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5437

查看

209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广陵散

145#
发表于 2010-6-25 17:20:52 | 只看该作者
《韦编三绝》题解
《治心斋琴学练要》:昔友人秋夜读易,其声悠扬婉转,足洽人心。余闻而心赏之,至晓余音犹在耳也。因谱入弦徽,虽音句重迭,而轻重疾徐之节,可为初学之阶梯云尔。
《琴学初津》:是曲,音节抑扬,高之如升霄汉,下之如履平坦,为初学之津梁,入手之门径,曲短情长,为小操之白眉,旧谱杂用五弦五徽,九徽,七弦六半等位,是林钟之角位,用之明明分为两调,殊非古法,是谱悉为厘正,而音始恬静,古人制曲,不兼二调,今之坊谱,类皆不论,由於较核未精耳。凡诸琴曲,和平中正,直追三代元音,岂与世乐所同日语哉。良士。
《诗梦斋琴谱》:引李湘石所授曲,须用蜀派弹,始有佳趣。诗梦。

使用道具 TOP

146#
发表于 2010-6-25 17:21:08 | 只看该作者
《韦编三绝》小标题
《治心斋琴学练要》:一、乾坤定位
二、阴阳错综
三、刚柔相济
四、天人合一
尾声

使用道具 TOP

147#
发表于 2010-6-25 17:21:24 | 只看该作者
2、沧海龙吟《琴谱谐声》乐瑛
此曲又名《沧江夜曲》。乐曲描绘了夜雨江涛,水天一色,云雾迷漫,波浪汹涌的雨夜景色,大有苍龙出云入海,飘忽动荡的意境。
“以清冷和缓之调,寓飘忽动荡之势”,大有苍龙出云入海,飞潜莫测之意境,“真逸品也”,使人易于联想到“琴能动沧海老龙之吟”的传说。有说是诸葛亮之作,从古代诗文中,至少可知其来源较早。现存谱本中,最早刊于明代《杨抡伯牙心法》(1609),此本据《琴谱谐声》(1802)打谱演奏。
每一种乐器都有一些曲子是属于炫技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出表现这种乐器的能耐。能够称得上炫技型的琴曲其实有很多,我个人觉得“沧海龙吟”就是一个代表。为什么说是炫技,因为别的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绝对玩不出古琴特有的风格。“沧海龙吟”里面的龙吟意象是通过古琴特有的吟猱技法来表现的。有趣的是,这样的龙吟仿佛可以配以某种舞蹈。这里所谓的舞蹈是意向性的,不一定能和现实存在的某种特定的舞蹈取得直接联系。(我曾经以身试法,妄图随着“沧海龙吟”“翩翩起舞”,但是形象比较古怪,遭到无情的讥笑:-)]。而最合适的配乐舞蹈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琴师抚琴的手指的舞蹈!这种舞蹈性较强的琴曲如果能得到相关的视频,一定不要错过!“沧海龙吟”似乎流行的主要是乐瑛的演绎。乐瑛是一位难得的取得很大成就的女琴家,她在演奏方面吟猱的功夫独到。除了“沧海龙吟”,她的另一部代表作是“列子御风”,此曲在风格上与“沧海龙吟”相似,都是传承于庄子的绚丽的浪漫主义。
《沧海龙吟》,既可以弹出对大自然和图腾的敬畏,也可以弹出自我的一片豪情,喜欢平静的也可以弹成“苍江夜雨”。

使用道具 TOP

148#
发表于 2010-6-25 17:21:41 | 只看该作者
3、岳阳三醉《琴学入门》乐瑛
此曲又名《羽化登仙》传自明代的《古音正宗》琴谱。共二十段。一说题意取自苏轼《赤壁赋》“羽化而登仙”句。其删节本称《岳阳三醉》,共二十段。一说取吕洞宾三醉岳阳,飞渡洞庭的神话故事。反映了神仙道化,脱离现实的道家思想。曲调情趣逸致,音韵流畅。为琴曲中之大操。
谱见《春草堂琴谱》《琴学入门》《蓼风堂琴谱》等,琴谱互有出入。
取意于吕洞宾三醉岳阳,飞渡洞庭的神话故事而作。反映了神仙道化,脱离现实的道家思想。曲调情趣逸致,音韵流畅。为琴曲中之大操。全曲二十段,演奏时间长约九分钟。

