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7245

查看

150

回复
返回列表

go

最伟大的德语诗人里尔克与荷尔德林!!

1#
发表于 2010-8-6 01:36:2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6 15:26 编辑



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
  与她自身:不可替代的
  完美,这甜蜜的词汇
  被事物本身所包围。

  没有她永不知如何说出
  我们的希望为何物,
  而那些温柔的间断
  在持续的出发程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0-8-6 01:37:31 | 只看该作者
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出生于奥匈帝国布拉格一个德语少数民族家庭,没有兄弟姐妹,九岁双亲离异,跟随母亲生活。1926年茕茕孑立的诗人死于麻醉剂也难以缓解其痛苦的白血病,身旁没有一个亲人。

  在二十世纪的德语诗人中间,似乎还没有哪一位象里尔克那样: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却永远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

  1924年初里尔克重访巴黎,在那里住了七个月,直到八月才离开。这对他来说是几乎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四分之一世纪以前,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诗人,为写一本关于罗丹的专著来到巴黎,如今他功成名就,巴黎笔会俱乐部为他举办招待会,贵夫人争相请他去做客。更重要的是,他想写的作品已经完成。     

  但里尔克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坏。1926年10月,在采摘玫瑰时,他被玫瑰刺破左手而引发急性败血症,更加剧了病情。他整日卧床,备受痛苦煎熬。

  11月30日起,为了迎接死亡,里尔克拒绝再用麻醉剂,闭门谢客。12月13日,他在给莎洛美最后的信中写道:“你看,那就是三年来我警觉的天性在引导我警告我——而如今,鲁,我无法告诉你我所经历的地狱。你知道我是怎样忍受痛苦的,肉体上以及我人生哲学中的剧痛,也许只有一次例外一次退缩。就是现在。它正彻底埋葬我,把我带走。日日夜夜!而你,鲁,你俩都好吗?多保重。这是岁末一阵多病的风,不祥的风。”他最后用俄文写下“永别了,我亲爱的。”     

  1926年12月29日凌晨三时半,里尔克安静地死去。按照他的意愿,他被埋葬在一个古老教堂的墓地中。墓碑上刻着他自己写的墓志铭:  

  玫瑰,纯粹的矛盾,乐  
  为无人的睡梦,在众多  
  眼睑下。

(文/ 北岛)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0-8-6 01:45: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0-8-6 01:47:00 | 只看该作者
德语诗人中最伟大的人物!还有荷尔德林!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0-8-6 01:47: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6 02:20 编辑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奥地利诗人。生于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1919年后迁居瑞士。

  Rilke里尔克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具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如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等。但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著名作品有借赞美上帝以展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矛盾的长诗《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晚年,他的思想更趋悲观。代表作为长诗《杜伊诺哀歌》(1923)和诸多14行诗。   

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0-8-6 01:4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6 02:32 编辑

(1875.12.4,奥匈帝国 波希米亚 布拉格〔今捷克共和国境内〕-1926.12.29,瑞士 瓦尔蒙)   他对20世纪德语文学的贡献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赏。他和乔伊斯(James Joyce)、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艾略特(T. S. Eliot)和卡夫卡等作家同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巨匠。先后上过两所军事学校,后因健康不佳,被迫离校。1895年夏读完德语文科中学,毕业前已发表第一部诗集(1894)。1895年底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和艺术史。1896年9月离校去慕尼黑,是他成熟生活的开始,也是一个被内心主观需要所驱使的人的无休止旅行的开始。   1897年5月结识鲁.安德烈亚斯-萨乐美(Lou Andreas-Salome),不久鲁便成了他的情妇,这一恋爱事件是他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她是一个俄罗斯将军的女儿,把俄国介绍给里尔克,俄罗斯因而成为里尔克一生中的里程碑。甚至恋爱事件结束后的几年,直到他去世,她依然是他的知心密友。1897年10月里尔克随鲁到柏林。在世纪交替时期,他和鲁两度访问俄罗斯。俄罗斯在他心里唤起了创作诗歌的激情。献给鲁的长篇三联诗《祈祷书》(Das Stunden-Buch)写于1899-1903年,1905年出版。诗人以“我”的形式出现,围绕着他的上帝讽诵经文,这个上帝其实就是“人生”的化身。在诗句里,一个独具一格的诗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从第二次俄国之行回来不久,他接受邀请,参加不来梅附近的艺术家新村。1901年4月和女雕刻家韦斯特霍夫(Clara Westhoff)结婚,在沃普斯韦德(Westerwede)附近一个农舍里定居。在这里,里尔克写出《祈祷书》第二部分及一本关于艺术家新村的书。1901年12月韦斯特霍夫生一女。不久之后,夫妻决定分手,各奔前程。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0-8-6 01:5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6 02:34 编辑

