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5423

查看

209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广陵散

49#
发表于 2010-6-24 20:01:57 | 只看该作者
谱本
最早于日本传钞唐卷子《碣石调•幽兰》文字谱,清光绪间黎庶昌在日本影钞收入《古逸丛书》。为四段中型曲。无词。此曲自明初以来历清代共见于二十三种刊本琴谱,称《猗兰》或《漪兰》,其中清代《自远堂》仍作《幽兰》。明谱为十一段大曲,与卷子本迥异,明清两代的谱亦互异。一八八五年,中国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了这首琴曲,其原谱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唐代人手写的文字谱卷子,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文字所记是左右两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共有汉字4954字。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序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居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随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卷首和卷尾都标明为《碣石调幽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描写的内容。「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
     《碣石调幽兰》曲调清丽委婉。其谱序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的小注中又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
《碣石调幽兰》以文字记写音阶及操缦手法,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至二十四字不等,共四千九百五十四字,以「耶卧」、「住」、「抑」、「末」、「蹴」、「蹙」、「唈」、「复泛」、「仰泛」、「互泛」、「放」等字记左法指法,「掌」、「半扶」、「打」、「摘」、「劈」、「却转」、「转指」、「龊」、「历」、「发刺」、「齐撮」等写右手指法,「纵容」、「节」代表共法,以「豆」代表徽位,「取声」、「附弦」等记明弦位、徽数,是手法谱一种,谱后所注:「此曲速度不宜快弹,而应缓缓弹奏,说明对兰花的描写不应以其外形取悦于人,表达了古代文人雅士孤芳自赏的心理状态」,则为表现提示。整首乐曲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南北朝诗人鲍照曾写过同名琴曲歌词,见于《乐府诗集》,内容是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是一致的。
原卷子谱只序说是梁桢明三年丘公明所传,未叙曲情。但杨守敬(《古逸丛书》编者)《经籍访古志》从原谱标题下"又名《猗兰》"四字,断此为表现《琴操》所述孔丘自伤不逢时的意境。朱权《神奇秘谱》《猗兰》的序亦同。
琴家杨时百、盛家伦、查阜西、管平湖等为〈碣石调幽兰〉进行打谱,并有所得,吴文光译「幽兰」为四段,第一段曲调深沉,有压抑感,节拍较自由:第二与第三段取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旋律,音色变化及对比较大,体现作者内心之深沉感慨:第四段多用清澈泛音演奏,情调明朗,通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
《古逸业书经籍访古志》:按蔡邕《琴操》曰:古琴曲有歌诗五曲,又有一十二操,二曰倚兰操。又称“倚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至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偷也。’乃止车援琴鼓之。盖自伤不逢时,托词於芗兰云。”此倚兰即倚兰操也。
又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载“碣石篇:右晋乐,奏魏武帝词。首言‘东临碣石观沧海,广大日月出入其中’;二章言‘农工毕而商贾往来’三章言‘乡土不同,人性各异’;四章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

使用道具 TOP

50#
发表于 2010-6-24 20:03:07 | 只看该作者
2、离骚《神奇秘谱》管平湖
《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作。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
由管平湖定拍、定节奏并演奏的《离骚》,具有古朴苍劲、深沉含蓄的风格,在表达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压抑和苦闷之外,更表现了一种矢志不渝、高洁傲世的旷达奔放气慨。第二段在低音区出现的音调,凄凉而压抑;它与第三段表现愤慨的音调交替变化出现,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层层曲折。第七段一扫沉闷的气氛,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表达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全曲随情绪的起伏变化,采用了商、羽、宫、角调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调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使用道具 TOP

