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5424

查看

209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广陵散

97#
发表于 2010-6-25 14:41:2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个独立的琴曲。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天闻阁琴谱》中的《流水》为清代川派琴家冯彤去的传谱,曲调与《神奇秘谱》中的《流水》大致相同。在第六和第八两段中增加了七十二滚指指法,从而使水势汹涌、奔腾澎湃的效果更加逼真。

使用道具 TOP

98#
发表于 2010-6-25 14:42:20 | 只看该作者
《流水》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音,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能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西麓堂琴统》:高山流水,盖祖史传伯牙钟期事。初本一曲,唐人始二之,宋又列段。大抵皆发山水之趣。操缦者以意逆之可也。
《琴苑心传全编》:此曲亦伯牙作也。盖高山以有得於仁者乐山之意;流水以有得於知者乐水之意也。曲中极尽烟波浩渺,活泼潆洄之致。
《杨抡伯牙心法》:按是曲亦伯牙之所作也。盖伯牙初得妙于成连先生,其观于海也,烟波浩渺,目以意移,活泼洄沿,心随目转。用是托之丝桐,洩之音响,世鲜知己,惟有子期。子期云亡,斯操遂歇,以无知音也。然幸有是曲,即有伯牙,有伯牙之音,世岂无子期其人耶?予故曰,鏦鏦铮铮,幽涧之寒流;清清泠泠,松根之细流也;浩浩洋洋,江海之平流也;惊风骤雨,瀑布之飞流也。换羽移商,审音知妙,是在听之者耳。月下花前,阿房复阁,轻重疾徐,得指法三昧;予不敢踵躅伯牙,斯人其媲美子期乎?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按斯曲亦俞伯牙所作也。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故子期听其一弹再鼓,美之曰:“洋洋乎志在流水”,为千古之知音,诚虞弦中之绝唱也。
《枯木禅琴谱》:伯牙所作。或谓与高山本一曲,然此曲音韵柔和,声律流畅,有望洋浩渺,荡荡无涯之意。
《沙堰琴编》:天闻阁流水艳称海内,琴家每以不得其传为恨,或有自云其先人曾亲受学孔山者,自藏钞本实而秘之。但聆其声音节奏,乃反不如刻本之精妙宏博,盖前人传世之作,未肯轻於落墨如此;学者苟能识其真本,坚苦勤攻,久久自得,自如食蔗;躁矣妄者,终於门外汉,又何怪乎?......
(第七段后记:千岭万壑,势揠潆洄,平绿如镜,洪波不兴,野花啼鸟,触景关情。)
《醒心琴谱》:春秋伯牙所作。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高山流水遇知音,遂传为佳话。至唐代,《高山》、《流水》独立成曲。宋代复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而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之七十二滚拂《流水》为现代流传最广者。《流水》之曲,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滴沥之空灵、惊涛之澎湃,变化万千之象,尽在其中。借此洋洋之曲,写意涵濡万物,奔腾不回之精神。
《磨励提高》:与《醒心琴谱》同。

使用道具 TOP

99#
发表于 2010-6-25 14:43:02 | 只看该作者
《流水》后记

《琴苑心全编》:伯牙游於泰山之阴,卒遭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子之听夫!志想犹吾心也。吾於何逃声哉”。幽致绵窅,逸兴飘宕。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此谱亦见於金訒斋先生秘本中,但未尝圈点。又见德音堂、自远堂、蓼怀堂。兹即照蓼怀堂本中圈出。
《琴学尊闻》:高山流水本属一操,元人分之,而流水遂失,此后贤之补亡也。

使用道具 TOP

100#
发表于 2010-6-25 14:43:19 | 只看该作者
《流水》小标题

《西麓堂琴统》:一、长溪舒练;二、幽磵鸣琴;三、导脉灵长;四、延流觱沸;五、云浮拍拍;六、风起潾潾;七、望斗乘槎;八、冲烟摇棹;九、丹扃湛若;十、灵府渊质(结)。
《重修真传》:一、长江万里;二、一派千浔;三、汪洋注海;四、缥缈澄江;五、就下朝宗;六、古今昼夜;七、汩汩东流;八、乐在智人。

