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9165

查看

4

回复
返回列表

go

江西的古村落-赣州

1#
发表于 2006-8-31 13:49:0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资料在此集中...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06-8-31 14:00:53 | 只看该作者

赣州的古村概述

关于赣州:
赣州是全国最大设区市,下辖18个县(市、区),总人口达830万。在赣南与粤闽边界线上有数百条大大小小的道路彼此相通,延伸着客家人迁徙的脚步。

在汉先民南迁、辗转、定居、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赣州客家与当地土著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质。于今天看来,这种融合无疑构筑了博大深厚的赣州客家文化资源,其中尤以客家古村(镇)为最大文化资源。赣南的客家古村(镇)甚多,有以牛岗行著称的信丰大阿圩,以香菇著称的龙南杨村镇,以产金著称的南康赤土圩,以牛马岗会著称的石城高田圩,以茶篮灯著称的于都宽田圩,以酱酒著称的于都梓山,以瓷器著称的赣州七里镇……还有具标志意义的一些古村,如夏府、白鹭、田村、密溪、东龙、三僚、唐江、营前、筠门岭、羊角堡等等。

赣州客家古村(镇)的历史成因诸多,大多数古村(镇)因道路处于关隘或要汇之处而

形成,部分因为军事、商业、围屋因素形成。



一、因道路成就的古村



主要有宁都县田埠镇东龙村赣县白鹭镇官村赣县湖江镇夏府村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瑞金市九堡镇密溪村等。这些古村(镇)共同的特点是都处在关隘或交通要汇之处。

1.东龙村。东龙村处于宁都至石城的古隘口,沿途数十里道路坎坷曲折,却是客家从宁都往闽境东去的最快捷通途。

东龙古村,是宁都这块早期客家摇篮中文明之根扎得最深彻的地方。宁都早期客家摇篮名称的获得,缘自五胡乱华时期,当时南迁进入赣南的中原汉民大多从抚州的乐安、宜黄及吉州(安)的永丰、吉水进入赣南北部宁都,而且溯赣江、闯十八滩入赣的客家先民进入闽西,也是先经宁都,过石城“闽粤通衢”才入宁化石壁的。东龙村,是宁都进入石城的最捷路径,宁都东龙村与石城小松镇仅一山之隔,山巅一座“东龙古隘”将两地一目览尽。至今,东龙古村村民仍在行走着一千多年前中原汉民曾经走过的古驿道,东龙古隘也仍旧荡漾着浓郁的客家风情——古隘口,总有行善之人,自觉地将一桶桶洁净的开水与勺搁在路边让行人免费解渴。

更为奇特的是,这个3平方公里、人口2000余、距县城百余公里的偏僻古村落,依然保存着近乎完整的客家文化内容、逶迤成片的旧宗祠和秀丽的自然景观。东龙古村至今仍有完好的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房巨宅、百年古塔、“十景文化”,东龙村的客家文化遗产丰富到令人乍舌的程度。闽粤赣三省客家地里,它所呈现的客家文化景观简直可以比拟成“客家文化大观园”。

2.官村。官村处于白鹭镇往北三里,是百年前尚可容数十吨货船通航的鹭溪河之大码头,不愿闯十八滩险的客商通常选择这条安全路线入赣。

上个世纪官村发现便有南朝齐墓,且掘地三尺全是古老石街,至今在百姓中间也还流传着“先有官村,后有白鹭;先有白鹭,后有田村”之说法。这一说法按清同治《赣州府志》“上洛山有木客”一说可作解释。秦始皇时期,为修阿房宫和皇陵,拨10万谪卒到江南伐木,他们溯鹭溪河,从万安来到赣南上洛山(上洛山就是现在兴国县永丰乡西江、里坳村一带,与白鹭官村山水相连)。这批谪卒因不堪其辱、难负其重,一部分人逃到上洛山的大山深处隐居,大部分人在秦朝灭亡后,分散在了赣南各地。这批“木客”以赣南为家,同当地的土著人“赣巨人”结合,是官村最早的拓荒者和中原文明的传播者,也是赣南最早的客家人之一部分。便是在现在,在白鹭与兴国交界地一带的村人,仍有人沿袭古俗,习惯性地在自家门楣上贴上“木客之家”字样。

赣州城在秦时,尚为一三角洲地区,直至晋太守高琰才建土城,赣州府志有记载,赣州(时为赣县)晋时便在水东雷岗有座嘉济庙(后搬入城内健康路的江东庙),敬的便是最早生存在赣州城一带的先民——秦人石固,传说这石固便是这批谪卒中一人。