51#
发表于 2010-6-24 20:04:03 | 只看该作者
《离骚》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曰,离骚之操有二,其十八段者,屈原自作也;十一段者,后人追感而作也。按离骚经曰,“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仕於怀五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五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历国士。入则与五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候,谋分职修。王以亲亲,珍之。后被谗,王疏屈原,亲亲日衰。原忧心烦乱,乃作离骚。上述唐、虞三后之治,下序桀、纣、羿、浇之乱,冀君觉悟,反於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使张仪谲诈,诱与俱会武关,原谏怀王勿行,不听而往,遂为所胁,卒客死於秦;而襄王立,复用谲言,迁屈原於江南。原复作九歌、天问、远游、渔父等篇,冀伸己志,以悟君心,而终不见省。”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乃付诸徽轸告于上下也。
《浙音释字琴谱》:与神奇秘谱同。惟上述唐虞三后之治作“制”,末尾多“噫!观夫指天为正,远游自疏,临睨故乡之辞,忠之尽矣。
《太音补遗》:离,别也。骚,愁也。其操有二:十八段者,屈原自作;十一段者,后人追感而作也。原被谗见疏于怀王,忧心烦乱,不知所朔,故作离骚。
《重修真传》:与神奇秘谱:“……按离骚经云……反於正道,亦伸己之志焉耳。”
《玉梧琴谱》:按离骚经云……(与神奇秘谱同)……冀君觉悟,反於正道。亦伸己志焉耳。
《西麓堂琴统》: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事怀王为三闾大夫。始见亲任,后为子兰所谗,因被放。原作离骚,冀君觉悟而还己也。
《杨抡伯牙心法》:(作离骚操)离骚者,本灵均骚动经而作也。屈原被谗见谏,乃缱绻恻怛之意,而赋离骚,欲冀君觉悟,以还己也。惟南王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谤而不乱,离骚可谓兼之也。”又曰,“蝉脱于浊秽之中,以浮游于尘垢之外”。斯离骚之大而是曲之所从出也。使听者得以见古人于千载之上,而死者可作,又足以知千载之下,有知我者,则斯操所裨,岂浅鲜哉。
《乐仙琴谱》:与前谱同,惟斯离骚之大,作“大较”,多一“较”字。 《琴苑心传琴谱》:与神奇秘谱同。
《琴史》:屈原者,楚之贤大夫。怀王之时,秦欲吞兼诸候,屈原为楚使於齐,以结其援。秦闻而患之,使张仪赂楚贵臣上官大夫靳沿之属,共谮屈原,遂放於外。怀五绝齐与秦所欺,客死於秦,为天下笑。及襄王立,又听谗放屈原於江南,屈原眷眷於楚,虽遭摈逐,而不忍去其国也,虽在厄穷,而犹冀悟其君也,然卒不复。屈原发愤,耻居浊世,自投泪洲以死。世传有自沈曲,而离骚之名,亦播琴中。其感愤伤切,犹有遗音。疑后世推其意,以度此曲,故然也。(屈原)

