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烧友搭配 › 查看主题

106969

查看

39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狗儿念经

301#
发表于 2016-10-3 04:46:11 | 只看该作者
很多的现场存在着先天性的大问题。其一声学设计问题。很多现场根本没有世界级的声学大师参与和设计,声音不清晰,坐在某些座位所听到的声音含混不清甚至根本听不清,却少世界级声学设计的现场是先天性的问题,即使乐队水准再高也没用;其二是乐队水准问题。国内的乐队你懂得,根本不是世界级的水准。其三是指挥。世界级的指挥在现场指挥吗?杨松斯一年来几次中国指挥?没来,现场听的效果就不够好。其四,现场的噪音以及听众水准。这个你懂得,国内的环境和卡拉OK的听众水准。等等。

使用道具 TOP

302#
发表于 2016-10-3 21:15:32 | 只看该作者
下一曲:侃音响、侃软件,现场跳过

点评

哈哈哈。  发表于 2016-10-3 21:32

使用道具 TOP

303#
发表于 2016-10-4 23:49:44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直言兄又监督我交作业了,哈哈,继续。

现在想起来,我在某音响店瞎玩的那一两年其实基本没人指导,如果说有点啥指导的话大概都来自于本论坛上偶尔哪位高人仿佛让我茅塞为之一开的只言片语吧?能稍感安慰的是,我就这样蹑手蹑脚地从一个完全不甩音响分毫的纯软件爱好者经过一阵一系列瞎折腾,居然也能让经我手把玩过的音响器材能听了(至少不难听了,不过那是彼一时的能听了的认知),多少也算有点小经验了。

不过,那时候其实也存在诸多碍手碍脚的“不自由”,现在想起来大概曾经摸索过的一些组合搭配多少限于条件而有点拉郎配的意思。比如线材,这就是最大的“不自由”障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些曾经用过的零零星星的卡玛(中端水准)、Chord、Kondo、银彩(BNC)、Fadel Art(飞谱)以及MIT等都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否是最佳优选呢?老实说,那时候我真不知道,那时候我最多知道取舍而已,比如首先俺就在卡玛系统中排除了Kondo,对我来说,Kondo无论银线还是铜线,无论电源线讯号线还是喇叭线都不太符合我的取向,它们精致细腻顺滑有余,大气不足,不能提供我所需要的企图在保有中高频厚度的同时还能维持信息量存在的能力和取向(再次忌惮那对钛高音),就算现在我也不知道Kondo线材究竟适合什么样的系统?也许老派宽松厚润有余,线条不足的大口径低音单元的喇叭在某个环节适合?谁知道呢?记得那时候我倒是对Fadel Art的喇叭线(忘了型号)颇有好感,密度高,流畅,能量饱满,它短板的一面大概是高频延伸不那么顺畅(听过的法国一些线材似乎都有这种感觉),但似乎反倒跟钛高音相得益彰了,好玩!现在回忆起来让我仍然记忆犹新的是MIT同B&W的组合,那倒是真让我有些惊讶,新款的MIT一扫老款暮气横秋的特性,高密度,水银柱一般的内劲,既宽松又凝聚且细节充分的表现力,那种能量里仿佛有种扭矩,能收拾住B&W有时候不那么“守规矩”的中高频,甚合我意。而且,MIT无论与darTZeel、Bladelius、天琴或者Devialet甚至麦乐迪搭配都有不错表现。

那时候还用过意大利Bassocontinuo机架,没啥感觉,用和不用(用国产爵士架)似乎都一回事(看来几年前俺就木耳一双);还用过高丘顶级架,现在似乎没人喜欢高丘架了,不过当高丘架子摆上器材第一次开声时,给我感觉就像换了一套器材似的,整个声响结构仿佛立马就稳健了扎实了,这是音响架给我的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洗礼,现在如果你让我说高丘顶级架有啥缺点我可能还真回答不上来,那时候就记着它的好了。

这些都过去了,尤其过程中的细节,彼一时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但至少经过这一多少有些暴饮暴食的阶段,俺对音响总算有了些认识,虽然那时候还谈不上认知,更谈不上啥观念,但至少实践过了,雏形在脑子里存下了,仅此而已。

使用道具 TOP

304#
发表于 2016-10-5 02:33: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6-10-5 02:39 编辑

2011年冬天,俺老母亲摔了一跤,扭了大腿筋腱,本来就严重类风湿的她老人家从此卧床不起。打那一刻起,俺就进入了24小时服侍在侧的状态,差不多整整一年后老人家走了。

送走老母亲,俺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算“解脱”了,修整几个月之后的我终于有了点想法,觉得应该出门走走,散散心去,东游计划于是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论坛上神交已久的众兄弟们我得去拜访拜访了。于是,后来,就有了我那篇曾经还算热闹的“东游记”帖子,就不再次赘述了。

我想啰嗦几句的是,本来那东游记帖子我可以写上几百页的,因为打那时候至今,我几乎有意识地走家串户,听遍了天下铭器(老古董及DIY除外),一开始是恶补,海绵似的吸取(这跟我消费层次和消费力没关系),慢慢地到后来,也就见惯不惊了,所以后来我也就不再‘一惊一乍’了,帖子也就没了激情再去延续,惭愧惭愧!但是,好奇心的曲线在下行的同时,听感经验的积累却使得我的判断力综合素养在另一条曲线上逐渐上升,对我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并且,毫无疑问地,随着听感经验的积累,以及无数次地在观察琢磨中“偷师学艺”而来的作为手段的能力也在沉淀,与之相伴的当然也是自我关于“好声音”观念逐渐建立的一个进程。最后,当一个人在一枚“硬币”的两面(音响音乐)都来回反复地有所分别,不断纠缠,并企图鱼与熊掌得而兼之的念头总是按捺不住的时候,脱鞋子下水就在所难免了!俺就这么一步步“偏离”了“正轨”,重心被天平另一端的音响给砝码上了,俺要打算修阴阳之道了,俺要文武兼修了!再后来,然后,因为一次替人代耳的有目的之行,我就弄回了一对Evolution Micro One,从此开始两条腿走路了。


