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回家或堕落?流行音乐的第三条路
一九四九年之前,当权者看待〈毛毛雨〉和〈桃花江〉,不论是国民党或共产党都认为流行音乐不过是「黄色」的靡靡之音,充满着腐败的气味。早在黎锦晖开创流行音乐之前,一九二三年鲁迅已经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疑问,似乎预示了左右翼不约而同对流行音乐的不屑与贬抑。一旦如娜拉般,流行音乐解放了对爱情的渴望、响应了突破规范的欲望,并且不愿再选择服膺与归顺,那么这种追求摩登的后果,是否只剩下伪装成浪漫的堕落?当我们探究了流行音乐起始时所怀抱的雄心壮志,从数十首音乐实质观察其承载的文化特色,是融混了西方与中国对彼此的想象,不同的音乐元素以歌曲里的伴奏、歌唱、与调式结构作为角力的场域,很清楚地,流行音乐并未选择这两条单向道路。
在保守与解放、传统与现代化、顺从与浪荡、家庭与爱情的单选题上,老上海流行音乐的答案是全选。这些歌曲展示了当时文化的千种姿态:除了报纸之外,我们很难再找到那么多关于战争的描述,它不像新感觉派的小说的不切实际,谈论爱情离合是朴素而贴近人情的,它也不以高调的言论谈论政治,而是用简单而锐利的比喻来针砭时事,并且唱出季节的变化、人情冷暖、日常琐事,此外,还有以鼓吹两性平权、奉劝戒烟等特殊目的之歌曲,即便是以灯红酒绿的舞厅为歌唱主题,也是当时数以百计的夜总会的实际反映。在中式与西化之间,老上海的流行音乐实现了一种不卑不亢的品味,也尝试了各种合并之途,西乐国乐化/中乐交响化、美声唱法/民乐行腔、西洋大小调音阶/中国五七声调式,这不是呈现二元对立之局,而是不断流动的异国情调。这种一边摸索着实验、一边创造商业效益的音乐,既不堕落,也没有回头路可走,它反映了时局,反映了各式人对上海的想象,也反映了上海自身的文化。
参考资料
B. Gendron, Theodor Adorno Meets the Cadillacs’. in T. Modleski ed., Studies in Entertainment,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Adorno, Theodor W.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The Culture Industry, London, Routledge, 1991
Dominic Strinati,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ress, 1995
Shu-mei Shih, Terms of Chinese Modernism, The Lure of the Modern: Writing Modernism in Semicolonial China, 1917-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Adorno, Theodor W. On Popular Music, Essays On Mus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Szu-Wei Chen, The Rise and Generic Feature of Shanghai Popular Song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Popular Music, 2005, Vol.24/1
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上)〉,《文化史料》1982年5月,页99至127
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下)〉,《文化史料》1982年6月,页206至215
水晶,《流行歌曲沧桑记》,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
周伟、常晶,《我的妈妈周璇》,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
鲁迅,《坟》,台北:风云时代,1989
鲁迅,〈阿金〉,《鲁迅文集》第六卷杂文卷「且介亭杂文」,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页167
李欧梵,《追求现代性: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台北:麦田,1996
孙继南,《黎锦晖评传》,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二刷
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台北:耀文,1998
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张爱玲,《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十七刷
陈钢主编,《上海老歌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陈刚编着,《玫瑰玫瑰我爱你:歌仙陈歌辛之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安德鲁˙琼斯,宋伟航译《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台北:台湾商务印书局,2004
洪芳怡,硕士论文《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台湾大学,2005
《中国音乐词典》,丹青图书,出版地点与时间未标明
--------------------------------------------------------------------------------
注释:
引自杂文〈阿金〉,载于《鲁迅文集》第六卷杂文卷「且介亭杂文」(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页167。原文发表于1936年2月《海燕》月刊第二期,写于1934年12月21日
见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上)〉,《文化史料》1982年5月,页124至125
黎锦晖回忆〈毛毛雨〉于一九二九年在上海正式发行为单张,价钱为二角,可获「暴利」,出版的利润是为滞留在南洋的黎与家人回国川资、以及为重建歌舞专门学校的经费。见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下)〉,《文化史料》1982年6月,页216
黎锦晖(一八九一~一九六七)出生于湖南湘潭书香世家,逝世于上海。详见孙继南〈附录一:年谱〉《黎锦晖评传》(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二刷)91至112页
由于在台湾黎锦晖的资料取得不易,本文中关于黎生平的写作,要感谢素未谋面的山东艺术学院孙继南教授提供的相关资料,包括其绝版著作《黎锦晖评传》一书以及黎锦晖的回忆录〈我和明月社〉,在此致上谢意与敬意。
见李欧梵〈追求现代性(1895-1927)〉《追求现代性: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台北:麦田,1996)页288
对于黎锦晖与其它音乐家贡献的评论,安德鲁˙琼斯在《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宋伟航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局,2004)页50至69 有别于音乐学或音乐史家的判断。一般而论,音乐学者对黎锦晖的眼光均非友善,其中以刘靖之的《中国新音乐史论》(台北:耀文,1998)最具代表性。有别于对待其余「严肃」音乐家的态度,刘在专述黎锦晖的段落以此为结语:「当然,黎氏在他那些悦耳、健康的儿童歌曲之外,还写了些内容不太健康的歌曲,如《桃花江》一类的靡靡之音,品味不高,影响不好……」(上册页208),可以看见至今对音乐内容的「思想检查」仍有明显的操作。
当时作曲风格多是以中文歌词配上古典西洋音乐,在作曲能力上最出色的有赵元任与黄自,详细的研究请见〈五四运动的新音乐〉《中国新音乐史论》页98至191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93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93至94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94至95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97至114
见〈附录一:年谱〉《黎锦晖评传》97页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15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17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02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18