3.夏府村。赣县夏府古村形成于唐朝,繁荣于宋明两朝,衰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村落处于十八险滩中黄泉滩、天柱滩两个最险滩之间,舟船货物均需上岸转移至数里外的静水处,空船则由村里的职业滩师顽命闯过,故而夏府成为赣江上下的人、货集散重地。村内商贾如雨,货物如云,酒肆、客栈、妓院、茶楼……逶迤满街,一度被誉为上演过赣南客家“清明上河图”的地方。如今残留的十八花厅花岗岩门柱遗址,验证了唐朝时期十八书生赴长安赶考齐齐高中(其中一名还是书童代替生病书生考中)的千古传说,另,明清两位著名的皇帝朱元璋、乾隆都在夏府留下过匾联,孙中山也亲自为夏府撰过联。

更有说服力的是,北宋贬往岭南路过夏府的苏东坡,还在夏府逗留期间,为夏府写下过著名的诗句:“十八滩头一叶舟,清风吹入小溪流。三生有幸复游此,莫把牟尼境外求。”宋朱熹来赣探寻周程理学渊源时,在夏府也留下了“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可见,夏府的历史远至少可追溯到北宋。

4.周田村。地处寻乌县澄江镇,东江源头上游,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03年7月1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通告,命名了全省29个历史文化名村(镇),寻乌的澄江镇周田村与安远镇岗老围村、龙南关西新屋围村、瑞金九堡密溪村、于都马安乡上宝村同登榜首。

周田村获得这种荣耀的基础,是周田古村至今仍完整保存的十五座精美古民居。周田古民居虽然没有乐安县流坑之规模宏大,没有婺源县江湾之秀丽景象,却也是雕龙画栋、飞檐翘角、封火砖墙,还有文化内容深远的门楣、题刻、功名柱、风水塘、浮雕壁画、传说故事。

周田一村通三省,广东的平远县差干镇烽岭牌村、福建的武平县东留乡龙溪村与周田一山之隔,一条穿村而过的古驿道将三省三村一脉相连。如今,驿道犹在,驿站残犹,盐商的故事仍在传说。今天我们所指的寻乌是“赣闽粤三省通衢”,实际上具体所指的便是周田古村。

这个古村落,清朝初期,便借助这一古通衢,开展“盐米”生意,成了闽粤赣盐米集结地,成了商贾重地。曾在明朝时任过上杭县令、广东布政司都事的王裳之后人王周崧,因为走这条“盐米之路”发了巨财,在广东下坝、新铺,江西寻乌城、会昌筠门岭都有大商店,绵延至周田四十余里开外的吉谭圳下都有他所购置的田地。王周崧率先在周田筑起了三栋豪宅,其一住家,另两处均为藏金宅。之后,他的儿子及村里的其它有钱人家,先后盖起了十八栋显示着家族富有、兴旺的巨宅。于是,这个通衢之驿道中的古村落顿时威风凛凛起来,影响面扩及三省数县方圆百里。

寻乌县有一句流传了数百年的“项山的糯,三标的货,周田的屋,长企的谷”(毛泽东《寻乌调查》中也有记载)口头语,其中“周田的屋”,指的便是“周田十八座大屋”。

5.密溪村。密溪村是瑞金市九堡镇最北边的小村,与宁都对坊乡接攘,也是承接广昌过来的客家人的通衢之一,至今仍有古驿道存在。

这个古村,早在清乾年间就出了个举子,在朝野很有名气的理学家罗有高,他生于雍正四年(1734),乾隆30年乡试中举。据《道光瑞金县志》和族谱记载,台山“幼为词赋,尝拟司马相如、杨雄之言。及壮,为古文辞,出入韩、欧间言”,他“乃潜心理学”,曾致力研究佛、儒二学,并“旁及兵符,技击皆精”,著有《尊闻居士集》四卷传世。其生前学识渊博,曾受到时任内阁学士的翁方纲、散文大家恽敬的大力推崇,翁曾作《送罗台山南旋》诗,恽曾撰《罗台山外传》一文,均揖入县志流传后世。台山于乾隆44年(1779)因病卒葬原籍后,密溪建有“台山园”和“台山学堂”以藉纪念;民国时县城曾设台山路,其基葬也至今在密溪保存完好。可以说,台山这位历史名人的出现,使罗氏族人引以为荣并倾力大兴文风。密溪历史上乡宦众多,文风昌盛,也正是自乾隆年始。紧接着道光年间又出了罗大用、罗汇等举子,罗大用后来还被钦赐翰林院检讨职。此外,清代时村里建有名为“南屏书舍”的书院,据称有万卷藏书,有《南屏书舍》诗云:“前贤乐育揖书斋,后学相承惟素怀,闻道台山文集出,才人学府一时皆”。据谱载,自明清以降,当地一直兴办有 “义学”、教坊和学堂等公益事业,为密溪造就了不少人才。

同时,密溪人自古有经商的习惯,出外省经商者众多,聚财后很多人便归耕故里,广建屋宇宗祠戏台,其中出了有百万家财、号称“罗百万”的罗积明。据称,在文革之前密溪村中历代旌表乡宦、名人的碑和坊达近百处之多,四面山上依风水说建了四座塔,文革后祠堂被毁了不少。据传,密溪人发达后,以钱财将原来村里的大姓王氏一族土地房产尽皆买尽,村里基本无有杂姓人家。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06-8-31 14:20:26 | 只看该作者