里尔克受出版商委托,于1902年8月前往巴黎,写一本关于雕刻家罗丹的书。此后12年里,他的生活以巴黎为中心,巴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1903年他前往意大利的维亚雷焦(Viareggio),写出《祈祷书》第三部分。有一段时间他也在罗马、瑞典和卡布利岛等地生活和工作。在巴黎的年代,里尔克发展了一种新的抒情诗风格,即所谓“咏物诗”,摆脱了德国抒情诗的传统。1904年,他在罗马开始写《布里格记事》(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1910年发表。这是与《新诗集》(Neue Gedichte,1907-1908)相对应的作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此后除了组诗《玛利亚生平》(Das Marienleben,1913)之外,13年之久没有发表作品。1912年初他在杜伊诺(Duino)城堡写的两首悲歌体长诗,成就超过《新诗集》,因为是新组诗的一部分,没有立即发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慕尼黑,1915年12月应征入伍,在维也纳军中服役,1916年6月退伍过平民生活。这些年的社会状况对他的生活方式和他的诗歌创作极为不利。等到战争结束,他觉得自己像是完全瘫痪了。1921年夏他住在隆河谷里古老的穆佐(Muzot)堡。1922年2月在短短几天里诗兴勃发,完成了他在1912年开始创作的杜伊诺组诗和《献给奥菲斯的十四行诗》(Sonette an Orpheus)55首。《杜伊诺哀歌》(Duineser Elegien)是里尔克诗歌发展的顶峰。从1923年起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直到1926年死前几周,才诊断出所患的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0-8-6 01:56: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6 02:53 编辑

著名代表作品
  1。Herbsttag   Herr, es ist Zeit. Der Sommer war sehr groß.   Leg deinen Schatten auf die Sonnenuhren,   und auf den Fluren laß die Winde los.   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   gi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   drä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die letzte Süße in den schweren Wein.   Wer jetzt kein Haus hat, baut sich keines mehr.   Wer jetzt allein ist, wird es lange bleiben,   wird wachen, 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   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   unruhig wandern, wenn die Blätter treiben.   (1902, aus: Das Buch der Bilder)

译文 秋日 (冯至)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 来自: 画卷 Das Buch der Bilder,190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0-8-6 01:5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6 02:56 编辑

2。C'est qu'il nous faut consentir   C'est qu'il nous faut consentir   à toutes les forces extrêmes;   l'audace est notre problème   malgré le grand repentir.   Et puis, il arrive souvent   que ce qu'on affronte, change:   le calme devient ouragan,   l'abîme le moule d'un ange.   Ne craignons pas le détour.   Il faut que les Orgues grondent,   pour que la musique abonde   de toutes les notes de l'amour.   (1926 aus:Vergers)
  
译文 是的,我们必须屈从于   
是的,我们必须屈从于   
一切终极的力量;   
不羁是我们的问题   
尽管有无尽的悔悟。  
其后,它经常如此   
我们所亵渎的,尽皆改变:   
澜静成为了飓风,   
深渊则成了天使般模样。   
令我们不再恐惧于迂邈,   
器乐必须鸣唱,   
以便让音乐充溢   
一切爱的音符。   
(来自:果园 192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0-8-6 02:0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6 03:00 编辑

