的感觉,可惜了一流的歌手与合唱团。




Hans Schmidt-Isserstedt


费时67分54秒,英国Decca原盘,VPO最初期的立体声录音之一,也是Schmidt-Isserstedt生涯代表作的终结点,录音在当时出类拔萃,全体感觉平稳中庸,有着古典的造型架构端整,乐曲的流动相当自然,并将VPO的音色表达得极其壮丽,Schmidt-Isserstedt以谨慎且禁欲的态度面对第九,仅在其中加入适度的迫力,独唱阵容不错,但合唱团的表现较受争议,整体而言前三乐章表现优异。




Josef Krips


原盘Everest,Krips花了64分10秒,他的速度处理很直截,属于Toscanini那种写实派,但他的诠释里还溶有古典的样式,干净俐落,这种典型可以在第三乐章显著发现,不过全体给人较为薄弱的印象,缺少紧张感,合唱团阵容听起来编制似乎很小。




Igor Markevich


录于1961年,原盘是Philips ,Markevich以68分20秒完成这个录音,1957年他就任Lamoureux Concert Orchestra常任指挥一职,与乐团建立相当的默契,先后为DG录制过布拉姆斯、华格纳等作品。Markevich以的手法敏锐、细腻,绝不放过任何感性的宣泄,使得音乐整体平衡、音色丰润。




George Szell


1961年录音,美国CBS原盘,历时66分35秒,Szell的诠释风格属于写实主义派,直截了当的挥洒,让全曲强弱有致,节奏流畅而自然,音色颇具透明美感,整体而言给人一种清冽的感觉,并带着十足的张力,遗憾的是独唱者的表现太过平凡。




Solti


Solti于1986年录音,历时74分42秒,这是他第二套的全集录音,在与芝加哥爱乐多年的默契下,Solti建构出自我的品牌,发展自己的保留曲目,但演出贝多芬这类德奥音乐,虽然久经历练,但依然无法奏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例如,终乐章速度突然做快速即兴的转变,让人感到突兀不自然, Solti也许想呈现出汗Furtwangler一样的即兴加速,但是结果却造成整体的紊乱。




Cluytens


法国Pathe原盘,Cluytens花了72分43秒,这位法国音乐权威,带领柏林爱乐作录音,是当时唱片公司的一项噱头。他希望诠释出一种不同传统的格调,整个音乐流露着一股浪漫的气息,节拍的掌握上,Cluytens小心翼翼,,并从恢弘的气度着手,呈现出稍许的虚无感,不过,乐曲还是进行畅快,演奏效果在飞扬的音符中展露,具独有的拉丁味。




Stokowski

费时67分11秒,英国Decca原盘,这个1967年的录音可谓Stokowski浪漫化的第九,也是他的再创作,以第三乐章为例,他舍去乐谱强弱音的注记,以一种爽快明朗的速度前进,第四乐章的开头部,i特别强调弦乐,到了快乐颂独唱前,也出现不同传统的表现,录制此曲时,Stokowski已经高龄90几岁,但他表现的乐曲推进力却看不出生命力的衰退,音乐依旧明快,构图鲜明,从录音里可以看到一位天才指挥圆熟的表现力,将贝多芬第九的图像以另一种笔调,鲜明的刻画出来,相当异质。





Jascha Horenstein


录音年代未定,原盘为美国Vox,历时64分55秒,这个录音整体而言相当坚实,前两乐章表现平凡普通,但第三乐章为终乐章的热烈祭典仪式作了预示,后两乐章热力十足,大概是经过前面的加温,在后来乐章里爆发出来?男高音唱得很绝妙,不过正因热力四射,也造成若干不稳定,不知道是否是演奏本身的关系?录音听来有些混浊。




Franz Konwitschny


1959年录音,历时70分45秒,Philips原盘,但CD由Berlin Classic发行。Konwitschny的演奏是传统的德奥风味,音响相当厚实,让乐曲自然的流动,而不做任何夸大的表现,音色朴质、格调高贵,无论是合唱或独唱,都能听者感受到完好的样式,不过整体印象却令人不满意,乐章间显得不连贯,有些太过,有些地方却贫乏单调,此外,传统的厚重感,却缺乏适度的流畅,易让听者感到不耐。




Fritz Reiner


历时68分52秒,美国RCA原盘,Reiner充满活力的第九,造型相当精准,每个乐章都生气蓬勃,节奏的变化相当自然,可以说是相当好的演奏。终乐章似有强大的驱力,随着节奏推进到曲终,唯一的缺点是合唱团以及独唱者弱了些。