使用道具 TOP

101#
发表于 2010-6-25 14:44:16 | 只看该作者
2、欸乃《天闻阁琴谱》管平湖

《欸乃》存谱初见于《西麓堂琴统》,亦有人称其《渔歌》或《北渔歌》,有传此曲乃柳宗元所作。后《天闻阁琴谱》记载为《欸乃》,管平湖演奏。谱原于明朝陈太斌编的《太音希声》(1929)。
这是一首很大众化的古琴歌.因为它说的是做粗活的渔夫的生活。原先陈太斌以为它「不雅驯」,但是后人加以修饰,仍被琴人纳入各琴谱之中。
此曲乃据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诗《渔翁》所作,原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橹声或划船之声。也有观点认为《欸乃》是表现船夫拉纤的劳动的音乐作品,读音应为“aoai”曲中有拉船的劳动号子音调多次出现,并一次比一次激动。整个音乐忧郁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这样直接、具体地表现劳动的作品,是罕见的”(见李祥霆《略谈古琴音乐艺术》)。目前琴界的现状是两种读音共存。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欸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
《二香琴谱》(1833)记载欸乃俗呼北渔歌,谙旧始太古遗音文会堂,《阳春堂》亦竟名潐歌,尾或收三五,或收一六,皆非是曲,采自《澄鉴堂》,尾收二四乃羽曲也,而北之一字未见于刻本,俗或呼北渔歌者别于正调高音之渔歌也,渔歌取七音欸乃取五音岂有欸乃反为北曲乎,此曲亦是渔歌盖正调之渔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完元的诗《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命名以别之。

使用道具 TOP

102#
发表于 2010-6-25 14:44:48 | 只看该作者
《欸乃》题解

《西麓堂琴统》:古昔韬名抱道之士,多托足迹渔樵以自适,此曲真有云冷山空,江寒月白之兴。汲清湘,然楚竹於西岩者,不足道也。
《太音补遗》:此曲盖本柳柳州“欸乃一声山水绿”之诗而增益之。“欸乃”,歌声也。
《玉梧琴谱》:此曲柳子厚所作。盖柳柳州“欸乃一声山水绿”之诗而增益之。“欸乃”,歌声也。有脱尘寓江海河汉之游,物外烟霞之思。颐养至静,乐守天真也。
《藏春坞琴谱》:同前谱。
《二香琴谱》:欸乃,俗呼“北渔歌”。旧谱如太古遗音、文会堂、阳春堂亦竟名渔歌。曲尾,或收三五,或收一六,皆非。是曲採自澄鉴堂,尾收二四,乃羽音也,而“北”之一字未见於刻本。俗或呼“北渔歌”者,别於正调商音之渔歌也。渔歌取七音,欸乃取五音,岂有欸乃反为北曲乎?此曲亦是渔歌,盖正调之渔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诗“欸乃一声山水绿”命名以别之。
《欸乃》后记
《春草堂琴谱》:一派南音,并无北韵。俗呼为“北渔歌”,不知何指。
《琴谱谐声》:……予以欸乃一曲,得山水之神,鼓之故宜长夏。原制用蕤宾、变徵是也。……
《欸乃》小标题
《西麓堂琴统》:一、烟波渺渺二、长啸悠悠三、我歌君和四、空惊雁阵五、吴江鼓吹六、响彻龙湫七、沧浪濯缨八、数声柔橹九、漱石流泉十、一片鸣榔十一、举网得鱼十二、酌酒高歌十三、欢声如雷十四、别浦收编十五、一夜狂风十六、芦花深处。
《太音补遗》:一、潇湘水云二、秋江如练三、洞庭秋思四、楚相烟波五、天阔明朗六、渔樵互答七、嗈嗈鸣雁八、夜傍西岩九、渔人晚唱十、醉卧芦花十一、蓬窗夜雨十二、梧桐叶落十三、晓汲湘江十四、渔舟荡桨十五、摇橹数声十六、寒江撒网十七、月出烟消十八、山高水长。