赣州宁都县田埠镇东龙村资料

一、地理位置:

东龙村距宁都县城50公里距石城县城20公里,位于海拨500米的山间盆地之中。在四周青山的包围下,东龙村酷似一个天然的“围屋”。“围屋”外,有四条山路可通往东龙。每一条路上都有一个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古隘口。陡峭的山腰上,隘口上一把守任何人都进不了村子,颇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防御中的辅助设施还有耸立在东西南北方向的四个寨堡,外来人不可能从隘口以外的任何山头逃出寨堡守卫者的视线。当然,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古隘口上早已没有了人镇守,古寨堡内外也长满了杂树和野草。

二、建筑、历史和民俗文化:


从西晋(公元280年)就开始有了地名的宁都县,中原先民南迁到这里留下的文化迹象最为丰厚,客家的文化在宁都沉淀的挖掘不完,厚重的书写不尽,几乎每一个村落里都蕴藏着一章传奇的故事。国际著名汉学家、法国远东学院劳格文博士对宁都特有兴趣,屡屡深入到宁都乡镇村落作田野调查,在他主编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中已为宁都出版了一本50万字的专著。2002年,劳格文先生把研究客家的目光又聚焦在了宁都田埠的东龙村。此之后,清华大学建筑系、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赣南师院客家研究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赣州市博物馆等一批批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地走进了这片高山之颠的盆地村落。赣州电视台专题部和本报记者也于猴年的清明节走进了东龙。
  劳格文先生评价东龙是一个比闽西更接近新儒家的理想宗族社会。六进东龙的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刘劲峰说:“东龙是赣南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布局未遭到破坏、最完整的一个村落。中国的建筑学、堪舆学、文化学、社会学都可以在东龙寻找到答案,好好保存可以给各个研究学科都提出依据。”

典型的宗族社会

  东龙村里98.5%的人姓李,是个典型的宗族社会。传说东龙村李姓开基祖翊俊公从石城来东龙打猎,随身的猎犬卧在东龙山头无论如何也不肯迈步地俯视着这块盆地。翊俊公仔细观察后断定这是块风水宝地,就选其作为了开基地。村里人说:当时的东龙村还有曾、刘另外二姓,这二姓人怠慢得罪了一位深藏不露的堪舆先生,而善良大度的李姓人却对这位先生盛情款待留住了三年之久。离开东龙村时这位先生留下了一句话:曾(罾)要破败,刘(留)也刘(留)不住,李(鲤)多满江游,留眼曾(罾)子霸水口”。自翊俊公来到东龙后已历经千余年,李姓繁衍了37世,真正成了一统东龙的李氏大宗族。我们发现东龙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98.5%都姓李的东龙村却有一个陈姓的手艺人介入了这个大宗族。原来东龙由于环境的封闭性和必须自给自足的生存需要,在这个庞大的宗族里是七十二行样样俱全,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各行各业兴盛繁荣的贸易集市。陈姓人是以善吹唢呐和玩木偶戏的技艺为强大的李氏宗族所接纳且一直香火延续到今天。

考究的建筑群


  东龙最让客家研究者感兴趣的是村子里的建筑群。占地仅2.5平方公里的东龙村酷似一条航行的船。在这个盆地里,祠堂庙宇、民宅大院、山间小路、溪流池塘错落别致地排列有序。村子里有以隘亭、寨堡为外围防御建筑的要塞设施;有以宗祠神庙为心理安全防线的建筑群;有造型多样、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还有蕴含着堪舆理念镇守在东龙水口的文峰塔。为详细研究东龙村的建筑特色,香港中文大学以一千美元一张照片的稿酬预订了从卫星上拍摄的东龙建筑。受盆地环境的限制,人口密集的东龙村的建筑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堪舆的理念:横七竖八错落相间的房屋和街巷的位置根据东西二条龙脉的走向,或是歪门斜道或是墙上竖一个 “泰山石敢当”碑石,或是门前立一对石狮子,或是大厅里安放一尊狻猊(仅在东龙村才能见到的类猴似虎的镇邪石雕)。老祖宗深奥莫测的堪舆学在东龙的具体运用,让我们这些第一次走进东龙的采风人叹为观止,印象深刻。

