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63887

查看

54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阿杰

133#
发表于 2013-10-23 03:13: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10-23 03:16 编辑

我考虑了一下,我认为阿杰兄有关3009的抗侧滑装置的讲法是对的。但我要强调的是它同样不是个动态抗侧滑的装置。

点评

佩服!高人气度、版主质素!  发表于 2013-10-23 08:12
佩服J版!  发表于 2013-10-23 03:17

使用道具 TOP

134#
发表于 2013-10-23 06:30:14 | 只看该作者
我想听听J版的观点,这牵涉到侧滑力形成的共识。

使用道具 TOP

135#
发表于 2013-10-24 05:04: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11-4 06:16 编辑

侧滑力是唱片播放时导致臂向中心移动的一个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是两个力的加总。侧滑力是由唱头的补偿角导致的。

先讲第一种。为了更有效地循轨,臂上的唱头座和臂杆有个补偿角,这个补偿角的引进会导致臂产生一种向中心移动的作用力。这个力是静态的不变化的。
第二种是力是唱片的音槽和唱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由于音槽是不断向中心推进,从而导致唱臂不断地向中心移动。这个力是动态的,变化的。一般的来说很多人趋向认为这个力是从小到大,越接近中心,这个力越大。这个相互作用主要也是由补偿角引起的。

那么如何来定义侧滑力?有的人说侧滑力只是第一种力。有的人把侧滑力定义为上面两种力的总和。但是不管你是如何定义侧滑力,在实际调节中,你必然同时考虑这两种作用力的总和。作为定义来说,我说应包括这两种力。这两种力都是由补偿角引起的。故我说平行臂中不存在侧滑力。这样平行臂也无需调侧滑。这就是我在我调LP那文中看似实际调整和定义似乎自相矛盾的说法。但实际上并没有。

关于第二种力,我得做点说明。有人或许会问。那么线性臂中也存在一个内推的力,否则线性臂上的唱头不会向中心移动。很正确。线性臂上只是存在由音槽弧度和唱头中心线的切角,而点平衡臂中音槽弧度和唱头中心线切角产生的作用力是包含了补偿角的作用的。而且䃼偿角的影响更大。故我一向主张侧滑是由补偿角引起的。

现在我来看看第二种力在整个臂移动过程中的变化。我在调整LP的文中说,这个力越是接近中心越大。这是种简化的讲法。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下面是我的解释,这个解释只是个个人的探索,不是标准的答案。

大家知道,当唱头在唱片上移动时,它的中心线和音槽的中心线会形成不同的切角。只有在两个零点上,它们之间的切角为零。见图中A的状况。当针尖和音槽相互作用时就产生了个作用力,即我上面所说的第二种作用力。产生这个作用力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音槽的外壁和针尖中切线的切角而形成了一种向中心推的力。见图中B和C的状况。其中小箭头表示这种推力。



我可以这样的认为,这个切角越大,其向中心推的力也越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切角越大,针尖的循迹误差也越大。这样的话,我们可从针头循迹的变化来看出第二种作用力的变化。这图中的蓝线是循轨误差的分布线。



在图中我们可看到,而在唱片的外圈到第一个零点,这个力是不断衰減的。然后在蓝色的最低点上,这个力又不断上升直至结束。这样,从整个过程来看,不是增加或减少可概括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36#
发表于 2013-11-4 06:35: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11-4 07:00 编辑

关于侧滑力是如何变化的呢?我在前面提出我自己的看法,我也说明了我的看法是探索性的。为了更好地弄清这个问题,对我也是个学习过程,我请敎了专家。这位老先生绝对比我们更精通的,我无意公布他的名字。他也指出了我的说法中某些不正确之处。这里我愿意让阿杰兄和大家共同看一下·

You are correct that skating force is maximum at the outer groove.  It then decreases gradually to the lowest point on the blue curve.  After than it increases to the innermost groove, but it never quite returns to the maximum level of the outer groove.  Skating forc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blue line with approximately 11% reduc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blue line.  


