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5556

查看

209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广陵散

157#
发表于 2010-6-25 17:25:12 | 只看该作者
《平沙落雁》题解
《琴苑心传全编》:按是曲,陈子昂作。盖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秋中之景物也,故於此以写之。
《五知斋琴谱》:乃臞仙所作也。虽小曲而意味深幽,乃入门之正路。但琴中平沙有各家弹法,种种不一。此特择其意之纯正恬雅者入之。
《萧立礼平沙落雁谱》:按此曲本臞仙所作也。亦作有飞鸣吟、秋鸿、鹤鸣九皋诸曲,斯曲抑扬起伏疾徐之声,摹物理多、寡、聚、散、起、落、飞、鸣之神,其一种天机自然,曲传达室指下,深於音律者自可知之。
《萧立礼平沙落雁的分段解题》:一、秋雁一群横江而来,孤雁在前者先落,中间一二雁以次而落,又三五雁一齐争落。
二、或落而不鸣,而落,而又鸣。
三、四段若仰天而呼,招之速下,以为此间乐也。
四、下半章上下齐鸣,空中数十雁,翻飞击翅。
五、羽声扑拍丛杂,一齐竟落。
六、既落之雁,托迹未稳,旋又参差飞鸣,或飞或落,或落或鸣,於是一齐飞落。羽声鸣声,哄然满耳,为静境中之闹境,闹境中之静境。
七、已落之雁,声已寂然,尚有孤雁引吭哀鸣。
尾、次第落於群雁之侧。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太古遗音中田芝翁纂谱,东小屏谱,仲平之兄存者。又谱:鹤山李息斋(印梦庚,号觉生)先生传谱,由陈仲屏先生处抄来,却与悟雪山房中定谱同。此谱和霭。

使用道具 TOP

158#
发表于 2010-6-25 17:25:54 | 只看该作者
《平沙落雁》小标题
《立雪斋琴谱》:(作“雁落平沙”角调)
一、万里微茫二、江涵秋影三、栖宿平沙四、警尽不定五、扑落江皋六、余音娓娓七、尾声。

使用道具 TOP

159#
发表于 2010-6-25 17:26:27 | 只看该作者
9、静观吟《抄本琴谱》夏一峰
相传为唐代李勉所作,取了“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一种物我观照、对视兼内视的状态。曲意说明,冷静客观地观察事物,自然能认识事物的实质。乐曲短小,恬静平淡,表现了“静观”的意境。
所谓“静观”,禅境也。凡入禅者,先需凝神,静虑,止观,沉浸到自身的心灵之中,才能由“静定”而生“慧观”,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真正的“观”的智慧。唐代诗人王维一生参禅,其诗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是诗境和禅境在“静观”二字的融合化一。所以《静观吟》一曲虽小,寄意却深,其中有禅境、有琴境、有诗境,而最重要的,全都归于心境。常常感慨于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你会发现,每一种艺术形式,无不相融相通,最后必然指向心灵。一曲终了,正是余音袅袅之际,忽然寺内钟声悠悠传来,散入坐席之中,与茶香琴韵浑然化为一体。遥想当年李太白听蜀僧之弹绿绮琴,“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当此境否?
共分三段。《诚一堂琴谱》中认为:“曲短趣长,音疏韵足。”
曾听夏一峰先生的〖静观吟〗录音,以静心观万物,其若即若离、不着心迹之妙实非言语可以尽述;梅老所奏看似与夏氏亦步亦趋,然则其声韵中所蕴之情味却更浓一些,乃以有情之心而观物之静,闻之不禁情动于衷。此间差异皆个性使然也。