崇文重教重功名

  人口稠密的东龙村,人口最多时达到了5000多人。又是生存的需要,大量的东龙人走出隘口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东龙人在石城、宁都、上饶、福建长汀、河田、乃至浙江、湖南各地都开设过商号。经商发家后的人大都返回家乡兴建住宅购置田产。东龙人购置的田产遍及宁都、石城的每个角落,很多东龙人就依靠收税租过着世外桃源的休闲生活。?グ惨莞蛔愕纳?活奠定了东龙村丰厚文化的经济基础。东龙村人崇文重教的读书风气十分旺盛,他们用宗族的力量资助读书人,凡是获取功名者都可以得到一份田租,这是东龙独特的“耕读文化”现象。当然,由于富庶的经济基础,明清时期的东龙李氏买取功名之风气也很盛行,有了功名者就回家大兴土木,建筑功名祠和庙宇。所以,2.5平方公里的东龙村就有永东古寺、太公庙、将军庙、玉皇宫、道堂、宝塔寺等6座寺庙,还有蔚为壮观、至今保存完整的 38座祠堂。6座庙宇分布在村子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庙宇和4个隘口的刻意组合构筑着东龙村现实与虚幻的两道安全防卫线,千百年来就象忠诚的卫士,庇佑着一代又一代的东龙人。据东龙族谱记载,明末清初的东龙李氏共中文武举人5名,庠、廪、增、贡生182名,这些学生被授于各种官职者27名。清初著名文学集团“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就是东龙学子中的杰出代表。

古村的十大景观

  高山之巅的东龙村有两条小溪环绕村庄,自东南往西北流经出水口,形成一片大瀑布。天然的泉水成就了村内130口大小池塘,风生水起地养育着东龙人,养育着东龙的特产白莲和鲤鱼。300多棵参天古树耸立在连绵不断的山脊上。这一方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的和谐环境,曾被孔子裔孙、翰林院学士孔敏英称之为“架上金盆”、“真桃源洞欤”。弹丸之地的东龙村还被后人定论出了龙岗古隘、巽峰插天、虎嶂乔峦、七里环家、双涧抱村、凌霄胜阁、虹桥锁水、玉栋擎天、塔映湖心、永东古寺等十大文化景观,并载入了《宁都县志》。

  仓促的东龙之行,让我们一行记者余兴未尽,我们对东龙只是浮光掠影的采访。唐宋就已建村的东龙有太多太多的文化积淀等待发掘。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东龙村里闹元宵、游神、醮会,中元会等经久未衰的特色民俗活动,就象被面纱遮掩着的美人一样不曾被世人所知。采访中,我们得知,受国际客家热的影响,东龙人已在准备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劳格文先生主编的《千年客家古村——宁都东龙村》即将出版,并准备在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赠送给每个参会人员。我相信,东龙一定能以她与生俱来的魅力走出大山,走出赣南。

三、图片资料:

http://www.jx.xinhuanet.com/jxkj/2004-11/17/content_3234727.htm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06-8-31 22:42:38 | 只看该作者

赣县白鹭乡官村

这里是江西赣县北部的白鹭古村,那一幢幢雄壮巍峨的客家古祠默默地诉说着古村昨日的辉煌,那些精美绝伦的雕梁画栋让人怀古幽情。就让《游遍天下》为读者翻开这幅历史的美丽画卷;就让那流淌了千万年的鹭溪引领我们走进我们的“往日家园”——白鹭古祠堂。

  远山抹上了一层微光,天亮了。一轮红日在黑沉沉的山梁背后缓缓探出头来,古老的白鹭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那条自东向西逶迤而来的鹭溪,象玉带一样飘过白鹭村。流淌了千万年的鹭溪依旧水声潺潺,它记录了白鹭村的起源,也见证了白鹭村的兴衰。

  这里曾经是一个白鹭成群的世界。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最美的画卷,历史在这里写出了不朽的诗篇。这就是江西赣南的白鹭村,客家人迁居于此,那一栋栋巍峨的祠堂就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和白鹭的青山秀水一起构成了客家人的美丽家园。

  白鹭村位于江西赣县北部。江西赣南是客家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人的摇篮,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

  白鹭早在商周时期便已形成人类聚居的村落,唐宋时期日渐繁荣,大批南迁的中原客家移民聚居此地。白鹭村呈半月型,面积为0.2平方公里。白鹭村现有561户人家,2500余口人,99%为钟姓,他们都是一位叫钟兴的赶鸭人的后代。

  白鹭村的真正繁荣是从钟兴迁移到这里开始的。南宋绍兴六年(1136),兴国县竹坝42岁的钟兴,携带一家四口,赶着百余只鸭婆,游牧到距家乡 30公里的一个地方。在这里的第一晚,它梦见了白鹭纷飞,第二天发现他的鸭婆在这里竟能一天产下两只鸭蛋,钟兴于是在这个风水宝地安下家来,并把这里命名为白鹭村。他的后代们在这块土地上辛苦劳作,使白鹭村越来越繁荣昌盛。