使用道具 TOP

103#
发表于 2010-6-25 14:45:25 | 只看该作者
3、胡笳十八拍《五知斋琴谱》管平湖

古代琴曲。根据汉代以来流传的同名叙事诗谱曲。原诗一说为汉蔡琰所作,但《后汉书•蔡琰传》未见记载,故难以定论。其音乐为唐人传谱。六朝时已有《胡笳调》、《胡笳曲》流传,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南朝宋元嘉时人张永《元嘉正声技录》所列曲目有“但曲”《大胡笳鸣》、《小胡笳鸣》,但曲为器乐合奏曲。唐宋以来《胡笳十八拍》在唐人传谱基础上,成为流传甚广的琴曲,琴书、琴谱多有著录。现存琴谱主要有两种: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1685)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二是明代《琴适》(1611)中与歌词配合的琴歌。琴曲的音乐带有深沉的倾诉性,虽流于平铺直叙,仍耐人寻味。另有同名琴歌,始则深沉隽永,继而慷慨悲歌,是一首优秀的古曲。
谱本:现存《胡笳十八拍》曲谱最早见千清初的《澄鉴堂琴谱》。经过几代人的加工发展,此曲的音乐部分已经脱离了诗句的约束,更充分地发挥了器乐曲的表现性能。《五知斋琴谱》刊载了它的蜀派曲谱,同时又刊出了吴派歌词-即《胡笳十八拍》原诗,表明词、曲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一曲谱记谱比较精细,又有不少旁注,最为琴家所乐用,目前演奏的就是根据这一版本。