使用道具 TOP

52#
发表于 2010-6-24 20:04:36 | 只看该作者
《离骚》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芳草为伍,郁志秋江,名山摇落,伤心迟暮,人各有情,何能巳巳,弹此操,一遇哀怨离愁,无端交集。
《诚一堂琴谱》:无射为九月之律。音调凄凉,以写三闾之孤忠幽愤,宜其气之郁屈魁奇也。洲穆之士,当自得其奥旨。
《琴学初津》:离骚曲意,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用音自然,所紧二五弦,因便於二弦九徽,五弦七徽,取泛仙翁,按音九徽,应五弦宫音散声,所以二弦七徽,仍作三分取音也。前定为商调羽音未确,实仍紧五弦调,借二弦为出入,紧二弦之变清徵。又曰清角,与角音相近,曲中全体,仍避,而所用者,多在滚拂撮连之中,故取十一徽,应四弦羽音,徽外,取徵音者也。其中段法,收音在商羽宫角,用吟仍在羽二位,故近宫体,而起音亦然,所谓宫为五音之本,洵不谬也。然其体用,羽宫角,均在商音之后,当定为徵调商音,若定宫音,则抱子失母,故实商音无疑,因五弦为宫,琴旨名徵调,与本集所定仲吕均适合,商音者,生羽,羽生角,角生变宫,曲中不用变宫,借宫为叶韵,仍是五音为用,与他曲并无二义,惟在十三段后起,所用四弦八半,五弦十徽,与二弦打圆,七弦六徽七分等有疑,未卜可是抄较之误,然除打圆之外,俱是活音,亦可不论,兼之略见不多,若此者,曲中当有,未可指为重变失古,其所以然者,定商调羽音之缠互也。今指出徵调商音,则无遗议矣。所以定调审音,须要四面照顾,方不失古人本旨,再虚实之间,亦宜留意,其泛音中之二弦,四、七、十徽,若用三弦,更为无病,因三弦所值之徽属徵,一六弦所值之徽是商,却合相生之理。再泛音中徵音,惟有五弦十二徽。或九徽,每段只有一用,似乎孤而无伴,复以此陪比,亦大相宜,叶其音,为六尺尺是也。但其曲中,尽属是是非非,故留此以见其义,兹与广陵散可相为表里,皆千古之绝调也。是操所易辩者,妙在未动音位,处处可寻,不若从前之不转弦换调,或音移位易,所以各谱不同,推考殊难,吾故曰,转弦之曲无不纯,於此曲可见矣。是操之音调,则如此。再审其用意,隐显莫测,视其起意,则悲愁交作,层层曲折,名状难言,继则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视其体用,有是是非非,大凡制曲,以叶以韵,乃两两相生者多,惟此不然,多系叶韵相犯,相生者略见之也。若定宫音,亦不可云非,若定羽音,亦属相近,大体在商,而不在宫羽之内,今将叶韵注明,则了如观炎,察其笔法,与搔首问天,如出一手,皆与命题有反激之义,惜不能尽得其理。听松客识。

使用道具 TOP

53#
发表于 2010-6-24 20:05:09 | 只看该作者
《离骚》小标题
《神奇秘谱》:一、叙;二、灵均叙初;三、指天为正;四、成言后悔;五、长叹掩涕;六、灵修浩荡;七、回车延伫;八、女类詈予;九、就舜陈词;十、埃风上征;十一、宓妃结言;十二、犹豫狐疑;十三、灵氛就占;十四、巫咸诀疑;十五、琼佩众;十六、兰芷不芳;十七、远游自疏;十八、临睨故乡。
《浙音释字琴谱》:与神奇秘谱同,惟第一题作“冀古”。
《风宣玄品》:与神奇秘谱同。
《琴谱正传》:与神奇秘谱同。
《太音补遗》:与神奇秘谱同。
《重修真传》:一、冀古;二……(以下与神奇秘谱同)
《西麓堂琴统》:一、叙初;二、仕楚;三、被谗;四、忧愤;五、尽忠;六、冀伸;七、不语;八、长叹;九、问天;十、远游;十一、不容;十二、独醒;十三、问答;十四、延伫;十五、陈同;十六、处分;十七、犹豫;十八、委命;十九、自疏;二十、级兰。
《文会堂琴谱》:与神奇秘谱同。
《稚云琴谱》:一、灵均叙初;二、指天为证;三、成言后悔;四、长叹掩涕;五、灵修浩荡;六、郢路徘徊;七、女须詈予;八、幽情隐悯;九、就舜陈词;十、埃尘上征;十一、宓妃结言;十二、犹豫狐疑;十三、灵氛就占;十四、巫咸诀疑;十五、琼佩众;十六、兰芷不芳;十七、远游自疏;十八、南国冒归;十九、临睨故乡;二十、从居彭咸;尾声。
《沙堰琴编》:一、灵均叙初;“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二、指天为正;“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三、成言后悔;“初既与余成方兮,后悔遁而有他。”四、长叹掩涕;“重太息以掩涕兮,哀人生之多难。”五、灵修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人心。”六、郢路徘徊;“回联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七、女须詈予;“女须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八、幽情隐悯;“世并举而好明兮,何独而不予听。”九、就舜陈词;“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十、埃尘上征;“驶不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予上征。”十一、宓妃结言;“解佩纕以结言兮,吾合蹇修以为理。”十二、犹豫狐疑;“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十三、灵氛就占;“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十四、巫咸诀疑;“巫咸将夕,怀椒糈而要之。”十五、琼佩众;“何琼佩之瞑蹇兮,众然而蔽之。”十六、兰芷不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仪而为芳。”十七、远游自疏;“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游以自疏。”十八、南国冒归;“叹夫悲予马怀兮,蜷局顾面不行。”十九、临睨故乡;“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二十、从居彭咸;“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使用道具 TOP