使用道具 TOP

160#
发表于 2010-6-25 17:26:45 | 只看该作者
10、秋江夜泊《梅庵琴谱》程午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句意境深远,文笔拙朴.千百年来广为人们所传诵.明代古曲《秋江夜泊》,是后人根据这首诗的意境而作的琴曲.最早的乐谱见于公元1614年的《松弦馆琴谱》。据《梅庵琴谱》(一九三一),曲意写深秋静夜停舟泊岸:前三段写放舟中流,韵律平均,未段摇曳不定,以回荡的变化终曲。
耐人寻味的是,诗中只有一个“愁”字是写人的活动,愁的是甚么?诗中并没有说出.有道是“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忧心.”其实,每个人都要承受生命中各种各样的压力.是坦然面对还是愁云惨雾,那要视乎你自己了.“江枫渔火对愁眠”并不是坏事.由外面的景物引发自己反观内心世界,倒是饶有趣味.
钟声通达三界,能令众生的烦恼暂得安宁.“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钟声,告诉人们:克服愁困的力量,在于自心的清净.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唐诗《枫桥夜泊》与乐曲《秋江夜泊》,并非强调愁绪,而是表达对自己内心的反省.

使用道具 TOP

161#
发表于 2010-6-25 17:27:04 | 只看该作者
《秋江夜泊》题解
《琴学入门》:是曲音节古旷,须从缓中得之,每句不可促识。
《醒心琴谱》:明曲,作者不详。其曲取唐朝张继《枫桥夜泊》诗意,所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古旷清雅之曲也。
《琴心直指》:与《醒心琴谱》同。

使用道具 TOP

162#
发表于 2010-6-25 17:27:41 | 只看该作者
卷七

吴兆基
吴兆基(1908年—1997年),字湘泉,诞生于景色秀美的洞庭湖西滨汉寿县一个音乐世家,长于江南太湖胜地。苏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太极拳大师、古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吴门即苏州之别称,乃中国具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之文化名城。吴氏之父吴兰荪先生,亦深谙琴艺,源于岭南派,由于长期居信姑苏,其风格亦渐接近熟派。吴氏之老师则为吴浸阳先生,原籍四川,弱冠后离蜀而往来于苏、沪、杭间,因而其风格融汇了川、熟二派之长。
1912年春,吴兆基随全家至苏州定居,苏州乃中国具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之文化名城。吴兆基之父吴兰荪深谙琴艺,源于岭南派,由于长期居信姑苏,其风格亦渐接近熟派。
1920年,吴兆基学琴于其父吴兰荪,而后学于吴浸阳。吴浸阳原籍四川,弱冠后离蜀而往来于苏、沪、杭间。因而,吴兆基的风格融汇了川、熟二派之长,琴风潇洒恬逸,质朴古淡。
吴兆基在对琴艺长时间的揣摩和钻研后,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演奏倾向于传统和温厚的特色,虽然用钢丝弦弹奏,却保留了丝弦温柔、敦厚、深醇的韵味。正如他自己说:“在描写风云激荡、情绪昂扬的曲子时,多采用沈稳的手法;在描写明媚风光、柔情深思的曲子时,则采用流滑细腻的手法。力避吟、猱、绰、注不分,处处大幅度颤抖,甚至卖弄花招以哗众取宠。在取音方面,多采取轻、缓、恬淡手法,不追求速度,避免力度的夸张,常以宁静淡泊自勉。”
吴大师是一位忠厚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深的素养。他与往昔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弹琴似乎不过分着意于技,而更注重于道与气,注重于意境,情趣与韵味,他的演奏,可以说是融水乡山灵水秀之气与其亮节高风、诗书气功于一炉之纯青的火焰,也是其艺术素养积累到近饱和点后在客观环境触发下升华而成的结晶。

使用道具 TOP

163#
发表于 2010-6-25 17:28:10 | 只看该作者
詹澄秋
(见卷三)