  现在的白鹭村虽然没有了白鹭的身影,但这丝毫无损它的美丽。在这偏隅一方的小山村中,至今仍保留着一片6万平方米古色古香的青砖黑瓦建筑群落,它们多为明、清两代所建。(也就是钟兴的后人发展的鼎盛时期所建。当时,当地村民利用鹭溪便利的水路交通,将山中木竹运往外面的世界贩卖,使白鹭村的村民生活空前富足。)看啊!在那青山绿水中,那群栉次比邻的建筑群何其雄壮美丽,几百年的风霜雪雨的侵蚀,它们依然是那么巍峨雄浑,犹如一个美貌少女,经过岁月的打磨,蜕变为一个更显风韵的少妇。那一幢幢华屋豪舍的檐角无不律同地轻盈地向天空上挑着,流淌着那种江南水乡独有的清秀气息。瞬时间,让人仿佛身置于江浙的山水画里一般。白鹭村人把含数字的景观串成了从一到十的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宫(又名三官殿)、四逸堂(又名爱庐)、五福地、六角亭、七姑坛、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它们像珍珠一样镶嵌在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中,为人们世代所欣赏所传颂。

白鹭的客家民居,借“祠堂”而独秀天下。古时,白鹭村的先民们长期都在京都、两湖、江淅一带泛游、经商,把富丽典雅的徽式建筑风格移植回来,兴建自己的府第。白鹭的祠堂大抵高约10米,清一色的黑瓦青砖,威武堂皇。一道道排列整齐的风火墙,飞檐翘角,直凌霄汉。堂内雕梁画栋,玉柱花窗,大大小小的开井错落有致。正厅和偏厅美轮美奂。住房和杂屋秩序井然。官宦人家的祠堂门口排列着圆圆的“龙抱石”和长长的“旗杆石”,上面镶刻着文字、图案,表述主人的功名与官衔。祠堂之间,于“风水”有碍的巷道路口的墙头或屋顶,时不时高悬起一块兽头装饰的“泰石山敢当”的石碑或一尊张牙舞爪的小石狮,借以镇妖驱邪。

  白鹭祠堂从使用功能上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奉祀祖宗神位并举行“辞祖”仪式的祠堂,当地叫上“专祀型”祠堂。一种是既聚居人家,又奉祀祖宗神位的祠堂,当地人叫“居祀型”祠堂。从建筑年代看,最早是建于南宋末年(1250)的世昌堂,不过经历后来数十次重修扩建,现已非原貌;最晚是建于 1919年的佩玉堂;其中更多的是建于该村鼎盛时期,即乾嘉道三朝年间(1736年——1850年)的祠堂。从构成角度看,基本上是由建筑实体围绕中空的天井构成,即“四水归堂”建筑。

  这些建筑仍按典型的传统天井式围合为主体,并保持主体建筑的方正,其周围则以附属用房如厨房、柴间、佣人房、马房等及一些小院落组结合,使其与地形协调统一。

  祠堂的四周墙体均为青砖砌筑,为保墙身牢固和防潮,墙高90cm以下多采用单丁斗子式砌筑,90cm以上多采用二斗一眠式砌筑,墙的阳角多用130—150cm的长麻石做护角,以防碰撞损伤。

  白鹭民居为砖木混合结构。早些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承重,砖石仅为外围护。晚清时,则大多为立木柱,穿斗式构架,而山柱及两侧外檐柱大都被砖石山墙所取代。

  白路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雕刻装饰。重点体现在正面大门和天井四周的梁枋构架和门窗格扇处。

  梁枋构件一般都做成略带孤形,状似新月,侧面也向内砍成略为长方形,有些上面加有饰线,断面比较粗大。枋柱间侧用作承托,雀替多用镂空雕刻的鳌鱼,做工精细,形态逼真,有些则用方料雕饰成其它形状,使雀替基本上失去了联连件的作用,纯为装饰物了。在友益堂等少数几个祠堂中,柱与挑枋间则加有斜撑,斜撑为跌空飞奔的灵兽,显得情趣盎然。

  窗扇多为推式,上部镂空以便采光。密纹格式多种多样,如柳条式菱花、冰花、工字、双工字等,显得简明规整、大方美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友益堂中,其窗的空格中嵌有很薄的云母片,既遮挡视线又有一定的采光功能,银光闪闪,显得异常珍贵。窗下拦板有些是整块木板,有些木板上加些木雕镂刻,不少窗扇中加有腰板,上采用浮雕的形式刻有花草虫鱼、人物等。连续的排窗衬托在大片木墙(或柱)之间,相互对比,显得格外精致细巧。

  格扇门的型制与窗差不多,上段格心做成菱花、冰花等图案。中间是腰板,腰板上雕刻有人物故事或虫鱼鸟兽,花卉宝瓶之类,做工精巧妙,刻画细致。下部则是整块的裙板。门窗整体装饰性极强。

  精造大门,是我国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白鹭民居也不例外。在其现有的几十栋祠堂中,对大门的建造可谓不遗余力,匠心独运,各具特色。