54#
发表于 2010-6-24 20:07:00 | 只看该作者
3、广陵散《神奇秘谱》管平湖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杨韩国。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史曰。“晋书载:广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时司马懿为大将军,康与钟会为长史。会每与康交,而康不为礼,会以此憾火,因谮康欲助毋丘俭。司马懿既昵信会,遂害之。康将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已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悔焉”,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广陵散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於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西麓堂琴统》:晋谯国嵇康善琴,尝游会稽宿华阳亭。有异人夜诣康,授以广陵散曲,使秘勿传。嵇康受而秘之。后司马懿将刑康东市,复取琴弹之曰,“广陵散绝矣。”先是,其甥袁孝己从康学琴,每叩是曲,辄靳不许。康夜弹琴,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觉而止。曲本四十一拍,去引外,孝己所闻止三十三拍,后续成八拍,总四十一拍。其名曰广陵散者,扬州本广陵地,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韩皋闻鼓琴至止息,叹曰,“美哉,嵇康之为是曲!”即此。
《琴苑心传全编》:按琴史、晋书载,广陵散曲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曲。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臞仙曰:“广陵散曲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於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希韶阁琴瑟合谱》:此操笛道人云:“得自神授”。按紫霞洞谱云:“嵇中散尝游洛西,暮宿华亭,夜分,引琴而弹,忽有客诣之,与康共谈音律,词致清辨,因索琴弹广陵散一曲,声调绝伦,遂以授中散,韩皋谓中散琴曲有广陵散者,以王陵、毋邱俭辈皆自广陵散败,言魏之散亡,自广陵始,故名其曲曰广陵散”。王幼学云:“散乃曲名,如操、弄、引、吟之类”。
《醒心琴谱》:据《晋书》所载,嵇康尝游于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谐之,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而弹之,为《广陵散》曲。其声调绝伦,授之予康。康誓不传人。其客不言己姓名,只说为“古人”。时嵇康为司马氏所忌,借故害之,杀康于东市。康顾视日影,索琴弹《广陵散》。曰:昔袁孝己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段,不传于世。唯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后被康所觉,只得三十三段。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段,共四十一段,序引在外。世亦罕知此曲。后至隋,此曲传于宫中。隋亡而入于唐宫。唐亡,其谱流落民间。至宋高宗时,御府复收此曲。明朱权《神奇秘谱》所载,即此谱本也。
《广陵散》者,叙事曲也。昔战国时,聂政之父为韩王铸剑,因误期被杀。聂政成年,誓报父仇,故入宫行刺,未遂而出逃。后于山中遇仙人授予琴艺。政不欲连累家人,漆面而变其形,吞炭而变其声,学习七年,欲往行刺。然路遇其妻,识得其齿。故政以石击碎牙齿,复学三年,而琴艺精绝。而后鼓琴于阙下,路人皆惊其艺。韩王闻之,招其入宫鼓琴。政藏剑于琴内,入于宫中,于鼓琴时刺死韩王,而欲不露身份,遂自剥面皮而自尽。宫廷欲知其身份,故曝尸于市,悬赏识者。政姊闻之,念政为父报仇,已舍其身,自复何惜己之性命,使弟之名埋没,遂往相认,述政为父报仇之事,扬聂政之名,而后自尽。《广陵散》曲,即述此聂政刺韩王之事也。