使用道具 TOP

164#
发表于 2010-6-25 17:28:45 | 只看该作者
顾梅羹
生平简介:顾梅羹(1899年—?年),字焘,别名琴惮。著名川派古琴艺术大师、古琴教育家。
顾梅羹曾祖父顾庚山先生为成都名士,犹善书画。祖父顾玉成,字少庚,别署百瓶老人,早年在成都时,师从青城山道士张孔山学琴,张氏亲授三十余曲,尤以七十二滚拂《流水》,“最得张之神髓”(《历代琴人传》)。藏有名琴“飞瀑连珠”九德俱备,并著有《百瓶斋琴谱》传世。后来因少庚到湖南作知县,遂在长沙落户。少康侄顾熙、字劲秋,长子顾儁、字哲卿,次子顾荦、字卓群,皆继承家学,能文善琴。民国元年组织成立了“南薰琴社”。民国四年又与彭祉卿一起成立了“愔愔琴社”。顾梅羹为顾儁之子,天资聪敏颖奇,自幼由祖母教读五经四书,篇篇皆可背诵如流。从12岁开始习琴,又酷爱文学、书画。20岁与彭祉卿一起到上海参加“晨风庐琴社”的古琴会演,在各地琴家名流会集上海的盛大古琴演奏会上,用“飞瀑连珠”琴演奏的《流水》、《潇湘水云》与《平沙落雁》等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引起了古琴界的广泛关注。21岁应山西育才馆聘请,到山西在育才馆及国民师范任古乐教师,教授古琴及中国音乐史,写有山西育才馆雅乐讲义及中国音乐史讲义。1947年被湖南音乐专科学校聘为教授,教授古琴、中国音乐史和古代文学,编写了古琴教材和音乐史讲义。1956年又被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聘为特约通讯研究员,并应古琴家查阜西先生邀请到北京,参加两部琴学工具书《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和《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的编纂工作。1959年调入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古琴,在沈阳音乐学院度过了晚年。
顾梅羹幼承家学,擅弹《流水》、《醉渔唱晚》、《秋塞吟》、《潇湘水云》等川派琴曲;曾与查阜西合编《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又编著《琴学备要》;撰写论文《广陵散古指法考释》、《嵇氏四弄几个问题的考证》、《张孔山〈流水操〉传一考异》等。
他不仅琴艺高超、琴学博深,而且还善诗文、书法和画竹梅。他一生努力坚持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艺术和培养接班人,为我国古琴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集文学、音乐、艺术修养于一身,潜心研究、发掘和整理了《广陵散》、《嵇氏四弄》(即《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离骚》、《胡笳十八拍》、《秋鸿》、《阳春》、《白雪》、《乌夜啼》、《龙朔操》、《雉朝飞》、《大胡笳》、《小胡笳》、《春山听杜鹃》、《汉宫秋月》、《猗阑》、《鹤鸣九皋》、《石上流泉》、《凤求凰》、《古怨》、《风入松》、《苏武思君》、《樵歌》等20余首古琴曲,赋予它们可感的琴乐音响和生动活现的艺术形象,使这些古老的琴曲摆脱了长期的沉寂。

使用道具 TOP

165#
发表于 2010-6-25 17:29:05 | 只看该作者
徐立荪
生平简介:徐立荪(1897-1969):,名卓,南通市人。从中国著名古琴家王燕卿学习古琴和制琴弦技法,又向琵琶弹奏家沈肇周学琵琶,向李叔同学西乐。苦心钻研,得其真谛。民国20年编订《梅庵琴谱》,民国25年编订沈师《瀛州古调》琵琶谱。同年与邵大苏倡导成立“南通梅庵琴社”,从游者日众,其琴艺也日臻精深。新中国成立后,古琴艺术得到很大重视和发展,徐曾为中国千年琴曲《幽兰》、《广陵散》等打谱,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刊出。
1956年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他演奏梅庵名曲《捣衣》获得称赞,被誉为当代中国“四大古琴家”、“八大琵琶名家”之一,其演奏被灌制唱片。为了开拓古琴题材,表现时代精神,他先后创作《月上梧桐》、《公社之春》、《春光曲》新琴曲,获得琴界好评,作为中国古琴界著名琴派之一──“梅庵琴派”也斐声海内外。
徐立孙还潜心医道,对针灸学有较深造诣。
其著作有音乐律学:《勤俭堂选著》,医学:《子午流注》、《针灸发微》等。