  设置大门的正面砖墙(或侧砖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整的;另一种是在设门处,使墙面后退少许,两侧做成“八”字形,也称“八字门”。后种形式比较多见。由于栉比的建筑构成的街巷较低窄,这后退所留出的空间,一是方便出入;二是构成了一个半公共空间便于居民在此活动和交流,不会占据街巷的位置。

  白鹭民居的大门,无论是在正面,还是开在侧面,门框上都做有各式门罩。门罩的有的比较小,也很简洁;有的比较大,不仅繁杂,主体地位也十分突出,是整幢建筑的装饰重点。门罩几乎都做成贴墙的牌楼,只是没有落地的夹杆石和弥须座。一般以三间四柱三楼为主,也有少量五间六柱五楼。有的做的比较小,砌于门框和房檐之间,比大门稍宽一些;有些则做的很大,随墙“八”字展开,高度自门框起直至屋檐(楼檐与屋檐合二为一),柱子则垂下上门框。门罩无论大小,梁枋椽檐俱全,椽檐口以上逐层外伸,盖以青瓦,翘角走脊,但不是很夸张。一般人家的贴墙牌楼,其边柱、中柱、小额枋、大额枋、龙门枋都是素白的,没有雕刻装饰,装饰的重点在正楼和次楼的屋檐。龙凤板、单额枋,装饰的图案,依其建筑的年代而有所差别,明代和清代早期建的祠堂,装饰比较简洁,以动物灵兽,连续的“万”字、双环六角、四角等图案为主。后来越是晚期的,其图案则越丰富,出现有人物、花篮、扇面、葫芦、书卷、渔鼓、盘景等,甚至完全取代了以前的几何图案。

    白鹭村钟氏总祠世昌堂;钟氏分祠洪宇堂;被誉为“山沟里的大观园”的恢烈公祠;玲珑雅致的绣花楼;犹如出水莲花的佩玉堂;奉祀钟愈旭钟崇保父子的保善堂;气势恢宏的兰善堂;供奉白鹭村坊神黄飞虎天君及赖公的神像的福神庙;供奉“花神”的仙娘阁等等祠堂是这群古建筑中的佼佼者,它们各具特色,颇值得细细观赏,仔细体味。

  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太夫人祠。古时,由于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影响,祠堂以女士命名者甚为罕见,而王太夫人祠就是一个特例。

  王太夫人(乾隆15年——道光2年),系清太学生、布政司理加捐知职便授奉政大夫钟愈昌的副室,也即嘉兴知府钟崇俨的生母。钟愈昌的结发妻子早殁,继室为赵太夫人,作为副室的王太夫人一直帮助赵太夫人管理事务,后来赵太夫人去世,她一人主理家务二十多年。王太夫人一生贤淑,相夫教子,经常劝导丈夫和儿子要为人正直,扶弱济贫。

  王太夫人乐善好施的德行尤为人们称道。她用布衣素食节省下来的积蓄为病人施药,为贫寒者施粮施衣,甚至为死于白鹭村的所有乞丐施棺林并妥善安葬。王太夫人临终前,唯一念叨的是设立义仓,并把所有积蓄拿出来成全此事,交待儿子钟崇俨义仓规模要达到一千担义谷,每年用于赈灾济贫,不得留存。此一善举真是感人至深。

  王太夫人死后,钟崇俨遵母愿,办起了义仓,名曰“葆中义仓”,族人在族谱“王太夫人传”和“义田记”中对此作了专述。此外,还将王太夫人事迹报朝廷旌表。由于王太夫人义举不凡和儿子任嘉兴如府而“母以子贵”,朝廷特下懿命,诰封王太夫人为大恭人,诰赠太淑人。

  王太夫人祠即为纪念王太夫人而建。它前后二进,天井宽大。二进明台高40cm,从二进后天井可拾级而上二楼廊。一进楼面低于二进楼面,绕天井形成回形楼廊,楼廊等装修简单别致,而“八字楼”比白鹭其它一般门楼宽阔,异常恢宏壮丽。特别是门楼上方的灰塑图案十分精美,麒麟、鳌鱼、凤凰、蝙蝠、葫芦、灵芝、“万”字等图案层次分明,立意深远。

  王太夫人祠建成后,楼上主要用作义仓储存义谷,楼下则成赤贫子弟读书的场所。大灾之年,大天井成了摆放大铁锅熬粥施粥的场所。因此,王太夫人祠成了当时救难济贫的专门场所,也成了白鹭人心中的一块圣地。

  近年来,大凡到白鹭参观游览者,少不得慕名到“王太夫人祠”参拜一番,电视工作者还数度拍摄专题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放。二OO一年,香港实业家詹益邦先生还捐赠数万元港币对该祠进行修缮。