3。Das Lied der Bildsäule   Wer ist es, wer mich so liebt, dass er   sein liebes Leben verstößt?   Wenn einer für mich ertrinkt im Meer,   so bin ich vom Steine zur Wiederkehr   ins Leben, ins Leben erlöst.   Ich sehne mich so nach dem rauschenden Blut;   der Stein ist so still.   Ich träume vom Leben: das Leben ist gut.   Hat keiner den Mut,   durch den ich erwachen will?   Und werd ich einmal im Leben sein,   das mir alles Goldenste giebt,-   ——————————   so werd ich allein   weinen, weinen nach meinem Stein.   Was hilft mir mein Blut, wenn es reift wie der Wein?   Es kann aus dem Meer nicht den Einen schrein,   der mich am meisten geliebt.   

译文 石像之歌   
谁,谁会如斯的爱我,而愿   
舍弃她宝贵的生命?   
甘愿为我坠身於大海以死相殉。   
我就会自石像中得到   
解脱,生命亦将复苏。   
我如斯渴望着热血奔涌;   
可石像依旧冰冷,   
我希冀着重生-生活如斯美丽。   
谁又有这样的勇气,   
让我苏醒。   
如果有一日我能得到重生,   
获得生命赋予的金箔,   
………………………   
那时,我依旧会独自   
哭泣,为了我曾经身为石像而哭泣。   
我的鲜血如美酒般嫣红、发酵,又能何如?   
依旧无法自海底深龛中唤醒   
那最深爱我的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0-8-6 02:04: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6 05:08 编辑



读了里尔克的诗,人们也许会认为他是位居高傲睨、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秘莫测的仙者。因为从那些如梦似幻的意象与文字里看不到他本人太清晰的思想、生活。但读了他的散文和文艺评论,却看到了一位真切可感、有血有肉、丰富有致、情趣盎然的活生生的文人。   

两年前,我买到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里尔克散文选》。从第一篇对伟大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艺术生命之充满激情而博远恢弘的探寻与评述文章起,这本书就长久搁置我的床头了。我一来惊诧于他的文章写作笔力竟如此细腻扎实,绝无诗人行文中惯有的虚渺飘忽;二是着实感动于他对艺术、对生命的真切感知与超凡领悟。读着这些文字,你会陷入林间山径的清幽穆然中,享受着超世的安宁和悠然的同时,更清醒地体味人生。在那本是孤寂难耐的夜里,踩着这文 字一点点走出躁乱。也许正是这些文字感动并激励我去更深地走进他抒写他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0-8-6 02:0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6 06:14 编辑



1、关于评论   里尔克写了很多关于艺术与文学及其作品的评论。也许跟他作为一个诗人有关,读他以那半思半哲,隽永灵动的文字写就的的评述,仿佛跟他进入艺术和文学的花园,随园中的景致由外入内,由淡入浓。貌似漫不经心轻瞟淡扫,却已然一点点领略了园中的秀雅与风姿。让人在享受艺术情趣的同时,获取了饱满的知识。


  
几乎是用中篇小说的笔墨分成两部分写了这篇让人沉醉深味的《奥古斯特。罗丹》。整个文章充满浓郁的情感表达着作者对这位艺术家无上的敬意和深刻的探询。对于罗丹,我们大都通过他的那些著名雕像,如《思想者》、《塌鼻子男人》、《巴尔扎克》、《青铜时代》、《行走的人》等雕塑作品和他的艺术论来认识他的。但读了里尔克的文章,我看到了一位更富有悲悯情怀和超验天赋的艺术家,看到了他不幸的童年和贫苦而顽强学艺的少年,看到了他不断寻索又不断否定自己的艺术历程。而这位艺术伟人在艺术道路上又是如何切近入微表现雕刻语言,如何深入灵魂揭示思想和事物本质,如何在超意识的形态中借用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诗歌的内在张力与意蕴对他创作灵感的累积和固化(但丁诗歌和波德莱尔的诗对他有里程碑的意义)等,这都是从里尔克笔下一点点揭示了出来。而罗丹本人的一生却在节欲严谨与谦恭寡言中度过,默默感悟艺术,回报艺术给予他的快乐和幸福。这是里尔克始终感动并让读者意识到的品质。   