使用道具 TOP

55#
发表于 2010-6-24 20:07:55 | 只看该作者
《广陵散》小标题
《神奇秘谱》:慢角调,开指;
小序:止息;
大序:井里第一,申诚第二,顺物第三,因时第四,干时第五;
正声:取韩第一,呼幽第二,亡身第三,作气第四,含志第五,沉思第六,返魂第七,徇物(一名移灯就座)第八,冲冠第九,长虹第十,寒风第十一,发怒第十二,烈妇第十三,收义第十四,扬名第十五,含光第十六,沉名第十七,投剑第十八;
乱声:峻迹第一,守质第二,归政第三,誓毕第四,终思第五,同志第六,用事第七,辞乡第八,气冲第九,微行第十;
后序:会止息意第一,意绝第二,悲志第三,叹息第四,长吁第五,伤感第六,恨愤第七,计亡第八。
《西麓堂琴统》第一谱:
一,无开指;二,小序分三段,“止息”注于第一段之下,三,余同《神奇秘谱》。
《西麓堂琴统》第二谱:
一,无“开指”,但曲前另加“慢商品”一段;
二,“小序”作“小引”,也是三段,但无“止息”的小标题;
三,“大序”五段的小标题与神奇,风宣同;
四,“正声”第一段“取韩”作“取韩相”,第十三段“烈妇”用“别秭”,第十四段“收义”作“报义”第十五段“扬名”作“扬明”;
五,“乱声”作“契声”,但“乱声”十段的十个小标题均与神奇,风宣同;
六,“后序”第五段“长吁”作“长呼”,余与神奇,风宣同。
《琴苑心传全编》:与《神奇秘谱》同。
《琴学业书》:与《风宣玄品》同。
《广陵散》小标题
《神奇秘谱》:慢角调,开指;
小序:止息;
大序:井里第一,申诚第二,顺物第三,因时第四,干时第五;
正声:取韩第一,呼幽第二,亡身第三,作气第四,含志第五,沉思第六,返魂第七,徇物(一名移灯就座)第八,冲冠第九,长虹第十,寒风第十一,发怒第十二,烈妇第十三,收义第十四,扬名第十五,含光第十六,沉名第十七,投剑第十八;
乱声:峻迹第一,守质第二,归政第三,誓毕第四,终思第五,同志第六,用事第七,辞乡第八,气冲第九,微行第十;
后序:会止息意第一,意绝第二,悲志第三,叹息第四,长吁第五,伤感第六,恨愤第七,计亡第八。
《西麓堂琴统》第一谱:
一,无开指;二,小序分三段,“止息”注于第一段之下,三,余同《神奇秘谱》。
《西麓堂琴统》第二谱:
一,无“开指”,但曲前另加“慢商品”一段;
二,“小序”作“小引”,也是三段,但无“止息”的小标题;
三,“大序”五段的小标题与神奇,风宣同;
四,“正声”第一段“取韩”作“取韩相”,第十三段“烈妇”用“别秭”,第十四段“收义”作“报义”第十五段“扬名”作“扬明”;
五,“乱声”作“契声”,但“乱声”十段的十个小标题均与神奇,风宣同;
六,“后序”第五段“长吁”作“长呼”,余与神奇,风宣同。
《琴苑心传全编》:与《神奇秘谱》同。
《琴学业书》:与《风宣玄品》同。

