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36856

查看

30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狗儿念经

109#
发表于 2011-12-26 16:26:32 | 只看该作者
还早呢。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2-26 16:19

坐者板凳等着,我就是B小调听的多些,李赫特在DS有一张现场录音,砸的很过瘾。

使用道具 TOP

110#
发表于 2011-12-26 16:35:16 | 只看该作者
坐者板凳等着,我就是B小调听的多些,李赫特在DS有一张现场录音,砸的很过瘾。
708300 发表于 2011-12-26 16:26

巧了,俺正在听B小调呢,正准备谈到它。还要708300兄多指教!


使用道具 TOP

111#
发表于 2011-12-26 16:39:54 | 只看该作者
巧了,俺正在听B小调呢,正准备谈到它。还要708300兄多指教!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2-26 16:35
好啊,等着念经兄开讲B小调。


使用道具 TOP

112#
发表于 2011-12-26 16:54:35 | 只看该作者
巧了,俺正在听B小调呢,正准备谈到它。还要708300兄多指教!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2-26 16:35

指教不敢说,我听东西都是凭感觉,一知半解,上面唱片公司说错了,应该是as公司。还要老兄给详细说说,我洗耳恭听。

使用道具 TOP

113#
发表于 2011-12-26 17:00:41 | 只看该作者
指教不敢说,我听东西都是凭感觉,一知半解,上面唱片公司说错了,应该是as公司。还要老兄给详细说说,我 ...
708300 发表于 2011-12-26 16:54

兄客气了,那咱就相互切磋吧。


使用道具 TOP

114#
发表于 2011-12-26 19:4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reiner 的帖子
还有这张令人“无语”的现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15#
发表于 2011-12-26 22:42: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2-26 22:43 编辑

楼上兄的和 Reiner兄的Boulet 唱片,都是好片啊。
boulet弹奏柴一钢协,我也是相当喜欢。

使用道具 TOP

116#
发表于 2011-12-26 22:53:00 | 只看该作者
好啊,等着念经兄开讲B小调。
shinelb 发表于 2011-12-26 16:39


同坐同听老念开讲 B小调。 我最近连续的听了不同风格的顶级大师现场演奏了B小调。


使用道具 TOP

117#
发表于 2011-12-27 03:0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1-12-27 03:30 编辑

楼上诸位,俺也是聊聊浅薄心得,抛砖引玉,李斯特刚上路罢了。共同切磋、研讨!

《b小调奏鸣曲》“后无来者否?”我还真不知道,至少是前无古人吧。形式上,这部单乐章长达30分钟的奏鸣曲绝对是浪漫主义最重要的划时代代表作之一!俺觉得李斯特在此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诗与乐”之理念,他采用了一个主题在推进中变形的手段,使得整首乐曲因为这一主题乐思的不断变换演进,从而产生了跌宕起伏的效果:时而奇峰突起,时而低回婉转;时而辉煌宏大一如纪念碑似的雄奇,时而又猛然转入幽深之境,奇妙的和声背景中,主题如酵素般深沉微弱地低鸣,进入玄思之中,流光溢彩的颗粒泛起阵阵光晕的波澜。。。。。继而进入下一次循环。。。。。整部作品从头到尾逻辑连贯,充满戏剧性的说服力。

有意思的是,作为标题音乐的坚定执行和实践者的李斯特,并未给这部作品冠之以“导读”似的标题,相对于其在某些作品中甚至长篇引用拜伦等的诗歌来为音乐作注的一贯做法来,这确实显得有些令人费解。历史上关于这部《b小调奏鸣曲》之内在释义,一直存在两派观点:其一,说是李斯特自身写照,乃其“音乐自传”,瓦格纳存此观点;其一说是弥尔顿《失乐园》之音乐画卷;然更多的人倾向《浮士德》说,据说阿劳即是《浮士德》说的死忠代表之一。俺个人觉得无论哪一派之说法其实都无所谓,“无说而无不说”才是俺自己所抱持的主见(当然,个人怎么看完全凭自己随性)。

总体上,俺觉得《b小调奏鸣曲》就是在浪漫主义的视野上奇峰突起的一座钢琴叙事诗的纪念碑!这部作品初听恐怕很难有人立马喜欢上,觉得那不过是洋洋大观的空泛之谈(俺曾经就这么认为):勃拉姆斯曾经就评价它是“被放空的噪音”,而其对立面的瓦格纳则高度赞誉“它超越了一切能够感知的美”,俺觉得这相互之间南辕北辙,极端对立的评价其实都无关紧要,“放空”也罢,“超越感知”也罢,重要的全在诠释者本人所处的立场和高度——李斯特本来就很容易被“放空”,也可以高妙而超越感知!