使用道具 TOP

104#
发表于 2010-6-25 14:46:03 | 只看该作者
曲情:这是一首根据同名抒情长诗而谱写的琴曲。《胡笳十八拍》一诗,初见于南宋朱熹(公元1130一1200)所编的《楚辞后语》,是继蔡琰的《悲愤诗》、刘商的《胡笳曲》以及王安石等人诗作之后,同一题材的又一诗作。诗文深刻而感人,抒写了蔡琰思念故乡和惜别稚子的思想感情。诗中多次出现:"弦欲绝"、"欲罢弹"、"弦急调悲"等语句,因而可以认为是专门为琴歌而写。
乐曲是否和诗词同时创作出来的,目前还无从证实。但从形式到内容,两者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同一题材的琴曲始自唐代,即前文介绍过的《大胡笳》和《小胡笳》,南唐蔡翼创作过《小胡笳十九拍》,北宋琴曲曲目中出现了《别胡儿》、《忆胡儿》,北宋的吴良辅也曾谱写过王安石的胡笳诗,但直到南宋才首次看到有关琴曲《胡笳十八拍》的记载。流传至今的《胡笳十八拍》,应属后者。
宋朝当局面对北方来的侵略势力,一再屈辱退让,爱国人士对此无不痛心疾首,悲愤填膺。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突出地代表了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国的文人们还利用传统题材,抒发他们的感慨。王安石、李元白、李纲等人据蔡琰的《悲愤诗》所拟写的《胡笳十八拍》,就是在这种历史情况下的产物。李纲在他拟作的《胡笳》诗序中就明确指出:“靖康之事,可为万世悲。暇日效其体集句,聊以写无穷之哀云”。靖康(公元1126)之后,丧失了北方大片国土,从此开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李纲仿效蔡琰诗体,正是为了写出现实生活中“无穷之哀”。
南宋灭亡后,汪元亮随“三宫”北去,在狱中为文天祥弹奏《胡笳十八拍》,也是抒发亡国之恨与“无穷之哀”。《胡笳十八拍》哀切悲愤的曲调,一时引起许多爱国臣民强烈的共鸣。有的说:“怊怅悲愤,思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有的说:“拍拍《胡笳》中音节,燕山孤垒心石铁。”有的则联系其重返故国的迫切心情,写道:“蔡琰思归臂欲飞,援琴奏曲不胜悲”(均见《琴书大全》)。可见,乐曲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流传开来,决非偶然,是有其深刻的政治社会原因的。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着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五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这里是据《五知斋琴谱》的传本弹出整理的,是属于《澄鉴堂》《十八拍无词》一系的。可是五知斋虽不以词配音,仍然是将“我生之初”这篇骚体词附载曲前,它在凡例中说:“有文不能入音的琴曲,势必舍文以成音,但亦附载备览,使知古人遗意”。《五知斋谱》以旁注解说细致著称,这一曲和潇湘是其中更突出有更深入加工的曲操,它对这曲的处理办法,是以第一段作为序曲,指明要“末句弹得灵活才妙”。第二段才算起调,所以它在开始注一“起”字,并注明“末句是笳声”,强调“妙在懒进复要运用得好”,使第三段开始能紧接得势。它又在三段里面“添用了应带的手法”,来装饰“音韵丰采”,并指出这一段“字字都是笳声”,要求“句句弹得恬逸,点点达到舒畅”,就能有“难以形容的神妙”。自四至七段,必须委婉而又抒情,它在每段着重的提示出;四段以“缓作为主”;五段“是变音,全在左手取音灵活”;六段“句句起调,音促韵舒,缓作为妙”;七段“末两句要弹得实宕清健”。并又于各段中逐处加注了二十几个有关速度强弱虚实的旁注,这四段总共作了两次紧慢。八、九两段仍然是一慢一紧,十段则由紧到慢,用这种交互穿插的方法去取得极尽精微的哀怨声情。十一段泛音,稍作“收音”小结,使十二段好“另作起势”,能表达出忽逢汉使来迎喜得生还,内心激动变化的情感。十三段又用“顿挫游荡”的手法,显示出不能携子同归,去住两难,一喜一悲的心理。十四、十五两段,从紧密急促的节拍中,“运用顿挫、往来、游荡、灵活的手法,写出别子的悲哀”。特别指出“十四段六个泼剌,十五段六个齐撮和两句泛音,如同分袂永别的悲声”,必须“留神细心”地表达出来,有“使人心酸落泪”的效果。十六段用“跌宕”的技法弹出紧慢交错的音调,写归途上的矛盾心情。十七段用“入慢”收束的节奏,写回到祖国,追忆过去,思念胡儿的复杂情感。十八段要求“字字摹神,用心结束”,作怨气长留之势。我们必须按照它这些精分缕析的说明,顽强地去习练纯熟,自能得心应手而达成良好的演奏效果。(作者:顾梅羹来源:《琴学备要》)

使用道具 TOP

105#
发表于 2010-6-25 14:46:20 | 只看该作者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征、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使用道具 TOP

106#
发表于 2010-6-25 15:23:25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在读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古琴》,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对从未接触古琴的人来说这是一本最好的启蒙教材
深入浅出,条分缕析,而且讲了很多当年与其老师王迪(管平湖的学生)以及管平湖、查阜西、溥雪斋等学习交往的有趣经历。加上作者本身有着深厚的古特琴演奏功底,字里行间很多比较文化异同的文字阐述也相当有趣,值得一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7#
发表于 2010-6-25 15:26:10 | 只看该作者
另外,作为进阶,成公亮先生的《秋赖居琴话》是必看的书目之一。

使用道具 TOP

108#
发表于 2010-6-25 15:42:52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广陵散兄这个帖子又引发了我的“琴趣”,以至于一直没收入囊中的雨过古琴系列终于被我一网打尽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19:48, Processed in 0.026423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