使用道具 TOP

149#
发表于 2010-6-25 17:22:01 | 只看该作者
4、列子御风《抄本琴谱》乐瑛
相传南宋毛敏仲取《列子黄帝篇》列子驾御风云,遨游六合的意境而作,共分十段。表现了作者蔑视尘俗,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的境界。
又,陆机《要览》曰: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于八荒,立秋游乎风穴。是风至,草木皆生,去则摇落,谓之离合风。

使用道具 TOP

150#
发表于 2010-6-25 17:22:24 | 只看该作者
《列子御风》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者,毛仲翁取列子黄帝篇“御风拟神游六合”所作。其趣同。
《西麓堂琴统》:毛敏仲所作,自云平生精粹在此。盖取诸列子御风之意,亦刘氏所传,其来远矣。
《太音补遗》:“列子御风”,以神御虚也。周流六虚,无往不臧,惟至人能之,后人遂拟是曲。
《重修真传》:与神奇秘谱同。“……其趣诚冲游云汉之表者矣。”
《玉梧琴谱》:与神奇秘谱同。
《藏春坞琴谱》:与神奇秘谱同。
《杨抡太古遗音》:按斯曲,乃神品仙音,异人所传也。粤昔列子,讳御寇,春秋郑国隐居之高士。与关尹子为友。尝偃仰屈伸,煦嘘呼吸,游心于清净玄虚之府,茫无所得。后闻壶丘子道高德重,复往以画之,相与讲求至理者,几四古年,一旦豁然贯通,窥其壶奥,而神解焉;故能御风以行,若驰天马然,扶摇于九万之上,遨游于六合之中,俯视乾坤,飞跨宇宙,列迹于清虚无极之表,而与天地相为始终焉。后之学道者,景仰其事而企慕之,写入绿绮;无非遐想其盛轨,而思同游于九垓八埏之境耳。不然,何其音之人神如斯也?旧本颇有错简,余皆印证,而维新之,庶使听者忘倦。
《理性元雅》:……与前谱同至。……“之境耳”下接:但诸本颇有错简,余参合而稍为归正之,庶使听者忘倦。
《琴苑心传全编》:按斯曲乃毛仲翁取列子黄帝篇御风,拟神游六合而作,其意同。盖非轻世远举,出尘遐想者,不足以语此。
《颍阳琴谱》:同杨抡太古遗音题解。
《醒心琴谱》:南宋毛敏仲所作。其平生精粹在此曲中。是曲又名《列子》、《御风行》。春秋郑国隐士列御寇,与关尹子为友,尝偃仰屈伸,煦嘘呼吸,游心于清净玄虚之府,茫无所得。后闻壶丘子道高德重,复往求至理,而一旦豁然贯通,窥其壶奥,而神解焉,故能御风以行,若驰天马然,扶摇于九万之上,遨游于六合之中,俯视乾坤,飞跨宇宙,列迹于清虚无极之表,而与天地相为始终焉。《列子御风》即写意于此,有御风万里,神游六合之趣。
《磨励提高》:与《醒心琴谱》同。

使用道具 TOP

151#
发表于 2010-6-25 17:22:48 | 只看该作者
《列子御风》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列子名御寇,春秋郑国人。与关尹子友。尝偃仰屈伸,煦嘘呼吸,游心净虚,无所得。后师事壶开子,讲求至理四十年,豁然神解,御风以行。御风,神游等曲,近乎虚诞,然以拟议乎旷放之意,可谓狂矣。以视世之牾情势欲,劳神役形,而不知所止者,当为针对。若墨子诐遁,普庵邪惑,琴之也,固所斥已。昭君贻羞汉室,凤求凰有玷名教,胡笳亏辱节气,如彼之类,又奚取焉。
《大还阁琴谱》:余早年好道,晚岁无成,而无时不作赤松游想。先辈有云,“奏洞天而俨霓旌绛节之观,调奚山而生寂历幽人之思。”予抚列子聊以寓凌虚御风之意,非敢自谓泠然善也。
《诚一堂琴谱》:泠然之趣,心领神会。
《小兰琴谱》:举止俱在衫履之外。