  千年客家古村白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赶鸭人钟兴的后代在这片风水宝地上勇于开拓,镌而不舍,闯出了一条“农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指引着钟姓子孙,创造了巨额财富,建起了一栋接一栋的宫殿式的祠宇,培养出一批批出类拔萃的人杰......。http://www.jx.xinhuanet.com/jxrw/2003-04/09/xin_3ad21644f8814eaab97a67c850475811.jp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06-8-31 22:54:23 | 只看该作者

客家先民南迁驿站------夏府

夏府,是千里赣江第一驿站,是一座中国漫长的水运历史中沟通着中原与闽粤的古码头。这个昔日赣江十八险滩滩头上的古村落,曾经年年岁岁地迎送着南来北往为避险滩上岸步行的达官贵人。这块江边栖憩地的空气中弥漫着宋代苏东坡、明代朱元璋、清代乾隆帝、近代孙中山、蒋经国、蔡元培在这儿活动过并留下了诗文而传承的精气与神韵。 夏府,是一块处处蕴藏着客家文化,处处充满着创造契机的风水宝地。然而只是近年来才开始有亲近过它的域内外作家受它感染为它激扬文字,夏府的名字也才开始频频出现在海内外的媒体上。也才开始有有识之士发现了它的珍贵与价值,欲在夏府描绘一幅最美的客家山水画卷,欲籍夏府的山形地势古建开发成一座客家风情旅游园。
  在夏府,有蓄满了故事的千年祠堂.古驿站、拴马柱,有谜一样传说神奇的“十八花厅”、“十八险滩”、“南洋奇树”、“百年大枣”……夏府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媒体广泛传扬、尚未被旅游开发和利用的精彩与美妙在平静中给默默地掩隐着。但是它却让采撷风情民俗、善于捕捉美丽定格瞬间的摄影人激动得创作的欲望勃发张扬。
  那是七一前夕,乘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2004年11月在赣州召开的喜事,一批客家风情采风人坐上了开往赣县夏府的轮船。夏府距赣江源头40公里,从赣州顺水而下航程仅两个小时。船在宽阔的赣江顺流而下,人在徐徐的清风中看缓缓推移的江南名胜八境台、白塔与二岸景致,自是与从陆地上看别有一番情趣。历史上千里赣江共有十八处险滩,仅储潭至夏府就有八处险滩。解放后,险滩暗礁都被改造炸毁。如今我们的船行至昔日险恶的储潭,江面已是那样的辽阔,在群山环抱中迴流成潭的江面平静得就象一面镜子,几只渔船在航道外悠闲地撒网捕鱼。恰逢双休日和圩日,渡口上往返来回有5、6条渡船,上船下船的有好几百人。人流中的客家妇孺活流动的水乡风情画。随时差不同、光影不同的千里赣江第一洲、船行景移的山光水色引诱得摄影人或席地而卧或拉长焦距地变换着拍摄角度。、村姑、老者、汉子的举止神态、甚至衣着服饰、箩担篮筐,在摄影人的镜头里都犹如一幅幅鲜
??   终于走进了千里赣江的古驿站夏府,在一处处的风景前,摄影人对着取景框是上百人地重复着一个雷同的手指动作,“咔嚓、咔嚓”的镜头转换声在乡村田园里奏成了一支美妙的交响曲,硬是把个古老平静的夏府搅和得一片勃勃生气。戚氏宗祠前有摄影人在虔诚地寻觅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忠魂英气;走进有四百年历史的枣林里一派洋味的都市妞与看热闹的村娃形成的一幅风景又让摄影人陶醉在忘情的激动中;看见镌刻在古祠、亭台廊柱上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牌匾,甚至让是第一次到夏府的摄影人直后悔,为什么身在赣州竟然才识夏府真面目。
  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夏府古村,鼎盛时期的人口多达两万多人,从村头到村尾有一条宽两米,长达五华里的古驿道贯通全村,驿道两旁的店铺连着店铺,延伸的骑楼可使过往行人晴天不晒太阳,雨天不湿鞋袜。地处南国荒蛮之地的一个古村落能如此繁荣,全是由特定的地理条件造就的:夏府位于赣江十八险滩中段,村头有“天柱滩”,村尾有“黄泉滩”,河床里暗礁密布,水流涌急,被人称之为“鬼门关”。千百年来,从中原逆长江过鄱阳湖朔赣江进入两广、福建的的所有船只经过夏府时,都要人、货下船,登旱路走夏府,并另请“滩师”导航空船而过,出了这两险滩,人、货才能重新上船。在夏府至今还断断续续地有这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千年古驿道。古驿道旁巍然矗立着三座明清时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大祠堂,村头的“戚氏祠堂”是始建于宋代的千年古祠,这座戚氏家族的总祠堂又名“世爵封侯”。祠坪上那根明朝时竖的石柱叫拴马桩,当年途经夏府的人很多是有身份的人,栓马桩就是让经过“戚氏祠堂”前的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地进行朝拜时而用的。。祠堂内柱子上刻有近代孙中山和蔡元培的题词。最奇的是祠堂左边一棵由小叶桉、阔叶桉、荷树三种树种根枝相连地长在一体的南洋奇树,不知吸引了多少人对它的研究。
  沿着古驿道继续走,远远就能看见绿色枣林中另外两座规模宏伟别致、建筑风格各异的祠堂遥遥相对,一座是“谢氏宗祠”、一座是“戚应元公祠”。由于这里是万安水库的移民区,村子里居住的人口已不多。因我们到来才打开门锁的祠堂,地上满是青苔,瓦檐上一种叫风姜草的植物凌空在上一蓬蓬地长得十分茂盛。从祠堂内雕梁画栋、挂匾楹联的厅堂、戏台、酒楼的门柱上就能想象这个村子昔日的繁荣昌盛。难怪客家研究的专家说,要了解客家人的祠堂就一定要去夏府走一遭。
  古老的夏府历史上曾经有“回龙阁”、“戒珠寺”、“太尉庙”、“文峰庵”、|“恬静庵”等名寺古刹,只可惜因历史上的战乱、破“四旧”、建万安水库等众多的原因已全给毁了。如今的夏府是赣州著名的“枣庄”,村里有几千亩枣林,有三棵枣树的年龄已有300多岁。夏府以蜜枣为主的蜜饯系列产品已远销到了香港、台湾、新加坡。
附1:夏府宗祠的对联