使用道具 TOP

56#
发表于 2010-6-24 20:21:28 | 只看该作者
卷二 吴景略

吴景略(1907年—1987年),原名韬,号缉曼,江苏常熟西塘市(现属张家港市)人。近现代著名的琴家。
吴景略在少年时便酷爱民族音乐,曾从师于周少梅、吴梦非、赵剑侯等著名江南民间音乐家学习琵琶、筝、三弦、笙、箫等乐器,常常被传统名曲柔美婉转的旋律所陶醉。同时,他博览群书,并喜爱国画、书法。这些艺术知识的修养,对他后来在古琴艺术上很深的造诣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景略20岁开始学古琴,博采众长,艺业大进。1936年春,著名琴家李子昭、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等二十余人,怀着发扬祖国古典音乐优秀传统的良好愿望,发起并成立了“今虞琴社”。同年夏,吴景略经李明德介绍加入该琴社,担任司社,主持社务,并以“策声琴韵室”名义在上海、常熟等地教授古琴。
吴景略醉心于清代《五知斋琴谱》所传《潇湘水云》与《胡笳十八拍》两名曲。他一弹再奏,几乎整日沉浸在这两首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潇湘》是南宋郭沔的作品。它以奔腾的云水遮盖了九嶷山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满腔义愤。全曲虽着重写景,却蕴含着强烈的激愤之情。吴景略在弹此曲时,着重抓气势,一开始就用磅礴的气势、铿锵跌宕的节奏,创造了一个水光云影、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胡笳》则是描写东汉女诗人蔡文姬的叙事性乐曲。全曲音乐根据十八拍原辞情节,描绘了蔡文姬的悲惨遭遇。他在弹《胡笳》时,则着力于情,用细腻多变的情景和节奏,对蔡文姬悲欢离合的复杂矛盾心理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吴景略对《潇湘水云》与《胡笳十八拍》这两首名曲的处理,说明他的演奏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至今许多琴家所弹《潇湘》与《胡笳》,几乎都是他的传谱。
1953年,吴景略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56年,他到天津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教研室主任,专门从事古琴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任民乐系教授,并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1980年担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
吴景略毕生潜心研究古琴艺术,长于演奏。他融会理解民族音乐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积数十年的深厚功力,钻研创造,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其主段特点是:清丽飘逸、灵巧多变。既有柔美如歌的抒情,又有跌宕奇妙的转折,格调新颖,令人神往。他的古琴艺术造诣颇深,在古琴领域里,被称为“虞山吴派”、“琴坛一代宗师”。
他演奏的《潇湘水云》、《梅花三弄》、《普庵咒》、《渔樵问答》、《梧叶舞秋风》、《忆古人》、《胡笳十八拍》、《秋塞吟》、《墨子悲丝》、《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曲,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被录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受到普遍推崇。
吴景略开创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编著古琴教材,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当代闻名的古琴演奏家、专业教师及理论研究者。他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还先后发掘整理了《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雉朝飞》、《墨子悲丝》等近四十首古代琴曲,并创作《胜利操》,移植改编《新疆好》等古琴新作品。著有《七弦琴教材》、《虞山琴话》、《古琴改良》等琴学论著。
他在鉴别、修复古琴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并致力于古琴的改革。经反复试验、设计、制作的改良古琴,受到广大琴人的喜爱和乐用,成为古琴乐器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成就。
吴景略于1987年8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使用道具 TOP

57#
发表于 2010-6-24 20:21:44 | 只看该作者
1、阳春《松弦馆琴谱》吴景略
《阳春》是由古代歌曲《阳春白雪》演变而来的古琴曲,表现的是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
阳春: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为八段,后有十五段、十段、十七段等不同传谱,且多数传谱增设分段小标题。从宋玉《对楚襄王问》的记载来看,《阳春白雪》原是有词的歌曲,但由于艺术性高,演唱难度大,因此能随着唱和的人极少,成为“曲高和寡”的歌曲。据朱长文《琴史》记载:“刘涓子善鼓琴,于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按《神奇秘谱》之说,此曲至唐高宗时完全失传。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吕才根据琴中旧曲修订而成。
《阳春白雪》在《神奇秘谱》中分为二曲。杨抡《太古遗音》认为,《阳春》是表现“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弹奏此曲要“冲和雅谈,不可铅华”。《风宣玄品》所列分段标题为:“气转洪钧”,“阳回大地”,“三阳开泰’,“万汇敷荣”,“江山秀丽”,“天地中和”,“莺歌燕舞”,“日暖风和”,“花柳争妍”。“锦城春蔼”,“帝里风光”,“春风舞雩”,“青皇促驾”,“绿战红酣”,“留连芳草”。
吴景略据《诚一堂琴谱》(清程允基撰于1705年)所奏《阳春》,活泼流畅,充满春天的生机。吴兆基据《大还阁琴谱》(清徐上瀛撰于1673年)所奏《阳春》,则冲和清丽,春光隐隐现于指下。

