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5175

查看

226

回复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2-4-1 10:16:30 | 只看该作者

Gergiev的发音应该读作盖尔盖夫才对,虽然没听过俄国人,但至少美国人和德国人是这么发音的,西方各种语言虽然不同,但对人名的发音都比较尊重其本国母语的发音。

Gergiev对曲目的把握的确存在一个深度问题,尤其在非俄国传统曲目上。他在LSO的马勒新录音,我路路续续也快收全了,还有两个BBC Proms的马勒现场。同是来自前苏联地区的指挥,葱丝和Paavo Jarvi的马勒比Gergiev靠谱多了。还是地缘问题,波罗的海国家的习俗比起俄罗斯音乐堡垒圣彼得堡来,更加靠近德奥。这一点上,莫斯科的音乐风格也要比圣彼得堡更西化一些。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2-3-30 00:05:07 | 只看该作者
声音好听很重要,声音的内在逻辑也很重要。
alma 发表于 2012-3-29 23:55


就是就是。要不给我架斯坦威,我给诸位弹个贝多芬106,大家拿1000万的音响放放看好听不?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2-3-30 00:00:35 | 只看该作者
声音好听很重要,声音的内在逻辑也很重要。
alma 发表于 2012-3-29 23:55

没有好的逻辑是不会有好的声音的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2-3-30 00:02:4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好的逻辑是不会有好的声音的
牛仔 发表于 2012-3-30 00:00


牛仔兄这个回答精彩极了。

使用道具 TOP

音乐评论第二季:乐评的感性与知性之争

5#
发表于 2012-3-28 17:09:2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4-6 22:42 编辑

与念经院士相约,一起来探讨这个不可能说清楚的问题。但菜鸟还是愿意尝试一下。我们首先从托斯卡尼尼和富特文格勒说起。

(一)新即物主义
现在喜欢托斯卡尼尼的乐迷越来越少了,喜欢富特文格勒的人却不见减少。从表面上看富爷取得完胜,但是,从几十年来的古典音乐的指挥艺术史来说,正好是倒过来的,托斯卡尼尼的客观性指挥艺术风格,对富特文格勒式的主观性指挥艺术,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虽然这种压倒性胜利是有瑕疵的)在托斯卡尼尼之后的超级指挥,名单一大串,包括卡拉扬、伯姆和阿巴多。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是卡拉扬对切利比达克的险胜。但菜鸟的看法是,如果能让两位大师公平决胜的话(如果切利大师不是更早掌控BPO的话),卡拉扬应该大幅取胜才对。

整个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指挥艺术史,就是在主观性的逐渐减少,忠实于乐谱的速度指示,然后乐团显得更精细。在这些伟大的指挥里,我特别强调伯姆大师。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2-3-28 17:37: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28 17:38 编辑

(二)维也纳钢琴学派

维也纳钢琴学派最近的代表人物是维也纳三杰,古尔达、布伦德尔和德姆斯,以及后来的斯柯达、布赫宾德等,更早一点可以推到费雪尔甚至车尔尼。自从听了布赫宾德的现场贝多芬钢协之后,我对维也纳钢琴学派非常推崇。那是一种准确、精细,强调音乐的内在逻辑,压制主观情感,冷静但有不失音乐流动性的精彩演绎。在这些大师里,菜鸟强调布伦德尔。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2-3-28 18:08:34 | 只看该作者
兄台好贴啊。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2-3-28 18:19:07 | 只看该作者
(三) 乐评的难度

真正的音乐评论需要解答如下的问题:这个音乐作品写得如何?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演奏哪里处理得好?哪里处理得不好?而这些问题的解答恰恰需要的是技术分析,那种个人观感的描述、情感抒发只是在重复说明喜欢的理由,而无法真正解答这些问题。但是音乐创作与演奏的技术却很被普通爱乐者察觉,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专门的需要训练很多年的技术语言,这些音乐创作与演奏的技术难以被普通听众察觉,所以绝大多数的听众就倾向于个人感觉、情绪的理解方式。所以个人观感的描述、情感抒发在音乐文章中受到很多爱乐者的追捧,进而成为爱乐者写音乐文章时的模仿对象。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2-3-28 18:2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28 20:58 编辑

(四) 乐评的个人性

音乐评论与音乐演绎一样,存在个人性。因为一个音乐作品能否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能否感染人心、使人感动,除了与作品本身的特点有关外,还与听者的个人性格、听乐经历、知识储备、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音乐作品的感染力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可以说是因人而异。但是音乐作品能否感染人心,是不可能成为评价音乐作品的演绎的唯一依据的。因此音乐评论应该以技术分析作为核心来评价作品和演绎的好坏高低。但是,包括本菜鸟在内的大量的爱乐者无法看懂音乐的技术分析。所以,探讨一张唱片或是一场音乐会的好坏,很多都不靠谱。

但是也不是说一定要捧着谱去听音乐会和听唱片。因为读谱的时候,也是带着个人主观去读的。前年休伊特来上海东艺演奏巴赫,据说大厅里很多乐迷都带谱来,一时之间,休伊特的巴赫平均律伴着全场的翻谱声, 可谓壮观.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2-3-28 18:3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28 18:37 编辑
兄台好贴啊。
shinelb 发表于 2012-3-28 18:08

请S版友情参与下。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2-3-28 18:54:50 | 只看该作者
S版别躲,友情参与下。
alma 发表于 2012-3-28 18:31
我主要是向你们学习。我觉得音乐专业人士和普通音乐爱好者是不同的。我觉得像上海的杨燕迪教授,还有我们万众敬仰的郑延益老先生,他们写的那些乐评可以说是比较正确的。我认为专业和业余爱乐者都会有感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能强求业余爱好者达到专业人士那个高度。当然,专业人士水平也有高低的区别。对于音乐评论,不能强调写得如何有文采,这是外在的。我觉得评论首先要大家看得懂,文采是次要的。当然,如果技术分析能和下笔如有神的文采相结合,无疑是最佳的。不过我认为,专业人士和普通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认识(包括评论),侧重点可能是不同的。专业人士可能更多是从技术上来理解演绎,而普通音乐爱好者就只能谈感受了。不能强求业余爱好者达到专业人士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但您不能要求人人去学习五线谱。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2-3-28 19:04:29 | 只看该作者
排排坐好听课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1:05, Processed in 0.031793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