目前俺手上的版本并不多,DG34CD采用了齐默尔曼的版本,我还没来得及细听。另外,手上尚有狼女格里茂的版本,感觉有些稍嫌生硬,起承转合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商榷;一套柯尔托EMI包子里收录了大师的演绎(柯尔托也是首先录制这部作品的演奏家),简单说很柯尔托,但并不太李斯特,虽然其乐句之间时常奇妙不可方物,音色也高贵如一(透过历史录音迷雾),但柯尔托似乎在乐曲中加入了不少其“自以为是”的装饰,但俺感觉其构架稍嫌“小气”了,不是俺那包药;没想到暂留的一套鲁宾斯坦全集大包子中居然有鲁大师1965年录制的唯一的李斯特录音,就是《b小调奏鸣曲》了,看来鲁大师也还是忍不住要趟一趟这b小调的混水,似乎不过b小调这一关不足以堪称钢琴大师头衔似的,总感觉缺点啥?不过,鲁宾斯坦的演绎是有说服力的,总体上结构框架稳重厚实,空间留白适当,段落间衔接到位,情绪控制得体,初听下来(俺就听了一遍)似乎只有音色不是太讲究,有点感觉大师在完成作业一般?是一篇完成度很高,可以打高分的“作业”。

在我有限的版本中,我尤其喜欢下面这一版。在谈其感受之前有必要特意说说我心目中所“设计”的《b小调奏鸣曲》应该具备的一些因素:首先,诠释者应该对这一拥有复杂结构的钢琴巨作有一个整体框架上的“量度”把握,然后根据这一空间架构来分布各段落之间的“分量”,说穿了,诠释者应该有相当的全局观!再者,李斯特这部作品虽然单乐章,但其乐思递进还是有非常明显的段落布局,一个高度完成的版本应该既能充分刻画每一段落的细部,同时必须高度注重整体的统一,乐段之间的连接过度应该具有逻辑上的说服力,不然整体结构会松散以至于不知所云;若能在上述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上把握好,然后在乐曲的叙事递进中注意到情绪的张弛控制,既不可太亢奋,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也不可过于沉溺,那可不是倜傥潇洒,万千丘壑的李斯特!同时,还要兼顾乐曲整体中斑斓纷呈的和声语汇对音色等环节的要求,如此等等。。。。。《b小调奏鸣曲》很难,我想想都难,怪不得那么多钢琴家会前赴后继地奔向它。



俄罗斯钢琴家(加入英国国籍)Nikolai Demidenko俺喜欢很久了,他的萧邦应该是当今最优秀的萧邦之一!这张唱片当初俺并非冲着《b小调》去的,而是因为李斯特的《两首传奇》(也就是“阿西西的圣方济向百鸟布道”以及“宝勒的圣方济在河上行走”)而拿下的(在此暂不予置评,很好!)。
德米丹柯拥有完美的技巧支撑,属于你绝不会为其技巧担心的那类型钢琴家,可贵的是,他的音乐性在我看来即使放之当今天下也是一等一的优秀。他的《b小调奏鸣曲》拥有壮阔雄奇的整体全局框架,段落衔接自然高妙,经过精心设计但又不流于痕迹,收放极有韧性而潇洒;起承转合跌宕自如,情绪控制力一流;速度拿捏虽未至神妙之境,但却呼吸端庄,神情自若,高潮处绵长而宽广,缓缓上升;低回之际悠远深邃,音色微妙而灵动。全曲一气呵成,戏剧性铺展得精彩纷呈,引人遐思。也许,俺的评价过于高了,但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吐血推荐的优秀版本!

以上浅见,一家之言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18#
发表于 2011-12-27 09:44:31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诸位,俺也是聊聊浅薄心得,抛砖引玉,李斯特刚上路罢了。共同切磋、研讨!

《b小调奏鸣曲》“后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2-27 03:03
念经兄写得太好了。什么时候也期待您谈谈贝多芬的钢琴大作《迪亚贝利变奏曲》,这部钢琴作品也非常难懂。


点评

是《锤子奏鸣曲》吧?  发表于 2011-12-27 17:33

使用道具 TOP

119#
发表于 2011-12-27 11:4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看来念经师傅对Hyperion的录音很偏爱啊,
   

使用道具 TOP

120#
发表于 2011-12-27 12:4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2-27 14:06 编辑
楼上诸位,俺也是聊聊浅薄心得,抛砖引玉,李斯特刚上路罢了。共同切磋、研讨!

《b小调奏鸣曲》“后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2-27 03:03


老念确实对B小调有高妙的理解。我基本放弃了对B小调的热情,承认自己很菜,听不懂这首曲子。不过,能把钢琴的咆哮和浪漫的低语整合在一起,也是这首钢琴长曲的一大成就。,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何音乐之间不断开,因为无论用何种方式衔接,总是会存在音乐上不可弥补的破绽,尤其是用单一乐器表达时,就无法通过别的声部去衔接这种情绪、力度上连绵不绝的变化。


PS , “它超越了一切能够感知的美”, 这句话是贬是褒,耐人寻味。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19:47, Processed in 0.040322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