使用道具 TOP

166#
发表于 2010-6-25 17:29:37 | 只看该作者
1、搔首问天《五知斋琴谱》吴兆基
又名《秋塞吟》、《水仙操》。此曲初见于《五知斋琴谱》(清徐琪撰于1722年),但正名作《秋塞吟》。三个曲名虽同为一曲(曲调大同小异),但解题内容却迥然不同。《秋塞吟》为秋天塞外之感,《水仙操》解为伯乐海上待师之际,为天风海涛所感。《搔首问天》有解为屈原深切忧国忧民之感。三者相去甚远,必须明辩方可恰当以对。今山东诸城派按《搔首问天》诠释音乐。《梅庵琴谱》(王燕卿传谱,徐卓编述)在其后记说:“本曲即《离骚•天问》篇之意。内容极尽忧抑悲愤之情。”梅庵压轴之曲,传为春秋屈原所作,取《离骚•天问》意。内容极尽忧抑悲愤之情,而有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这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第一段,泛音由高音区移向中音区,并转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音变化,给人以孤高旷达之感。此后,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音调起而又伏,第三段反复吟叹,尤如“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梅庵琴谱•搔首问天•后记》)。第四、五、六段中,旋律多次冲向高音区,表达了“或仰天长号,或俯首深思”的情绪。第七、八、九段连续快弹,一气呵成,有“悲愤欲绝之势”。全曲以无可奈何抑郁之情而终结。
梅庵派琴曲《搔首问天》,其匀变速及变速运动乐音递进在其全曲十段当中时时有之,更有不少临时半拍的出现。深刻揭示了屈原忧国忧民感情思潮之起伏,若纯用匀速运动乐音递进,将甚乏琴味,亦有损主题。

使用道具 TOP

167#
发表于 2010-6-25 17:30:18 | 只看该作者
2、渔歌《五知斋琴谱》吴兆基
(见卷三)
3、石上流泉《玉鹤轩琴谱》詹澄秋
初见于明代的<<琴谱正传>>(1547)。存谱为八段。关于它的作者,有伯牙或刘涓子等说法,并不可信。乐曲表现了碧涧泠泠、枕流漱石的意趣。

使用道具 TOP

168#
发表于 2010-6-25 17:30:40 | 只看该作者
《石上流泉》题解
《西麓堂琴统》:此亦伯牙所作。盖其寓情山水,结盟泉石,恍若悬崖寒溜,跳珠瀑布,夺人心目。详玩曲意,真天地同流之妙矣。
《杏庄太音续谱》:泉实而虚,石坚而空,清浊合之,自成宫商。昔人有采药入山,忽闻琴声者,穿松林出溪口,初微渐甚,行里许,见飞泉淙淙然石上流出,遂徘徊竟日不去,归而象其音,乃为是曲。
《杨抡伯牙法》:曲以石上流泉名者,义云奥矣。夫石静似仁,泉动似智。泉动不撼静,石静不碍动。故宣尼谈仁智取况山、水。斯曲也,当求之古乐行忧违其人者,彼膏肓泉石,何硁硁也。
《乐仙琴谱》:此曲石上流泉名者,盖取石静似仁,泉动似智,动不憾静,静不碍动,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非深得仁智者,其能知之。
《琴苑心传全编》:按是曲,刘涓子作。曲以泉石名者,石静似仁,泉动似智,泉动不碍静,石静不碍动,为斯曲者,其乐行忧违之志可想与。
《希韶阁琴谱集成》:此曲,战国时齐人刘涓子作。此清羽之商音,当用变宫。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仲屏先生处存谱。此谱讹字甚多,待证。石上流泉,齐人刘涓子作。碧涧流泉,是宋朱紫阳作。丙戌三月清谼子注。
《醒心琴谱》:春秋伯牙所作。其曲寄情山水,结盟泉石,如悬崖寒流、跳珠瀑布,泉动石静,自成其妙。夫石静似仁,泉动似智。泉动不撼静,石静不碍动。仁智相辅,各得其所也。
《琴心直指》:与《醒心琴谱》同。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18:15, Processed in 0.036920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