按照他的讲法,我修改了我前面的图,正确的为如下



侧滑力变化的过程为,从外圈最大,然后一点点减少,直到蓝色曲线的底部为最小。然后增大,直到最内圈。但最内圈上的侧滑力要小于最外圈上的侧滑力。图中蓝线是循轨误差的分布曲线。

总之,讨论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个学习的过程。这一点,我得感谢阿杰兄的帖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37#
发表于 2013-10-24 09:54:05 | 只看该作者

圆弧循迹唱臂播放唱片产生的侧滑力不受 “ 线速 ” 影响?如你所述是正确的话,那么,下针后,唱机转盘转不转动,“ 侧滑力 ” 也应相同了;或者说,在同一平台播放 33.33或45或78 转唱片时,几者产生的侧滑力也应相同了;

是的。但是在实际中,你的33, 45, 78的音槽不可能完全相等,故可能抗侧滑力会有不同。为了说明问题,要把音槽不同的因素分出去。可做下面的实验。

在一个空盘上,先把速度定在33转上,把针头放下,调整抗侧滑力使得唱头即不向中心走,也不向外走。然后增加速度,你可看到针头仍然是稳定的。这个实验就是撇开了音槽不同对抗侧滑力的影响。也表明了线速对侧滑力无影响。

使用道具 TOP

138#
发表于 2013-10-24 09:5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10-24 10:07 编辑
它是否厂家专门为了动态抗侧滑而设计的专属专用装置,这不是重要也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它确实起到了动态 ...
中山张 发表于 2013-10-24 08:59

起不到的。这是因这个侧滑力不是简单地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故没有厂家敢讲它们的抗侧滑装置是动态地来抗的。

使用道具 TOP

139#
发表于 2013-10-24 10:27:42 | 只看该作者
先把侧滑力的主要成因向J版说清楚吧张兄,呵呵。

使用道具 TOP

140#
发表于 2013-10-24 12:35:47 | 只看该作者
用手机上网,不方便码太多的字,谢谢张兄。

使用道具 TOP

141#
发表于 2013-10-24 18:2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Jwang 的帖子

张兄说得没错,支点臂在唱片正常的循迹过程中,所产生的向心侧滑力是由超距造成的。
这个论据J版肯定又没见过了,自然也不可能“引经据典”了,呵呵。
不要再问出处,这个观点是我提出来的,灵感来自于当年把玩直线(平衡)臂时,针尖不落在切点(零距)时,同样会产生侧滑。
也曾拿出来在168探讨过,估计J版没有参加了。
解释起来其实很简单,要完全看明白的话,就必须有相应的平面几何力学知识了。
首先把唱片上的坑纹等化为同心圆,当唱针落在旋转的坑纹时,自然会产生沿切线方向的牵引力(砂轮机火星飞溅的方向就是切线方向)。
(如下图)按唱针落在唱片区域来看,超距产生向心侧滑力,负距产生向外侧滑力。
零距时,切线牵引力和唱臂的反牵引力刚好在同一直线上,所以没有产生侧滑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SRX
合力?分力?看得我要复习理论力学了。  发表于 2013-10-26 08:26
清晰明了...  发表于 2013-10-24 18:45

使用道具 TOP

142#
发表于 2013-10-24 18:51:39 | 只看该作者
这图我画了一个多小时,可以申请专利了。

使用道具 TOP

143#
发表于 2013-10-24 23:57:24 | 只看该作者
1、若臂支点为O、盘心为O’,超距为O’-O”,支点臂应该是OC吧,有OA或OB这样状态的支点臂吗?
2、OC为支点臂状态,杰兄这图是否也不是太严谨!唱头的运动轨迹应该是O”-C圆弧上面的一段吧?
3、图示为合力状态,J版论述为基础原理,同一问题不同方向的解析,看怎样来理解了。
俺菜鸟只能这点认识了,大佬们指教,谢谢。

使用道具 TOP

144#
发表于 2013-10-25 02:1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前几帖已这样说了,你还不明白。

为什么播放黑胶唱片,正切臂不会产生侧滑力,而圆弧循迹唱臂就 ...
中山张 发表于 2013-10-24 11:33


这个是不成立的。就象在牛仔帖中,你的很多讲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点评

对你现在的心态及心情,表示理解及同情,故此暂不点评你的以上言论。希望J版能尊重一下你自己。  发表于 2013-10-25 19:05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4 03:33, Processed in 0.041226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