请看里尔克的这些描述罗丹在艺术道路上是如何思索和改造自己的文字:“这个在工场挣钱谋生的年轻人却是一个梦想家,他开始把他的梦想加以具体化……一种内在的镇静给他指点了明智的道路。在这一点上显示罗丹跟自然的深深契合。实际上 ,罗丹的内里有一种模糊的耐心,几乎使他变成无名的耐心,有一种默默的优越的容忍,有点象自然所具有的伟大的耐心和好意。自然从无开始,以便默默而认真地走着通往丰裕的长途的。”;“此时罗丹已发现他的艺术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发现构成他的世界的细胞,它就是面,种种伟大的种种被强调的、被严密确定的面,一切都必须由它造成……这个发现使罗丹走向了他自己的艺术之路。造型艺术的一切传统概念,对他变得无价值了”。“这些物允许他向空间的神秘几何学看了一眼这就让他领会到,一件物的轮廓,必须按几个互相对倾的平面的方向安排,借此让这物确实被空间接受,也就是说让它的宇宙独立性空间承认……那些既存的细部越来越有力地确实地汇总在强烈的面的对立统一中……”;“他的作品不能再等待了,他们必须完成。他早就预见到它们无容身之地。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让它们在自身中闷死,要么就给它们争取到在群山四周的天空。这就是他的工作。   
划出一个巨大的苍穹,他把他的世界高举到我们的上空,把她安放在自然之中。”

  

大家知道,里尔克是在接触了罗丹后,了解了雕塑艺术的深刻、立体、象限、蕴涵之美才决定跟罗丹学雕塑,从而完成了他从传统的直陈诗歌手法到象征诗歌手法的转变。所以,他对罗丹的了解和敬重是可想而知的。而从他这篇文章中,从他对人物的完整全面的追述与考察和那精确、硬朗、甚至诗意尤存的语言中,我们不仅仅是在感受和体会罗丹那不同凡响的艺术之路,同时更是享受着里的文字之美,强烈地领会到里尔克对艺术的思考和探寻。是的,作为诗人,他是有着独特的天赋,对诗歌有着坚定的追求与不朽的功绩。作为人,他是崇高的正直的,对美,对艺术有着无可挑剔的认识和评述。他在评述艺术亦在鉴定自身,从一种艺术中反观自身的追求,借鉴并以实现。这从他的文章《〈沃尔普斯维德画派〉导言》和〈论风景〉中对风景画的认识和评价几乎涉及了它的所有历史和技巧。对其产生、表现和美的再创造上予以全面而独特的探讨。旁测,引经据典、纵横俾溘、洋洋洒洒上万字下来,不能不令人怀疑此作不为专业人士而就。而他的文字也决非业界人士那样拘谨令人惊诧他对绘画那超凡的解析和敏锐触觉。而知识面的广博更是惊人,综述统观分层古板,却是或精巧灵活或深邃或清幽或打趣幽默或予精彩的形象描述,所以读了如品一杯清茶,香气缓缓溢出,流漫四周,无一丝枯涩压抑之感。   