  联一:堂基开宋代,昔自苏州分派;世系出临辕,频看赣水发祥。
  联二:由粤解组而归,道经十八滩,只因择地开基,分得章江秀气;自宋安居之后,丁逾千万指,叠出名儒良吏,足称贡水世家。
  联三:粤东政显,虔南基开,当年燕翼贻谋孙系子孳昌族姓;堂寝奎联,门栖壁映,尔日鸠工告集春繁秋露千馨香。
  联四:先人从宦海归来,历十八滩险阻风涛胥宇属天成,叠见名门生异采;此地有章江回抱,荐千百代馨香俎豆开基由仕籍,须教饮水共思源。
  联五:联血族崇尚武精神实纪新书勿忘祖烈;承先志辅右文治理儒行经籍蔚为国光。
  联六:世系承汉代侯封,凡为政治,为教育,为实业,克宏先绪;祠宇据赣江形势,统曰鳖口,曰天柱,曰努机,环聚大观。
  联七:祠宇鼎新绍起鸿图崇世德,宗支衍庆重开骏业焕人文。
  祠堂对联内容,其一是追溯戚氏源流,其二是论说宗族发展,讴歌祖先功德,其三是为勉励族人继承光大祖先事业。
附2:夏府的古建筑

  大尉庙
  在夏府村南面距赣江不到1华里的地方,建有太尉庙,大尉庙为两层楼阁建筑,其中供奉的主神是雷万春。该庙是夏府香火最盛的庙宇,太尉庙的庙会不仅是夏府,也是附近方圆十几里影响最大且最为热闹的庙会。该庙于本世纪40年代被毁,至今未恢复。
  戒珠寺
  戒珠寺座落在夏府村濒临赣江的一座小山上,背西北、朝东南。据《同治赣州府志》:戒珠寺“敕建于唐朝”。可见它历史悠久,并且是“敕建”,即奉皇帝的诏令所建,无疑是赣南的一个重要寺庙。由于戒珠寺名气很大,长期以来,不仅有许多人来此烧香拜佛,也有文人学士慕名前来观览。在北宋时,苏东坡被贬岭南,途经夏府时,特地下岸到戒珠寺游览,在他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该寺之时,意犹未尽,挥笔为戒珠寺题诗一首,诗曰十八滩头一叶舟,清风吹入小池流,三生我复来游此,莫把牟尼境外求。该寺已于40年代战乱时被毁。
  恬静庵
  恬静庵建在夏府村北面回龙角上面的山上,住尼姑。恬静庵的历史也很悠久,是座古庵,并且也有一定的名气。据说,明代一位皇帝还为该庵的大门题了字。以前,此庵建筑规模较大,有三座大殿,还有不少的房间,有一口水井,清水清甜,恬静庵内也供奉不少的佛和菩萨像,香客甚众。后在“文革”中被毁。
  回龙阁
  在夏府村的最北面,濒临赣江。这里地形奇特,宛如龙头,赣江流经这里时江水会迂回入内,再流出来,所以人们称这里为回龙角。回龙角上面的山上原来是的三座庵庙,现只剩下桥头庵,其余两座已倾圮。回龙角被夏府人认为是本村的风水所在,据当地老人介绍说,回龙角一带原来是树木茂盛、松柏参天的地方,有野生动物出没,风水保护得很好,因此,夏府长期人才辈出。后来,这一带树木被大量砍伐,夏府的人才也就出得少了。
  夏府的土地庙在村口,约有半人高,外涂红色,内有土公公像。此庙现尚在。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08:27, Processed in 0.046079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