转引自《中国新音乐史论(上)》页183,〈国乐跟西乐〉,原出处未标明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25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90
见〈黎锦晖的黄色音乐〉,《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页150至153;洪芳怡硕士论文〈周璇歌曲与文学的对照〉,《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台湾大学,2005)页152至154
引自鲁迅《坟》(台北:风云时代,1989)页175至183
见注七
见〈我和明月社(下)〉页244
见〈追求现代性(1895-1927)〉页287至290
Adorno,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The Culture Industry, London, Routledge, 1991, p.85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p.85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p.86
见〈中国留声机〉《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页94至96
见〈中国留声机〉页93
Adorno, Theodor W. On Popular Music, Essays On Mus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p. 457-459
转引自〈追求现代性(1895-1927)〉页229,原文为夏志清〈感时忧国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的道义使命感〉,《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版,页533至536
Shu-mei Shih, Terms of Chinese Modernism, The Lure of the Modern: Writing Modernism in Semicolonial China, 1917-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pp.10-12
Terms of Chinese Modernism, pp.16-30
见〈绪论:倾听中国留声〉页6至7
见〈绪论:倾听中国留声〉页17
此英文书名即为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Terms of Chinese Modernism, p.34
见〈黑人国际歌:中国爵士年代纪事〉页166至168
周璇演唱此曲的分析,见《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页79至80
引自〈黑人国际歌:中国爵士年代纪事〉页167
灌录时间不明,黎锦晖词曲,胜利唱片
见钱仁康〈前言〉《学堂乐歌考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页1至5
实际上,黎锦晖不是第一次使用这种手法。一九二六年儿童歌舞剧《月明之夜》的歌曲〈葬花曲〉,源自于德国民歌《真挚的爱》,黎把曲子改编得更有中国风味。他是首用此曲的音乐家,一年后李叔同再填词改名为〈幽居〉。见《学堂乐歌考源》页122至125
引自〈前言〉《学堂乐歌考源》页3
引自〈寻找管弦新声〉,《留声中国》页69,原出处为〈音乐的势力〉,《音乐教育》第三卷,1934年3月,页13
此分类是延续之前的研究。见〈周璇歌曲分析〉《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页107至145
李厚襄词曲,百代35748A
严折西词曲,百代35649A
刘雪庵词曲,百代35262A/B
梅阡词,黎锦光曲,百代35502B
陈峙维在一篇论文中,为要证明老上海流行音乐具有称为独特乐种的资格,直接套用Franco Fabbri的乐种理论,以作证据。见Szu-Wei Chen, The Rise and Generic Feature of Shanghai Popular Song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Popular Music, 2005, Vol.24/1
见水晶着〈诉衷情近--蝶梦花酣梦蝶老〉,《流行歌曲沧桑记》(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页132至156
Time, Modernism, and Cultural Power: Local Constructions. The Lure of the Modern: Writing Modernism in Semicolonial China, 1917-1937, pp.49-55
见《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附录三〈参考歌曲一览表〉当中的分类
On Popular Music, pp. 459-462
见〈中国留声机〉页86至93
陈钢主编,《上海老歌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2002。陈刚编着,《玫瑰玫瑰我爱你:歌仙陈歌辛之歌》,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2002
此数字为参考百代唱片目录而得
洪芳怡访谈姚莉,2004年9月27日于香港铜锣湾
见〈周璇音乐制造者〉《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页96至101,Chen, Szu-Wei.(陈峙维)The Origin of Chinese Popular Music in Modern Times: the Music Industry and Popular Song in 1930s and 1940s Shanghai, a Historical and Stylistic Analysis. Work-in-progress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Stirling, UK, 2005
洪芳怡访谈姚莉,2004年9月27日于香港铜锣湾
见〈绪论:倾听中国留声〉页6至7
吴村词,陈歌辛曲,姚莉演唱,百代35500B
见《玫瑰玫瑰我爱你》无页码〈引子〉第一页
引自《上海老歌名典》页24
On Popular Music, p.445
B. Gendron, Theodor Adorno Meets the Cadillacs’. (in T. Modleski ed., Studies in Entertainment,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25-35
On Popular Music, p.444
见〈我和明月社(下)〉页208
中国传统音乐中,于强拍处击板,故称此拍为板,弱拍或次强拍击板鼓,统称为眼,而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节拍名称。见《中国音乐词典》(丹青图书,出版地点与时间未标明)页34至35
一九四四年,黎锦光词曲,百代35866A
贺绿汀词曲,百代35357A
见周伟、常晶《我的妈妈周璇》(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页3
李厚襄词曲,百代35516A
一九四六,陈蝶衣词,黎锦光曲,百代35637A
引自《中国上海三四十年代绝版名曲(三)》(新加坡:Ancient Sound Restore,2001)唱片内页说明
一九四九年电影《花街》插曲,尤明词,黄寿龄曲,大长城1011B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02
黎锦光改编自广东梅县民谣,百代35415B
引自〈娜拉走后怎样〉。关于鲁迅思想「庸众」的分析,李欧梵〈来自铁屋子的声音〉一文有很细腻的分析。见《现代性的追求》页35至54
On Popular Music, pp.448-450
如Dominic Strinati之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ress, 1995)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17
引自张爱玲〈谈音乐〉,《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十七刷)页220
洪芳怡访谈姚莉,2004年9月27日于香港铜锣湾
一九四七年电影《六二六间谍网》插曲,作词:叶逸芳,作曲:黎锦光
白虹于一九四○年电影《无花果》演唱,百代35510B
周璇于一九四九年电影《彩虹曲》演唱,大长城1006A
赵丹于一九三七年电影《十字街头》演唱,百代35261A
一九四七年电影《六二六间谍网》插曲,百代35757A |
|