而在文学、诗歌及作家、诗人的评论上,里尔克的见解和论点更是独辟蹊径,别有意味。   

我们大家可能对莫里斯。梅特林克不甚了解。这位获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著有《智慧和命运》、《卑贱者之宝》、〈十二首歌〉、〈蓝胡子和阿里阿涅〉、〈贝亚特里斯修女〉、〈蒙娜。旺娜〉等传世之作的比利时诗人兼剧作家,他的文学内涵和价值竟是在里尔克的笔下向我揭示出来。是的,从里尔克的笔下我了解到梅特林克一生是如何向自己的文字挑战的,是如何将那些晦涩的仅为亲密的人和行家写作的文字转向大众的更明晰的文字而努力;他是如何将诗与哲相对结合起来,力求让诗歌进入大多数人的生活,使人们在精神生活提高的情况下解救自己,力图摆脱黑暗的笼罩。这便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行为--对真理的探求。而为此他在不断捕捉新的题材提高自己作品的同时完成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而将真理命题作为自己文学与生命的终极寻求,古往今来却是少见的。里尔克在感叹的同时,向我们清楚地展示了一颗伟大的灵魂。而里尔克又向我们道出梅特林克的诗中更玄妙的东西那就是将死亡处于他的诗剧中,以此进入真理的核心,消除人的无知,从而进入永恒的光明。这里可将〈十二首歌〉的部分诗句摘录如下:
  
的一句话表达里尔克的敬意:“追求生活,一直达到这个伟大的固定的真理的极限时所能做到的一切……在我们决定承认这个真理是不可更改以前,我们还必须长久地倾注一切热情做出努力,消除我们的无知,尝试一切可设想的办法,以便获悉我们是否找不到光。”   

除了对梅特林克的评述外,里尔克对歌德的诗〈流浪的人〉探寻了歌德诗作的思路与意义。通过对一流浪于意大利乡奥拉蒙德的七个少女   
在仙女死后--她们   
奥拉蒙德的七个少女   
活跃起来去找门。   
她们点亮了七盏灯火,   
想走出门外逃逸,   
她们走过四百间大厅,   
一次也不见天日。   
进入空谷传来的洞穴,   
她们深入到洞底--   
看到一扇关着的大门,
  
门上挂着金钥匙。   
透过门缝,见一片大海,   
对死亡害怕起来。   
她们敲打着关着的大门--   
不敢把洞门打开……
  

这些不为人知却被如里尔克这样的细致了察者心怀崇敬之下,恭然揭示。里尔克说梅特林克的意图终极意义在于:给人以幸福,开发通往至今不为人知的幸福之矿脉的矿山。借用梅特林克间的青年和一村妇心态与情貌的对比,我们看到歌德对浪漫情怀与生活真谛的揭示,那是幸福的人(妇人)与不断奔走,不断追求知识而使灵魂趋于完整的人(青年人)之异貌同归之象征、反衬,让我们再次有机会了解了这位大诗人的创作内涵。同时他对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午夜后一小时〉里象征的意义作了精辟的理解阐释;对里夏德。肖卡尔的〈诗选〉表达了他的见解和审美情感;在〈论述文艺复兴的新书〉中,让读者看到他新鲜深刻的评论和见地,还有他深深的崇敬之情;〈在北欧的两部小说〉中我们看到除托尔斯泰的战争小说外还有丹麦作家赫尔曼。邦克的小说〈缔涅〉和揭示生活戏剧的小说,瑞典作家〈结婚的喜剧〉。前者以一青年女性视角面对战争带了的压力和恐惧甚至灾难评述作者在小说中的特殊技巧,那就是通过记忆描述变化了的特定环境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射,反应人在战争中的情态和变化。道出作家所走的不凡道路。后一部小说里尔克评述为是一不需要第三者结束的婚姻问题的戏剧。显示了人性中的一些原始悲剧:“作为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严肃的困难的问题,处理成为一个介入的陌生的第三者(生活中的误解和无法跨越的对立),尽管置若罔闻,却又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不能不佩服里尔克用简洁语言折射出的眼光的犀利。   

还有很多不能一一道来,最后我想说一下让我感触颇深的两篇对女性文字的评述文章:〈雷温特洛夫伯爵夫人弗朗齐斯卡〈爱伦。奥勒斯切尔涅〉〉和〈玛丽安娜阿尔科福拉多修女的五封信〉。   

也许是作为女性对女性命运的悲悯和感动吧,我十分认真地读了他的这两篇文章,读后自是唏嘘不已。

  雷温特洛夫伯爵夫人弗朗齐斯卡(1871-1918)是德国小说家和翻译家。她很早脱离家庭,在慕尼黑过着颠沛贫寒的文人生活。里尔克于1887年与她结识。她的自传体小说〈爱伦。奥勒斯切尔涅〉与1903年在慕尼黑出版。据说里尔克是读了此书方决定写他那著名的文论集《布拉格手记》的。   