Charles Munch


美国RCA原盘,1958年录音,历时61分49秒,这个演出曾创下LP时代历时最短的记录,这个录音让人感觉朝气蓬勃,有明亮多彩的拉丁风味,节奏快速,强大的动力不断推进乐曲。初听之下的确充满新鲜感,但是反复聆赏几次后,取而代之的是乐章间的分割、不连贯,甚至会让人感到某些地方缺乏灵感。




Fritz Busch


1950年的布许版费时62分43秒,原盘为德国Grammophon,他的速度设定和诠释属于Toscanini风格,节奏富跃动感,全曲平稳流畅,听起来相当舒服,速度虽然快,但不会给人压迫感。整体而言,布许的表现有一定的水平,如果要指出缺点的话,可能是深度方面稍有欠缺。CD过去AS Disc以及ARL都曾出版过,前年德国DG公司出版贝多芬大全集时,将他正式CD化,归类在历史录音专辑中。




Ansermet


1965年录音的Ansermet版是LP时代相当成功的立体声录音之一,历时67分08秒。Ansermet与贝多芬这部作品的精神性意涵背道而驰,他着墨于表现作曲家晚年的空虚,营造出相当异质的气氛。因此慢板乐章的处理上缺乏表情及戏剧性,不像前两个乐章有清晰的节奏感。指挥在终乐章的处理,可圈可点,尤其独唱和合唱在水准之上。



Koussevitzky


大约录于40年代末,历时67分26秒,原盘RCA。Koussevitzky有两个版本的第九,RCA版是正式录音,从一开始就过份大题小作,尤其强行去强调重音,temple的变化也不自然,转折处让人觉得突兀,Koussevitzky忙着建构表面功夫,却忘了深入乐曲的核心去营造感动的成分。从第一与四乐章就可以感受到上述缺点,整体而言,音乐流动停滞闭塞,像一滩死水。




Rudolf Kempe


EMI原盘,录于1973年,花了5天时间,历时66分35秒,Kempe让慕尼黑爱乐的音色温暖且朴素,他使贝多芬第九展现出新鲜感,但绝非戏剧化的表现,而使以音乐本身的姿态呈现,但其中也酝含适度的热情。不过,第四乐章似乎缺乏一种祭典的仪式气氛,听起来不够热烈?




Eugene Ormandy

Ormandy的第九录于1964年,历时68分14秒,这是相当健康、华丽的诠释,在Ormandy的处理下,所有的音乐都化为快乐的音符,与作品欢乐颂的文字意涵相当接近。除了中规中矩的前三乐章外,这个录音的最大缺憾出现在合唱与独唱部分,Ormandy以管弦乐的概念处理声乐,但却适得其反,而男低音Alexander的表现不佳,也使这个乐章的戏剧性大打折扣。


Erich Kleiber


1952年录音,历时66分05秒,英国Decca原盘,老克莱巴的风格是向Toscanini的新写实主义看齐,尤其速度的设定。在他的经营之下,VPO的音色美的确得到充分的展现,柔和且幽雅的色调,令听者陶醉,尤其第三乐章,是整个录音最动人的部分。不过,诙谐曲稍嫌平版,声乐阵容坚强,可惜快乐颂主题,Weber的声音略有不稳。

点评

听42年的福特温格勒贝九的黑胶,哪怕是前苏联的粉色标的也稍强于福特协会的精心再制,确实强大  发表于 2016-2-17 21:02
好资料!  发表于 2014-4-25 00:45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4-4-20 00:34:40 | 只看该作者
鲁道夫肯普的版本音效差点,演绎还是赞的。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4-4-20 13:06:31 | 只看该作者
Franz Konwitschny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1963年录制,难见的头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4-4-20 13:29:53 | 只看该作者
同样难见的东德指挥大家马苏尔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模拟录音的无字头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4-4-20 13:34:36 | 只看该作者
[quote]Franz Konwitschny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1963年录制,难见的头版!
这就是威风凛凛的康维茨尼!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4-4-21 07:5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op133 的帖子


非常好的资料!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4-4-21 09:12:34 | 只看该作者
////////////////////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4-4-21 19:34:00 | 只看该作者
舒里希特(Schuricht )EMI1959年单声道录音,这个版本的头版也很难见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4-4-29 21:52:31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莱纳的贝九过瘾
鲜明的节奏,强大的推进力,优美而不松懈的慢乐章。
还有超级靓的录音。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6-2-16 09:41:33 | 只看该作者
先收藏,慢慢体会。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9 00:15, Processed in 0.113036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