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4072

查看

3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姚大侠“发泄”一下

1#
发表于 2006-5-6 18:39:1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在我多年积累的众多音响书中,找到了一篇自文兄发表于1999年12期“音响世界”上的文章 ,题为“十年音响十年情”。文章仔仔细细地阐述了那十年他的发烧经历,发烧中的“酸甜苦辣”,文中涉及到众多发烧人士,众多发烧器材,详尽型号,今日拜读仍受益匪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06-5-10 17:01:40 | 只看该作者

<<十年音响十年情>> (原文)

时光流逝,回顾过去十多年走过的音响之路,个中甜酸苦辣,令人回味无穷。藉此,千禧来临之际,与同好们分享一下个中情趣。

第一次接触音响,那是80年代中期,家里添置了一套山水a550套装组合音响,谭泳麟、邓丽君的歌曲,曼陀凡尼、保罗·摩利埃的轻音乐陪伴着我的求学时代,在那时候,这些组合音响便是我心中的hi-fi了。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信息时报》开创了国内首个音响版,cd机在市面上渐露头角,有关资讯日益增多,已经参加社会工作的我,亦开始寻寻觅觅,决心完成自己第一个hi-fi 梦。

1989年初,在广州起义路上出现了一家小小的音响店——兴昌电器,很快那里便成为了我常常流连的地方,店 主人马建勋先生是位热情健谈之人,从那里我学到了不少音响知识,除了增长见识之外,亦在那里结识了两位发烧更早的朋友——林律师和卓文。两位仁兄既是工作上的同事,又同是无线电爱好者,自此便开始了我的发烧历程,只要有空,我们便会聚集到林家的发烧窝——一个15平方米的阁楼。当时用10英寸珠江牌纸盆低音、银笛球顶中音、飞利浦高音喇叭打造了一对音箱,又用大功率东芝管去焊晶体管放大器,无线电发烧友眼里,日本套装机内那些stk厚膜ic造成的放大器根本不屑一顾。过了不久,林兄购入了一台建伍a4040合并机,而笔者也不甘落后,风尘仆仆从深圳表兄手中接回了一台当年名噪一时的nad 3020i和一台乐声550 cd机。nad在林府挑战建伍,的确胜了一筹,兴致勃勃地捧回家中。接上山水套装机的音箱,不知是山水箱灵敏度太高了,还是nad功放的线性式音量电位增益太大,扭了一丁点音量,喇叭已震天响。无法听啦!这可算是我笔者吃的器材不匹配的第一次苦头。结果呢,nad匆匆换了主人。

这时候,进口音箱开始在市场上露面,但好一点的箱子,那时候对于我们而言,价格还是有点吃不消,但是买些好单元套件的银弹还是充足,而且我们坚信,那些贵价厂箱用的喇叭单元,材料只不过是一般货色,我们用更好的单元材料必能打造出超越厂箱的音箱,随后真的买了不少好单元,如kef套件,mivoc(美高)、focal套件。德宝、vifa等等(那时候还未有时下流行的seas、scan、audex),林律师的发烧阁楼又成了制造工场和试音室,在阁楼里出世的音箱不下七、八对,其中一些精良品,至今还在一些朋友家中“服役”,不过当林律师迎回了第一对厂制kef q45,我们便发现所打造的土炮箱存在的问题了,虽然用上优质的单元,重料的分音器,厂方提供完善的图纸,却是无法取得厂箱细腻的声音和平衡度、和谐度。有一次更令我们吃惊,一对10英寸美国燕飞利仕音箱,仅用普通刨花板粘合,内部并无一丝吸音棉材料,但在庞大动态时候,用手竟然感觉不出箱体丝毫剧烈震动。哦!打造音箱可不是造家私,学问大着呢!好好研究吧,不过没有好的检测手段,做对好箱可不简单。

经过一番准备,我开始筹划第一套hi-fi大计了,这时候的兴昌电器亦进入全盛时期,还把试音室设到了迎宾馆。在那里,当时的高级器材不少,什么b&w、asr、丹拿、mission、雅骏、jm lab(劲浪)等等,一有空就往那儿跑,比较来比较去,最后马生推荐了一对jm lab db17k2书架箱,这箱用一只focal黄色凹型振膜k120高音,1只7英寸黄色防弹布低音单元构成,低音在上,高音在下后倒相式设计,当年是极之新颖,配上mission(美声)cyrnsⅱ小钢炮合并机,飞利浦cd850mkⅱcd机,美国exclelleratop免焊信号线,在解放路口的志平小店购得一对怪兽power line喇叭线,差不多1万5千元的消费,英、法、美、荷四国联军组成一套音响,声音倒也圆润饱满,低频松化,中频味道浓艳,乐韵浪漫悠扬,听起来的确令人有几分陶醉。其后又增添了一台akai(雅佳)95三磁头录音座,这就是我的第一套hi-fi组合。

从此发烧热度直线上升,开始研究摆位,器材搭配,后来又玩校声、玩线、玩电、到玩屋 (房间声学处理),由此亦结交了伍师傅、钟卓文兄、陈仲本老师、逸真、欧先生、志洋兄、小芳等等一班良师益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只要有机会,约上两、三知几到友谊剧院、星海音乐厅欣赏高水平音乐演出,感受现场气氛,确实受益匪浅。所谓实践出真知。当年的许多经验和心得,到今时今日还是非常之受用。现在回想起当年那种执着的追求和热情,连自己也相当佩服。

可谓好花不常开,好“声”不常在,朝晚对着那套新配搭的新宠儿,渐渐地觉得组合的重播在不少方面都有些不妥了,于是痛定思痛,重新搭配,以求更上一层楼。在玩hi-fi过程中,这种似是而非,反反复复的抉择,对于发烧友们是屡见不鲜,既使是大行家、个中高手也在所难免。

这不,只过了一年多,我就开始喜新厌旧了,首先是换成了mission 763音箱,后又有ae agais one(旧版)和jm lab ps5.1、atc20t,功放有柏连诗p7/m7前后级,krell krc2/kas200s前后级,到现在的mbl 5010cm/8010c/300c西装配美国theta dataⅱ/gⅱ转盘及解码器,以及旧版marantz(马兰士)7/8b配rogers ls3/5a(玫瑰木板)这一经典组合,至于笔者梦想中的组合嘛,我想是mbl极品1621转盘/1611解码/6010c前级/9010后级/111a音箱,或者是马兰士7/9铭器配天朗“皇家西敏寺”吧。

随着阅历的增长,对音响与音乐的追求和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当初热衷于发烧天碟、声音效果,到接触弦乐小品、蓝调爵士及至通俗的交响乐曲、歌剧等古典音乐,由追求震撼的气势,追求更逼真的音场,追求完美无暇的音色,到追求那慑人心弦的乐感,追求重现的音乐场景而受感动一刻的那种充实一身的喜乐,而这一切从笔者十年器材更迭中可以体现出来。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数码时代的来临,亦使音响发生改变,现代音响日益追求高清晰、高透明度,喇叭效率越造越高,但我总觉得现时器材声音表现趋重于音响性而少于音乐性,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对音乐的表现似乎反而退步了。作为音响的设计除了科技的成份外,更大的是源自于对艺术的认识。我们期待着,期待着新的世纪,能够出现更多的符合科学、艺术与人性标准的音响器材。

音响之道贵乎平衡,贵乎和谐,音乐无限!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06-5-11 01:23:18 | 只看该作者
^_^

不错,不错

体味了一下  自文兄 当年的心情。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06-5-11 15:06:28 | 只看该作者
贴切...,好!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04:50, Processed in 0.035216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