使用道具 TOP

305#
发表于 2016-10-5 19:32:58 | 只看该作者
富裕月光族 发表于 2016-10-3 04:46
很多的现场存在着先天性的大问题。其一声学设计问题。很多现场根本没有世界级的声学大师参与和设计,声音不 ...

未必认同月光族想表达的结论,但是十分赞同月光族提出的疑问,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常识(疑问)都避而不谈、视而不见,如何去掌握现场这个参照坐标呢?再去讨论什么现场、软件、音响无非是……

使用道具 TOP

306#
发表于 2016-10-5 19:4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32168 于 2016-10-5 19:47 编辑
富裕月光族 发表于 2016-10-2 17:54
如果音响系统不如现场,那么说明音响系统存在不足。你的音箱肯定需要升级,其次是音源:可以考虑音响性和音乐性高度统一的dCS...


从理论而言,现场肯定优于音响,从实战而论,音响胜过现场的例子比比皆是,关键是以什么前提作为讨论的依据。

使用道具 TOP

307#
发表于 2016-10-5 21:15:17 | 只看该作者
什么“经过这一多少有些暴饮暴食的阶段”,“好奇心的曲线在下行”,怎描述形容得那麽精确、形像呢!???看來教授就是教授啊!

点评

有时候甚至同时照顾两三套,哈哈哈。  发表于 2016-10-5 23:00
不到两年玩六七套组合,不算暴饮暴食吗?  发表于 2016-10-5 23:00

使用道具 TOP

308#
发表于 2016-10-5 23:09:19 | 只看该作者
32168 发表于 2016-10-5 19:46
从理论而言,现场肯定优于音响,从实战而论,音响胜过现场的例子比比皆是,关键是以什么前提作为讨论的 ...

今天有一兄弟说我的某段录音下盘糊的,除了手机不能反映现场(音响现场)管风琴超低的量感外,我本来也整得较厚润,再加该曲录音本来厚重,于是就可想而知了。涂爷明白我的意思吧?往hifi的方向调整,其实不难再现清晰的低频,往现场的方向调整,边界混沌一点到真可能是很多人不适应的,尤其严重压缩后的手机视频,那就当玩玩得了,整体信息量以及声场局面早就面目全非了。

点评

现场代表完美?真实代表完美?——以兄的资历、悟性,您觉得这样去理解手机录音有原则上的问题吗?  发表于 2016-10-7 00:01
别瞎想了,中低音有失真才会“糊”。  发表于 2016-10-5 23:34

使用道具 TOP

309#
发表于 2016-10-5 23:38:53 | 只看该作者
circle
别瞎想了,中低音有失真才会“糊”。

失真相当严重,胆固醇奇高!

点评

没听到,不能给你结论。  发表于 2016-10-5 23:59

使用道具 TOP

310#
发表于 2016-10-5 23:5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32168 于 2016-10-6 02:02 编辑

小声问一下,有多少发烧友去过哪些一流建声的音乐厅聆听一流水平的乐团、指挥、演奏家的演出,何况去了、听了并不代表就必然有一个正确的听感,听音与听乐是两码事。

点评

涂爷又忘了我前述的“现场概念”了,你的问题这世界上没人能纠缠得清楚,所以我早规避了。月光族的的三点没回答也是这原因,因为俺都抽象归纳了共性了,没啥好在扯的。  发表于 2016-10-6 20:52

使用道具 TOP

311#
发表于 2016-10-6 00:08:11 | 只看该作者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6-10-5 23:09
今天有一兄弟说我的某段录音下盘糊的,除了手机不能反映现场(音响现场)管风琴超低的量感外,我本来也整 ...

现场代表完美?真实代表完美?本人是持保留态度。

使用道具 TOP

nba

312#
发表于 2016-10-6 17:53:05 | 只看该作者

既富裕又月光的兄弟果然有勇气和胆量,富裕了又月光族够有勇气和胆量吧?还不止如此,竟敢违反“常理 ”说:"听这套CD比去现场还好听,这套录音效果太惊人了。现场可以不用去了;  如果音响系统不如现场,那么说明音响系统存在不足。"等, 够有勇气和胆量吧?名字果然起得非常恰当。敢说这话的人应该不多吧。

富裕月光族列出的四点理由也不够说服力,以至于被飘过,也属正常。

"生意一路发"眼光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望在生意"现场"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生意一路发。   "生意一路发":本人是持保留态度。(IQ和EQ都不低,我的EQ特差)

其实,富裕月光族提出的问题是音乐音响界的重要或是重大的话题和问题,因为涉及到音乐音响的众多问题和我们人类的认识问题,这一重要智识是否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讨论。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学问对我们自己和大家是否更有好处,对于我们的音乐观、音响观是否有一个颠覆?还是没有?

.



点评

月光兄秉持的观念其实跟我以前一样,我能理解。很可能月光兄也没啥心思看我的啰嗦,其实我前面该说的都说了。  发表于 2016-10-6 21:52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4 19:35, Processed in 0.441852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