文章篇幅不长,却是以信件体的形式用设问句式饱蘸激情指向弗朗齐斯卡那孤寂、多桀、悲怆的命运。这些语句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内心的伤悲、激愤甚至酸楚。他在惊异弗朗齐斯卡为何有那样不能与父母平衡的孤独凄怆的童年;为何她的青年时代不能真正享受俗世生活中的爱与欲,却惟在自我设定的,所谓孤独而至完美理论下的意想世界中挣扎心智与灵魂,为世人展演着貌似的强大充盈的躯体。这是能实现自我的途径吗?里尔克问着激动着,可他已从她的书中得到了答案了啊,那就是作者以此向人世,向他的父母向那些不能为他所爱的男人们作出的最有力的证明。可这些诘问让阅者心颤神摇,我们在与弗朗齐斯卡,与里尔克一起为孤苦的人生,流泪、滴血,在为那不可能有的自由和不能寻索到的理想世界哀叹……   我是读了〈玛丽安娜阿尔科福拉多修女的五封信〉后内心无法平静的情况下写了那首诗〈修女的情书〉。是的,我并没有真正看到那五封情书,却是里尔克的描述让我情不可抑挥笔抒写的。试问有谁看了文章开篇的这段文字会不惊疑或不去做一些探询呢?“我们并不缺少关于感情生活的报道和传闻。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短短一瞬间的感情,也就是当它从命运的洪流中泛起,或者,在它死灭时稍许平静地横躺着漂过洪流的表面。是〈葡萄牙人书信〉在任何时代都不丧失其声誉的原因是否也许就在于此:其中的一种伟大的感情,仿佛奇迹一样,在命运之外泛溢,清晰可见,远远地可以看到而且令人难忘?我们何时有过这种机会看到爱情如此增长?哪里有过如此坚强、急切的感情,它登时再潜藏下去,变换样子,或进行改装而重新出现,使我们迷惑?”从这样激越的句式里,我们再次强烈地感到里尔克感情的激烈波动,为弱小却悲壮的人物命运感慨,为那样的一种人生经历而震撼而崇敬。   

是的,作为一名默默无闻长相平凡的小修女竟能以如此的毅力撞响爱情,长时间锲而不舍地阻止爱情的消亡,能不是一种人生的异数和奇迹?可她的行为本身该带有多么大的荒诞性?一切的差别难道仅仅是天与壤吗?他与那位军官,那叫夏米叶的伯爵之间的关系本是明眼人一眼即可看穿的虚浮之系啊。但尽管在她心察肚明的情况下一再以她卓越的才华满足伯爵的要求,但这却更使伯爵惊异而退避导致了彻底的离去。可她却为这失灭坚强地承担。在巨大的落失与孤独中,她在坚守、在抗衡,在这些自我世界中的拼搏中,她的爱情得到了永生。那不是对应在所爱的人的意义,而是在于它产生的光华。看她终于说出了那句话:“它再也不取决于你是如何对待我。”   

对这样一个女子,里尔克毫无嘲笑之意,却惟在阐释,惟在感动,惟再敬仰。他说这就是爱的奇妙和本质。爱是不会为现实的差距而退缩的。“爱的本质并不在相爱的男女之中,而是在一个人强迫他人使其成为某种对象,无限多样的对象成为其力所能及的极品……我们是否应该想到一位妇女的生涯所能到达的极限:怀着至福的,不可阻挡的,决定的感情,仍然只有当个初学者或外行的选择?”   

这些话真是在哀其不幸啊。他为人的不能彻底自主掌握命运而悲哀,为人类美好的情感终遭践踏而慨叹。他是在唤起什么或拯救什么呢?我们已为他的蘸情涂爱的文字蛰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 21:27, Processed in 0.045085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