使用道具 TOP

152#
发表于 2010-6-25 17:23:06 | 只看该作者
《列子御风》小标题
《神奇秘谱》:一、凭虚驭风;二、俯视寰壤;三、渺焉六合;四、不知风乘我;五、不知我乘风;六、志在冲溟;七、神游太清;八、长啸空碧;九、振衣罡飚;十、兴尽而返。
《浙音释字琴谱》:但存第八、九、十段,与前谱同。
《风宣玄品》:与前谱同,但第六题作志在冲汉。
《西麓堂琴统》:一、振衣凌风;二、旷瞩寰壤;三、渺焉坱圠;四、不知风乘我;五、不知我乘风;六、神游太清;七、俯吸沆瀣;八、长啸空碧;九、随风迅征;十、遗世独立。
《重修真传》:一、二、三、四、五、六、七、与神奇秘谱同;八、振衣罡飚;九、兴尽而还。
《理性元雅》:三、眼空六合;六、迈志冲冥;余与神奇秘谱同。
《古音正宗》:与神奇秘谱同。
《醒心琴谱》:第一段凭虚驭风。第二段俯视寰壤。第三段渺焉六合。第四段不知风乘我。第五段不知我乘风。第六段志在冲漠。第七段游神太清。第八段长啸空碧。第九段振衣罡飚。第十段兴尽而返。
《磨励提高》:与《醒心琴谱》同。

使用道具 TOP

153#
发表于 2010-6-25 17:23:22 | 只看该作者
5、鹿鸣《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
《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诗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中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荀勖用为行礼诗。唐代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说:“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宋代朱熹在《仪礼经传通解》中说:“此谱乃赵彦顺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明张延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乐府诗集•琴曲歌辞•题解》:“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五曲:一曰《鹿鸣》,二曰《伐檀》,三曰《騶虞》,四曰《鹊巢》,五曰《白驹》。”
《琴赋》中提到许多琴曲作品,包括传说中师旷演奏的《白雪》、《清角》,以及古代的:《渌水》、《清徵》、《尧畅》、《微子》等曲目,并且把当时流行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曲引所宜"的优秀琴曲,即:《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流楚窈窕》;一类是"下逮谣俗"的通俗琴曲,即:《蔡氏五弄》、《王昭(君)》、《楚妃(叹)》、《别鹤(操)》。这两类曲目多见于相和歌曲。
《鹿鸣》和《伐檀》。一字一音,四五字一节。有很多正徽半音。曲子都很慢,散起,柔落,整个都是在舒缓的琴歌意境中婉娩而来,古风宛然。

使用道具 TOP

154#
发表于 2010-6-25 17:23:52 | 只看该作者
6、伐檀《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
此曲系后人根据《诗经魏风》诗篇而作。这是一群劳动者在河边砍伐檀木时的歌唱: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乾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虽然很少有资料说明《琴学丛书琴谱》对于伐檀真正意境的题解,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聆听杨葆元先生演奏的伐檀,不难发现其中悠远、恬静的含义,正如“乐躬耕与陇亩兮,吾爱吾庐”、“晨凤飞于微明兮,汲水千里”的意境一般。(要知道古君子也是热爱劳动的啊),并没有我们小学在课本中所了解的反映了劳动人民愤懑的情绪。因此我认为:用怨刺说解释古琴曲《伐檀》的含义是不合适的。其既不是刺贪.不是反尸位素餐,而是一篇对劳有所得的礼赞,也是对自食其力品行的颂美。作者企图表达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看着满院的禾把和猎物,心中是极其自豪满足的,也流露出劝导人们辛勤劳动的思想情感。第三节则直抒胸臆:“我们这样志行高洁的人呀,是不吃白食的!!”更是表露了自己的那种自豪感,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对“不劳而食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倡导大家自食其力,做一个“君子”。
古有“非美既刺”之论,凡略沾讽刺意昧的作品都被归为怨刺诗,《伐檀》也正因此而被定性前人定论,后人囿于先人为主之念,难以跳出窠臼独立思考,多有承袭前说,且对大家名家之言奉若神明,竭力维护,拼命找出依据以附骥尾,于是怨刺说也便日益发展壮大。近代人们开始怀疑刺贪说,于是拔乱反正,却又由于各种原因矫枉过正,形成反剥削反压迫之论,将其思想无限拔高,显然这也不是科学地对待文化的态度。
《鹿鸣》和《伐檀》。一字一音,四五字一节。有很多正徽半音。曲子都很慢,散起,柔落,整个都是在舒缓的琴歌意境中婉娩而来,古风宛然。《伐檀》弹完第二段之后,我仿佛看到了伐檀之人,听到了他们的哀怨,以及在一旁的孔子的无可奈何的惆怅。