使用道具 TOP

58#
发表于 2010-6-24 20:22:18 | 只看该作者
《阳春》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史曰:“刘涓子善鼓琴,於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琴集曰:“白雪师旷所作,商调曲也。”宋玉对楚襄王曰:“阳春、白雪,曲弥高而和弥寡。”又张华博物志曰:“天帝使素女鼓五弦之琴,奏阳春白雪之曲。”至唐高宗时,其曲绝焉。显庆二年,命太常增修旧曲,吕才上言,“阳春白雪,调高寡和,宋玉以来,迄今千载,未有能者。今依琴中旧曲,定其宫商,而作是曲。”故有傅焉。
《杨抡太古遗音》:师旷所作也。昔天帝使素女鼓五弦之琴,而奏阳春,故师旷法之而制斯曲。盖取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想其青帝司晨,细柳拖金,春光始漏泄矣;既而满山黄碧,万卉芳芬,春色弥宇宙矣。人际斯时,或借童冠,或抱瑶琴,或张油幕,或驾兰桨,虽所乐不一,其与物同春之趣则均耳。此音冲和雅淡,不可铅华,操弄者慎勿以粗心当之。
《理性元雅》:琴集曰,……(前段与《神奇秘谱》同)弹琴不弹阳春白雪,非善弹琴者也。第旧本词多迭复庞杂;而太古遗音又尽为更新,则失本来调高之旨。余今略以遗音数语,参合而裁正之,而原曲之未有更。虽谓阳春至今存可也。

使用道具 TOP

59#
发表于 2010-6-24 20:22:41 | 只看该作者
《阳春》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春光淡荡,元气含祥;欢音广乐,钧天帝旁。
《诚一堂琴谱》:雪逸亭曰:“中正和平,疏疏淡淡,此阳春为宫音之正调也。”严天池诗云:“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予於迩年始得其意。
《阳春》小标题
《风宣玄品》:一、气转洪钧二、春回大地三、三阳开泰四、万汇敷荣五、江山秀丽六、天地中和七、莺歌燕舞八、日暖风和九、花柳争妍十、锦城春蔼十一、帝里风光十二、春风舞雩十三、青皇促驾十四、绿战红酣十五、留连芳草
《西麓堂琴统》:一、晴天锦秀二、紫陌芳菲三、鸣鸟穿林四、香尘拂袂五、羌管落梅六、金铃护月七、游人鼓吹八、鸥浴晴波九、燕语雕梁十、鞦韆院落
《古音正宗》:一、气转洪钧二、阳回大地三、三阳开泰四、万孽敷荣五、江山秀丽
六、天地中和七、桃李争妍八、莺歌燕舞九、日暖风和十、红紫芳菲
十一、锦城春霭十二、帝里风光十三、春风舞雩十四、青皇促驾
十五、绿战红酣十六、留连芳草十七、尾声

使用道具 TOP

60#
发表于 2010-6-24 20:23:32 | 只看该作者
2、墨子悲丝《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吴景略
《墨子悲丝》。墨子看到洁白的丝被染成不同颜色,感伤世人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曲意深刻,音韵悲怆。
伯俞泣杖,墨翟悲丝。
【吕注】:伯俞泣杖:汉韩伯俞性至孝,尝有过,母亲杖打他,他哭泣说:往者杖尝痛,知母健康:杖不痛,知母力衰,是以悲泣。”
墨翟悲丝: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人称墨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此作墨翟悲丝,通称悲染。
【哀笺】:“悲丝”见于《墨子》所染第三:舜染於许由伯阳,禹染於皋陶伯益,汤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夏桀染於干推哆,殷纣染於崇侯恶来,厉王染於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19:45, Processed in 0.029716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