使用道具 TOP

155#
发表于 2010-6-25 17:24:23 | 只看该作者
7、归去来辞《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
此曲系后人根据东晋陶渊明同名辞而作。辞作者通过写自己辞官归隐田园生活,委婉曲折地表现仁途失意,以及他在宦场中所目击的黑暗混乱的现实。也反映了陶渊明顺乎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
在存见的琴谱中,琴歌《归去来辞》共有同名异曲的三种谱本。第一种在明代前期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的《谢琳太古遗音》中首次出现,至清末民初大约又有二十部左右的琴谱刊载它;第二种仅在明代前期的浙派“徐门正传”传谱《琴谱正传》和《杏庄太音补遗》这两部琴谱上刊载;第三种在清初《徽言秘旨订》上刊载,这首《归去来辞》为明清之际琴师尹尔韬新作,后有清代的《春草堂琴谱》和《琴学入门》转载。
明代琴乐经过一代代浙派琴家不断的加工创造,技巧愈加复杂完美,表现力愈加多样丰富,成为明代琴乐的主流。然而他们轻视琴歌的主张也使得江派琴歌在琴坛上备受冷落,这种冷落延至晚明虞山派严天池的《松弦馆琴谱》中到达极端,他说琴歌“取古曲随一声当一字属成俚语”、主张“要与俗工卑琐霏霏者悬殊”。
到清代,江派的琴歌已经全面衰败。好在经查阜西先生的大力倡导之下,琴歌在近现代渐渐恢复了一定的地位。他打谱演唱的琴歌《苏武思君》(曾名《汉节操》)曾感动过许多琴人,当代作曲家李焕之以《苏武思君》改编的大合唱《苏武》(只增加和声对位而主旋律未变化)以其恢宏凝重的气魄和深沉壮烈的爱国主义情操为更多人所感动,1957年7月,这部以琴歌改编的大合唱《苏武》在莫斯科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这是琴歌可以荣耀的一件盛事。 这里附带提一件事:严天池不但鄙视琴歌为俚俗,进而将快弹或快慢结合的琴曲也一起反对,他不仅在《松弦馆琴谱》中拒收琴歌,还拒收快弹琴曲、外调琴曲,提倡相对单一的“清微淡远”风格,这种把琴乐的不同表达形式、不同的风格偏好作为高雅俚俗和优劣区分的标准,显然是一种狭隘的偏见。另一位严天池同时代而稍后的虞山派琴家徐青山,在他的《大还阁琴谱》中就已经对此作出了实际上的反对,他不仅在《大还阁琴谱》中收录包括快弹、外调等多种风格的琴曲,还撰写了著名的琴美学论文《溪山琴况》,对自古以来琴乐多方面的审美作了全面深入和多种角度的阐述。徐青山对琴学的贡献虽远远超过严天池,然而由于严天池显赫的地位所带来的影响力,使得明清以来人们总是奉严天池为虞山派宗师(查阜西先生讽其为“虞山派的名誉始祖”)。关于上述这段历史,查阜西先生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有过卓越的见识,详情可参看《查阜西琴学文粹》中“琴歌辨”、“大还阁琴谱补提――徐青山估价”、“漫谈古琴•虞山派与民间古琴艺人的文献材料”等论述。
不幸的是严天池留下的偏见到今天我们还能感觉得到,相当一部分现代琴人一提到虞山派就将其等同于“清微淡远”,并以此排斥琴乐丰富多样得的审美趣味,甚至以“清微淡远”替代古琴艺术博大精深的整体,所以本文在此顺便提及。(节自:琴歌《归去来辞》考,成公亮)

使用道具 TOP

156#
发表于 2010-6-25 17:24:53 | 只看该作者
8、平沙落雁《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1634)。《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乐曲写平沙无垠,群雁翱翔,盘旋欲落,落而得起,此呼彼应,一派生机的景象,曲调活泼流畅,优美动听。《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7 01:42, Processed in 0.043463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